首页 理论教育 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特征

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特征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突出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更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特色。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因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民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

(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特征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突出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更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特色。我们从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设置的内容和开展的形式,便可感受其独有的特色。一是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一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对各民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三观”(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理论教育、政策宣传,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也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法去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国内民族问题;既注重激发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为本民族地区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注意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民族意识、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既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也同时认识、了解兄弟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感受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学习,使各民族学生端正政治态度,坚定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三观”。二是坚持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基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因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对民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教育活动,加深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和相互尊重,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了对本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民主改革前后及改革开放前后本民族地区和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教育和生活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体会党和国家的对各民族及民族地区发展的亲切关怀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本民族发展历史,珍惜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充分地认识到本民族进步和本地区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相互扶持与帮助,牢固树立各民族间“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和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勇于担负起未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三是努力营造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和谐校园。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艺术、语言文字以及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的差异,在大学校园里必然会产生碰撞与交流、相互影响与融合,这种独特的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学生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各民族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费孝通先生曾说:“为了要加强团结,一个民族总是要设法巩固其共同心理,它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情感,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还常常把从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喜闻乐见的风格,加以渲染,提高成为民族形式,并且进行艺术加工,使人一望而知这是某某民族的东西,也就是所谓民族风格。”[2]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充分利用了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大力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人文精神,通过举办各民族民俗风情及民俗知识等系列讲座,使民族学生相互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达到互相理解和尊重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培养民族情感。通过扬长避短,相互借鉴,自觉克服那些由于各自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而形成的狭隘的观念或不良的习惯,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校园的共生发展,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四是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强化各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本地区的认同感。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除按教育部统一规定要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民族理论与政策课,还根据各民族院校实际设置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课程,以引导学生对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地理及自然等的了解和认识,如可开设民族史、乡土地理、地方文化概论课程等,将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等写进教材、走进课堂、融进各民族学生的头脑,从而达到提升各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加强地方史教育,培养各民族学生热爱家乡情感和为本地区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地方史作为一个专门研究本地区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和记述著名历史人物的历史学科,对促进民族学生了解本地区历史,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和振兴民族的情感,增强为本民族进步和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积极的作用。一部地方史,就是本地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互相帮助扶持,共同进步、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同时,一部地方史,也是一部国情教育的历史。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加强地方史教育,以此培养各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三观”,使之能够正确运用这一思想理论,对历史尤其是本民族和本地区出现的各种重要问题和现象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回答[3]。可见,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展示的鲜明教育的特色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灵活运用和生动彰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