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长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观察定位站”建议书
一、设站的科学依据
(1)长江河口湾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态区(ecoregin):①河口湾是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具很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一特点与其处在海洋、陆地与河流三大生态系统的交汇地密切相关;②长江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著名河流,其河口湾及其邻近海域已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生态敏感区,一些独特的物种(迁徙鸟类和洄游性鱼类)在此完成重要的生态过程,而且是许多重要濒危鱼类(例如中华鲟)和经济水生动物(例如蟹和鳗鱼)产卵和育肥场所。
(2)沿岸的数十个大、中城市的最重要的水源地:区域内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及其污染排放已严重威胁近亿人饮水水源,也污染水生生物栖息地的水质。
(3)区域内有丰富的水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资源:这类资源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宝贵财富,过度捕捞、污染和河道整治工程已使水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大大降低。
(4)长江河口的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最独特的冲击岛之一。岛四周拥有数百平方公里滩涂,这些湿地是整个长江河口生态系统过程最活跃和生态变化最为剧烈的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5)是若干生物多样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的理想地:例如,新形成的湿地原生裸地上研究生物多样性发生和变化机理;江河、海洋、陆地三大生态系统交汇中研究洄游性鱼类生活史过程与生态因子关系;长江上游三峡大坝兴建,对下游湿地形成与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等。
我国已建的数以十计的野外台站还没有一个河口湾野外台站,这是一个重要的空缺。
二、研究历史和现有基础
(1)20世纪50至80年代,只有一些河口湾野外生物资源的普查,而且只是江苏省或上海市相关普查中涉及长江河口湾。
(2)由于上海市对浦东加速开发而造成农田大量流失,市政府决定在河口湾湿地加大围垦力度。为此,上海市环保局从1991年起连续下达多项研究课题,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水产大学等单位,对河口湾湿地利用,以及鸟类、鱼类、底栖生物、植物区系、植物群落作了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几乎都是单一调查,或侧重于生态系统的一个方面,很少从整个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层次来研究,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也存在不足。
(3)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市环保局先后对“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和“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论证;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支持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研究崇明东滩湿地,加盟长江河口湿地的研究,对这区域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4)复旦大学1998年起在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一个野外简易观察定位站,同时有一条6千米长的样带,积累了宝贵的空间和时间序列的资料。
三、建设目标
(1)近期目标(2000—2005年):建成对国内外开放的部级定位站,包括3个组成部分:①河口湾生物多样性野外观测与研究基地,具有接纳中、高级专家进行短期访问研究的能力;②对国内外开放的湿地保护科普基地;③长江口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与动态监测系统:收集长江口的水文、地质、土壤、气候以及生物多样性数据,并对生物特别是无脊椎动物进行补充调查,建立一个以生物多样性数据为主体,以非生物数据为辅助的网上数据库。筛选重要的指标,并对其进行常年定位监测,反映长江口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2)远期目标(2006—2015年):建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河口湾生物多样性观测定位站,发表有国际影响力的、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并为国家对河口湾持续利用提供决策科学依据。
四、已有实验室
(1)形态解剖实验室;
(2)生理生态实验室;
(3)遗传多样性与进化实验室;
(4)种群生态实验室;
(5)资源生物学实验室;
(6)网络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五、野外设备
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GPS、笔记本电脑、高级望远镜、采样器件、环境因子分析仪器。
六、近期建设投资预算
(1)定位站扩展费用(主要用于湿地生物多样性展览厅):60万元;
(2)定位站设备的更新和扩充(主要用于数据库和网站建设):80万元;
(3)研究人员宿舍的改善:60万元;
(4)研究和开放费用:20万元/年×3年=60万元;
合计:260万元,其中自筹100万元。
附件1:定位站工作人员表(略)
附件2:野外台站情况调查表(略)
附件3:野外台站数据库积累情况调查表(略)
作者后记
生态学研究必须依托长期野外定位观察。2000年5月8日,李博应复旦大学之邀来作引进杰出中青年学者的答辩。我们两个商量了研究所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中包括野外定位观察站的筹建工作。5月21日,科技部基础司邵立勤副司长在杨玉良副校长陪同下,考察了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听取了我对研究所发展的一些重要设想。后来我遵嘱提交了5份材料,其中一份就是该项建议书,由我于2000年5月28日写成。虽然该台站建设历经坎坷,但我们一直坚定不移地推动“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台站”的建设,到2006年,已拥有相当规模和成果。读者将此“建议书”与后面的“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申请书相比较,会发现2000年我们对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还那么肤浅。保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我们对长江河口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