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所谓的“教育革命”

所谓的“教育革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全国各地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教育革命”。在这种形势下,宁波的中等教育结构由“文革”前多类型转变为单一型。[10]1975年,全国推广“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11],宁波市、县应时创办了一批五七大学、五七工农学校。与此相应,宁波各小学的教学计划也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节 所谓的“教育革命”

1967年2月始,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的问题。自此以后,中小学校等逐渐复课。不过,面对新的革命形势,旧的管理体制、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等都已不适应。为此,全国各地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教育革命”。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这场“教育革命”以1971年4—7月期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所作出的“两个基本估计”为指导思想,即“教育战线推行了一条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原有的教师队伍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宁波紧跟潮流。

一、改变学校管理体制

1967年,市中小学校陆续复课,学生们回到学校后,继续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继续对“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大加批判。但是,原来的管理体制并不适合当前形势的发展,为此,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1968年,宁波市革委会政工组教育革命办公室在《关于工厂管理城市中小学的规划方案报告(讨论稿)》中指出:工厂管理学校,主要由工厂对学校进行政治上的管理,实施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成立以工人为主体,解放军参加,并配有师生代表的三位一体的教育革命领导小组,以主持日常工作,领导学校“斗、批、改”活动的开展。厂革委会派出副主任或常委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且任实职,并派少而精的工宣队进校。工宣队主要负责同志任革命领导小组组员;小学和近郊区的学校,可吸收街道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参加革命领导小组。

1969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别进驻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和“贫下中农管理”。其中,农村小学下放给大队领导,大队建立贫下中农管理小组管理学校,农村中学大部分由县、社领导,戴帽子的中学(班)多由公社、大队领导管理。

二、盲目发展普通中学

1967年8月26日,《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批判“两种教育制度”,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被诬蔑为资本主义双轨教育制度的产物,随之,一大批半工(农)半读农、职业技术学校停办。同时,普通中学迅速发展起来。

1968年,长征、江东、江北、湖东4所农业中学改为普通中学。1969年起,一批市属其他性质的学校,改办为全日制普通中学,如宁波农业职业中学改办为市第十二中学;市教师进修学校改办为市第十三中学;筹建中的云石街半工半读初级职业中学改办为第十一中学;市第一工业技术学校改建为市第十四中学;市干部职工业余中学改办为市第十中学。同年秋,响应“学校办到家门口,队队办初中,社社办高中”的号召,不少小学、初中分别升级为初中、完中,普通中学和学生数猛增。至1971年,今市境内普通中学达732所,学生116513人。[7]其中,老市区57所,学生27341人。[8]1972年,继续发展普通中学,例如,把民办的青年中学、东恩中学、江东中学、红旗中学改为公立,并分别改名为市第十六、十七、十八和二十中学。同年,把江东中心、忠介街小学、四眼碶小学、演武巷小学4校戴帽的初中,合并改办为第十九中学。在这种形势下,宁波的中等教育结构由“文革”前多类型转变为单一型。时普通高中学生数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98.4%。[9]

在盲目发展普通中学的同时,鄞县、慈溪、宁海等县于1971年始陆续创办了一批具有职业学校性质的工农学校、五・七学校、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2年,鄞县3所工农学校在校生777人,教职员工43人。[10]1975年,全国推广“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11],宁波市、县应时创办了一批五・七大学、五・七工农学校。是年7月18日,宁波动力机厂首先办起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其他单位纷纷效仿,至1976年10月,该类大学竟发展到62所。[12]1976年,慈溪县有5个公社举办学制1年以上的五・七中学、五・七学校,在校生409人。[13]是年,宁海县有农业中学性质的五・七学校53所,共72个班级,4070名学生。[14]但是,上述这些学校的创办本身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其教学质量低下,就连所谓的大学充其量也就是中专水平。1977年之后,这些学校都停办。

三、缩短大、中、小学学制

随着学生的回校,中央又下达了缩短中小学学习年限的文件。小学多数为五年,1971年起,一律实行五年制。与此相应,宁波各小学的教学计划也作出相应的调整。以老市区为例,学校按照毛泽东“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每学期设文化课时间一、二、三年级为40周,四、五年级为38周;学工、学农、学军时间一、二、三年级为2周,四、五年级为4周;暑假6周,寒假2周。可参见表13‐1。

表13‐1 1971年老市区小学教学计划表

img60

资料来源:宁波市教育委员会编:《宁波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中学多数为二二制。有段时间则只有2年的初中学习,如1968年的宁波五中。1973年起,根据省颁《浙江省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正式规定中学为4年制,即初、高中各2年。也就是说,宁波的中小学校实行五二二分段的学制。

此外,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也由原来的3~4年减少为2~3年,或者只进行短期培训。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的具有高等院校性质的宁波师范学校学制缩短为2年。

四、改革课程、教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里充斥着“以阶级斗争为纲”、“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像“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智育第一”、“师道尊严”等观点都先后遭到批判,代之以“阶级斗争”成为学校的“主课”,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宁波各地小学的课程较乱,有的学校把语文、政治合并;有的则以毛主席语录为教材;有的将图画、音乐合为革命文艺;有的将体育改称为军体。1969年,浙江省本着突出政治、结合生产的原则,在工宣队的领导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重新编印了一套中小学教材,供各地使用。其内容突出:狠抓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使思想革命化;大破大立,彻底批判旧的教材;坚持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中学的课程大量删减,一度取消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等学科;把数理化分科体系打乱,设置工业基础知识和农业基础知识科目。同时,把毛泽东著作列为必修课,有单独开设的,也有与语文合开的。1973年,执行省教学计划。初中一般设毛泽东思想、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军体、音美。

在教学方法上,各中小学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主要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为革命而学习、教师为革命而教的积极性。最典型的莫过于1973年发生的“张铁生”事件对宁波各校教学的影响,一时间,学生中刮起了一股“交白卷”的歪风,“反潮流英雄”迭起。

总体来看,“文革”期间,学生的知识水平严重下降,当时,流传着“高中学历,初中水平;初中学历,小学水平”这样一句话,这足以反映教学质量状况。

五、改变招生制度

革命形势的发展,对招生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像“彻底废除年龄、考试、升留级等限制”,“学生随到随收”,“允许中途转学”,“取消寒暑假,改放农忙假”等措施都提到议事日程。一般而言,中小学具体做法是:新生招收实行贫下中农或街道推荐、社队或街道领导批准,不问年龄,允许插班。

大学招生办法类同,1970年9月,浙江省有6所高校于“文革”开始后首次在宁波老市区招收新生,时有250名工农兵学员经“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而入学。[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