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互赖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根据社会互赖理论,在合作的情境中,个人倾向于相互作用,达到对彼此多维的认识,通过相互作用提高获得自我发展的水平,从而促进各自的成功。由社会互赖理论可以看出,教师的竞争与个人主义的目标结构会使教师之间产生抵抗与距离,影响教师而形成心理阻抗,并逐步形成孤立、封闭的交往模式与工作状态。

二、社会互赖理论

(一)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科特・考夫卡(K.Koffka)曾提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并受行为环境的调节的观点,并认为团体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在这样的整体中,团体中成员间的互相依存是变化的。他的同事勒温(K.Lew in)对他的见解加以提炼,认为在共同目标下形成的成员间的互依性是团体的核心所在。团体作为动态的整体,团体成员内部的紧张状态可激励他们向期望实现的目标方向行动,其中任何成员或亚团体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或亚团体的变化。后来勒温的学生道奇(M.Deutsch)拓展了勒温有关社会依存性的推理,把社会互依的研究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根据道奇的定义,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也就是说,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而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个体目标则体现为“排斥性相互依赖”,虽然个体目标之间联系紧密,但一方目标的实现却阻碍着另一方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勒温对此还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工作动机,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体谅,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也比较通畅,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

道奇的研究生戴卫・约翰逊与他的兄弟荣・约翰逊一道,将道奇的理论拓展为“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社会互赖理论假定: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依次也决定着活动结构。积极互赖(合作)产生积极互动,个体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彼此的学习努力。消极互赖(竞争)通常产生反向互动,个体之间相互妨碍彼此取得成绩的努力。在没有互赖(个人努力)存在的情境下,会出现无互动现象,即个体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彼此独立作业。[5]

(二)社会互赖理论对教师合作学习的启示

(1)教师间的合作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根据社会互赖理论,在合作的情境中,个人倾向于相互作用,达到对彼此多维的认识,通过相互作用提高获得自我发展的水平,从而促进各自的成功。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和互爱。互赖理论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极其必要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交往互动,形成积极的依赖关系,成为一个合作性群体。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较强的工作动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合作目标利于达成个人目标和群体成员目标的共同实现。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其他成员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由社会互赖理论可以看出,教师的竞争与个人主义的目标结构会使教师之间产生抵抗与距离,影响教师而形成心理阻抗,并逐步形成孤立、封闭的交往模式与工作状态。与竞争的目标结构相反,在合作目标结构下,教师的目标与小组目标是一致的,合作学习为小组教师成员提供了动力,教师个人目标与小组的合作紧密联系,教师合作学习使教师为共同目标积极努力,相互促进,教师不仅为实现个人目标努力,同时也促进小组其他教师的目标实现,最终达成教师共同获得成长。

(3)积极的相互依赖是有效合作的基础。“合作努力是积极互依性的核心,没有积极的互依性也就不存在合作,积极的互依性把注意力集中在协作的结果,或为达成团体目标所需要的共同努力上。”[6]积极的互依有助于人际形成直接的社会支持、共享的亲密感、互相关心的氛围以及积极人际关系的内化,它带来的是为达到共同目标而付出的高度努力,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间的合作学习有助于改进人际关系和团体技能,正确地看待自我,从相互学习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减轻应激中的焦虑程度和心理负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因此,提倡团体内成员间的民主平等与相互支持,强化合作学习中群体间的积极互依,对于减少教师个人偏见,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培养团体精神与合作技能,形成多元、民主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