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后教育投入的体制突破

改革开放后教育投入的体制突破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对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实行的是单一的国家投资政策。随着教育投入的观念更新和体制突破,新时期我国教育经费持续增长。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回升到2%以上。

(二)改革开放后教育投入的体制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实现了由“一般”到“重点”的转变。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投资是不行的。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现在,各级都有一些领导干部,宁肯把钱花在并非必要的方面,对于各种严重浪费也不感到痛心,唯独不肯为发展教育而花一点钱,这种状况必须改变。”[9]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10]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的措施上,实现了由“一元”到“多元”的转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改革开放以前,对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实行的是单一的国家投资政策。这种政策的直接结果,既导致国家财政负担的不断加重,又造成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领导到群众开始逐步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举办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单靠国家投资是不行的,必须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框架。

随着教育投入的观念更新和体制突破,新时期我国教育经费持续增长。1979年,全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突破2%。1979—2000年间,全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多浮动在2%~3%之间。200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8%,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达到3.88%。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后,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跌落到2%以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回升到2%以上。

表7-4 1979—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变化

img84

续表7-4

img85

注:教育经费数据取自《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为经济普查调整后的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