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顶岗实习经常出现的问题类型

顶岗实习经常出现的问题类型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顶岗实习的关注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顶岗实习的政策、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学校顶岗实习工作,对顶岗实习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政府实质性指导力度弱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应是全方位的,贯穿学生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

二、顶岗实习经常出现的问题类型

顶岗实习本是教育部颁布的一项教改政策,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正因为是一项新事物,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一)政府指导力度弱化

顶岗实习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指导。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顶岗实习的关注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顶岗实习的政策、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导学校顶岗实习工作,对顶岗实习的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政府实质性指导力度弱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学校、企业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多方参与,共同发挥其职责,但是实际上已有的制度规范没有明确各方面权责,再加上各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力,没有积极履行应尽的职责,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政策可操作性有待提高、调控力度有待加强。国家还没有建立相关制度来明确接收学生的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接收顶岗实习的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还有待落实到位,对校企合作协议形式和内容尚未制定规范文件,校企合作的履行尚未监督协管到位等等。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指导力度弱化,影响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成效。

(二)学校监督职责淡化

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比如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等,但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待加强。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应是全方位的,贯穿学生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并未充分落实其管理工作,对实习学生疏于管理,成为学校整个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相对松散,走访调研少,对学生的具体实习情况不了解,对学生安全和闲暇时光的活动关注少。一些学校把学生顶岗实习等同于学生就业,把学生安排到实习岗位后,相关管理不到位。

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也有待落实,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指导老师不是专职的,在学校还有教学任务,指导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另一种情况是,虽然一些专职的指导教师有能力,但缺乏责任意识,很少能在实习基地长期指导下来,对学生只是应付了事;还有一些专职的指导老师不具备指导的能力,工作经验不足,责任意识缺乏,不能胜任实习指导工作。再加上实习学生人数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遇到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时,往往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一般顶岗实习,学校、企业和学生会签三方协议以保证学生的权益,但事实上,实习学生权益保护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学生实习安全问题并未引起重视,尚未建立学生实习风险保障机制,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还有待提高。

学校与学生距离的阻隔,跟踪服务存在难度,无法做到全程管理,学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难度大,使学生的组织发展和日常管理都存在问题。学生在外实习,学生党员无法正常过组织生活,对一些积极分子的考察也无法正常进行,按照学生党员发展的要求,由于学生不在校,各种材料收不齐,需学生本人参加的会议、党课培训和考试都不能按时参加,导致一些党支部在发展学生党员时,对在外实习学生不予考虑,影响了顶岗实习学生的组织发展,挫伤了学生参加岗位实习的积极性。对日常管理而言,目前许多学校学生日常管理实行操行量化考核,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不在校,日常管理主要靠企业制度去制约,学校的学生操行制度考核标准无法对照顶岗实习学生实施,如思想品德、考勤、课堂纪律、自习纪律、宿舍卫生、参加班级活动等,这样在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发放等环节上,个别班主任随意操作,凭印象确定,造成对部分顶岗实习学生不公平现象。

(三)企业被动对待顶岗实习学生

由于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目的性、作用等诸方面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虽然能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但是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认识却不到位,从而行为上产生偏移。企业对待顶岗实习学生具有两面性,既能够接受学生实习来解决用工问题,但是又担心学生实习可能对企业造成风险,因此他们对实习学生态度被动,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片面性,偏重使用实习学生劳动为其带来经济效益,轻视学生培养等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电子、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学生不仅要面对较大的生产压力,还要不间断、长时间地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这些企业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生产需要,对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缺乏热情与关注。他们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顶岗生产”,把实习学生按正式员工一样要求和考核,只是要求实习学生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按岗位要求来工作,从而满足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企业通常让学生来填补空缺岗位,对学生专业对口问题考虑少,只要能够进来做事,能给企业的生产性或服务性劳动带来效益即可,更谈不上采取相关措施和方法来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实习活动。在生产流水线中,学生实际上就是纯粹的工人。企业对顶岗实习生缺乏有效培养方式,多数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秩序,把学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学生轮岗不足,难以达到预期实习效果。

企业在安排实习生上岗时基于自身利益发展,很少能够从学生利益出发,给学生安排与其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企业岗位哪里有空缺就把学生填充到该岗位上。总之,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岗位安排不对口,挫伤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许多学生以此为由纷纷离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到位还表现在企业重视学生生产劳动和关注学生生产,关注其带来的利润,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安全与管理教育,甚至置之不理,推卸责任,造成实习生生产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四)学生离岗现象严重

多数学生自觉性低,思想不稳定,没有真正了解顶岗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作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准备都不够充分,岗位适应性差,缺乏自我管理意识,表现在心理反差较大,抗挫折力不强,缺乏吃苦精神,沟通能力较差,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存在困难等方面。实习状态不稳定,学生离岗现象普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企业满意度不高,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也不利于学生自身职业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影响了顶岗实习的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觉得专业不对口或实习岗位层次过低,学不到东西

学校在联系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对口,但很难做到百分之百专业对口。因为企业能提供实习的岗位数量有限,虽然企业原则上也根据专业分配工作,但企业不是学校,不可能完全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生产岗位,一部分学生会被安排在与专业相关程度不大的岗位实习,所以在顶岗实习中原来所学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不对口,甚至基本不沾边,使一些学生感到自己在校所学的内容与从事的工作不对应,觉得实习毫无意义。

有的学生认为实习岗位层次过低,或是被安排在简单重复性劳动的岗位上,不符合学生的形象,觉得自己应该是做管理层,不是到企业干活,更不是去当“廉价劳动力”。过高估价自己,“眼高”现象较为突出,让其从事具体的操作,有“大材小用”之感,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上进心。

2.觉得工作太辛苦,心理、身体都受不了

适应能力较差是顶岗实习中遇到的一大问题,很多学生观念上、行为上、生活上都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从学校到工厂到公司,从课堂到车间或者跑市场,有一个观念转变问题,转变观念就是要去适应公司工厂的要求,因为这是工作,是生活,不是在学校。而有的同学正是缺乏这种观念的切换,不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不明白职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对专业期望值较高,因此不能尽快适应工厂(公司)生活和工作方面的要求,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拉开了同工厂的“距离”。

有的学生觉得工作太辛苦,身体受不了。工厂、公司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种简单重复的劳动,从上班到下班连“轴”转,体力消耗、时间消耗较多,加之工厂为了完成订单任务,每天工作时间在8~11小时,一个星期下来,也只能休息半天到一天,工作中的强度相对学生生活来说较大。学生们体力消耗与学校相比要多出很多倍,出现体力不支,饮食不适应,导致身体处于疾病症状。在学校读书、生活,一切费用由其家长供养,心安理得,没有危机感,没有体力和时间上的约束。优越的学校生活同现实公司、工厂、服务行业一线劳动相比,是两个“世界”,一线劳动是一种体力或脑力的付出,是靠这种付出去换取剩余价值,而读书是靠家长供养,是消费型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从事过工厂、公司体力劳动,对工厂、公司机器的轰鸣声,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枯燥无味,对服务行业的工作精神缺乏心理准备,加之加班加点,时间难熬,因此,厌倦情绪油然而生,有的同学甚至产生抵制情绪等。

3.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

开始上岗实习时,学生一方面担心自己做不好,一方面又迫切渴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取得成功。而此阶段,恰恰是学生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差错的一个时期,学生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恐慌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厌恶眼前的工作。有的岗位属于服务性岗位,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酒店实习,顾客的抱怨要耐心去听,日常的工作要细心去做。服务不及时、不周到,顾客就会不满意。实际上,不少责任不在学生个人,例如,饭菜质量、酒店设施等问题。而对顾客来说,他们不管是谁的责任,都一股脑向服务的学生发难。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必须笑脸相迎,慢慢解释,结束后还得好脸相送。对此,个别学生难免会觉得委屈,心里难以接受,有的甚至打退堂鼓,离开了实习单位。

有的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首要挫折就是实习岗位的分配,这是实习生到用人单位后第一个容易引发矛盾的问题。接收单位在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后,要根据每个实习学生的特长和特点分配不同的岗位。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其工作条件是有差异的,这样有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没有分配到理想岗位的学生会觉得低人一等、自尊受挫,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失落感,甚至做出过激行为,会出现当逃兵、开小差等现象。

4.实习中被老员工欺负,得不到主管尊重,和同事关系处理不好

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正处于心理、个性、品质的易型期,也是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的重要时期。据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职校学生存在“重专业,轻素质;重操作,轻知识”的现象,其中轻素质主要是指轻人文素质,即重学会做事,轻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从学校到工厂(公司),工作、生活环境变了,要适应环境,适应工作要求,就离不开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习中提高工作效果,方便工作,同工人师傅融合在一起的基础,但在具体的顶岗实习中,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能力,工作中抱怨学不到东西、请假休息得不到批准等,这些都是缺乏必要沟通能力的具体表现。实习生还普遍缺乏与人交谈、倾听的艺术和技巧,不知道如何同领导、同事相处,如何共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一旦有矛盾,就可能会发生争吵甚至使用暴力等不文明、不礼貌的事情。不少实习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处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耐挫能力较差,甚至有些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不尊重他人,却希望主管、领导尊重自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