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与不断加强队伍培养培训

“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与不断加强队伍培养培训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年来,上海市始终把加强“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训,作为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贯彻落实这一发展规划的实践中,加大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学习贯彻“05”方案为抓手,积极探索并开展了多种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培训、研修活动。

“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与不断加强队伍培养培训

面对“05”新课程方案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更加崇高,责任越发重大。为早日实现“思政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1],在当前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现状与分析

多年来,上海市始终把加强“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训,作为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面对当时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全市连续举办了5期“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花大力气着力培养忠诚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的中青年骨干师资。这被称之为新时期的“黄埔军校”培养培训模式,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0多年来,多期培训班培养的骨干教师,经筛选和选拔,以及日后的继续跟踪培养培训,已相继成为各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成为全市“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中一些优秀教师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富有创造性地结合实际,制订了“上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明确重点抓好的四项工作: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宏观指导,并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在贯彻落实这一发展规划的实践中,加大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

“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实施“05”新课程方案的日子里,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认真落实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工作,在四门必修课陆续开课之前,除了参加教育部的相关培训以外,积极组织各校各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并以此推动日后各高校以教研室或课程组为单位进一步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帮助和指导每一位任课教师能够吃准吃透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相互交流和借鉴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成果。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完成了专任教师的首轮全员培训。此外,在“面”上“紧锣密鼓”的“不间断”轮训的同时,还将“眼前”的新课程培训与“长远”的骨干师资选拔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培训实践中,创建了“层层遴选、不断强化”的培训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100+50+若干”的队伍培养目标,努力探索,积累经验,总之,为积极配合“05”方案新课程的实施,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起步较早、措施较实、效果较为明显。

(一)形式多样、反响较好

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学习贯彻“05”方案为抓手,积极探索并开展了多种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培训、研修活动。近年来举办培训、研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先培训后开课

紧紧围绕“05”新课程方案的每一门课程,根据“先培训后开课”的要求,分别举办了对各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并完成了全市专任教师首轮新课程方案的全员培训。

2:先培训后上岗

为着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根据“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举办了两轮“岗前培训”,着力抓好具有博士学位、不满3年教龄的青年新教师的培训。

3:做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

除了加强“05”新课程方案的培训以外,本市还积极组织和安排“思政课”骨干教师参加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4:层层遴选、不断强化

在抓好“面”上普遍轮训、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骨干师资及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培训和研修,探索和创建“层层遴选、不断强化”的培养机制,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数量不足,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这一系列比较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①以“不断线”的方式,在“培训班”的基础上,滚动举办“高级研修班”,为青年骨干师资开设高层次学术报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②聘请哲学社会科学及“思政课”资深教授专家与青年骨干教师结对拜师,进行“一对一”、“人盯人”的带教指导;③相继组织赴北大、武大、中山、南开、浙大、南师大等高校学习交流,赴云南、内蒙、西藏等地进行社会考察,了解国情、拓展视野;④为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出众的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提供教学实践和发展平台,以及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的深化培训和交流的平台;⑤对已“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的20多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统一订阅理论学习报刊资料,定向(定人)下达委托研究课题,支持发表和出版科研成果,“有意识”安排在2007年、2008年的“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论坛”上“隆重推出”、“闪亮登场”,营造“知名度”,搭建更大的事业舞台。

近年来开展培训、研修的方式主要包括:①“面上轮训和骨干研修相结合(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②“阶段培训和跟踪培训相结合(以跟踪培训为重点)”;③“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社会考察相结合(以教学实践为重点)”;④“集中研修和个人自我拓展相结合(以自我拓展为重点)”等。

以上“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研修内容和方式,逐步形成了上海具有一定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培训体系,多次得到中央、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和鼓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十分关心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多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2006年春节刚过,李长春同志来到上海进行考察。其中,在听取了关于加强“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等汇报后,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上海市要针对700多位“思政课”教师[2],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100个优秀教师,来解决我们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对“思政课”觉得没有吸引力、单纯地作为任务等问题。现在我们在加强教材建设,使教材要尽量反映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要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但不管教材搞得怎么好,关键还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所以教师能不能讲好,讲得有吸引力,有说服力是关键。李长春同志特别指出,上海的这个举措非常好,刚才听了几位“思政课”的教师介绍,大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他再次强调队伍培训的重要性,指出没有队伍是不行的,要培训提高这支队伍,希望上海市在这方面为全国创造出更好的经验。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对上海采取切实措施,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工作,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她指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方案,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材,需要高水平的讲授。教师能否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精神,是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方案的关键。她强调,要把教师培训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计划、分层次地全员培训“思政课”教师,努力做到三个“满意”,即:使中央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她明确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的“人师”,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力。在这方面,要走在整个教师队伍的前列。她专门提出,上海市分期分批对700多名“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100名优秀的教师。一些高校也积极组织教师赴国内外考察等,均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提倡和肯定。

(二)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1:促进“职业”、“专业”、“事业”的“三业”统一,增强“力争使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信心

无论是培训还是研修,尽管专题内容各有侧重,但注重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忠诚教育,全身心投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事业,是始终不变的“永恒”主题。进一步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和认真贯彻落实“05”新课程方案的重要意义,把“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从个人的职业提高到党和国家以及全民族的崇高事业来追求,已成为近2年多来参加全市各类培训和研修学习的“思政课”教师的显著收获之一。

不少参加培训和研修的学员坦诚地说,“从没像这样这么认真地听讲课,从没像这样这么认真地记笔记”。学员们普遍认为,如果把“思政课”教学仅仅作为自己的一个“谋生”的手段,以“盗粮谋”的心态来“应付”和“敷衍”,只能使“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和客观评价“每况愈下”。大家纷纷表示,作为骨干师资能得到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关心和培养,参加培训和研修,必须端正思想,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认真想一想我们在“思政课”教学岗位上:以前都做了什么、以后还应该做什么?自己离“骨干”到底有多远?主要缺陷在哪?要不断增强对“思政课”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践中把职业、专业和事业这“三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思政课”教学提升到事业的追求和人生的奉献上来。

不少学员还深有体会地谈到,20世纪90年代曾经经历过上海“黄埔军校”培训的教师中,现在已不乏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思政课”教师的“佼佼者”,而我们这一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人物”,这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们是把“思政课”教学研究作为“事业”来做的,是“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更是“感情”上的投入。而我们可能会有“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但却很少有“感情”上的投入——这就是关键原因所在!

因此,学员们认为,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社会变革动荡激进的大环境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显得很平凡,平凡得不被人们所注意,甚至还时不时地承受着种种误解和轻视。但这项工作却是在平凡中肩负着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而要能够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思政课”教师必须实现“灵魂深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的“凤凰涅槃”。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3·18”批示的精神,增强信心,努力工作,早日实现“力争在几年内使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目标”。

2:“相互讨论”,切磋交流;“教学示范”,得益匪浅

(1)讨论。参加培训和研修的学员,来自本市各所高校,平时虽偶有接触,但大多没有什么交往,更缺乏比较深入的沟通。通过培训班和研修班这个平台,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大组交流,学员们增强了相互了解,改变了以往同处一座城市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次培训和研修中的“想说就说”活动[3],使得每位学员都有机会向大家交流本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以及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在讨论和交流中,学员们在得到启发、交流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差距,以利于“取他人之所长,补自身之所短”。

培训和研修,不应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应是“主动”地参与研究。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对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在思想认识上达到统一。需要指出的是,选取合适的研讨课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布置的讨论题是“泛泛而谈”式的、“众所周知”式的,也就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讨论也就难以深入。为此,精选既有普遍意义又有实际价值的讨论题,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学员们在培训中,对“三贴近”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要求,这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什么关系,如何在“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做到“三贴近”等问题所展开的研讨,是比较深入的。

不少学员认为,“三贴近”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一脉相承的,又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思政课”的特点。“三贴近”归根结底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政课”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毋庸置疑,当前,学生与教师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空间”,但这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真正地用“真情”、“真意”、“真心”去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都是愿意与教师交流、沟通的。

不少学员深有感触地说,以往一说到“思政课”教学不理想,我们总是抱怨大学生对“思政课”不理解、不接受,总以为他们“抬足彷徨,举首迷茫,眼中只有明星,心中只有钞票”,把责任推向“客体”。现在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缺乏实效,作为“主体”的教师,是摆脱不了“干系”的——平心而论、扪心自问:我们在教学中的课堂话语有多少是关系大学生切实“痛痒”的?有多少是和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接和相吻合的?目前高校“扩招”、建立地处偏远的“大学城”,以至于师生间“课上见面,课后再见”的现象非常突出,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感到难以与学生接触交流,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以此作为“借口”和“挡箭牌”——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思政课”教育就无从下手,其教学效果势必只能是“假、大、空”。

许多学员还满怀激情地说,通过与20世纪“黄埔”学员与我们21世纪“黄埔”学员一起讨论交流,深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新世纪的“黄埔”学员除了从上世纪“黄埔”学员身上领悟到一份感动以外,还应把他们曾经做过的关于大学生对“思政课”接受度的研究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下来、延续下去,“一棒传一棒,一棒胜一棒”,认真做到“三贴近”:切实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接受意趣”、“接受途径”、“接受可能”,花大力气对自己的教学对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惑、所急”了然于心,力求“思其所思、想其所想、盼其所盼、释其所惑、急其所急”,以“贴近”的方式,真正了解学生们在关心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员们还进一步就如何做到“三贴近”求得了“共识”,这就是要努力达到“三贴近”和“三关注”、“三结合”的统一。这也就是说,提高“思政课”的实际效果,除了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理论以外,“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具有宽阔而深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突出“三关注”和“三结合”。这就是:关注世情和国情,关注党情和社情,关注舆情和民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代的呼唤、实践的需求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创新型国家”这样的“大道理”同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自我价值的“小道理”结合起来,把对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透视与对大学生的迷茫、困惑的引导和解答结合起来。这才真正把握住了“思政课”的“根”与“魂”,“三贴近”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

(2)示范课。日常的“思政课”教学不能“一言堂”,“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研修,也不能“满堂灌”。教学互动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安排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教师“现身说法”,进行教学示范,收到了学员们的好评。这一“活生生”的形式,展现了教师平时比较困惑的如何由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化的探索和实践,也避免了一般培训研修都是“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接受方式,改变了大多由不承担本专科教学的专家学者进行辅导讲座时缺乏教学实际氛围的不足,颇受学员们的欢迎。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老师的一堂示范课,给学员们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既像一堂生动的“公开课”,也似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和心灵的震撼,也给如何开展“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从内容、形式,乃至资源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迪。近20年来,施老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乐于奉献,把“思政课”教学转化成一种与同学一起进行对“真、善、美”的追求,转化成一种崇高而又圣洁的心灵之旅。许多学员深切体验到,施老师在教学上的某种成功,不仅仅是她有散文诗一般的“语言表达特色”、善于应用当代大学生接受的“话语系统”,更在于她的那一份用“心”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诠释。施老师个人生活空间被学生占得满满的:BBS的交流、手机短信的沟通、网上的“全天候”……上海市、全国优秀“思政课”教师,既是那么的“可敬”,又是那么的“可信”!“她的那般诗样的语言特色我们可能无法学到,然而她那般对学生的用‘心’、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执著,却是我们这些教师可以而未能做到或做得不够理想的”——有位青年“思政课”教师如是说。

(三)“意想不到”的考试,测出了存在的不足、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目前师资培训,大多采取听听(专题报告)、谈谈(交流讨论)、看看(外出考察)“三部曲”方式。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工作,围绕实效性,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创新。从注重教学的“全过程”角度思考,为了解学员的实际情况,一般在开班动员结束后,进行一次“基础性”、“广谱性”的书面测试及讲评。从“纯粹”的考分上讲,每次测试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的。如果以通常百分制的60分为及格分,那么在一般情况下,通过率是不到50%的。但重要的是,通过摸底测试,学员们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找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有利于培训和研修的内容更富有针对性。

1: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

(1)着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共性”要求。试卷不是针对或拘泥于某一门课程来设计的,而是从“基础性”、“广谱性”要求出发,也就是从每一个专任“思政课”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来考虑的。例如:①党的“十七大”精神,尤其是重要的新论断、新概念(这不能说,了解、掌握“十七大”精神仅仅是“概论”课教师的要求,与“基础”、“纲要”、“原理”课教师无关或关系不大);②近阶段主要的国内外时事政治(同样,这也不能说,这只是形势政策课教师所关心、需掌握的内容,和四门理论课教学没有关系);③近年来中央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等方面的文件主要精神(中央3号、16号、5号等文件精神,是每位“思政课”教师“应知应会”的);④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发挥“导向”作用。通过测试,对“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这就是要不断学习,努力适应具有公共课性质,又具有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政课”教育教学。

(3)培养良好的治学习惯。知识的掌握、问题的分析,反映了日常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通过测试,使学员们看到自身的某些不足,以及确立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全面素养。

(4)为修订、补充、充实、完善培训和研修计划和内容,提供客观的依据。“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研修,也应注重“三贴近”,尤其是要“贴近”教师的实际。通过测试,尤其是发现学员们在答题中所反映的问题和不足,有利于加强培训和研修的“针对性”,可及时调整计划和内容。

2:试卷分析举例

(1)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七大”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A: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一番

 B: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一番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分析:本题内容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论断,是与“十六大”报告“相同”内容的一个重要的“不同”表述(即“十七大”突出了“人均”),这是本次大会的一个“亮点”,也是“十七大”召开以后媒体反复宣传的一个重要思想。从该题回答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政课”教师学习领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还是有待加强的(类似的新论断和新提法,大多数学生的“知晓度”要高于我们教师)。

2:据统计,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 ),占世界比重的( )%。

 A:2、8.8  B:4、6:6  C:4、5:5  D:6、4:0

分析:设计这道题的意图在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必须注重“完整性”及内在的“联系性”,即:不仅要了解我国GDP总量在世界的排名,而且还要“深入下去”、“拓展开来”,进一步了解与这排名相关的所占“比重”。92%的教师都答对了我国GDP位居世界“第四”,但答对所占比重的连一半都不到。

3:“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这个重要论断是出自江泽民同志( )。

 A:1998年庆祝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的讲话

 B: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C:2000年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D: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明年是真理标准讨论和改革开放30周年。当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重要文章首先是在( )上正式公开发表,然后再在其他报刊上转载。

 A:《人民日报》     B:《红旗杂志》

 C:《光明日报》     D:《解放军报》

分析:以上3、4两题的要求,并不在于“死记硬背”,而是对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关的重要论断、重要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过程。

5:《论粮食税》的作者是( )。

 A:马克思   B:列宁   C:陈云   D:温家宝

6:实行“罗斯福新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 )。

 A:新保守主义理论    B:凯恩斯学说

 C:亚当·斯密学说    D:新自由主义理论

7:被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经典著作是( )。

 A:《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资本论》

 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分析:以上5、6、7题分别在不同的培训班中进行测试,其目的是引导教师应注重“05”新课程方案所确立的课程都有鲜明的“整合性”特征,进而努力拓展和夯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底蕴。同时,也再次强调,基本理论的掌握与经典著作的研读是密切相关的。

8:每年的( )为“世界读书日”。

 A:3月15日     B:4月23日

 C:5月12日     D:6月2日

分析:此试题在于了解“思政课”教师的知识面或文化素养方面题目。近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量不尽如人意,与我们大学生的(纸质)阅读有所下降不能说不无关系,而培养学生的教师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则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让“世界读书日”深入人心,有利于“遏止”国民阅读指标数据的连续下滑。

(2)填充题

1:从外延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重要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内容。

分析:此测试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要说,“思政课”教师需有哪些“看家本领”的话,这不能不说是其中的应有之题!这既是时事政治,又是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既是教学要求,又是理论研究的基础。

2: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曾有“老三门”、“新三门”之说,这“老三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三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05”新课程方案颁布之前所实行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则是在________年由中央领导研究审定的。

3:请准确写出“05”新课程方案中“思政课”四门必修课的全称和简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央决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对于加强“思政课”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其下设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

分析:以上2、3、4题分别在不同的培训班中进行测试,其目的是了解“思政课”教师是否比较“完整”地把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05”新课程方案的基本框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总体要求。这些应是当好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起码”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缺乏对所从事的“思政课”课程建设发展过程的认识,往往对自身所承担的课程比较熟悉,而对其他的课程不太清楚,以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缺乏应有的关注,特别是中共在原有的5个研究方向基础上,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我们的教师也没有“及时”的了解。测试的结果也“印证”了这方面的不足:第2题的正确率仅为5%;第3题中答得出“全称”但答不出“简称”的占60%、完整答题的正确率为30%;第4题的正确率为53%。当公布测试结果和试题分析后,不少学员们深感“懊恼”。

3:经历“测试”后的学员感言

被称之为“意想不到”的测试,虽有“突如其来”或“突然袭击”的“嫌疑”,但留给学员们的印象还是十分深刻和强烈的。学员们一致表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测试的试卷上,给自己敲响了“警钟”:看到了自己在日常关心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我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等方面的学习不够自觉,也为今后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补上了及时的一课,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由于参加全市性的培训或研修,都是“思政课”的骨干教师或“思政课”教学科研管理部门和教研室负责人,绝大多数学员从本科、硕士、博士多年“拼杀”下来,“久经考场”都是“一路潇洒”,但在这次基本理论素养测试上却“栽了跟斗”。正如有位学员所说:“假如这次考查不是在内部进行的话,大家的脸可就丢大了。”也有位学员这样谈到:“试卷的考题既有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有中央和教育部近年发布的若干文件及会议决议,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这些内容都应当深刻学习领会,并在工作中作为重大原则方针来指导应用。但大多数问题我都无法准确回答,实在惭愧。”当然,这不仅仅是个“面子”问题。有位学员说得非常真切:“我们可以不介意考试的‘成绩’,却不可以不介意自己的‘不足’——这可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只不过是通过‘痛苦’获得的。”

培训和研修过程中的“摸底测试”,只是短短的半小时,但许多学员却始终难以忘怀。不少学员认为,在培训和研修的学习中,尤其感到心理震撼的是那场小小的“测试”。他们从卷面上的问题,引入到思想的深处。一些学员“反思”道,本次测试的内容不过是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都是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熟悉掌握,并在工作中贯彻应用的。但平时不注重理论的系统学习,不注重党和国家政策文件的学习领会,不关心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不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大而化之、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不以为然,实在是一种知识浅薄的表现!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太可怕”了:教师自己都没有完全搞懂弄通的问题,稀里糊涂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岂不误人!有位青年骨干教师深情地说道:“几天来,我一直在深深地自责与反思。原先我一直自以为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现在看来是否‘合格’都成问题了。”

参加不同培训和研修的学员,通过“摸底测试”这一方式,都有着基本相同的感受。大家表示,经历“摸底测试”,有助于自身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断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自己,是上好“思政课”的基础,上课才会有底气和底蕴,才会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否则,教师就很难有激情、很难投入和用心,这就是一种不合格的表现,就难以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容易脱离党的政治纪律。因此,学员们给各自提出了新要求:从今以后,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学习时政,关心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关心社会实际,关心“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以便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四)成效与问题

1:成效

(1)很及时、很有必要、颇有收获。接受培训和参加研修的教师们普遍认为,为了实施好“05”新课程方案,市科教党委、市教委连续举办师资培训,这是“很及时”的;在各种培训班上,专家学者们系统讲解了“05”新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主题主线和应把握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就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实效性等问题提出了教学建议,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学习文件、集中讲授、专题报告、分组研讨、征求意见、问题答疑、教学观摩等多种方式,使每位教师都有不小的收获。用学员们的话来说,“虽然平时也经常参加一些理论培训和辅导学习,但类似这样在较短的时间里进行如此‘密集’的理论学习、相互交流;如此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还是很少有的”。在对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思政课”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们都认为,最近几年市里的培训力度是比较大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并一致感到参加培训后,是有收获的。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不同教师,收获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经调研,在诸多培训班和研修班中,参加第一期实施“05”方案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教师感到收获最大。这些学员们反映:这个班实行“小班化”,参加的人数少,级别高,组织得好,大家都感到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积极性”、“事业心”也就“油然而生”了。通过学习交流,学员们回到学校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也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在评优、晋升职称、职务提拔等方面也得到了优先考虑。一些学员至今还体会深刻:参加培训和研修收获甚大,而且在“层层遴选、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心里老是担心和害怕“被淘汰”,大家都以不被淘汰为荣。特别使人感到欣慰的是,研修班所产生的“辐射”效应也是比较大的——一些没能进入这个班的教师通常流露出“羡慕”之情,“新黄埔一期”成了该班学员的又一指称,大家也以此为骄傲。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期高级研修班的大部分学员,已陆续成为本市“100+50+若干”计划中“50”的第一批组成人员,不断得到后续的培养和培训。

(2)培训和研修为顺利实施“05”新课程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少教师对此体会颇深:“05”方案从颁发到实施,时间短,要求高,如何上好每一门新课,起初心中一点都没有“底”。通过培训,能让我们“尽快”进入“角色”,熟悉和掌握新教材的基本要求,有益于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心里也就“踏实”了不少。

(3)教育部、上海市的师资培训,为各高校开展培训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许多高校在上述两级培训基础上,认真组织本校新课程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活动,切实保证开新课的质量。例如,近年来,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在校党委关心下,于新学期来临之际,都举办中青年教师实施“05”新课程方案教学技能研讨班。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研制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交流,大家对“05”新课程方案的决策和部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主题、主线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前提下,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好新课程。

(4)学员们结合各自的感受和体会,归纳总结了本市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工作获得一定成效的基本经验。这主要包括:①研修计划的周密而富有实效;②班主任的尽心尽职;③“一对一”的导师制;④引进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及政府部门领导的专题讲座;⑤时事政策的讲解和分析;⑥摸底测试及讲评;⑦兄弟高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⑧社会考察的视野拓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认真梳理近年来开展的培训和研修工作的基础上,一些教师以课题研究的方式,作了进一步的调研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历经半年多时间,于2007年4月形成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条例”(征求意见稿)。

2:问题

在看到近年来本市开展“思政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不容忽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主要包括:①除了配合“05”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全员培训以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和研修的人选确定有待规范;②培训和研修中,交流平台,尤其是学术沙龙有待拓展;③培训和研修两者之间有时界限不明确,研修的支持力度有待增强;④各高校的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学校的培训计划和措施有待落实;⑤“思政课”教师对有利于自身素质能力提高的培训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有待加强等。

二、建议与对策

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要“以培养培训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4]。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为继续探索富有上海特点、上海风格、上海气派的“思政课”教师培训模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决策意见。

(一)目标的“层次性”

高质量地实施“05”新课程方案,实现“思政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不断推进“思政课”建设和发展,首先就是要“抓师资”,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提供“人才保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抓好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必须努力“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开展“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概括地讲,就是要抓好“三个层次”的培养培训工作。第一层次:“思政课”教学领军人物;第二层次:“思政课”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第三层次:广大“思政课”教师。

这“三个层次”呈现为“宝塔形”或“金字塔形”,即:“核心力量”为教学领军人物;“中坚力量”为一批在本学科、本课程教学和科研“站得住”、“站得稳”、“站得牢”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前者以中年为主,后者以青年为主);“基础力量”则为绝大多数,乃至全体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

根据这一思路,“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近3年内应力争:

在第一层次,即国内“教学领军人物”的范围里,例如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重要内容的全国“思政课”各门教材编写组里,要有“话语权”、在全国“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要有更多的“一席之地”,两者相加应占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1%(也就是6~7人,不重复计算);

在第二层次,即“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师资”的范围里,应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均衡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培养培训工作“投入”的重点。应逐步形成占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师20%~25%的骨干师资队伍,其中包括8%左右的各学科或各课程的学术带头人。应使每个学校(包括有条件的民办高校)都有1~2名能够正确引领好本校“思政课”学科建设和队伍发展的专家教授,以及4~5名能够在“05”新课程方案课程体系中把握好各课程的优秀骨干教师。在此强调的是,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是所有专业、所有学制的大学生都要必修学习的。因此,“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发展,是所有高校的重要任务,而不至于“思政课”优质师资仅仅集中在“985”或“211”的重点院校;

在第三层次,即基本教师队伍范围里,应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要求,确保“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此,本市“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应由占90%以上能够基本胜任“思政课”教学科研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所组成。

(二)对象的“个性化”

1:新上岗教师

对新上岗教师而言,主要是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通过培训,使新教师努力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由“职业”向“事业”的转化,帮助他们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化,进而从教学能力上进行重点培训。

2:中青年教师

对中青年教师而言,主要是帮助他们优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让他们实现“讲台、平台和舞台”的有机结合。讲台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地方,但同时也应该是教师们实现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和展现自我价值和演绎精彩人生的舞台。对中青年教师来讲,虽然他们已经积累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和成果,但也往往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因此,应通过“不间断”的培训活动,使他们能够始终拥有“不放弃、不抛弃”的职业热情和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职业追求。同时,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要与创造必要条件,解决相应需求结合起来,增强他们忠诚党的“思政教育”事业的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3:老年教师[5]

对老年教师而言,这里主要是其中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而言,特别要强化这些“明星教师”的辐射效应。可组织老中青“三结合”的师资培训活动,使这些老年教师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实现“先学、先教和先进”的“晕轮效应”,使中青年教师像蜜蜂采蜜那样,汲取这些老年教师珍贵的各种营养。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老年优秀教师参加培训,不仅仅是“付出”,他们也应有“收获”,不断取得教学科研的新成就。

4:社科部[6]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粗略地看来,这部分培训对象似乎与以上的逻辑划分不太一致,即不是单纯是从年龄上来区别的,但从培训对象的“个性化”来讲,又是十分妥帖和非常必要的。“支部建立在连上”,说明了基层组织的极端重要性。抓好“领头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好各校“思政课”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培养培训,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营造积极进取,持续发展的风气和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就此专门指出,要“选配好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遴选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要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负责人”[7]。要为社科部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的培训,应“度身定制”,区别与一般的骨干教师培训,侧重于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并应形成“制度化”,每学年不少于2次集中培训。

(三)内容的“丰富性”

1:专题培训与综合提高的有机结合

专题培训针对性强,实用性大,对解决具体问题既有必要,也比较有效。例如,近年来“05”新课程方案的课程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培训工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功底、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各方面)也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这就要求在教师队伍培训的计划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应顾及到“点”和“面”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专题培训与综合提高的有机结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有必要“跳”出“思政课”范畴来思考“思政课”培训内容。这也就是说,除了围绕“思政课”内容以外,可拓展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思政课”教师能够掌握“思政课”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把握现代传播理论和技巧,这对于把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思政课”讲好,讲生动,是有重要意义的,对于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全面素质,也是有帮助的。

2:理论提升与教学改进的有机结合

实践表明:“思政课”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在两大支柱上:一是深厚的理论底蕴,教师要靠理论的魅力“感染人”;二是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要靠高超的教学水平“吸引人”。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也应紧紧围绕“理论提升”和“教学创新”这两大路径来展开的。就理论提升的角度看,“05”新课程方案的四门新课程,都具有明显的“整合”特点,使得教师自身“专业化”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广谱化”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目前不少教师所反映的“力不从心”之感,正是今后加强培训的主要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理论提升,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学习,认真研读经典原著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师资队伍培训中的一个“弱点”。李长春同志在2008年5月4日召开的“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学习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要在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下工夫,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增强学识魅力”。通过研读原著,积淀“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利于提高驾驭“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能力。一方面,通过研读原著,廓清马克思主义的源流,解析我们必须坚持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进而明确方向和底线;另一方面,研读原著,也是克服自身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的一副“良药”。例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明确其源头在邓小平理论,那么,所有的“思政课”教师,都应把《邓小平文选》好好地研读,这也是“底线”和“门槛”。

另外,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有解读教材(“集体备课”)、也可以有教学重点难点研讨(“个案分析”),有侧重理论研究、也可以有侧重教学研究。同时,通过培养培训的平台,加强互相交流和学习,也可以更好地取长补短,有利于实现教学创新。例如,组织教学观摩或名师带教具有现场感、震撼力,培训中开展“教学比武”,也可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切磋。

(四)形式的“多样化”

1: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有机结合

短期培训类似“突击型”培训(类似“争分夺秒”的新课程培训),长期培养类似“持续型”培训(类似“细水长流”的骨干跟踪培养),两者相互渗透,必将相得益彰。短期培训主题明确、信息集中、针对性强,学员受益立竿见影,被誉为“头脑风暴”。但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感觉,学员比较被动,“临时”性特征较强。长期培养则可以指定固定的培训点,并提供比较全面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以“菜单”的方式,“预先”提供给广大教师,让教师自己“各取所需”,提出申请后,由学校和教委负责审核、落实和考核。因此,应把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讲座辅导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

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普遍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专家教授的讲座辅导,不能简单地和“满堂灌”和“一言堂”等同起来,而学员的自我教育,类似“神仙会”,往往也能够取得“互动”的效应,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3:集中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思政课”教学中的社会实践,并不是学生的“专利品”,其实,教师也需要社会实践。“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是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8]。集中学习类似“封闭式”培训方式,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则是“开放式”的培训途径。例如,社会实践:积极探索到政府、企业、基层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国内外学习考察:加强“思政课”教师对世情、国情的感受,了解党的政策方针、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而丰富提炼“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素材。

(五)措施的“系统化”

为了使“思政课”队伍建设的“100+50+若干”的规划得以顺利实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合力”功能和作用,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1:培训基地

依托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健全“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同时,还可以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到国内其他著名高校接受培训(有条件的则可以到境外著名高校接受培训)。此外,除了办好复旦、华东师大基地之外,委托市委党校、市科教党校进行办班,提高培训质量,也是很好的途径。

2:师资

拓宽视野,除了资深“思政课”专家教授作为培训的主要师资以外,还应聘请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政府部门、企业、社区等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作为培训师资,加强社情民意、舆情舆论等方面指导。

3:协作组

依据“05”新课程方案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四门新课程的教学协作组建设,使之成为全市“思政课”教师的“温馨之家”,成为开展日常“思政课”教育教学交流的平台。

4:网站

加快建设全市“思政课”教育教学网站,及时介绍优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理论研究成果等一系列培训资料,资源共享,为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和支撑。

5:名师工作室

进一步办好以本市优秀“思政课”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成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以“滚雪球”的方式方法,发挥好“名师效应”。

6:督导

组织由优秀“思政课”教师、各校“思政课”教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部分德高望重、身体健康的退休“思政课”教师,以及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深入各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不同要求的教学指导,参与培训的教师,也可以与这些督导一起到有关学校“走一走,看一看”,增强感性认识和领略督导的丰富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7:机构

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市教委组织与基层单位落实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市教委加强组织和管理。制订培训计划和要求,设立培训基地,提供相应培训条件,出台相应考核措施,也就是以“决策者”、“指导者”,或者是“裁判员”的角色出现(而不是“事必躬亲”的“运动员”)。而具体培训计划的贯彻和实施则由各学校自行安排,也就是以“承担者”、“落实者”,真正的“运动员”角色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市教委要特别注重检查督导、跟踪考核。

(2)市教委、学校及系部[9]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近年来市教委层面的“动作”很多、“举措”频繁,教师收益颇大。但是学校、系部这些层面往往显得缺乏必要和足够自觉性和积极性,还需要充分挖掘潜力。之所以强调学校和系部的作用,是因为学校或系部对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更为“直接”:一方面可以具体指导每个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另一方面对教师的培训能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例如:资金、时间、工作安排等方面)。此外,还可以与学校人事部门结合,作为继续教育考核的一个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直重要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骨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重要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通过坚持不懈的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性强、理论通俗、联系实际、内容鲜活、打动人心,能够讲好、讲活、讲透“思政课”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支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队伍;打造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扎实、学贯中西、功底深厚的队伍;打造一支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的队伍;打造一支师德修养好、富有人格魅力和亲和力的队伍;打造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教学领军人才不断涌现的队伍;打造一支既有渊博学识,又有教学热情的队伍;打造一支既能融会贯通、熟练驾驭,又能精辟讲解的队伍……归根结底,就是要打造一支真正“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思政课”教师的期望,也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师的人生价值。

附  录

(一)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专家指导团首批专家名单

img39

续 表

img40

(二)学员培训小结(摘录)

1:学习篇

(1)学员A:《把“05新课程方案”的精神落实到实处》。在本次研修班上,我们集中听取了有关专家的学术报告,从不同侧面提高了我们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同时增强了落实新课程方案的“紧迫性”。学员们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实践,围绕着“为什么要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以及“怎样给”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和研讨。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的,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自信。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其他相关学科专业来实现,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专门的学科、专门的专业、专门的课程予以建设;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研究仅仅是一种政策注释、政治宣传,不可能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因此也没有真正的学术发展空间等。

我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的价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自信和学术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而且要以“学术魅力”吸引学生。

我还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贯穿着无产阶级的理想与信念、愿望与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面对和研究现实问题,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体悟性”认识,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积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学员B:《用我全部的情感来影响和教育我的学生》。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当年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冲破层层阻力回到了祖国,由他负责研制成功了火箭,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觉醒,离不开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和奋斗。

我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我不敢和有些古人比也不敢和伟人比,但我也是一个有着凛然正气的中华儿女,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我会用我全部的情感来影响和教育我的学生,一定让他们学会济世救国的本领,报效国家。我每学期要上五六个大班的课程,每班120~180人,计1000人,一年就是2000人,那么每年都有2000多人听我给他们讲这样的道理,我的思想曾鼓舞了许许多多的学生立志为民族的富强、国家的兴旺而努力奋斗。

知道过去可以认识现在和预知未来,社会“容纳”什么不等于社会“倡导”什么,而目前社会所“倡导”的,刚好是我们所“缺失”的。人千万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固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纯粹的人是多么高尚。

(3)学员C:《新变革、新机遇、新挑战》。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应该说我平时也比较注重理论的学习、政策的体会、时事的分析和自身的素养培育等,但类似这样的在较短的时间里进行如此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还是少有的。本期研修班的学员,来自上海市各个高校,平时偶有接触,大多也没有什么交往,借此机会,分别进行了两次分组讨论交流。我在受到鼓舞教育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力求取他人之所长,补自身之所短。本次研修班的学习,尤其感到心灵震撼的是那场“测试”。大多数问题我都无法准确回答,实在惭愧!几天来,我一直在深深地自责与反思。一直自以为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现在看来是否合格都成问题了。平时不注重理论的系统学习,不注重政策文件的深刻掌握,大而化之,浅尝辄止,自以为是,结果是基本的问题都没有完全搞通,如此给学生授业解惑,岂不误人!

因此,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到:第一,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学习理论的认识,把学习推向深入,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二,必须把学习理论与研究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当前,我们必须结合新课程改革,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熟悉新的理论术语名词;第三,必须练好“内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知识层面结构,赢得大学生的尊敬;对网络、多媒体等要熟练地掌握其技术,并应用于教学之中,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大胆探索变革教学与考试模式,使之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具有相当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因材施教,培育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4)学员D:《当一名专业思想“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通过时间不算太长的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05”新课程方案的重大意义,也深感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近年来,自己曾有过离开“思政课”岗位的想法。这是因为学校社科部毕业的博士,一个又一个地离开了“思政课”的讲台。我是我们学校社科部第一个攻读博士学位的“思政课”教师,也是已获得博士学位唯一一个还没有离开这一教学岗位的教师。这几年来,自己也有到其他专业去的机会,一直处在犹豫之中。通过这次学习,自己进一步认识到高校开设“思政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思政课”教师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自己要摈弃各种杂念,立志做好这项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

(5)学员E:《今天的平台、明日的讲台——一生的舞台》。培训班中,听报告、交流体会、考试等,紧张而活泼。总体感受就是借助这次学习培训的平台、安心投入自己的讲台、构建人生事业的大舞台,即今天的平台、明天的讲台、一生的舞台。

客观地说,要不要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并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必须要重视、一定要加强。研修班的开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提高、交流、沟通的“平台”。能够参与这一平台,是我的幸运,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更好更快成长的空间,也是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对于要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是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时刻在思考的主题。好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公共政治课的兴趣,更多的是对人生正确价值的思考。这次大家有幸结识了交通大学的施索华老师,一位普通的但却并不平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我在写给施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听了您的讲课以及多年来的上课经验,坦诚地说,我一开始就被感动了。在这个社会中奋力挣扎,在我们这个岗位上艰难努力,已经很少有事情让自己瞬间感动的了。却不想从您的言语中找到了这种久违的感觉,谢谢您。”我知道,只要站在讲台上一天,就不能忘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使命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良知。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的问题,我认为当用心和情感去投入和努力的时候,职业就不再是谋生的饭碗,而成为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和人格魅力的“大舞台”。把从事公共政治理论教学作为一个职业还是作为一项事业,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差异,有人把三尺讲台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他的世界也许只有讲台那么大;有人把三尺讲台作为展示自己人生的大舞台,他的世界宽广无限。一个把讲台作为人生舞台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对自我选择的职业无怨无悔者。

(6)学员F:《砥砺思想、坚定使命》。在从事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工作近20年后的今天,有幸被学校选派参加“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我们处处感受到教委领导对我们的关怀和重视,也感受到组织对我们的深切期望。学习已经结束,但感触良多。概言之:第一,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路。无论是专题报告,还是小组讨论,许多时候自己大有“知之恨晚”之情。第二,坚定了信心,增强了责任。在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的职称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自己的学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自己的职务从普通教师再到社科部负责人,个人的发展应该算是比较顺利的。可是,当自己精心备好的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之时,或当看到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滑坡、知识视野狭隘之时,或者当看到有些人对我们的工作带有某种偏见之时,自己也有些烦恼,或者无奈。但是,通过这次研讨班的学习交流,我对自己的工作意义更加坚信,责任感、使命感也更加增强。第三,锻炼了思想,提高了境界。“治学为谁?”答曰:好学者、大学者都应为人民的利益作理性思考,奉献理论产品。“做人要有出世的精神,做事要有入世的态度”,年代虽远,但未过时,理当铭记在心。

(7)学员G:《通过“痛苦”获得的收获》。尽管以前我也参加过若干次各种各样的培训,但这三天紧张有序、团结活泼的学习生活,对我内心的触动却是最大的。说真的,我从没像这次这么认真地听讲课,从没像这次这样认真地记笔记。但最重要的是,一直自以为正常的、按照一种“惯性”在推进的“思政课”教学的工作思路,在这次学习中,受到了一次深深的震撼。尤其没想到的,是一个难忘的收获是通过“痛苦”获得的——“摸底测试”,让我好好地“窘迫”了一把。如果说我对任何我参加的考试的结果都会“处之泰然”的话,这次我却不能那么“潇洒”了。尤其是第二天班主任胡老师点评时说到:学生怎样对待“思政课”,取决于教师自己怎样对待“思政课”。我无话可说,唯有深深的自省。自己都做不到的又如何去要求学生呢?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呀,我感觉这次考查对我真的是很有帮助,给我提了醒。今后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试想,假如这次考查不是在内部进行的话,我的脸可就丢大了。

(8)学员H:《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人》。本次的研修班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专家的报告打开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理论素养。20多个思政课老师一起学习、讨论、考察、调研、交流,有助于我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好的做法和经验。本次研修的高要求,也会使自己在科研水平方面有新的提高。培训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也使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教师如何了解学生,如何走近学生?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人。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但各级领导也要思考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队伍,如何激励老师,给老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安心留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愿意为这项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考察篇[10]

(1)学员A:《找到差距、受到启发》。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考察学习,受益匪浅。第一,如坐春风,信心倍增。这是我听教育部社政司徐副司长报告后的感受。他要求“思政课”教育要统一到中央对“思政课”的作用、地位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部署上来。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感觉到我们的课程地位、教师地位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善。第二,心怀敬意,忐忑不安。作为“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心怀敬意,仅仅有职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我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但却没有做到,或许这是我和这些优秀教师之间的最大差距。首先,最让我忐忑不安的是同行们在教学活动之余,在科研方面的巨大付出。“以科研促进教学”、“自己有研究,上课才有底气”等话语,让我反思良久。其次,是同行们在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如果自称“思政课”老教师,我发现自己身上已积累起了相当的惰性。总感觉自己的、原来的方法是最佳方法,很少对这些方法进行改进。第三,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自己更多将“思政课”教师作为职业,而非事业,导致较多关注传统的教学活动——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时也更注意知识的传授,而非学生的全面成长。

(2)学员B:《对比分析、感受颇深》。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各具特色,我将三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一整理,从中进行对比分析,感受非常深刻。

img41

此外,三所学校有普遍性意义的是:首先,“以学生为本”;其次,以科研促教学;再则,学校领导对“思政课”的经济支持都是十分到位的。

(3)学员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一,各方的重视与自身的努力相结合。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思政课”教师总希望得到重视和照顾,特别是在科研要求上向自己倾斜。殊不知,这种倾斜实际上是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反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更谈不上重视。从三所学校的情况看,各方的重视并非“照顾式”的政策倾斜,而是建立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之上,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支持。这种重视借助于学科建设体现出来。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教授是从事思政教育的专家,他一再强调自身地位的获得不是靠政策的倾斜、而是建立在自己的作为之上,和其他学科一起平等成长,并表示一定要做成别人不可替代的课程,学校在政策导向上也支持这种精神。他们也确实这样做了,获得了成效,受到学生的好评。第二,科研、学科建设与教学相结合。“思政课”教师往往只有课程意识,缺乏学科意识,一直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北京大学的陈占安教授特别强调高水平的教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武汉大学“思政课”的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经过90年代的一段争议后如今已达成共识:从以教学为主转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中山大学的“思政课”建设,自觉坚持以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重点,在学科齐全的中山大学中并不逊色。从德育起家,围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展学科建设,成果丰硕。第三,团队合作与个人进取相结合。多年来“思政课”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承包式”的讲课方式,一门课由一人从头讲到底,这种教学安排很容易因为某个教师在某个方面的不足,而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教学组的做法,采用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方式,团队合作提高了增强了教学效果,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武汉大学注重老中青的团结,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座右铭。在团队中特别注重培养年轻教师,让他们参加大项目,出席学术交流会议,提供科研成果发表的平台,团队成员在合作中养成了顾大局的观念,为团队和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山大学则通过学科建设凝聚了队伍,多年来他们保持了良好的传统:新教师必须跟班听课,由老教师来做指导。在其他高校思政教师不断流失的情况下,这个团队不但没有人离开,反而越来越强大,不断有新生力量充实、加盟。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三所大学还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和自己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寻找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4)学员D:《强烈的震撼、努力的方向》。考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给我的冲击与震撼可以说是空前的,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感受与体会:首先是领导重视。三所高校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都与领导,特别是校级领导的重视密切相关。其次是投入巨大。三所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投入是巨大的。不仅是物质的投入,更主要的是精力的投入。三所学校负责“思政课”教学的领导无疑在这方面的精力投入最大。虽然前进的道路也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但他们“扛”过来了,并取得了现在的成果。再次是全面推进。三所学校无论对科研、学科建设、还是教学,都是非常重视的。这既是“思政课”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使“思政课”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提高“思政课”在高校中的地位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一代教师和稳定教师队伍的需要。全面推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最后是培养队伍。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我对三所大学的最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业务和学识水平提高了,就能更好地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同时,把教师的教学工作与教师个人的成长结合起来,就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使个人价值也得到了实现,安下心来,把“思政课”教学真正当作自己的事业。近年来,三所大学拥有了不少全国知名的“思政课”学者和专家,原因也就在于此。

(5)学员E:《“有所作为”赢得“地位”》。三所高校在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等多个层面,形成了切合实际而又各具特色的格局。特别都是靠“有所作为”赢得了“地位”。北京大学形成了“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的特色模式;武汉大学在学科建设平台上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中山大学则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落到“教书育人”的实处。这些探索和实践,往往是可以模拟和操作的,但可以“形似”而难以“神似”。因为在这背后,是从事业的高度出发进行耕耘的群体,他们以此作为人生的展开,以此来成就人生,体现的是一种高度的实践自觉。

三所大学的“思政课”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就了一批目前上海还并不多见的名师,例如:北京大学的陈占安、仝华等教授,武汉大学的梅荣政、石云霞等教授,中山大学的李萍、钟明华等教授。这也在提醒我们“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要有理论的深度、情感的力量、人格的魅力;有情有理、有滋有味,重在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理论思维的锻炼上——让学生“在精彩之后还有思考”,让教师“在教学之后还有提高”。

当然,与三校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的过程体验,还可以有多视角的总结,如压力与动力,职业与事业,作为与地位,个人与集体,底蕴与特色,忧患意识与实践自觉,视野拓展与专业加深,柔性管理与政策导向等方面作思考。自己会继续契合自身实际,联系学校实际,贴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三)课题研究成果: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

由上海交通大学胡涵锦教授主持的课题组曾于2007年4月,在较为全面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梳理总结近年来开展师资队伍培训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国内第一个关于“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的条例,时隔1年多了,有些词语的提法可以作适当的修改,但基本理念和操作思路还是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对今后开展“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为了尊重历史,未作改动,以当时原件附录如下。

“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条例”课题研究成果

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的目的要求

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为提高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教书育人的表率、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普遍问题,结合上海的具体实际,切实落实“100+50+若干”的规划要求,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

“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教学能力为重点,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思想理论保障、综合知识和能力支持以及人才可持续发展保证。

第三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工作,应按照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能力和拓宽知识结构的客观规律和培训教育需求,从实际出发,依据不同师资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培训教育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教育,注重“思政课”教师学习的自觉性和内在潜能,努力增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树立全员培训的理念,保证培训工作质量。“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教育工作,应面向本市全体“思政课”教师,摆脱“为培训而培训”的形式主义倾向,营造“人人皆受教育、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突出“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尤其是要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要使“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与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作用和功能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强调全面发展,注重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工作,基于高校“思政课”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公共基础课相关联的特征以及在岗学习培训的实际,应努力体现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资在从事具体“思政课”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全面发展要求,以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作为培训工作的主题,并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的全过程。

(四)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坚持“要精、要管用”。“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应紧密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具体实践,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坚持“三贴近”,尤其是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广大“思政课”教师通过培训教育,把所学习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宣传理论知识与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

(五)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要求,结合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尤其是结合当前贯彻落实“05”新课程方案实际,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着力体现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第四条 本条例主要适用于本市高校(包括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非学历、学位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第二章 管理体制

第五条 本市高校“思政课”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在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领导下,由市教委德育处主管负责、各高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开展师资培训的分级管理体制。

第六条 除市教委德育处的统一安排以外,各高校应把“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学校整个人才培养计划和师资培训体系中去。

第三章 培训教育对象

第七条 “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工作,应面向本市所有在岗在编的“思政课”教师,重点是中青年骨干教师。

第八条 分类培训的对象:

(一)新上岗“思政课”教师培训(主要是指担任“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不满两年的教师);

(二)教学、科研骨干师资培训(主要是“100+50+若干”的遴选培训);

(三)专题性业务培训(主要是“05”新课程方案各课程培训、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时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专题培训等);

(四)其他培训。

第九条 参加培训的“思政课”教师应遵守培训教育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所规定的培训教育任务。

第四章 内容与方式

第十条 “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任务,体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要求和特点。

(一)内容

1:坚定信念、树立信仰,增强事业心、强化执著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正确认识和了解世情、国情、舆情,以及党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大政方针;

3: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党的创新理论等为重点,认真研读经典著作和与时俱进的重要文件和文献;

4:熟悉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接受意趣、话语系统的特点;

5:各校之间“思政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途径等内容的交流等。

(二)方式

1: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

2:大组交流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3:专家讲座与阅读经典相结合;

4:“结对拜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5:撰写体会感想与社会考察(境内外)相结合等。

总之,要通过以上培训的基本内容和方式方法,不断促进本市“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

第十一条 建立和完善培训教育制度。全市性的“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主要由市教委德育处统一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各高校应按要求积极组织选派相关“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并在教学安排和日常工作等方面予以支持。被选派的“思政课”教师应服从组织安排,认真参加培训。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由各高校根据教育部、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培训计划并负责落实。

第十二条 逐步推行“思政课”教师“自主选学”的培训模式。市教委德育处及本市承担“思政课”教师培训任务的学校,应深入“思政课”教师中间,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掌握不同层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需求,定期公布可供“思政课”教师“自主选学”的培训项目和内容。在市教委德育处和各高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思政课”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拾遗补缺”,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内容和时间,形成“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要我学”和“我要学”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 培训教育基地和机构

第十三条 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的基地建设和机构建设,构建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的“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基地和机构体系。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工作,应紧紧依托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目前已分别拥有的两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及其他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点,充分发挥本市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师资、资料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本市依据“05”新课程方案所组建的各课程协作组的作用,在提高“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工作质量的同时,做好服务全体“思政课”教师教学需求的工作。

第十四条 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时机,“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基地和机构还应与国内“思政课”学科建设具有成效或特色的高校加强联系,与国外相应的高校或学术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拓宽“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的思路,促进“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十五条 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及承担“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工作的有关学校,应对“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基地和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予以不断加强和改善。

第六章 师资与教材

第十六条 按照“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的目的要求,逐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培训教育师资队伍。担任“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工作的师资,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团队。其中,既包括资深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专家,以及在实际工作部门担任一定职务的党政领导干部。

第十七条 “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的教材(讲义)建设,应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教育需要,既要梳理体现提高“思政课”师资质量的“共性”要求内容,又要规划面对不同培训教育对象的“个性”要求内容,进而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特征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材(讲义)体系。

第七章 考核与评估

第十八条 “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范畴,必须进行必要的、常规的考核,尤其是应改变长期以来培训工作中学员学习“随意性”较强、缺乏“制约性”的状况,逐步建立“思政课”教师培训教育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应将“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考核结果,作为其本人日后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市教委德育处和各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档案。

第十九条 为保证本市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应建立“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和机构的评估制度,要结合“思政课”教师培训要求和实际效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定期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和机构进行评估。本着“以评促建”的理念,应将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基地和机构,并对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于评估中发现的不足和意见,应限时加以整改。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新上岗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第二十一条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第二十二条 专题性业务培训实施方案。

2007年4月18日第4次修订

(执笔:胡涵锦)

【注释】

[1]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2]根据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本市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为704名。

[3]该活动受“超女”“想唱就唱”这一互动、参与形式的启发。

[4]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5]由于对“老年”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里所指的老年教师,主要是指55岁左右的教师。

[6]因目前各校对“思政课”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名称不一,此暂时以“社科部”统称。

[7]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8]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9]因目前各校对“思政课”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名称不一,此暂时以“系部”统称。

[10]指研修班组织的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考察学习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