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9月,正式招“三语”培养学生。探索复合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突破传统复合经贸人才“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狭隘理解,本模式以“三语”培养懂专业、通2门以上外语的新型复合型经贸人才。

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赵忠秀 蒋先玲 孙 芳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向多极化发展,非洲和南美洲地区越来越成为我国未来对外贸易竞争的重要伙伴,为了增加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沟通,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我校经贸学院和外语学院于2009年共同设计出了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方案,首批推出法语、西班牙和日语三个小语种,加上我校学生原本的英语特色和作为母语的中文,这样,就形成了能用三种语言(中文+英语+小语种)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它是对传统人才培养体制的大胆改革与创新,也重新续写了我校的传统优势,是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的挖掘。

关键词:国际化 复合型 三语培养

前言

我校复合型经贸人才的培养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建校初期,当时我校“三系”(现在的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没有招生本科生的情况下,教师们给法语专业的学生讲授了扎实的经贸知识,为国家培养了当时急需的优秀经贸人才,这一成果随着高校改革而中断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外贸易向多极化发展,非洲和南美洲地区越来越成为我国未来对外贸易竞争的重要伙伴,而且,在国际组织中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也日益增加。因此,为了增加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沟通,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增加中国在国际组织的话语权,我国迫切需要高校改变传统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和小语种的学生。为应对形势的变化,重新续写了我校的传统优势,挖掘我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并进行新的创新与实践,我校从2006年就开始进行了国际化、复合型经贸人才的探索与研讨,并于2007年分别获得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西班牙语专业,决定推出经贸人才“三语”培养项目。这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于2008年又分别获得北京市特色专业,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经贸学院和外语学院共同设计出了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方案,并决定首批推出法语、西班牙和日语三个小语种,加上我校学生原本的英语特色和作为母语的中文,这样,我校学生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就形成了能用三种语言(中文+英语+小语种)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2009年9月,正式招“三语”培养学生。本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四个年级共有250多人参加该项目。

一、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项目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

1.复合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同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急需培养大批懂专业、通外语、熟悉业务、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经贸人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探索复合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突破传统复合经贸人才“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狭隘理解,本模式以“三语”培养懂专业、通2门以上外语的新型复合型经贸人才。

2.国际化人才战略下经贸人才培养路径问题

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经贸领域作为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最前沿阵地,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则更为迫切。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在国际经贸活动中“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情况仍十分普遍。为解决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问题,本模式引入“国际游学”和“本土国际化”制度,建立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3.高校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创新问题

“小语种”人才紧缺,高质量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更紧缺,这已经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上,各个高校都推出了辅修制度,但由于小语种学习的高难度,众人眼中的外语辅修仍只是个“梦”。我校自实现辅修制度以来,取得辅修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学位的学生寥寥无几,其他学校调研结果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小语种辅修成功概率不高。本模式引入新的管理体制,采用了交叉学院、交叉学科的管理模式,将大大提高辅修小语种的成功率。

二、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教学问题,采取了以下方法:

1.“1+1”的培养模式

该项目学生实行“主修+辅修”的培养模式,即主修专业必须是经济类,主要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后来扩展到金融学专业和国际物流管理专业等,以便训练学生扎实的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技能。同时有组织地辅修小语种专业,培养出既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和小语种的新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2.“5+1+2”的学习模式

该项目学生前5个学期在国内学习主修专业和辅修小语种语言;第6学期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小语种语言,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回国之后参加外语学院的综合考核,取得相应小语种学分。第7、8学期在国内完成其剩余学分,并完成主修和辅修专业的两个毕业论文。

将学生派到语言对象国学习一学期的培养模式得益于我院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学院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主办大型国际研讨会,并在国内率先招收以英语培养的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此外,我院在2005年4月正式成为联合国贸发会议虚拟学院的成员,意味着我院的教学科研活动正式进入联合国贸发会议体系。近年来,我院不断地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和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墨西哥等多所著名学校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换,标志着我院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地广化和深化。

3.“2对1”的全程教学辅助模式

根据小语种学习难度大的特性,每个语种设立了1名班主任和1名助教进行全程管理和辅导,并根据学习阶段,采取了“中外结合”的助教模式,即前3个学期采用中国学生充当助教,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第4、5学期由外国留学生充当助教,帮助学生提高口语,熟悉将要留学的国家的文化,为第6学期出国作好准备。这主要得益于我校丰富的留学生资源。学校拥有庞大的留学生队伍,其中,该成果所在的经贸学院拥有本、硕、博留学生846人,分别来自100多个国家。这个庞大的留学生队伍,为“三语”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助教人选及国际化的语言、文化交流环境,实现学习未出国门并了解了国外文化,为学生走出去提供了支持。

4.“1+3”的管理模式

该项目学生学籍属于经贸学院,由经贸学院招生,但是,整个培养过程由3个部门合力进行:即由经贸学院和外语学院共同培养,教务处给予协调。其中,经贸学院负责学生的选拔、日常管理以及经济类专业的培养,而外语学院负责制订小语种的培养方案,提供师资与教学,定期评估,指导小语种毕业论文。教务处统一排课,保证上课时间和教学效果,正是这种三部门无缝对接式的管理模式产生的协同效应,保证了“三语”培养项目的成功。

三、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归纳起来,该模式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创新:

1.培养理念新

传统复合经贸人才强调“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构架,无法适应我国国际经济交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本模式强调“专业+英语+小语种”的知识构架,这是对复合型经贸人才的重新诠释。

2.国际化路径新

本模式推出了“本土国际化”的理念,以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化特色为平台,实现中外学生相互交融。该模式在我校首创外籍留学生助教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暑期项目的国际化课程和每年举行的国际文化节,让学生一进入对外经贸大学,就是全过程、全员的培养,而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这些举措开辟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殊路径。

3.学习模式新

本项目实现了“5+1+2”的学习模式和“2对1”的全程教学辅助模式,通过在国内7个学期的学习与国外1个学期的交流,加上全程助教和班主任的一对一管理,克服了高校扩招导致的粗放性管理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效果

“三语”人才模式提出的“专业+英语+小语种”的新型复合型经贸人才概念,在我校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在主专业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这一特色专业的建设中,经过不断论证与准备,最终推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语”培养经贸人才的创新模式,并促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该专业获得首批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的立项,并获七星级国家荣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构成了经贸人才“三语”培养的阶段性成果。

2.对高校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产生了良好的推动和示范效应

本成果在我校实施后,一些兄弟院校,比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纷纷来我校经贸学院调研、考察、交流经验,索取资料数据。我校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宝贵的改革素材经验,为我校在外经贸人才培养上继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3.在辅修小语种的专业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好成绩

在推出的三个小语种上,辅修人数实现了从四年19人到一年46人的量的飞跃。经统计,我校2007级、2008级、2009级、2010级四个年级通过自由行为辅修法语、日语和西班牙语的学生只有19人,而且,还不是全部都取得了文学学士。见表1所示。

表1 改革前:2007级~2010级全校辅修小语种的名单

img37

续表

img38

而本“三语”培养的学生仅2009级一个年级就有46人修满了小语种的学分,正在进行小语种毕业论文写作,即将获得文学学士双学位,见表2所示,这在对外经贸大学辅修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突破。其中,还有4名辅修日语的学生获得了日语一级证书。

表2 改革后:“三语”实验班学生进入小语种毕业论文写作的名单

img39

续表

img40

4.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国际化复合型的经贸人才

该项目最初只有60余人,由于其显著的成效,到2012年10月,该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已经有四个年级,12个教学班,共25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不仅本专业成绩很好,而且,其小语种专业成绩也很好,2009级学生中,有46名同学前往语言对象国学习并顺利回国,正在进行小语种毕业论文写作。已有6人获得我校保送研究生的资格,说明这些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小语种而耽误了本专业课的学习,也没有因为本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了小语种课程的学习。以西班牙语专业为例,见表3所示。

表3 “三语”项目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名单

img41

5.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

2012年1月,2009级“三语”项目的同学前往语言对象国学习。其中,19位同学在法国,4位同学在西班牙,15位同学在墨西哥,8位同学在日本。同学们反映:出国交流不仅学到了语言、专业知识,而且也开阔视野,对以后攻读研究生和就业都有好处。已有14人计划到相应语种国家继续深造。由于国际游学的效果显著以及该项目的创新性与社会应用价值,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特地为我校“三语”项目学生提供了4个名额的国家奖学金。

6.丰富了我校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在未推出本项目之前,其他专业的学生辅修小语种专业,成功概率很小,这是因为,没有制度上的保障,这些辅修课大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时间,严重影响了上课效果,学生抢课也没有保证,通常选不上小语种的课。但是,本项目的推出,得到了外语学院、教务处的通力配合,在制度上保证了该项目学生小语种的上课时间。因此,大大提高了本项目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个项目已经吸引到了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自愿参加,如2009级和2010级的“三语”项目学生中,已经有20多人主修的专业是金融专业,大大丰富了我校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构成了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小语种”、“金融专业+英语+小语种”、“物流管理专业+英语+小语种”等多方位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了我校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之,经贸人才“三语”培养模式突显了我校国际化的办学特色,推动了我校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西班牙语专业的建设,对高校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产生了良好的推动和示范效应,并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对全面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应用型、实用型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耿立艳等.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

[2]李维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国外资,2012(14).

[3]李秀芳,徐坤.高校应用型外经贸人才培养之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