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论对普通人的人性认识

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论对普通人的人性认识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的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和人的认识就是在对以往心理学认识继承的基础上,超越传统,走向普通人人性假设的一种积极探索。建构的发生是基于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所以自治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多元智能论所内含的人性假设反映了普通人的人性趋向,即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因此,多元智能论的人性假设就为普通人成为教育目的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二)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论对普通人的人性认识

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到人本主义心理层面上人性认识趋势表明,心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和人的定位必须回归人本身,虽然人本主义是一种极端的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宗旨的人性认识回归,但它揭开了人的心理层面对人自身作为主体探究的重要性。随后的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对人性的假设和人的认识就是在对以往心理学认识继承的基础上,超越传统,走向普通人人性假设的一种积极探索。

1.建构主义心理层面:主体互动

建构主义心理学包括心理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前者依旧承袭认知主义的研究,关注个体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内部认知、记忆和知识结构是如何建构的,突出了同化、顺应、平衡等认知模式;后者强调学习者的社会背景对学习发生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具体社会情景下的个体,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人与自然、社会是相互建构和超越的,即学习是一种双重建构和超越,也就是说,学习不仅导致学习者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重新建构和超越,互动的另一方也因此获得新的意义,得以重新建构和超越。无论哪种建构主义,“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以及通过反思和抽象建立概念结构”(9)。建构的发生是基于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所以自治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人性的理解上,建构主义心理学不仅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而且,它还强调人作为互动性主体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以往心理学研究所忽视的。作为互动性主体,人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人的存在和发展是依赖于他生活、学习其中的自然、社会,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共生式生存,尤其在社会建构主义中表现得更为显著,这是因为,“社会建构论力求用一种公共意识形态替换传统观念中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合理清晰的表述正是从共同体中获得的,没有这种表述简直就无法推测个体自我”(10)。实际上,不仅是人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之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是互动的产物,这是由人的群体性特征所决定的。但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建构主义并没有分析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是如何平等、共生的,依旧是以占有对方的主体—客体理念为前提的,只是彼此都是主体而已,延续的还是唯智能为唯一标准的主体观。

2.多元智能论对普通人的人性认识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怫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传统智能论局限而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人类在解决问题时不只运用一种智能,而是多种智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智能、博物学家智能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其智能类型也在不断充实、丰富)。加德纳认为,传统智能是以解答智力测验试题的能力来衡量的,是以语言、数理逻辑为中心的智力观的反映。多元智能论则比传统智能论要复杂的多,“我们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11)。而人的智能的来源则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这是因为,“解决问题的每一种技能都与生物本能有关,多元智能理论就是由这些生物本能构建而成的”(12)。所以,认识人的智能既要尊重源于生物学的能力差异,又要考虑具体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的评价取向,因而,没有一种智能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占据垄断地位。同时,“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每个成年人只有一种智能可以达到辉煌的境界。但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13)。这就表明,人是需要共生存在的,不然,仅仅依靠个人的智能,是难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因而,各种智能之间是差异、平等、共生的关系。

具体而言,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念:首先,人类的智能不只一种,而是有多种,它们由人的生物学潜能和后天活动所决定,这些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但是是不均衡的,即每个人只有一种智能是相对优秀的,其它则表现一般;其次,这些多种智能在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适应对象或评价标准的不同,所以,人的智能虽然有差异,但是平等的;再者,智能具有共生性,无论是个体所拥有的智能,还是人类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反映出来和需要的智能,由于智能之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性,彼此都是相互依存、互相推动的,也就是说,共在、共融的理念不仅是多种智能存在的方式,也是智能发挥作用的机制所在。

多元智能论所内含的人性假设反映了普通人的人性趋向,即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首先,每个人虽然有多种智能,但只有一种智能是相对较高的,这就说明任何人都是有限的存在,但有限的智能并不是缺陷,相反,正因为智能在个体身上的不平衡性,人才需要与他人的合作、共生,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其次,多元智能不是既定不变的,从智能的发展阶段分析,各种智能在早期都表现为先天原生的模仿能力,以后会以符号系统来体现,到成人阶段则通过理想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的追求来呈现;同时,各种智能还会受到社会评价和文化价值的影响,从而使个体所拥有的智能的数量和水平都处于一种生成的过程中,这和人的生成性是同一的。再者,由于多种智能的差异性、互补性,无论是个体的各种智能,还是人类群体的智能,都必须以共在、共融为前提,不然,智能就不能发挥作用,其多元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多元智能论的人性假设就为普通人成为教育目的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