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校科技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校科技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我们将在校内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我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各种共性问题予以阐述和分析。调研中,有关绩效考核的周期及年限问题,争议最多。对此,许多教师持异议态度,尤以文科类教师反对呼声最高。今年,外传学院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功1项,获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但据《调研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我校仅有54.58%的教师认同这一观点,37.36%的人认为不需要做到教学科研兼顾,另有8.79%的人持无所谓态度。

二、我校科技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寻求对策是本次科技调研活动的根本目的。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贯彻,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批判、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最终结果必将会促进我校科研工作实现全面、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以下,我们将在校内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我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各种共性问题予以阐述和分析。

(一)科研绩效考核的周期及年限问题

调研中,有关绩效考核的周期及年限问题,争议最多。持否定态度的教师认为,当前一年一度的考核周期太短,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新的科学发现或创造需要一定的预研时间,周期为2至3年比较适宜;而且,对于研究者来说,精力有高低潮的区分;申报各类项目也有“大小年”之分。因此,普遍感到科研压力重。

《调研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67.4%的教师认为科研积分要求难以达标。然而,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我校科研工作来说,实施相对严厉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让教师在“我要做科研”与“被迫做科研”之间,保持一种心理平衡,值得我们去科学探究。

(二)绩效考核的方式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他们不能接受当前的绩效考核方式,应该实施正向激励,而不是现在的反向扣罚制度,让被罚人员既失颜面,也无法接受。事实上,不管是正向激励,还是反向扣罚,对于教师而言,在实施效果上是一致的,只是心理暗示的结果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罢了。

(三)实施科研分类指导、区别对待问题

我校人文社科类、语言艺术类教师强烈呼吁实施科研分类指导政策。这些教师认为,由于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差异,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的考核与奖励应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办法,而不是现在的“一刀切”政策。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相对理工而言,存在申报项目困难、研究周期较长、经费数额少、论文发表不易等特点。因此,实施文、理、工科等类别的分类指导和区别对待,是相对科学合理的。

(四)科技论文的计分及奖励问题

2005年以来,我校对科技论文的计分奖励政策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即:从所有论文均被计分和奖励;到现在仅奖励60种期刊论文和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以及非核心期刊论文不计科研分。对此,许多教师持异议态度,尤以文科类教师反对呼声最高。他们认为,发表论文需交纳1至2千元的版面费,有的甚至高达3至4千元。如果失去奖励金,会造成他们实际工资收入的下降。

先姑且不论这种政策的变迁是否科学有效,但从科研的发展规律来看,这有其必然的一面。高质量的论文,应该出自研究方向相对凝练的科研团队或项目组。而团队或项目组一般会有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

在这种层面而言,我们认为取消论文奖励制度,也有其合理性。这等于鼓励,甚至可说是“迫使”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必须凝练研究方向,加入某个科研团队或项目组,从而获得较多的科研经费支持。从长远看,这是促进我校科研实现真正提升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在赴外校的调研中,我们获知绝大部分高校也只奖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和由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少数专业权威期刊(约30至40种左右)。而我校现有的60种奖励期刊,明显存在“鱼龙混杂”,水平不够高等问题,缺乏权威性。此外,对于非核心期刊论文不计分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予以纠正(仅限文科类期刊),但其计分量可与核心期刊论文区别开来。

(五)科研绩效的学院调控问题(即二次分配)

学校现行的行政经费核拨办法规定:二次分配总额的12%,将依据各学院的科研绩效结果,进行重新调控配置。根据此办法,一些科研工作较弱的学院会出现二次分配收入减少的情况。例如设计学院,经调控后,行政办学经费锐减89.5759万元。这些学院认为:由于学院性质,以及教师总数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科研工作处于天然劣势地位。因此,让他们和其他科研强院,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是不公正的。同时,因为核拨经费数额的减少,会严重影响其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二次调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体现效率,鼓励竞争,多劳多得。因此,虽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听到了这些学院对此调控方案的反对意见。但我们认为:这种调控方式,目前还是比较适合我们学校的校情,值得保留和坚持。首先,这些学院自诩为“科研弱院”,认为其科研难以进步。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开脱的表现。今年,外传学院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功1项,获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这件事实说明,只要我们的教师甘于做科研,科研工作还是会有发展的;其次,通过调控,将增加对部分工科特色学院的科研投入,有利于我校做大做强这些强势学科。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体现出学校对效率的尊重,是对艰苦复杂科研劳动付出的一种补偿或回馈,是值得肯定的。

(六)科技政策的连续性问题

较多教师提出,近几年我校的各项管理政策变动较频,特别是涉及到科技奖励的制度不仅起伏大,而且出台时间偏晚,给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如发表论文、申报成果及项目等)带来不便。科学、合理且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工作高效化的关键。考虑到学校近几年的巨大变迁,且处于改革的转型时期,政策的调整实属情理之中。但在学校基本建设完成,“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后,则宜保持科技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七)教学与科研的对立统一问题

我校从事公共课、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普通反映教学任务重,无法兼顾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并重是当代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能。但据《调研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我校仅有54.58%的教师认同这一观点,37.36%的人认为不需要做到教学科研兼顾,另有8.79%的人持无所谓态度。可以看出,我校近半人数的教师科研意识淡泊。因此,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如何适应学校的科研定位要求,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又做好科研,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校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一些学院反映,许多本校和外校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不愿意报考我校,生源中充斥着大量的三四流院校,甚至三本独立学院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导致研究生生源质量甚至已不如本科生生源。低质量的研究生生源,低能力的导师科研团队,低水平的学科发展及科研水平,彼此间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无法自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