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例举要,以落实达目标

实例举要,以落实达目标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校内比赛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取得了好成绩。被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等授予山东省“学士后流动站”建设贡献奖。22支服务队被评为省、市优秀服务队,57人次被评为省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36人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指导者。

三、实例举要,以落实达目标

(一)青岛科技大学积极开展富有吸引力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素质教育

首先是对学校传统活动的识别,正确的认识和鉴别学校传统活动中的利与弊;其次是对学校现实活动的确认,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学校现实活动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CI设计学校的目标活动系统,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青岛科技大学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锻炼、人文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1.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满足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需求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团委同教务处等有关部门于2001年、2006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等制度,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部分院系也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如高分子学院“金宇实用技术学生科研基金”等,先后建立了以橡塑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基地12个,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为代表的学术科技类社团17个。举办了由名家论坛、博士论坛、创业论坛等10余个子论坛组成的“求思得论坛”,先后邀请美国工程院院士汪正平、中国工程(科学)院张嗣瀛、柴天佑、蔡鹤皋、徐玉如、张勇传、程镕时、余国琮等两院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原《人民日报》总编辑、全国人大常委、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等国内著名学者,“载人航天工程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验技术部主任王福通等,成功人士(校友)来校作学术报告或讲学。“求思得论坛”获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认真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工作,广泛开展“一院一赛”工程,在各学院“一院一赛”基础上,学校大力开展了“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软件设计等竞赛,并每年进行隆重的总结表彰。在校内搭建了3+2+1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即搭建了“科技创新基地”实践锻炼、“求思得论坛”氛围营造、“一院一赛”工程人才培育3个平台,夯实大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为龙头系列竞赛两个抓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保障这个机制。在校内比赛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取得了好成绩。青岛科技大学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予“第二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组织奖”,连续6年被团省委、省科协等授予“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等。在抓好科技创新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青春创业行动,先后引进外资115万元,建立了包括与日本阿尔卑斯技研合作成立的“青岛科技大学学生创业中心”在内的7个“学士后流动站”,为有就业愿望且暂时尚未落实单位的562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时间长短不等的实践、培训机会,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促进了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事业单位使用人才两方面功能的有效对接,实现了学校、企事业单位、大学生的多方共赢。被山东省人事厅、教育厅等授予山东省“学士后流动站”建设贡献奖。

2.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满足学生实践锻炼需求

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多年来,我们围绕“一项政策、三个阵地、四种方式”,大力加强实践育人工作。

一项政策将实践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学校出台了《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学分的记载办法》等制度,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学校培养方案,引入学分机制,健全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个阵地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业。学校争取和借助社会资源,共建社会实践基地46个。

四种方式暑期“三下乡”,日常“四进社区”和勤工助学,毕业“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

学校大力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400余名专兼职团干部、专业教师和万余名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3年来,除学生持学校统一的社会实践推介卡回家乡就近、就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外,学校共组织重点团队93支;举办企业科技帮扶、留守儿童素质拓展、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社区居民法律宣讲等各类培训班200余场次,受众达9万余人次;赠送扶贫资金、学习用品、慈善衣物等价值达20余万元;广大学生在零距离的接触社会中,受了教育,作了贡献,培养了“自强务实”作风和宝贵“橡胶品格”,也增长了才干。22支服务队被评为省、市优秀服务队,57人次被评为省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36人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指导者。“青岛科技大学为社会实践学生购买保险”等创新做法被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学校连续11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团省委等机关评为全国(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被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确定为山东省唯一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基地,深入开展了社会实践研究,现正从事山东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研究》(J06T09),完成了《教育病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制度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思考》《构建社会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领导体系》《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模式》《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内容》《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内源性激励研究》等研究论文,出版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专著。理论研究促进了青岛科技大学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入开展。

日常,学校志愿者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如300名志愿者的“青年创业林”志愿种植、500名志愿者的海上海岸环保行、362名志愿者的“知识助残”义务家教、162名志愿者的青岛国际马拉松比赛志愿服务、111名志愿者的2008年青岛奥帆赛测试赛服务等。青岛科技大学志愿者的优质服务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好评,学校被14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啤酒城指挥部授予突出贡献单位,被29届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帆船委员会评为2006年青岛国际帆船赛贡献单位。

学校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困助学的一项措施外,更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为此,多年来,学校不遗余力地推进了勤工助学工作。一方面建立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勤工助学管理制度,采取了勤工助学公开招聘等措施,开发了勤工助学网站,实现了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化、信息化和公开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资源,3年来,累计提供助研、助教、助管、助工岗位4363个,发放勤工助学工资551万余元,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坚持每年开展勤工助学“自立自强”助学金评选表彰活动,引导贫困学子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传承学校“自强务实”的优良传统。共发放勤工助学“自立自强”助学金20万元,受助学生375人次。这项活动被团省委授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三是积极开拓校外资源,开展家教、产品促销、市场调研、社会资助等活动,三年来经济困难团员学生累计获得91.8万元校外资助。勤工助学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勤工助学学生的生计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推动了学校学风建设,而且使学生在工作的同时培养了自立自强的意识,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

学生毕业时,学校出台配套措施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活动,措施得力,效果显著,选派人数居青岛高校前列。学校也连年被团省委评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组织单位。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得到了锻炼提高,培养了“橡胶品格”,也充分体验到成长、奉献的快乐,涌现出一批志愿服务典型。

2004年,学校传播学院家境贫困的专科毕业生周磊,暂缓了继续攻读本科的机会,义无反顾地踏上新疆地处中哈边境的国家级贫困县——吉木乃县的土地,被分到信息中心工作。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他发挥在学校勤工助学期间培养的对计算机网络的爱好,克服重重困难,从无到有为县政府创建了一套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为2000多名各级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使地处边远的吉木乃县实现新疆为数不多的无纸化办公,为当地节省了200多万元,被吉木乃县政府授予“大学生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当地向全县团员青年提出了“远学徐本禹,近学周磊”的口号。学校一直保留了他的学籍,2005年9月他志愿服务结束,学校为其颁发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奖励1万元。回校后他发奋学习,拓展素质,仅两年时间修读了160个学分的课程,通过了CET考试,获得了驾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本科毕业后又选择了西部就业。充分展示了一名青科大学子具有的“自强务实”作风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

3.搭建校园文化平台,满足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坚持校园文化的育人方向,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有力的载体。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设有“春之华”科技文化节、“秋之实”艺术体育节、外语文化节、电脑文化节、“我爱我”心理健康节、饮食文化节、宿舍文化节、户外文化节、女生节、大学生辩论赛、“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形成了一条全年不断线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现已基本形成了“大型活动学校化、届次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的校园文化运作体系和“学校两节开放,各院系奇葩异彩,整个校园春华秋实”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

学生社团活动日趋活跃。目前,学校注册社团共计四大类116个。涌现出了以山东省优秀社团——爱心社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社团。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邀请了中央芭蕾舞团、青岛歌舞剧院、比利时神灵乐团等来校演出,大力倡导高雅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校园文化的层次。学校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都取得了好成绩。被团中央、教育部等授予首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校级优秀组织奖;被团省委等历次评为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活动奖等。

(二)青岛科技大学积极通过项目化建设促进高校素质教育

多年来大学积极通过项目化建设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如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逐步开辟了“一馆·两厅·三室”即美术馆,音乐厅、报告厅,画室、演练室和艺术放映室等艺术教育建设新载体,树立了以视觉艺术美化心灵、以听觉艺术陶冶情操,以视听艺术感悟人生的艺术教育建设新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1.理念与思路

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现代人来说,知识和思想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缺一不可。同时,艺术作为调和知识与思想之间矛盾的润滑剂能够充分调动起人自身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用美的情感去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艺术教育则更能集中向人们展现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独特气质,从而促使人们在观展之余引发对“性灵”和“真善美”等本质问题的深入思考。青岛科技大学设有作为省内最早的艺术院校之一,因此应当增强文化氛围,在校内形成崇尚人文艺术的风气。基于以上认识,青岛科技大学坚持以育人为核心,不断创新艺术教育育人机制,着眼于深化大学文化内涵,制定规划、形成体系、构建平台、突出重点,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途径。

在工作实践中,青岛科技大学本着促进艺术思维、推动艺术创新的原则,力求通过美术馆展示国内外当代艺术作品、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精品、科大师生的艺术作品;通过音乐厅、报告厅进行艺术专业师生汇报、举办音乐会、文艺汇演和学术报告;通过画室、演练室和艺术放映室讲授绘画、舞蹈、乐理等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交流,播放艺术人生、艺术影视等不断丰富校园艺术文化生活,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和质量,形成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

2.方法与过程

青岛科技大学设有的艺术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62年建校的青岛美术专科学校(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是山东省内最早的艺术院校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展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成果、承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投入专款建设和装修美术馆、音乐厅,画室,形体训练室,乐器训练室,艺术放映室。在软件管理方面,制定了《“一馆·两厅·三室”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一馆·两厅·三室”是一个面向本校师生员工开放的公共场所。同时,青岛科技大学网站上还专门设立了网上展厅等栏目。将举办的展览、演出等都有图文并茂的跟踪报道和专题回顾,方便了广大师生和艺术家的浏览和查询,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展览、演出等的影响。

在组织方面,青岛科技大学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把“一馆·两厅·三室”作为一个将高雅艺术引入校园、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有计划、有目的系统举办展览、演出、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如在美术馆,近年来已连续举办15次高水平的公益展览,其中,有本校艺术学院教师的个人作品展,如隋成林先生个人国画展、柏青彩画速写作品展等;有教师集体作品展,如美术系教师迎新作品展、青科大教职工迎奥运书法绘画摄影展等;有学生的集体作品展,如大学生废品再利用展、第四届“风采杯”书画展、徽州印象展、建筑设计展、“搭积木”建筑模型展、太行山写生展、青岛科技大学“亮角落杯”首届艺术创意大赛作品展、毕业生作品展等;也有师生作品共同展,如2007师生艺术作品展、师生素描作品展等。

在音乐厅,从2007年10月崂山校区音乐厅启用以来,先后举办了近30场高水平的音乐演出,其中,有青岛科技大学教师的个人音乐会,如宁燕的琵琶独奏音乐会、高学文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琵琶与筝的对话”音乐会等;有青岛科技大学学生的音乐晚会,如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钢琴音乐会、“法兰西之夜”音乐会、民乐专场音乐会、巴洛克风格钢琴作品音乐会、管谨义教授学生专场音乐会等;有艺术学院学生专业汇报,如2007级音乐表演专业汇报演出、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汇报演出等;还有艺术学院与其他部门师生共同举办的晚会,如“明天会更好”迎新晚会、2008新年音乐会、教工子女新年音乐会等。

在报告厅,先后邀请校内外名师举行近20场艺术学术交流报告会,其中,有我校教师修士良的“中国书法探究”、王挺的“雪域风情”等讲座;也有清华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北大研究员——余静赣作的“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国海洋大学苗洪利教授“新一代照明光源”专题讲座、国际设计大师卢吉·科拉尼主讲的“我的世界是圆的”、台湾著名书画大师姜一涵教授讲的“易经与美术学”,日本应用技术株式会社解析事业部的长泽哲也先生主讲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模拟”、日本应用技术株式会社社长古泽寿一先生讲的“地震灾情分析及科学救援”等学术报告;同时,举办了青岛市首届大学生当代艺术教育研讨会,驻青高校艺术学院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和教育的专家学者、青岛画院艺术家、新闻出版单位从事美术编辑报道的专业人士以及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社会各界专家,共计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画室开放日,许多绘画爱好者前来观摩,艺术师生热情接待并给予指导;在演练室讲解了乐器和舞蹈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音乐和形体老师给前来学习的同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艺术放映室播放了艺术人生、艺术影视、交际礼仪及百部红色影片。总之,通过“一馆·两厅·三室”,向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个层面的观众开启了欣赏艺术与科学之窗,实现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3.实效与评价

大学应该着力营造一种具有社会引领作用的文化生态,青岛科技大学“一馆·两厅·三室”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阵地,期望通过每一次展览、演出和交流,传播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艺术情怀,使师生和社会观众从中受到切实的感化、启迪,这也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属性服务于社会的永恒职责与特征。正如2007年9月12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组组长刘献君教授走访艺术学院时,以独特领悟生动阐释了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每个人能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充满了想象力的艺术给人的空间却是无限的;不懂得美就不懂得丑,不懂得丑就没有羞耻之心,没有羞耻之心就没有道德;人是需要感动的,人在感动中才能净化心灵,艺术就能给人这种感动。”

在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中,既有名家的精湛深邃之作,也有雏凤新声;既有中正堂皇之作,也有剑走偏锋的“现代派”。这是一个多元的空间,各种思想在此碰撞,尖锐中不乏宽容,表面的矛盾下流动着兼容并包的艺术自由气息。在举办青岛市首届大学生当代艺术教育研讨会时,美术界的一位专家来美术馆参观完毕业生作品展后这样留言:“艺术的美丽在于她能够照亮人思想的道路,给人以启迪和振奋。在一所工科为主的院校中,艺术之花同样会绽放的光彩炫目。”一位姓李的学生说:“艺术馆给大家提供了一座精神的殿堂,将艺术融在科学之中,希望越办越好。”一位学生家长留言道:“参观美术馆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感谢学校在这物欲极强的当代,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美育的渠道。”

在音乐厅举办的各类演出更是受到学校师生的普遍关注和称赞。一位理工科的同学在欣赏完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高学文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后感慨地说:“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她能让你放松、让你陶醉、让你得到启迪。”他表示学校每次举办音乐会几乎都来参加,参加后学习生活会变得充满激情和动力。一位初次走进音乐厅的观众告诉《半岛都市报》记者说,面对面地聆听乐器最真实、最富有美感的声音让他感到既兴奋又新鲜,而演奏家的讲解也让他对这种陌生的音乐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青岛科技大学的音乐厅文化还引起了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青岛财经日报》半岛网和青岛新闻网等媒体也先后进行了报道。

再加上画室、演练室、放映室和报告厅的培训交流,艺术学院“一馆·两厅·三室”已经称为“储存文化记忆、实行人文教育的文化场所”,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继续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功能。

4.经验与体会

(1)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

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真正构架。校园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具有共振效应,校园素质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也不是单纯的针对艺术生的专业教育,二者相得益彰。

(2)以艺术教育的创造性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艺术的潜在生命力就是无限地创造,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融合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高校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都是十分有利的。

(3)以艺术教育的和谐性加快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教育有着它独特的和谐性,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上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显然这种和谐性和我们当前正在建设的和谐德育是相互吻合的。艺术教育的和谐性是当前高校和谐德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拓展和创新。这里所指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艺术素质教育。他们之间的各个因素具备了相互的和谐性,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下逐渐地健康起来,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谐德育都具备相当的张力。

(4)发挥艺术教育的先进性打造校园先进文化的平台。

通过艺术修养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欣赏趣味来,对于学生高尚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和确立有重要、积极的意义。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当代大学生尤其重要。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使人从艺术作品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使自己能够从容面对外界的各种困难。艺术教育又具有它鲜明的时代特点,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领头军,高校的校园文化必须是既先进,又和谐且不失活力,同样具备文化的统领性和全面性,只有在此基础上,高校文化和艺术教育本身的魅力才能得以有效的融合和利用。

(三)青岛科技大学积极建设特色大学以形象识别系统(UIS)推进高校素质教育

如今当你打开青岛科技大学的网站,看到青岛科技大学的每项印刷品,接到青岛科技大学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或者接到青科大人递上的名片,都会看到一只像迎风搏击飞翔着的海燕的标志,这是青岛科技大学的标志。标志取学校英文名称的缩写“QUST”为基本设计元素。把“Q”字母的尾巴拉长,设计成波浪形,体现青岛科技大学毗邻海洋的地域性,把“U“字母纵向变形,其形酷似“试管”,表达化工科技的概念,ST相连,其形酷似圆周率“π”符号,隐喻“真理无止境”的校训。其飞翔海燕形象,象征着青岛科技大学的自强、开放的大学精神(图5-3)。

img25

图5-3 青岛科技大学标志、校名及吉祥物

这个标志是整个青岛科技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中的一个内容。系统共分为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3部分。

理念识别系统包括了办学宗旨、办学方针、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大学精神、橡胶品格、宣传语及学校愿景;

行为识别系统包括教职员工行为准则、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工作关系规范、交际礼仪规范等;

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基础设计系统和应用设计系统,共包含50余项要素,大到学校的标志,小到一张名片、一个纸杯都有统一的专业设计。

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由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工科院校,如何让青岛化工学院的优良传统和良好声誉不因更名而消失,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塑造全新的青岛科技大学形象,进一步提高青科大的竞争力,这是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2002年4月,经校党委认真研究认为: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看,一所大学的形象是人们对这所大学整体的一种感知,是大学本质的某种表现,相对于学校建筑、整体设施、校园环境等硬件来说,大学形象在一定意义上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文化感受,是校园文化的个性要素,也就是大学精神,它是历史与现实的凝聚,是传统与现代的总和。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价值观、教学质量和校风等就是一所大学的形象,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大学精神的外现和蔓延。大学形象塑造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追寻、凝练与张扬。同时,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情况下,品牌和形象已经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重要砝码。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在人才市场上和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高校形象是高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赢得社会肯定和信任的基础,是吸引人才和生源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强师生员工凝聚力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大学的形象设计,更加注重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其形象塑造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追寻、凝练与弘扬。大学形象设计的目的,是让师生及社会公众对其自身的学校形象认同进而升华为一种尊敬、信赖的感觉,使之对外具有吸引力、号召力、回味力,对内具有规范力、凝聚力、推动力,并由此构成学校的竞争力和发展力。给予以上认识,学校党委决定以更改校名为契机,以校园文明建设评估为基础,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将CIS导入学校,并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立属于大学的形象设计理论——UIS系统(UniversityIdentitySystem),实施青岛科技大学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以提炼青岛科大精神、塑造青岛科大新形象为核心,以总结过去、分析现状、规划未来,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新形象为目的,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标准进行规范全面的设计。

这次设计是与专业企划公司——北京传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说到这儿,不得不说下这个公司的总裁,学校校友橡胶工艺84级1班贺玉强。1993年3月7日,他50块钱卖掉了自己的专业书籍,希望告别过去,从橡胶设计研究院一名年轻的工程师辞职下海,以他几个月前做画册的收入10万块钱为启动资金,成立北京杰威广告公司,现在变身杰威国际,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整合营销机构。他不断超越自我,从一个理工科学生到一个广告人,从做广告又做到品牌战略和企业文化咨询,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专家。成功后的贺玉强时刻不忘学校对他的培养,他说,来自陕北的他,家乡没有任何资源,农民一年到头靠卖鸡蛋、卖粮食来维持生机。上大学的时候,父亲68岁、母亲已经66岁了,已经根本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学校了解他的情况后,每个月发给他助学金,但“高材系全系一等助学金只有两个,我是一等助学金”,贺玉强记得很清楚。学校每个月的一等助学金18块,再加上7块5毛钱的伙食补贴。在当时,这些钱可以够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基本可以维持一个大学生的生计。贺玉强说,学校不仅给了他生活上的帮助,给了他知识,也给了他很多锻炼能力的机会,在校时他是学生会宣传部的干事,学校还教会他如何做人,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于善普给了他严谨的工作习惯,这一切使他集活泼、力量、完美于一身,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成功之后的贺玉强时刻不忘回馈母校,2000年在学校50华诞时从个人的收入中拿出5万元支持母校,成为个人资助母校最多的,之后他又以成本价为学校精心策划制作了UIS系统。

2003年秋,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确立下来,这种在借鉴了企业形象战略的基础上建立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可以培育独特的大学文化,铸造大学之魂;开发学校行为识别系统,将使大学形象活性化;塑造独特的学校形象,将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品牌的个性化,将使社会公众产生一致的认同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进而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最终实现学校从品牌到名牌的跨越。成果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齐鲁晚报》《现代教育导报》和人民网等,10余家重要媒体,分别以“市场竞争促使高校观念变革——青岛科大引入形象识别系统”、“青岛科技大学实施新的大学形象战略”等为题刊登消息,认为这是国内高校创建大学形象品牌、挖掘和提炼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创新,并指出“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将推动21世纪大学进入品牌竞争时代”(17)。2003年该成果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2004年被中国包装设计协会授予中国平面设计业最高奖“中国优秀品牌形象设计奖”,并同时获得“最佳人文促进奖”。2005年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获得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年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美术作品类型版权登记证书。

多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不断用特色大学文化育人。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一代代青科大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凝练了:

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形成了:

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打造了:

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铸就了:

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

这些优秀的精神和品格,被一代代青科大人传承下来,成为学校鲜明的文化精神和品牌,熔铸在德育工作的始终,成为德育工作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内在灵魂。

正是对“科大精神”和“橡胶品格”不断的传承和弘扬,使得在学校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有多少老师,克服种种条件制约,牺牲了无数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埋头于教学和科研;有多少老师,为了学校的发展,熬白了双鬓,积劳成疾;有多少老师,为了培育祖国的优秀建设者,甘当春蚕,甘为蜡烛。他们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献给了学校,献给了莘莘学子;他们将宝贵的“科大精神”和“橡胶品格”言传身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使得每一位进入青岛科技大学的学子都浸染上了这种优秀的精神和品格。

秉承了宝贵“科大精神”和“橡胶品格”的青科大学子,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砥砺身心,磨炼意志,甘于在艰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追求卓越,昔日的“今日我以母校而自豪,明日母校因我而骄傲”成为了现实。他们中有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王忠禹;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处理装置突发事件,从基层一步步干起的现中石化总裁王天普;有历经千辛万苦,决不轻言失败,发明新型农药,为国家创造巨额利税和外汇,第三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台震林;有几十年扎根戈壁,在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飞船发射中担当重任的王福通;有带领连年亏损企业发展成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赵志全;有勇攀科研高峰,荣获首届“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中国十大科技英才”景新海。有双手残疾,努力学习,热心公益,永不言弃的曹豪哲同学;有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用爱心和勇气挽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白血病患者生命的赵永昌同学;有毕业前捐出自己的8000元国家奖学金,帮助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石晨旭同学……这样的青科大学子还有很多,在他们身上熔铸了青岛科技大学的精神之魂。

大学特色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追寻和凝练,展现和张扬。在对大学精神的追寻凝练中进行设计,这是塑造的开始;对大学精神的展现与张扬是拓展和渗透,是功能的发挥,也是塑造本身的延续。因此,形象设计本身应是一个不断塑造的过程。青岛科技大学的“UIS”成果是阶段性的,青岛科大精神的凝练与青岛科大形象的塑造将会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继续。

【注释】

(1)于泽光,靳玉乐.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从知识增加到自我生长[J].青年教师,2007(12):6.

(2)康渝生.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刍议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底蕴[J].学理论,2008(12):83.

(3)[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72.

(4)胡海波.社会发展的双重理想——正义的效率与公正[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5):54.

(5)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论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88~89.

(6)郭丽敏.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与教育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3):20.

(7)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先从减负做起[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2/04/content_10760029.htm

(8)吉新华,林钢.家庭医学万事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

(9)宋全政.回归之路——2008山东素质教育回眸[J].山东教育杂志,2009(1、2):6~16.

(10)国富执行力课题组.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

(11)国富执行力课题组.本土化执行力模式[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29.

(12)装娣娜.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教育观念的变革[M].上海:三联书店,2001:67.

(13)王坤.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观念更新[J].高等教育,1998(12):33.

(1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48~451.

(15)戈登·德莱顿,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65.

(16)梁守英.高校校庆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浙江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为例[J],兰台世界,2009.9(下半月):26.

(17)宋学春晁永强.青岛科技大学实施新的大学形象战略[EB/OL].人民网,2003-09-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