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学校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优质化发展

加快学校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优质化发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给师生提供非常人性化的、方便的信息化环境,促进了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推进了学校教育的优质化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上,学校的思路十分明确,即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在学校教育现代化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与完善之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提高已有设施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使之

加快学校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优质化发展

从2000年建设校园网至今,我校在“绿色平台数字化,数字平台绿色化”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为基础,以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为根本,建立了先进安全、稳定实用的,促进师生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学校深入开展了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努力抢占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改革制高点,推进了学校教育的优质化发展。

一、建好网是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今社会,优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信息化环境的建设问题。为此,学校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着眼未来、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建网原则,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建成了千兆校园网,实现了“天网”(Ku波段无线网)、“地网”(长丰城域网、因特网)、“校园网”的“三网合一”,互联互通。在校内,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布设教学信息点300多个,基本做到了“班班通、室室通、家校通”。教师办公计算机拥有量达到了50%,学生计算机拥有量达到了6.7%,所有教室都实现了嵌入式计算机、电视机进课堂的目标。学校建成了一间多功能电教室、两间适合协作学习的互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并对原有的旧计算机室进行了升级更新。另外学校还对报告厅、音乐室、美术室、自科室、舞蹈室等专用教室进行了多媒体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升级,从物理层面保证师生使用方便。

有了硬件保障,接下来就是资源建设事宜。为了解决资源问题,学校采取了购、改、制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加强资源建设。随着校园网工程建设的推进,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系统,给学生们提供了近万册电子图书和几百部教育影视片资源;学校还购置了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清华同方思科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腾图资源库、国资源、流媒体资源库、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等。功能齐全的校园网管理系统、容量充足的资源系统和方便实用的备课系统有力地支持了师生教学与管理。除了购置现成的资源外,学校更注重信息资源的自主开发、组织和利用。在建设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将全体师生需要重点投入的资源建成学校和个人的“本地资源”放在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中;将信息代理资源建成学校和个人的“导航资源”。学校鼓励广大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自制PPT和积件式、网页式教学资源课件,并从网上下载有关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把它们存放在本校FTP服务器和个人计算里作为“本地资源”。

在资源建设中我们还积极与湖北省电化教育馆教育网台、武汉市教科院教育信息网和常青第一学校开展资源库的共建工作,通过局域网、城域网与兄弟学校开放、共享各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学校还鼓励教师拓展视野,了解、熟悉相关教育网站,收集整理大量的外部教育教学导航资源,以充分发挥公网教育资源的作用。

现在,我校教师能随时随地调出资源库中的多媒体素材,用于教学。学生在网络终端上,既可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给师生提供非常人性化的、方便的信息化环境,促进了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推进了学校教育的优质化发展。

二、提高素质是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化发展的关键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上,学校的思路十分明确,即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信息化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

思行合一,行胜于言。学校信息技术的建设与应用靠的就是技术过硬的干部教师队伍。学校采用“培训促普及、竞赛促提高、活动促发展”的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此,学校以校园网应用为突破口,制订了《2002-2005年崇仁路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工作培训规划》,明确了“领导要懂、专职要精、全员都会”的“双基目标”,实施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园丁工程”,探索出了层级式、学用结合式、课题研究式三种操作性较强的师资培训方式。

(1) 层级式培训。学校主要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层分段进行培训。第一阶段为普及阶段,主要培训内容是Windows的基本操作,Word、Excel以及IE浏览器的应用;第二阶段为提高阶段,主要培训的内容是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的应用;第三阶段为个性选择阶段,主要培训的内容是数码影像、电脑动画、机器人编程和网页制作等。每位教师可根据年龄、兴趣、能力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由于培训内容丰富而系统,层级式培训基本上安排在每年寒暑假进行。经过两年多的培训,我校全体教师都拿到了初级证书,大部分教师拿到了中、高级证书。

(2) 学用结合式培训。学习培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培训的目的是应用,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学校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对所教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电子备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课件或教学积件;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个人的学科资源包,同科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使用和借鉴;教师全部使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学习考评。除了学科教师的自身的学用培训外,学校还要结合年组、学科特点,通过同伴互助方式进行相关的应用平台、网上共享资源的应用培训。学校还引领和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尝试和探索。

(3) 课题研究式培训。“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互补研究”等三个国家级课题项目。以此为契机,学校请来田雨时、杨德林、朱施南、邱定武、王高翔、张代培、张延等知名电教专家,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实验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另外学校还通过课题论证会、实验课、观摩课、教学沙龙、BBS论坛等校本研修方式让教师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这些活动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实验教师,而是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为学校教育的优质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学校课题研究也走上一条“以研促学,以研促建,以研促管,以研促用”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建立机制是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在学校教育现代化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与完善之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提高已有设施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使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是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另外,必须制订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才能在校本研修中真正形成一个“领导懂、专职精、教师都会用”的信息化氛围,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沿着科学的、正确的轨道持续发展。

(1) 建立机制首先要成立机构,明确岗位责任制。学校组建了校长亲自挂帅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全体干部、电教处和信息技术带头人组成。

校长全盘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挥全体领导小组成员及全校教师;校长助理协助校长分管和落实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两位副校长分别在分管领域协助做好信息化硬、软件的配备和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两方面的工作。

教导处负责指导、督促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审核发布学校校园网信息;总务处对学校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检查教师保管情况。

学校还成立了电教处,设主任1名,专、兼职电教人员7名。电教处负责对学校网站、多媒体教学资源、硬件和软件设施等进行管理维护,并负责师生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每个办公室评选一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信息技术带头人,信息技术带头人负责对本办公室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指导,并参与学校的设备管理和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2) 建立机制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首先,因事设岗,建立岗位的工作责任制。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设备管理、网络维护、课题研究、电视台录播、教师培训和信息技术教学的“六岗八位”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并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度。针对办公室,学校还建立了信息技术带头人管理责任制、信息技术课题实验教师责任制等。其次,建立一日、一周、一月常规运行机制。我们基本上做到了“学前有计划、月前有要点、周前有安排”,“周周有检查、月月有落实”。最后,建立动态事件应急机制。

(3) 建立机制后要推行OEC目标绩效管理机制。学校各项评先评优标准中均有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关目标,而且这些目标大部分为一票否决项目。学校实行了“月清月高”考评方式,针对工作目标,每月对各部门及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当月奖金挂钩。除了“月考”外,到年末还要进行综合评优,为此学校出台了《优秀信息技术带头人奖励办法》、《信息技术应用先进个人奖励办法》等,对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并取得成绩的教师,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外,在评优、职评、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这三项举措有力地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有序进行,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跨越式前进时依然保持稳健。

四、变革方式是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化发展的核心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组织教学是信息技术给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我校从实际出发,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出以下三种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1) 课程模式,即学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向学生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素养。为此,学校在3~6年级的33个班级中开设了计算机课,让学生们尽可能早地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学校依据《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保留国家教材主要内容的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调整,自编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校本教材。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低年级学生具备计算机打字和Windows基本操作的能力,4~6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绘图和电子文档制作能力,会上网。同时,学校广泛开展网上学习、打字、制作网页、收发邮件、编辑电子小报和图文处理、电子作文等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在全国、省、市、区组织的信息技术学生竞赛中,我校有800余人获奖。我校曾获得武汉市学生计算机竞赛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由5名专职教师组成。在湖北省首届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中,李鸿翱老师获得小学组一等奖的好成绩;罗志老师在武汉市信息技术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 媒体模式,即用信息技术教。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进行情境创设、知识呈现、师生通信、效果测评的有效手段,辅助教师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更加关注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它要求从目标出发,把信息技术真正整合于教学之中,因而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较为认同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研究媒体的技术特性和教学特性,充分利用PPT演示文稿和各种课件,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深深扎根于学校的绿色数字文化之中,在绿色的生命平台上开花结果。董琼老师的《草原》一课在全国中青年教师阅读课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何琳老师的《时间单位》一课在全国获一等奖,邢娟老师的《观察物体》一课在湖北省数学课比武中荣获一等奖,张璐老师的《位置》一课在湖北省电教“五优”评选中荣获一等奖,陶璐、张璐老师的课还在湖北省范围内制成光盘公开发行。近两年来,学校有86节多媒体课在国家及省、市、区获奖。

(3) 工具模式,即用信息技术学。学生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帮助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研究,将多个学科的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意义建构,使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像张玉洁老师的网络课《电子相册》具有很强的校本特色和时代特征,它有效地将美术课中的构图布局、色彩搭配等知识内容进行信息化的处理,并融入课堂之中,通过任务驱动方式让每个学生上机操作,相互学习交流,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表达设计理念、制作方法和技能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代婕老师的《时间的安排》一课,通过给学生一张每日作息时间任务表单,有效地将时间的认识、时间的计算等知识融入课程。在教授如何建立学生的科学作息时间标准时,教师不是将观点强加学生,而是让学生上网查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在自主学习、分析、判断中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学效果好。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Word已成为教师有效的备课工具和学生的写作工具,PowerPoint已成为师生有效的表达工具,IE已成为师生有效的学习、研究工具,FrontPage已成为师生交流展示成果的有效工具。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变革带来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信息化带动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了学校的优质化发展。2004年,我校又被评为“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湖北省办学综合实力50强”第四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校的“数字化航船”已经起航,它将载承着全校师生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乘风破浪,一路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