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开发及运用研究
浦东新区林苑小学 陆志英
摘要: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进行积极开发并进行运用研究。研究的对象为林苑小学的器材、场地。依据学校场地条件、器材设施、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开发、巧妙设计、有效运用与体育教学相适应的资源。在开发运用的具体实施中,通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及时修正、完善、再实践,使开发的场地器材能合理、有效、安全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身 场地器材设施 开发与利用
1.研究目的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是我们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目的。如今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随着教育的发展得到空前的改善,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研究的对象即课程资源中的场地器材资源,具体指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场地器材指竞技体育比赛和健身锻炼所使用的各种场所、器械、装备及用品的总称。体育场地器材与体育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课外活动及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研究,课题组合理改造学校场地、挖掘常用体育器材的潜在功能,并开发一些新的器材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需要,同时将开发的器材融入体育教学,丰富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兴趣。
本课题研究,旨在帮助教师确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完善教学行为;丰富小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资源,使新课程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健身的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林苑小学全体学生。
2.2 研究方法:调查访问法、行动研究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3.1.1 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从原来的“教书匠”转变为场地器材的设计工程师,成为了课程内容的开发者、选择者,教学活动的创意者,教学过程的服务者。场地器材的开发过程中不断更新着教师的理念,使得研究者从行为的改变转化为思想品质的升华,这一质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更促进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发展。
3.1.2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将开发的场地器材有效地运用到体育课堂之中,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以及广大教师的认可。课题组不仅将自己的开发成果服务与本校师生,更通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将开发的新器材的效用辐射到整个联合教研组、整个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
3.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独特教育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深地改变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体育活动变得更积极、更勇于创新。体育活动中他们主动、愉快、成功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从使用教师给予的活动器材到自己能创造一个简单的体育小器材,这一过程的转变更加深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使我们的学生不断涌现新的灵感和生生不息的创新火花。
3.2.2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们与教师一起进行课题开发时是兴奋、积极、主动的,同时课题研究也延伸至校外,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时间也在积极地进行活动、锻炼、创新。为此,体质的提高是理所当然的。课题组按学号随机抽取2008—2009年2届林苑小学五年级学生各100名,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法操作。
2008—2009年林苑2届五年级学生除身高、体重外无显著差异,肺活量、40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四项身体素质P<0.05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课题的实施促进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锻炼之后身体素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2010年林苑小学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4.结论
4.1 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运用是必要的。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为体育课程服务是十分必要的途径之一。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更多的学生投身体育锻炼之中,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接班人。
通过实践研究,明确小学《体育与健身》场地器材资源可开发的类型、项目等;转变基层小学体育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意识、能力,并能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4.2 场地器材的开发与运用在体育教学中是有效的。
通过研究开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的场地器材资源的有效途径,丰富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资源。通过实践研究,转变体育教师的课程观,提高其对场地器材开发运用的意识及能力,并能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多彩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生命力,保证《体育与健身》新课程的实施在我们一线教师的手中扎实、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发展。
5.建议
5.1 师生内部因素是开发的前提。
体育教师不仅决定着场地器材的开发、选择和运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保障,而且教师自身就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资源。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状况决定了场地器材资源在小学体育课中开发运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学生也是场地器材开发的主要成员,其根本原因学生是体育课程的主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开发及运用研究,要将学生作为开发的首席,建立在他们需要的立场上,同时学生在开发制作的过程中不应受到教师的干预,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原创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要理解并接受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
5.2 外部条件的完善使开发走向更深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场地条件会不断得到优化,学校体育器材更会得到扩充和丰富。课题的下一步研究要深入关注优越的条件和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是否得到相对应的促进,同时更要关注和思考开发创新器材对人的思维的发展。进一步研究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造。研究不仅要发展教师视野的广度和深度,更要发展和提高教师与学生卓越的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陆志英,本科,浦东新区林苑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体育学科名师培养基地学员、区骨干教师。曾获得上海市科教系统职工创新英才、浦东新区首届明星教师、区优秀体育教师、青年突击手等称号。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一等奖;第十、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二、三等奖;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能力展评小学女子全能组一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二等奖;第二届上海市学校体育论文评选二等奖;浦东新区中小幼青年教师教学评优一等奖等荣誉。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S].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孟样云.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2006(10).
[3]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韦颂.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理论的基础构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张玲.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