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仰望苍穹碎星如银

仰望苍穹碎星如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教育观念没大改变,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积淀。语文教师更应不断从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营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又是对教师所“厚积”的文化底蕴的重新验证、积淀和提升。

仰望苍穹碎星如银——谈语文教师文化底蕴

摘要:简析中学语文不容乐观的现状,以《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为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化底蕴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引子:从时代背景说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2003年《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新课程崭新的理念也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到每个语文教师的心田,让语文教师切身地感受到语文教育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

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许多语文教师的办公桌上,只有翻烂的课本、教参和试卷,堆积如山的作业。语文教学重教轻育,重功利、轻素质,还没有走出“应试”的套路。教师的教育观念没大改变,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实施语文新课改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亟待提高。

就教育的本义来说,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语言中人文主义情怀、智慧和创新品格的教育,自然担当着传递民族文化底蕴的重任。没有文化底蕴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二、内功秘籍:从众说纷纭中提炼

(一)何为文化底蕴

何为文化底蕴?人们对此有很多模糊而又不失经典的说法,但总括起来看,文化底蕴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1.它是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包括狭义文化所指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2.它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沉淀的结果。

3.它需要博览群书、体验生活,更需要对书籍和生活所涉及的内容深入思考。

4.它的深厚与否,往往会外化为人的谈吐的水平和修养。

(二)文化底蕴内容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包括的内容: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赵州桥、兵马俑等;精神文化遗产,如风格各异的古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还有已积淀为民族心理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比如王崧舟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毁灭的是什么?”从圆明园的废墟中老师让学生挖掘出了毁灭的良知,毁灭的爱国情感,毁灭的艺术结晶,毁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毁灭的民族的自尊……没有对时代文化的积淀,没有一种生了根的爱国情感,老师又怎能如此深地挖掘学生对敌人的恨,对民族自尊的需求,对世界和平的渴望……这一系列的情感又如何生成,语文课传承文化的作用又从何说起?

其次,语文教师应有当代先进文化的积淀。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是百余年来通过激活传统文化以及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整合而成的最具活力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体表现在:

1.开放意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多元文化进行交流。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的构成也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

2.科学意识。语文教师要有对高科技发展成果的充分了解,富有挑战权威的科学探索精神。

3.生命意识。生命科学启示我们,人的自然生命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生命力的存在。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激发学生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意识。

4.环保意识。“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也越来越被世界上有识人士所接受,融入全球性的环保意识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的。

三、策略:如何修炼内功

(一)传统精华里汲取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从书本开始的。为了培养一个人能在精神上独立生活,必须把他引入书的世界。”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就得读书,要多读书、会读书。语文教师更应不断从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营养。如《与庄子对话》,我们可感悟到庄子的教育思想、道德追求、精神境界和良心品质等。我们还需认真品味“关关雎鸠”的爱情吟诵,唐诗宋词的婉约与奔放,明清时期的纷繁世俗图景……阅读着精美的文字,一束温暖的阳光静静地从文字中散射出来,它帮助人类深刻地思考,让我们亲近世界,根除我们的浮躁,培养我们一种宁静、高雅的气质。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老师的阅读品位直接影响到本班学生的阅读行为,所以老师一定要是一个爱书的人,懂书的人。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的老师——窦桂梅,自1995年到2000年,她的阅读量达到数百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阅读,她又怎能在处理教材时,围绕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而组合多篇文章,让“亲人”的概念不局限在血缘关系,不局限在战争年代的轰轰烈烈,而是融入和平时代的平平凡凡中。如果说阅读可以打开生命的天窗,只有让一个孩子充满感情和兴趣地投入阅读的海洋,语文教育才算获得了成功,那么让一个老师充满感情和兴趣地投入阅读的海洋才是关键。

(二)厚积薄发下展示

“有学问能教书,教书不见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写在人生边上·谈教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亦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改中,教师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教学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准确定位,从讲台走向学生,与生为善,以退求进,以学论教,以学定教。将课堂教学的视线集中到学生身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神坛”中走出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融合到他们中间去,创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

昔日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点滴积累中,学业如农园禾苗不见其长却日见其长,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熟读深思子自明”是一种自主学习,“青山正补墙头绿”是一种合作学习,“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种探究学习,让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为语文教师,应不间断地汲取、积累、沉淀、体验和提升,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中,言谈举止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最终达到语文能做的“传承文化”的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又是对教师所“厚积”的文化底蕴的重新验证、积淀和提升。所以说教师在厚积薄发下的展示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三)实践反思中提升

作家秦牧说过:“一个缺乏胃液的胃袋难以消化食物;一个缺乏思考的脑袋,也难以消化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知识,使它升华为智慧。”生活确实就是这样:经商的,一方面有人为找不到商机、找不到市场犯愁,另一方面每天都有富翁产生;搞经营、搞管理的,一方面有人埋怨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每天都有提高效率的经营策略诞生;搞学术研究的,一方面有人一辈子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另一方面有人每天都有新的发现……这就是有没有在实践反思中寻求契机的问题。作为一个教师,爱学习还不够,还要会学习。有了文化的汲取不够,还要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追求文化的渗透,进而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四、结语: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

仰望苍穹,星光闪烁,迷人眼眸。提高文化底蕴不是一天两天,读一本书两本书的事,也不是一个“作秀”的过程,它是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对人文精神的提炼,对现实生活的体验,需要不断地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新课程,给了我们机遇与挑战,然而成就事业,需要持之以恒,需要精诚合作,更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们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用我们今天的耕耘,为明天纺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作者:龚雪芬,大足田家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谈教训.香港:百靈出版社,1997.

4.曾祥芹.阅读学原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