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研究

终身教育体系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并鼓励学校和社会“为全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每年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的总数达280万人次以上,占全市人口的六分之一。各区县教育部门内普遍设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等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教育工作。

终身教育体系研究

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以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建立和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有力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直至新世纪以来的全民教育活动,有效营造了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终身在学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了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进而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认真回顾总结各类成人教育的发展经验,正确把握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健全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联系,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对切实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处于终身教育重要地位的上海成人教育的现状

上海成人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成人教育的恢复与起步阶段

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和对青壮年职工的初中文化和初级技术的“双补”,有效弥补了“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为大批职工、农民和干部进一步学习提高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从以识字学文化转向识字学文化同学习农业技术相结合。至1985年底,上海市参加“双补”的青壮年职工和干部达216万人,有127万人获得了文化补课合格证书,完成技术补课的工人达86万人。在此基础上,上海又进行了“三中二高”的教育,即对完成“双补”以后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成人高中、成人中专、中级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专科、高级技术教育。

(二)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为成人教育的改革实验和快速发展阶段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重申成人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6月,国务院批转原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科学界定了成人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明确了成人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地位和改革发展的方向。1988年1月,上海市人大通过了《上海市职工教育条例》。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并鼓励学校和社会“为全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同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关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意见》。期间,本市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教育在行业企业普遍开展;农村以实施燎原计划为抓手的绿色证书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跨世纪青年科技培训和现代农业经营营销岗位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技术、善于经营、懂得管理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成人中等、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有序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兴起;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设推进;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实施;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展开,上海的终身教育呈现出一派蓬蓬勃勃的景象。据统计,1990年,本市232个乡镇都建立了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至20世纪末,各类成人高校学员数约占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50%。

(三)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成人教育的深化和向学习型社会方向推进阶段

全市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多元举办的较为健全的成人教育网络

2007年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76所;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2 070所;乡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97所(每个乡镇有一所),其中84%的学校已实现独立建制;市区街道普遍建立了社区学校,行业和企业普遍建立了培训中心或职工学校等;全市有市级老年大学4所,区县局和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57所,街道(乡镇)老年学校213所,居(村)委老年学校办学点4 261个,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的比较健全的成人教育网络。

2﹒初步形成了成人学历教育、多种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再就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以及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培训系列

2007年,全市共完成职业培训36.52万人,对14.10万外来农民工进行了职业培训。2005—2007年,“上海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共培训农民近20万人,25%获得了上岗、行业证书,46%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再就业率达63.1%。2003年,全市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学习的在校学生达22万人。市属成人高校招生4.41万人,比2002年增长7.1%。参加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各类培训的近315万人次,参加国家高等学历文凭资格考试注册的达1.9万人次,参加中等专业自学考试的达2.5万人次,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达47万人次。每年接受各级各类成人教育的总数达280万人次以上,占全市人口的六分之一。1994年以来,全市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累计分别超过200万人次和130万人次,参加通用外语考试和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分别达到30万人次和24万人次,已有20万下岗职工通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

3﹒初步形成了一批体现学习型城市发展方向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组织

全市已建有区县社区学院19个,街道(乡镇)社区学校近220所(并开办老年学校,建立各种文体团队),已有10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示范区。各区县教育部门内普遍设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等社区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全区范围内的社区教育工作。各街道(乡镇)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学习型社区推进委员会等相应机构,统筹协调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开展社区教育以及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与此同时,本市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的28家企业和32个行业、企业培训中心开展了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试点工作。这些企业普遍开展了高级职业培训、上岗和转岗培训以及高新技术培训。此外,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正在全市开展,已评出数万户学习型家庭,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学习氛围的形成。

4﹒初步形成了运用现代传媒开展终身教育的开放式教育的新格局

全市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组建上海远程教育集团,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市19个区县的上海电视大学自2000年起,每年的入学人数以超过25%的速度递增,在校学历生已达8万人之多,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每年超过50万人次。2003年3月,由市妇联等单位组织的“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开展以来,已有数万人获得合格证书。“空中老年大学”开办7年来,已有337万老年人收视

30年来,全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正从学校扩展到企业、街道、家庭,成为一种社会化实践,从青少年教育扩展到成年人直至老年人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扩展到各种非学历教育,从各类教育的封闭向相互沟通发展,从功利性的谋生手段向既为谋生又为完善自我发展,从学校教育向各种学习型组织发展;教育与学习场所从原有的各类学校扩展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教育方式由学校课堂教育向远程、社区等多种形式发展;公共财政投入由仅投向学校教育向同时投向社区教育发展;教育评价由主要针对学校向对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综合评价发展。30年来,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恢复,从改革发展到全面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不断更新,事业逐渐壮大,管理有所突破,初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为新时期深入改革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局局长、世界著名的终身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指出:“成人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体制中的‘火车头’,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决定了终身教育可能达到的水准与程度。”1985年3月29日,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宣言》,这次大会明确指出:社会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人人都有获得学习的权利,而这个权利的获得是从事成人教育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1997年7月18日,在德国汉堡召开了第五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通过了《汉堡成人学习宣言》,指出:“成人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权利,它是21世纪的关键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都充分证明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没有成人教育的实践活动,就不会有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产生;没有成人教育奠定的丰厚坚实的基础,就没有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成长发展。成人教育催生了社区教育实践,成人教育孕育了终身教育理念。从蓬勃发展的成人教育到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从农村成人教育、企业教育、老年教育到社区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给了我们宝贵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一)完善和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务必夯实各类成人教育基础

1987年,国务院批转原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深刻指出:要大力开展五类成人教育,一是对已经走上各种岗位,以及需要转换工作岗位或重新就业的各类人员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培训,使之达到本岗位的规范要求;二是对已经走上岗位而没有完成初等、中等教育的劳动者进行基础教育;三是对已经在职而又达不到岗位要求的中等或高等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文化和专业教育;四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行继续教育;五是对成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从上海的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市民的文化结构和需求看,成人的岗位技术培训、文化基础教育、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以及市民的文化生活教育,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只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深入开展各类成人教育,就会将终身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这是增强城市人文素质、提升学习型社会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重视成人教育机构和基地建设,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成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主体对象的在职性、办学力量的多元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成人教育的管理不仅面广量大,而且十分复杂。以成人教育为主体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更是一个社会性系统工程。为此,终身教育或成人教育的管理机构必须加强,才能发挥宏观管理、统筹协调的功能和调动各级组织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并且整合在一个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各类成人教育为提高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各具特色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院校、企业培训中心、成人高等院校,以及老年大学(校),它们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区教育、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和成人的高等学历教育和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创办的公民教育馆、社区学院、企业大学、第三年龄大学等先进经验在上海得到借鉴,并都已有了本土化的教育培训机构。上海要继续大力培育和扶持这些在终身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培训机构,加大投入,使之成为推进终身教育的优质品牌。

(三)突破单一培养规格,坚持实行多种证书的制度

为加强成人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各类成人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积极探索“学习卡”、“学分制”等多种制度;为纠正片面追求学历本位的倾向,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坚持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以及各种写实性证书的并存、并用;学习科学人才观,推进用人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变革,倡导终身学习和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上海成人继续教育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突破单一培养规格,实行多种证书制度是符合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的,体现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要素。

(四)科学规范成人教育概念,强化终身教育的正确导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终身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回归教育、生涯教育、生计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继续教育、第三年龄大学教育等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成人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但由于国情不同,有些概念在运用时存在严重错位或泛化现象。各种教育的概念都有特定的对象和使用范围。如:社区教育,它对社区内各类教育存在包含关系,但其重点主要是社区成人教育,对其他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协调、沟通、互补关系,在对社区的界定上也有不同理解;所谓社会教育,其分类、目的、功能、制度等都存在较大反差和不确定性,都须深入研究。因此,国外或历史上任何理念的引用,都需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本国、本地和当前的实际,从实验、试点着手,并以成功的实践作检验。

(五)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坚持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继承性、发展性和创新

1987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指出:“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它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995年,全国人大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建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涌现了一批被国家教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成人高校先进单位、全国乡镇成人学校先进单位、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县、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等。这些先进典型,在推进本市各类成人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这些先进典型,在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如何创新,都需要认真研究。由于机构变化、领导更替等原因,致使一些改革项目难以为继,有的步履艰难,有的徘徊不前。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特别要防止那种割断历史,仅在形式和名称上“标新立异”的折腾。这是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

(六)重视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坚持成人教育的主体公益性

终身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化,成人教育历来重视失学失业人员、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为他们就业和提升生活质量服务。这种维护公民学习权和关注民生的功能,必须受到保护、支持和发扬。

教育公平不仅是普通学校教育的公平,更重要的是全体劳动者和全体国民的教育公平。成人教育面向全社会、认同并支持每个社会成员(包括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学习要求,是实践教育公平和“学有所教”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公益性。

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成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时明确指出:“在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中增列成人教育科目。地方财政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把成人教育所需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这是对成人教育基本特性的法规性确认和正确发展方向的有力支持,任何片面宣扬成人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言行,必然会扭曲成人教育的公益性,不仅会阻碍教育公平和“学有所教”的落实,并将助长乱办学、乱收费、乱发证现象的滋生,与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背道而驰的。无论在实际办学、管理或制定规划时,都应予以摒弃。

三、深入发展成人教育的瓶颈和问题

(一)终身教育的先进理念与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尚有较大差距

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局局长的保罗·郎格朗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提出终身教育理念。他认为应把人的一生连贯起来,而不应该分割为学习、工作、退休三个阶段。人从诞生到生命终结,是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要不间断提高发展就必须不间断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他认为,人们一生都应受教育与学习,出生就是启蒙,进坟墓才停止学习。他与一批有识之士一起,通过社会大学、育才学校、乡村实验学校、工学团、农学团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实践。他们提出:把人生分为前期受教育、后期专事劳动的是“片面的教育”;只有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人人劳动、人人受教育、人人能发展才是“全人的教育”。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深刻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决议》都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但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不是同一平行概念,两者是包含关系,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终身教育是教育一体化理念,是尊重和维护人的教育权与学习权的理念,是倡导教育民主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理念。虽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明确了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要求。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鄙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观念十分顽固。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证书,重管理技术人员、轻一线工作者,重一次性教育、轻终身学习的情况依然十分突出。这不仅与终身教育理念相悖,也与国家的现行法规相悖。

(二)终身教育专管机构的缺失与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不相适应

为了加强对成年人的扫盲和对工农的知识化培训,上海市政府在教育主管部门设立成人教育的专门机构,或单设成人教育的管理机构,在教育局、高教局内先后设立过业余教育处、工农教育处、成人教育处。市政府还专门建立过工农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委员会等,发挥了良好的综合管理作用。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农村成人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力量办学、成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有了更大规模发展时,成人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撤并,不同程度削弱了对各类成人教育的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等职能。

党的十七大强调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职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海市于2007年决定在市教委内设终身教育处,同时履行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明确其职能为:宏观管理和指导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制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规划和有关政策,协调解决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各类非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指导扫盲工作,宏观管理和指导企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等工作,使各类成人教育又重新得到加强。但在实际的运作中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面对多元、多样、多头的成人教育,面对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艰巨任务,如何加强综合协调仍有许多新课题。

(三)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有较大差距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本目的是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教育机会。为此,必须调动并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有效服务。包括:大中小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的有限使用、有偿使用;教育与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公共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内部同一层次之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有条件的沟通与联系;各类教育网络媒体的协同;公共文化机构,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设施作用的发挥等。当然,还应该包括信息、课程等软资源。这一些,近年来进行了一些初步实践和探索,有关操作和制度还很不健全,离客观需求差距很大。

(四)终身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取向有较大偏差

《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成人教育,不断提高亿万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加坚实可靠的人才基础,这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因此,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其教育属性和本质特点都告诫我们必须坚持公益性原则。但在实践中,片面理解“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不少部门片面将成人教育“推向市场”,将成人教育当作创收牟利的手段,助长了乱办学、乱收费、乱发证的“三乱”现象。一些成人学历教育淡化思想道德教育,未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基本的条例规范。成人教育如何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已经成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亟待重视的重大课题。

(五)终身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工作十分滞后

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立法工作和法规制度建设十分滞后与薄弱。成人学历教育缺乏自己的质量认定标准,处处借用普通学校教育的一套,助推了不合理的比附之风,抹杀了自身特点和特色,“趋同化”必然导致“取消论”;成人非学历教育缺乏统计标准,上不了教育行政部门正规统计表,造成许多统计无法横向比较,使许多数据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宏观管理;有些好的法律、法规,因为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在实践中往往流于一般认识,未能产生更好的效益。过去有些成功的经验或规制,或没有总结提升为制度,或没有及时充实更新,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尤其是终身教育的法规建设滞后于终身教育的实践,影响或阻碍了终身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全面推进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目标和建议

(一)思路

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为宗旨;

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制度、推进终身教育事业发展为方向;

以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为主线,建设学习型城市(乡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优化各类培训机构的办学模式、优化各类教育资源为基础,培育优质紧缺培训项目与示范性学习型组织为引领;

以推进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内外协调为抓手;

以自主培训、加强公共财政投入、建立终身学习卡为主导,健全多渠道学习、多元化投入、多种证书和法制建设为保障,改革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目标

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为达到这个目标,拟分两步走:

1﹒到2012年,初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市、区(县)、街镇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机构,依托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组成上海开放大学;形成并完善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镇成人学校和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居民、村民办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健全和完善行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培训机构相结合的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城镇再就业培训为重点,各类培训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使用便捷、广受欢迎的终身教育资源库;形成一批示范性的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具有学习、管理、统计、查询、发布、交流、展示终身教育成果的服务平台;形成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基本制度和终身教育主体法规。

2﹒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以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市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形成市民以终身学习作为自我发展第一需要的理念;以建设比较成熟发达的成人继续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企业教育、乡镇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为重要基础,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的格局;以优质的培训项目和示范性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形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终身教育品牌;以较为发达的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形成覆盖面广、内涵丰富的市民终身学习的信息化体系;以建立和健全非正规教育的各类培训制度为重点,形成覆盖各类人员、各种培训机构的规范化制度和终身教育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以健全、规范政府、行业、企事业的终身教育职能为重点,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内外协调、整体优化的终身教育管理体系。

(三)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行动方案

1.健全终身教育管理机构

2.整合终身教育资源

(1)实施社会资源的整合。

(2)实施校舍资源的整合。

(3)实施人力资源的整合。

(4)实施课程资源的整合。

(四)加强“六大”终身教育基地建设

1.行业、企业培训中心

行业、企业培训中心作为实施企业培训的办学实体,要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企业的绩效与员工的素质。要开展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工程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开展符合企业运营体系和管理模式的管理培训,开展符合企业员工在企业发展中提升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培训。

2.镇(乡)成人学校

镇(乡)成人学校承担着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实用技能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文化基础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经营管理教育,使学员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3.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要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类终身教育资源的功能,构建覆盖全区域、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平台,积极开展各类成人教育,继续办好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分校、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以及成人高中、中专等教育机构,使之成为区域内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各类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证书培训,承办各部门、行业委托的培训项目,使之成为区域内职业技能培训的整合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组织各类以提高市民素质为目标、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休闲文化教育,使之成为区域内社区教育的主要场所;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工作,指导和服务街镇(乡)社区学校及各类办学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学习的指导中心。

4.高校成人教育

高校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同时又具有终身教育的属性,高校成人教育担负着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提升城市人口素质,增强在职人员能力的重要使命。

5.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实际,为老年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服务,注重“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相结合,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造就紧跟时代步伐的新一代老年群体。

6.开放大学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远程教育网络,成为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提供职业培训,还能开展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开放的新型大学。

(五)推进三项培训

1.创业、创新人才培训

(1)抓紧完善创业和创新人才培训机构形态布局。

(2)优化创业和创新人才培训机构功能。

(3)实现资源共享。

(4)引入市场机制。

2.农村劳动力培训

(1)健全农村劳动力继续教育的组织领导。

(2)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网络建设。

(3)严格执行就业准入等相关制度。

3.终身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工程

以国家《教师法》和终身教育有关政策法规为依据,制定终身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工程计划,并责成或委托有关机构、社团组织实施。继续教育对象包括: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办非学历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研究人员、院(校)长和全体教师(专职、兼职、志愿者)。继续教育内容包括:成人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史基础知识,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和实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形势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等。继续教育实施单位可以学校或单位为基础,以区(县)行业为主,市协调统筹;并建设必要的教育培训基地、科研师资队伍和教材课程。继续教育实施要争取多种形式,如课堂讲座、学习探究团队、自我指导学习、体验考察等。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政策,要明确年度与周期学时、经费投入、职称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等保障,还要建立适合继续教育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

要改革与拓展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完善非学历教育教师、技师的资格证书制度。对从事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教龄计算等方面,落实相应政策制度,切实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终身教育事业。

(六)建设成人继续教育示范品牌

1.非学历教育培训优质示范项目

非学历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市民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育一批受市民欢迎、参与率高、学习效果好的品牌项目。如上海外语中高级口译、市民计算机等级培训等。市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加强协调,共同培育紧密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教育内容和形式受到市民广泛欢迎的、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培训项目,使其成为品牌,体现出上海终身教育的发展水平。

2.示范导向性市民学习活动

市、区(县)、街镇要组织、动员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市民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举办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市民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活动可分为时政类、科技类、保健类、文体类、生活类、家政类等多种类型。市里重点培育的项目有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上海科技节、上海书展、百万家庭学礼仪、百万家庭网上行、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干部在线学习城”、东方讲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老年教育艺术节暨老年艺术精品展、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学习决定命运”——文化走近外来务工者、上海社会科学普及周、万部精品图书进社区、“农家书屋”工程、职工技能竞赛活动、大中学生理论学习组织建设活动、“三学”活动、万部经典图书进社区等。要鼓励和支持区县、行业开拓创新,培育更多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活动,以此形成品牌活动系列,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

3.示范性社会培训机构

社会力量办学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是提供“人人、时时、处处”有学习机会的重要保证。为了给广大市民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办学有特色、管理规范、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在全市已涌现了一批A级的社会力量办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排列,要培育更多的先进典型。

4.优秀培训教材

发展终身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适宜的高质量的教材是必要的条件。为此,必须依靠相关服务中介组织或机构开发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的教材。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形成编撰、筛选教材的机制。要在市终身教育职能部门的统一管理指导下,每年提供教材情报,制订编撰指南,并定期评选、奖励、推荐优秀教材。计划在2012年内形成市、区(县)行业、社区级优秀教材。教材包括:时政类、经济类、艺术类、保健类、科技类、生活类、休闲类等。

5.市级示范性学习型组织(单位、机构、社团、家庭)

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构件。有条件的活动团队、单位、机构、社团、家庭等都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要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形成培育、评选、激励机制,定期推选表彰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创建工作先进,以引导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七)全面实施百万市民学习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网络,实现全社会“学者有其校,学者有其路,学者有其网,学者有所得”。加快调整接收点布局和学习资源建设,将“上海终身教育网”建设成具有一定管理功能的、可为市民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覆盖城乡和布局合理的终身教育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干部在线学习城”、“东方社区学校网”、“上海老年人学习网”、“上海郊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网”和“上海职成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的资源优势,加快融合与联动,为广大市民的学习提供开放、灵活、方便的学习平台。在郊区,镇(乡)成人学校应加强计算机房、计算机阅览室和远程教育接收点的建设,加大农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的力度,努力使郊区、农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达到市区的基本水平。

(八)创新终身教育机制

1.继续探索多元化办学。

2.完善多方式入学模式。

3.推进“市民终身学习卡”的试点工作。

4.探索建立继续教育学分认证与转换制度。

5.建立市民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6.建立继续教育项目的市场准入和监督及质量标准。

7.健全企业教育培训激励制度。

8.完善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制度。

9.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政府目标责任制度。

10.建立区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发展水平测评制度。

(九)加快终身教育的立法进程

终身教育立法以维护公民的基本受教育权、学习权和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要任务。尽快制定《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既要明确一些基本概念界定、规范一些职能部门职责,更要有可操作的突破性举措,不必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不断充实完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定位与开局。《条例》大致应涵盖以下内容:(1)政府负有制定终身教育政策、规划、协调终身教育活动等职责;(2)设置终身教育规划、协调委员会;(3)设置社区学院,作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教育机构,并可与大学教育衔接;(4)鼓励发展学习型组织;(5)各级各类学校应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能力及方法;(6)建立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制度;(7)鼓励电视、广播、网络及平面媒体制播、编发终身学习的节目或内容;(8)建立非正规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制度;(9)政府对弱势群体参加终身学习活动给予补助;(10)保障终身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成本分担机制。

(十)确保终身教育经费的投入

1.公共财政单列终身教育经费科目。

2.成人教育人均经费逐年增长。

3.确保职工教育经费足额提取和合理使用。

4.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成人学校经费保障。

5.加大对成人高校的财政投入。

6.保证财政对社区学院的投入。

7.增加对老年教育投入。

8.建立终身教育基金。

(十一)建立终身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课题承担单位: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

负责人:俞恭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