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研究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进行。由于村干部这种意识的存在,自然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从政府部门来看,他们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井军弟[1]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情绪情感和人格品行三个方面,其问题主要是由于亲情、家庭监管、学校教育、社区和政府关注等几个方面的缺失所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研究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进行。已有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对象的范围不明确导致相应对策不够全面,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心理援助的作用,研究缺乏发展的跟踪应对机制等问题。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他们所处的独特的家庭环境和生活境遇,引发了一系列教育和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试图从心理学视角对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进而深入反思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尽管从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研究者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比普通儿童具有更多的心理问题。多项研究表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等方面的评价都较差;从某些极端案例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从学生自我报告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2]。结合文献研究资料,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适应问题。亲情缺失影响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正常的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规范,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父母的监管,其学习态度容易逐渐散漫、不端正,易出现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终日为此担忧,直接影响到了现阶段的学习状况。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更低。其中,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最为不佳[3]

2.情绪情感问题。从情绪方面来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目无长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我行我素,或者过于自卑顺从、缺乏主见;有的儿童则有孤独、寂寞、敏感、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神经过敏等特征[4]

3.人格品行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容易表现出个人至上、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等,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倾向于打工主义和拜金主义至上等。道德教育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缺少明辨是非的判断力,没有同情心和爱心,不懂得关心和体谅他人,生活上自由散漫,道德意识淡薄并出现严重的行为偏颇[5]。同时,由于缺少情感关注与呵护,其人格发展状况、认知与价值观的偏离不能及时感知并有效引导,从而易造成这些孩子人格的扭曲变形[6]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亲情缺失。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双方的呵护与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惆怅,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7]

2.教育意识薄弱,家庭监管缺位。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时,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这一选择导致子女的教育问题无法顾及,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薄弱。再者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教育缺失。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大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4.社区和政府关注不够。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工自己家的私事。由于村干部这种意识的存在,自然也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从政府部门来看,他们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起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整合体系。

(一)对家庭的要求

1.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8]。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即使不能面对面地接触,也应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和联系,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并注意渗透一些有意义的教育因素,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实现父母对子女的自然教育。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造成的障碍[9]

2.为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广大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较为安静且不易分散注意力的学习环境,应尽可能保证子女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外出打工前应主动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沟通,外出后也要与老师定期联系,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与变化并进行恰当引导。

3.慎重选择好监护人。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与其监护人的接触最多,其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甚至价值观念也会逐渐趋向于其监护人,因此对孩子监护人的选择变得极为重要: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还要考虑其成长的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要选择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一定文化基础,且有教育心的委托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

(二)对学校的要求

1.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农村学校要重新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变革现有教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并兼顾升学教育和技能教育;要优化教育内容,增加农业和科技实用技术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促进学校教育家庭化。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实行教师“代管家长制”等,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教育辅导,在感情上交流慰藉。

3.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这是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其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品质,帮他们顺利度过成长关键期。(2)创设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集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3)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组织,建立专门的心理档案及监护人联系制度,定期、不定期地与他们保持联系,观察、记录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方面的发展状况,并对有不良倾向的儿童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引导,并与外出父母保持经常联系。(4)开设亲情电话,建立制度化家访,使家长及时了解儿童的在校情况,实现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慰藉他们残缺的情感,通过赞赏、认可等积极方式强化他们的自信、自强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5)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促使其健康成长。(6)教师要对留守儿童有信心、耐心、诚心和爱心,正确认识他们的优、缺点,与之建立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关系,以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心。

(三)对社会的要求

1.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经济过于落后,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这样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也将不再留守,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的问题。如果加快进行户籍改革,消除城乡户口的差异,农村留守儿童就可以随父母进城,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条件和待遇。

3.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营造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1)要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2)引导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健康成长。(3)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及时清理、整顿、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有研究结果显示加强对潜在支持的利用成为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应对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对留守儿童自身的要求

农村留守儿童应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至。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实际上,心态的转变也是一种成长,是心理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10]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研究的思考

从文献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其成因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但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研究对象的范围不明确,相应对策不够全面

大多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定为农村14周岁以下、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无人照顾或由亲戚长辈照顾的农村儿童,但是,在广大的农村,还有大量的14岁到18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些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已有研究中确定的研究对象不明确,导致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

(二)应对策略的提出侧重教育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心理援助的作用

在以前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章中,绝大多数是关于他们教育和生存环境的研究,比较少的涉及他们的心理问题,而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留守儿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是惊人的,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对他们予以关爱已是刻不容缓的,心理问题已是农村留守儿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已有研究大多把这样的重担托付给家庭或学校教育范畴,相关心理援助措施的研究与实施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认识不足,缺乏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跟踪应对机制研究

现阶段很多研究都是就现在留守儿童讨论当前的留守现象,虽然这种研究结论得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比同龄儿童要差,但是这种留守的经历是否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呢?这种影响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现今的研究方法还无法解答,要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应该以一个发展变化的眼光,采用追踪研究,或者对曾经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等来分析留守经历对他们后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进而根据所反映的问题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四)提出的建议多从外部因素出发,且实质性的建议不多

综观研究中提出的很多建议多从外部因素着手,忽略了其自身的心理因素。部分学者更强调物质上的帮助、经济上的补偿,其实留守儿童较之于非留守儿童在经济上是比较好的,真正能做而且有效的是从留守儿童自身出发,在他们的心理方面多做工作,使其更自信更自尊,增强他们的自身心理强度,提高他们适应外界压力以及承受和应付内在压力的能力。同时,部分研究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出的建议只是一种理论的构想和假设,基于实践得出的对策很少,所以这些对策的可行性、正确性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考证。

(五)缺乏组织性和统一性,难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对此专门合作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造成研究内容缺乏统一的专门设计,各个研究自行其是,各抒己见,力量分散,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对策略的研究不能形成一种更加深入的整合体系,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涉及较少

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但是并没有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大多学者在研究中倾向于出现问题以后该怎么解决,忽视了很多心理问题其实是可以采取预防措施来阻止它们的发生和发展的。正所谓防患于未然,在这一领域还需要对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71-79.

[2]吴泽华,曹伟华等.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9):260-261.

[3]姚计海,毛亚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8,(2):33-38.

[4]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69-72.

[5]刘宾,欧阳文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综述[J].隆冬学院学报,2008,(7):73-76.

[6]辛倩玲.正视、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9):23-24.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学学院学报,2007,(1):35-37.

[8]赵玉芳,袁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7,(1):60-64.

[9]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2):119-125.

[10]段玉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464-466.

【注释】

[1]井军弟,男,1973年生,陕西蒲城人,硕士,教育科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受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启动项目(SLGQD0752)和科研项目(SLG0706)资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