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改革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6%跃升至2002年的15%,表明我国跨入大众高等教育的阶段已经开始。为更好地了解这一增长过程,我们可以先描述一下1978年以来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从图8-1和8-2可以看出[2],197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只有91万人,同年的毛入学率为1.7%。到198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2%,随后缓慢增长到1997年的4.8%。

一、改革以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6%跃升至2002年的15%,表明我国跨入大众高等教育的阶段已经开始。20世纪90年代后高教扩展的步伐尤为加快,特别是1998年后的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在校规模开始迅速扩大,2002年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903万,[1]从1999年至2002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的速度分别达到19.86%、36.1%、29.31%、25.63%,而同期全国总人口中18—21岁同龄群体的移动平均规模增长速度却很低,甚至出现相应的负增长,这无疑使这几个年龄人群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概率得到迅速提高。

为更好地了解这一增长过程,我们可以先描述一下1978年以来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这里,历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是通过如下方式测算的:历年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从查阅历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获得,而作为基数的18—21岁适龄人口,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图8-1和图8-2反映了1978年后我国高等教育增长的快速程度。

图8-1 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历年增长状况

img84

图8-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历年递增状况

img85

从图8-1和8-2可以看出[2],197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只有91万人,同年的毛入学率为1.7%。直到1988年在校生人数才达到200万,而毛入学率在1985年以前却徘徊在1.2%—1.42%之间。到198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2%,随后缓慢增长到1997年的4.8%。到1998年,毛入学率则迅速增长到5.3%,此后几年呈直线上升趋势。从1999年至2002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的速度分别达到19.86%、36.1%、29.31%、25.63%,而同期全国总人口中18—21岁同龄群体的移动平均规模增长速度却很低,甚至出现相应的负增长,这无疑使这几个年龄人群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概率得到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表现为量的增长,而且类型也日益增多。既有全日制正规教育序列的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同时也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恢复和发展起了非全日制的成人高等教育:职大、电大、夜大以及其他成人学历教育,参与兴办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扩及到了多种形式的民间社会力量。这些规模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形式无疑为高教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有效的供给保障和制度性机会。不过由于发展的历史基础和政策选择差异,成人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教育相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机会概率是很不相同的。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的城市中各类高等教育的入学概率图就清楚地反映了一种明确的增长及其相应差异。

从图8-3可以看出,三类高等教育的入学概率曲线的第一个共同交叉点在54岁左右,[3]意味着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进入高等教育风险的年龄群体中,接受全日制本科教育的机会一直都要低于大学专科和成人高等教育。直到24岁以下人口,正规本科教育机会陡增,而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入学概率从27岁年龄群开始陡然下降。这既反映了1998年以后的高校扩招效果(大学专科大面积扩招大约滞后1—2个年龄群),也表明扩招后成人高教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更要注意到成人高教主要面对成年人口的重要特征。[4]

图8-3 城市中不同年龄群体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入学概率图

img86

高等教育的扩展,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特别是组织化方式的变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无论是对国家、民族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获得与提高,高等教育始终在所有国家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伊始所遇到的一个最广泛的国际背景就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涌现的、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它不仅改变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内部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同时也对较高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口提出了强大的需要。随着“教育与技术之间竞赛”(Tinbergen,1975)的时间推移,在我国正规高等教育办学能力较低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涌起的高等技术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就必不可少地成为了满足经济技术领域不断提高的需求的替代。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整个社会的组织体系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在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大量涌现的多种组织形式,不仅改变了原有单一的国家、集体单位的社会组织方式,同时也因公司、企业及其他法人单位等组织形式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扩大,使得科室人员、业务人员、管理和技术人员的需求增大,因而强烈地刺激了白领职业的发展。对比1982年和2000年的第三、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我们发现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增长达到40%,而办事人员的增长则在2倍以上,成为所有职业大类中增长最快的职业类别。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发展比还要高得多。这些技术和组织领域出现的变化为新一代个体在白领职业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使这样的职业位置在招募新成员的时候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从2003GSS调查资料看,自80年代中期开始,相同职业的求职者所遇到的教育和职业技术要求也在迅速提高。技术和组织领域所提高的教育和文凭资格要求,也正是对个体获得相应的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所提出的要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扩展的基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