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文化管理的实施

班级文化管理的实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文化管理的实施是要建立在明确班级文化管理的内容的基础之上的,班级文化的内容是班级文化管理实施的对象,没有班级文化内容,管理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建设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管理的实质性内容。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班级物质文化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五四青年节又到了,学校组织各班级进行班级墙报大赛。

第二节 班级文化管理的实施

班级文化管理的实施是要建立在明确班级文化管理的内容的基础之上的,班级文化的内容是班级文化管理实施的对象,没有班级文化内容,管理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针对不同的班级文化内容。我们可以制订不同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实现班级的合理管理这一长效目标。

一、班级文化管理的内容

建设班级文化是班级文化管理的实质性内容。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三个方面。那么,我们希望能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使班级形成一定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的力量。

(一)班级物质文化管理

班级物质文化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那么,搞好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便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们将从教室内环境布置和师生仪表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

首先,创造育人、化人、宜人的教室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空间。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达到启迪教育的目的。这里主要从教室里的墙报设计及标语、布局及卫生情况等几个方面一一进行说明和分析。

孩子在他周围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们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

资料来源:[苏]苏霍姆林斯基:《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5页。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上面所强调的正是物理环境不容忽视的教育性,那么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达成这种愿望?

1.悬挂精美鲜活的图片标语,设计温馨简约的墙报

教室是学生大部分时间的活动场所,学习、交流、成长都在其中。对于教育者来说,教室空间便成了有力的教育资源。四周墙壁上悬挂着的标语首当其冲,这也许只是学生偶尔某一次抬头所能捕捉到的信息,而正是这种“偶尔”的捕捉,是学生得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那么,标语主题的选择和设计就“不应当随便安排”了。在选择标语的时候,首先要遵循教育性原则。一般可以选择名人语录,例如:生活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悲的——H.C.屠格涅夫,从这条名言当中我们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理想的意义,以便促进学生反省自己,认识自己,激发其继续奋斗的劲头。其次,标语的选择应该适应于美育,让美育时时刻刻都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加强学生对于美的意识和认识。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悬挂《蒙娜丽莎》等世界名作等。再者,条幅内容必须简约。墙壁的空间是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最有效的教育,必须选择语言凝练简约但易懂的名言,这样不至于太枯燥。最后,还要注意我们选择的标语需要贴近生活,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如果悬挂的只是大量国外的并且是远古的东西,对于学生可能太过生疏,这样势必会降低其教育性。

教室里还有一个更具魅力的空间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和知识并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的舞台,这便是墙报。墙报是一个班级展示给他者最直接的面孔,也是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忽视了班级墙报的设计和制作,其实这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损失。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而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课堂上的发言和主题班会上的交流,很少有展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墙报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墙报的设计和制作应该是学生自己整理和完成,老师如果参与会更好,但是教师的参与绝对不应该是以“指挥者”的身份加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是一个和他们一样天真、充满好奇和希望的学生。

墙报的设计形式可以根据情况而定,或者以主题举办系列墙板、或者是学生分组分期举办、也可以是大家就每一热点问题而专门设计墙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是,墙报的主题必须是明确的和鲜活的,在这个方面班主任就要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了,以建议的方式给学生正确的提示和指导,不宜过多地干涉学生如何进一步制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实现自主创作,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发挥个人的主动性,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学生学会合作,静悄悄地实现着班级凝聚力的提升。

墙报的设计一样需要遵循简而充盈原则,清晰醒目。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多”往往在客观上忽视了墙报内容的“精”,导致墙报的繁杂,而且,全版的字迹难免失去了墙报的美育效果。

墙报内容的选择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当中发生的种种实例当中提取,也可以从各种媒体反映的焦点问题里筛选。学生自主选择,从中学生可以对自己常态化的生活予以反思和认识,或取长补短,或发扬光大;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自己选择的“新闻事件”来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心路历程,教师如果能很成功地把握这一点的话,对其在教学和管理上大有裨益。

【案例7-1】

个性独特、展示自我的角落——墙报的魅力

这是发生在N市某中L班的一个真实故事。该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综合实力在N市大概处于中下水平,L班则是该校中所谓“差、乱班”,也就是说,年级里其他班级“管不了”的学生统统由这个班来容纳。大家可以想见,这样的班级一定是学校的“刺头兵”,当然是没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可能。然而,谁曾料想,L班竟然成了学校赫赫有名的特色班级,何以如此?其中有一招,就是特色、个性的班级墙报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团结了班级人员,展现了每个学生的特长。

该班师生为了班级的进步和发展,齐心协力。

五四青年节又到了,学校组织各班级进行班级墙报大赛。L班开始悄悄策划,所有学生都行动起来了,大家群策群力,各自拿出好主意,几乎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不亦乐乎。最后,同学们决定,要想在这么有限的黑板上争取最好的宣传效果,凸显墙报主题,只能通过“美术”来完成这个力作。大家力荐班里在美术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来做墙报的主力;然后确定这次的主题是“五四青年节”,那么,一定要凸显青年人自己的个性和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经过仔细推敲,墙报题目定为“青年们,站起来”。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具体设计,几位“小美术家”们茶余饭后都在竭力构思,放学后还在一起商量,有的时候难免会有意见不合,但是,总能在关键的时候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最终大家计划选定12个青年人作为这个墙报的“主体”内容,以直观的“画面”来表达最鲜活的主题。同学们这才开始动手“画”,其他的同学们,有的做“小画家”的助理,有的制作墙报的其他小板块,有的在吃饭时给大家负责“粮食运输”,每个人都在“奔波”,不无繁忙之象,但是同学们的劲头十足,干得可谓热火朝天。谁说他们是“差乱班”了?

经过多日的“辛苦劳作”,L班的墙报大作成功出炉,赢得学校各评委组的一致好评和夸赞。这次的墙报设计新颖独特、主题鲜活,无论是墙报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足以吸引老师和学生的眼球,成为这次评选的焦点。

最终评选结果出人意料——“青年人,站起来”竟然在学校墙报大赛中荣获特等奖,这么好的结果确实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同学们别提多高兴了,班主任老师作为“幕后总指挥”更是高兴地无以言表。

通过这次墙报大赛,L班再也不是学校眼中的“差乱班”了,大家对其可谓是刮目相看。L班的同学也从此自信起来了,团结起来了,成为了学校的“明星班”,并积极探索进步的其他方法,班级在不断摸索中进步着。

资料来源: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主办“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班级文化的营造.沙龙纪要,2009(9).

2.建设好有班级特色的“图书角”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量,对于正在长知识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那么,我们知道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接受有限的科学知识。班级的“图书角”便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兴趣。

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可行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收集丰富的图书、报纸、杂志等,然后由制定的同学进行管理和监督,学生可以自由地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资料。然后可以定期地举行各种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图书角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文化资源作用。

3.设计有条不紊的布局,呈现整洁明丽的教室

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性情、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启迪教育的目的。教室可以毫不夸张地被认为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在这里学习、课间休息、举行各种主题活动等,所以在校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那么,保持教室的整洁、温馨便成为一种必然的诉求。

班主任老师要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卫生教育,培养他们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认真安排学生做好打扫、清洁工作,勤于洒扫地板,定期擦玻璃和窗户。教室可以适当利用打扫的过程来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劳动教育和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品德;学生清洁工作也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整洁、明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温馨则可以是学生有更强烈的“家”的感受,也就是班级归属感。在这个方面,需要注意给教室增添一些“柔和”的味道,比如在教室的窗台上养几盆淡雅的花,可以把窗帘的颜色设计成柔和、清爽的色调,这样使学生更舒适地享受学习生活。

那么,教室的布局也要合理、美观。学生座次要依据他们的体检情况予以适当安排,兼顾学生的视力、听力、身高等客观条件。学生桌椅摆放必须保持整齐,卫生工具须井然有序;过道要畅通,便于学生能与老师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和互动。

清新有序的室内布局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于老师也是一种感染。只有在一个干净的、有条不紊的、明丽的教室里,教室才能保持其高度的兴奋,展现其无尽的才华,只有老师热情洋溢,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注重教室物理空间的布置和应用,使其达到教化学生的目的,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生活化,是我们一线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4.展现得体、鲜活、青春的师生仪表

心灵美是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外表美,教师和学生的仪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班级的形象。

教师首先必须以身作则,课上、课间都应该穿着整洁,从发型到服装,直至鞋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注意到;学生也要保持利索、青春的仪表,每天安排学生进行检查大家的卫生情况,并教育同学之间相互监督。

对班级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班主任带领同学们积极探索,深入挖掘。

(二)班级制度文化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利于班级体健康发展的制度。合理有效地管理班级制度文化可以促进班级良好局面的形成,提高班级的综合素质。

一个完整健康的班集体除了一般性的“守则”与“行为规范”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奖励先进、表扬后进等制度,有鼓励全班学生竞争的制度、班干部的工作制度等。

首先,从班级制度的制定来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制定班级制度。班级制度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约束和限制学生的行动。那么,学生是班级体鲜活的主人,应该是最具发言权的制度制定者和修订者。学生集体商议,确定最适合班级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室予以指正,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人翁身份,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班级及班级制度的认同感,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会更积极地遵守“规则”,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便有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班级制度的内容可以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是切忌过分庞杂冗繁。班干部制度应该是班级的骨干制度,班级可以通过民主选举和推荐的方式建立其责任心强的班委会,各干部之间职责明确、互相监督,共同促进集体的成长;明细卫生轮流制度,保证教室整洁有序;考勤制度也是班级管理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有力途径,有效的考勤制度可以全面督促学生完成分内职责;课堂纪律制度也必须提上日程,无论是自习课还是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能自觉保持安静,不扰乱课堂秩序;同时,评优制度、批评制度以及学习上的互助制度都可以为班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搭建理想的平台。

最后,必须落实好班级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有很多班级“只打雷不下雨”,班级管理往往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求其根本原因则是没有认真执行班级制度。一个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其正确性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当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对于学校检查的各项常规,我们可以先自行检查,大力表扬和鼓励先进,积极改造落后思想,惩戒不当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落实,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班级精神文化管理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主要通过班级舆论、人际关系、班名、班歌、班级口号(班训)、班风等来呈现。它影响、制约、规范着每个学生的行为,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应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以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来教育学生。

1.班级舆论与班级精神文化管理

班级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指班级中多数人赞同的观念、态度和意见,能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马卡连柯指出:“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够培养学生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注重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班级舆论,关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班主任要经常通过晨会、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和美丑观,为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要经常组织学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青少年道德修养等,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榜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号召力,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是形成积极班级舆论的有效途径。榜样可以是来自班级以外的先进人物,也可以是本班中的优秀分子。班主任要实事求是地树立班级中先进学生典型,引导学生向先进看齐。对取得优异成绩、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各种荣誉,如“学习标兵”、“进步最快奖”、“运动健将”、“小能手”、“最佳行为模范”等,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崇尚先进的良好风气。

2.人际关系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师生关系是班级生活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是聪明或听话的,还是愚笨或调皮的,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对学生要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良好的外表形象、精湛的教学艺术。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严重,这些因素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秀班级的形成。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学生之间交往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谐同学关系的形成。多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如学校运动会、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歌咏比赛等,培养学生学会共事、学会合作的能力。总之,班级精神文化是渗透在师生心灵中的一种精神动力,是班级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文化已经被定义为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因此,班主任要精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班名、班歌、班训与班级精神文化管理

班名、班歌、班训(班级口号)能以听觉的形式传达班级文化,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外显形式。我国班级的名称通常是依据年级和班级的序号来命名的,如一年级一班、五年级三班、初三(2)班等,这样的班级名称只是一个数字代码,没有个性和特色。班主任应和学生一起给自己的班级起一个既能体现班级特色和时代精神,又通俗易懂、具有激励意义的班名。如高年级的班级可用“扬帆班”、“雄鹰班”、“启慧班”、“晨曦班”、“金钥匙班”等,低年级的班级可用“精灵班”、“智慧乐园班”、“蓓蕾班”等。班歌是班级精神风貌和班级特色文化的标志,它的思想内容代表着班集体的精神,会给班级每一位成员以力量、勇气、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的体验。这种体验会激励每一位成员为拥有好的班级而更加努力。班歌的创作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由班主任或学生作词作曲,旋律应该是活泼、奋进、欢快的,歌词应能集中表达班级成员整体的精神风貌、理想和追求,并得到班级成员的一致认可。没有条件的可以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特别喜欢唱的歌曲为蓝本,让学生来编歌词;也可以直接选用现成的能反映班级成员心声的、积极向上的歌曲作为班歌,如《爱拼才会赢》、《真心英雄》、《让世界充满爱》等。班训是班级精神的集中体现,一条好的班训具有间接而内隐的教育影响作用,是激励全班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班主任在确定班训时要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民主,让班干部和同学一起参与班训的确定,必要时可以召开一次专题班会来讨论。这样确定的班训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从而成为共同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说,班训不拘形式,以简洁、有特色为好。一个好的班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培养他们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有的班主任确立以下班训:“人人负责,事事负责”;“细节决定成败,过程决定结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

4.班风与班级精神文化管理

班风是一个班的灵魂,健康向上的班风是班级精神文化管理的重中之重。而所谓班风则是一个班级的集体风气,“集体风气就是指包括了集体凝聚性、意气、集体结构、指导性在内的,作为集体整体的一种气氛。”[9]

一个班级良好的风气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集体探索过程中酝酿而成的氛围。形成好的班风首先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只有确定了健康向上的班级目标,全体师生才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努力,如果班级目标定得过高过远,不切合实际,容易集体成员产生挫败的情绪体验,不利于班集体的健康成长;但是,如果目标过于肤浅,总是轻而易举就能达成,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容易产生自负等不良情绪。所以班级目标的制订一定要合情合理。

塑造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必须率先起到垂范作用。作为班级体活动幕后的指挥家,首先班主任要把自身真正融入集体当中,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一分子。班主任的言行必须起到风范作用,能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淡定的心态影响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呵护纯真、孕育成长、开启心灵、放飞梦想。

其次,应该展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彰显班级文化特色。班集体活动,对增强班级活力、班级凝聚力,提升班级文化品位有相当大的益处。精心组织一次集体活动,一定要调动班内学生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有负责组织的,有正式参与的,还有服务,啦啦队的。在活动中让同学们熟悉起来,关系更融洽了,目标更一致了,如果活动取得了成功,那么每位学生都会有很强烈的成就感。当然,在各项活动的组织中,一定要突出重点,设计班级个性目标的活动,一定要精心准备,勇夺第一,在活动中彰显个性,如文明礼仪优胜班,在每次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时,本班学生必须做到有秩序,做文明观众,做文明参赛者,退场时不留任何垃圾,不论活动成绩如何,一定要拿到的是道德风尚奖。

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班主任一定要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优良班风,为班集体的健康成长奠定雄厚的精神基础。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精致的德育模式,有奋斗目标、有思想熏陶、有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能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前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并很好地落实到一线班级组织活动当中。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来,班级文化建设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许多学校掀起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潮,甚至于有的学校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争取“特色”成就的重心。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很多班级在文化建设中只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而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使得班级文化建设仍存在着许多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大多数班级还处于自发的班级文化管理阶段

除极少数的班级已经进入自觉推行班级文化管理的阶段外,大多数班级对认真推行企业文化管理,还不太在意或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有的贯穿于班级管理理念,许多是长期实践中自发地无意识积累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碎而不稳定。有的班级虽然提出了文字性的管理理念、使命等,但往往带有一般性、模仿性,缺乏个性和适应性,很难实行或者根本就没打算实行。而真正实行的则是班主任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理念,他们的推行大大降低了班级的管理水平。

2.注重班级文化的形式,忽视班级文化的内涵

有的班级善于模仿优秀班级的形式,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标志,认为这样就是塑造班级文化。固然这些都是塑造班级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多数班级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似乎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开展的文化活动或标志设计。只注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而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所谓班级文化应该是将班级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学生,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如果只是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识模糊肤浅,就会出现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热,而学生相对冷漠,这样的班级文化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

3.不少班级文化具有鲜明的唯意志色彩

这种情况,是与班主任的个人成长经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班级的运行与班主任独到的成功绝招有关。比如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比较强,或对机会比较敏感等使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显现出一定的特色。由于班主任对个人能力的过分自信,逐渐形成对学生的不放心的习惯,导致许多班主任总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虽然任命了许多班干部,但他们有职无权,班主任常常越俎代庖,使学生凡事不敢作决定,等待班主任自己决定。这种状况使班级笼罩在唯意志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班主任就是班级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这种唯意志的文化一旦根深蒂固,班级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便会不断下降。以至于如果班主任不在,班级便群龙无首,立即处于半瘫痪、甚至瘫痪状态。

4.班级文化具有浓厚的功利性

大多数班级卖力地搞班级文化建设,并不是出于发展学生、提升学生,而仅仅在于班级能在学校里获得某个醒目的、独特的形象和位置,却不惜一切精力、物力,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班级存在的目的就是荣誉最大化,这种唯功利性的价值观对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养成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许多班级以成绩为至高无上的发展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校号召的“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股无关乎己的耳旁风,继续“埋头”抓成绩,使整个班级如死灰一般沉寂而毫无活力,如果设计班级文化建设,也不过是应付学校的统一检查而敷衍了事。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创建“人本化”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班级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班集体的建设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良好的班级文化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空间而不应该仅仅视作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内在个性的发展要求,关注每一个活生生的学生个体。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育家罗杰斯就提出“重情感反理智,重创造反灌输,重自我反强制”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的报告中把人放在了发展的中心地位,强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该有助于挖掘出蕴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所谓“人本化”就是要在班级管理活动当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人本化班级管理追求的正是把学生放在发展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他要求班级管理者始终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看待,遵循学生的身心、个性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世界,是班级管理走向人格化、人性化,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首先,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本化管理理念的关键所在。

这要求在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之间提倡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需要基本的尊重、真诚和理解。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家园。师生之间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以尊重和理解,教师应始终把“真诚”、“信任”放在第一位,表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真诚,出现在学生后面的是信任,包括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不给学生以矫揉造作的感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真诚、接受和理解,彼此之间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流程。当学生犯了错误,最好是从接受或理解开始,真诚可以放在稍后的时候;当学生有了进步,最好从真诚而且是真诚的欣赏开始;当班级士气处于低迷的时候,最好以理解的方式来导入,然后向接受、真诚方向加以引导。

其次,班级发展目标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

学生是班级体的主人翁,班级的存在目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空间环境。那么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以人为本要体现在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以及制度的实施与保障中。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是从学生成长出发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以人为本要求班级制度应该是来自社会与校方的规范要求与学生成长实际、认知水平、接受程度的结合。只有学生愿意接受且愿意服从的制度才会发挥良好的管理效益。应当强化班级规章制度在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制定班规,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满足,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

最后,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活动是人本化班级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载体。通过班级活动一方面能不断地将纪律、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德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培养了自我调控、自主管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主发展。心理学家对活动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表明,活动在学生个体主体性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因此,学校的一切有效的教育管理,必须重视开展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活动。只有在精心组织的班级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活动客体、活动手段、方式的选择,活动目的、步骤、计划的确定,活动诸环节之间的调节,活动过程的控制等方面的主体参与,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了不断增强。可以这样说,离开了班级活动,班级管理就会苍白无力,犹如套在学生身上无形的“枷锁”,学生就会千方百计挣脱“枷锁”,学生的发展就不可能变成现实,那样,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必将是一句空话。

21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禁锢学生的思想,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和谐、民主的蓝天下,快乐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探索并构建人本化班级管理,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面向未来的班级管理的必然选择。

☞问题与思考

一、基本概念

1.班级文化

2.班级文化管理

3.班级文化建设

二、班会活动设计

一年一度的“五一”劳动节又将如期而至,学校将要求每个班级举办一次“劳动最光荣”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校初一年级的班主任,你将如何设计此次班会活动?

【注释】

[1]石首教育在线www.ssedu.org.

[2]吴春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综述》,《考试周刊》,2009年第19期,第229页。

[3]白铭欣:《班级管理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

[4]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页。

[5]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5页。

[6]刘铁芳:《守望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7]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05页。

[8]张远华:《班级文化管理》,2006,湖北宣恩一中,http://www.xeyz.cn/info_Show.asp?ArticleID=606.

[9][日]片冈德雄著.贺晓星译:《班级社会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