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策略

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策略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县二中在最近10年发展过程中,提炼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核心理念,并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不断整合多元要素,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积极建设“活力课堂”,努力提高备考策略,在更高层面上打造出整体化学校特色品牌。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形成特色,持续发展,是因为它具有先进的、稳定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力课堂”要求发挥学校教育整体效应,把学校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全面强化学校育人功能。

打造学校特色品牌的策略

宁县二中在最近10年发展过程中,提炼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核心理念,并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不断整合多元要素,以“集体备课”为载体,积极建设“活力课堂”,努力提高备考策略,在更高层面上打造出整体化学校特色品牌。

一、坚守核心理念,让学校特色发展有定力

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形成特色,持续发展,是因为它具有先进的、稳定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10年来,我们坚守“人本为根,文化立校,创新为魂,公平为基,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着眼学校特色内在生成,形成了以学科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流程。

1.在规范中养成合作习惯

(1)明确备课要求,坚持“四定”,实行“五统一”。“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六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案要求、统一作业和测试。

(2)明确备课计划,确定本教学方向、重点内容、时间调配等问题。然后,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订出学科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心中有数。

(3)初次教案设计,务求翔实,要求每一环节必须考虑周到。

(4)修改教案必须做到充分、个性、实用。领到初次教案后,教师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再创造,以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

(5)课后反思力求实在。教师要做到一课一反思,每次集体备课时交流上一周的课后反思。

(6)课堂评价跟踪推进。教学效率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学生在课堂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数量、质量及方法。二是学生学习兴趣、参与意识、思维状态等。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后都能根据《课堂教学评价量化表》逐项进行自我评价,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同伴互评。

2.在实践中明确合作程序

实施集体备课有多种途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备课小组一般按照“三阶段”“五环节”程序进行。

“三阶段”即“一人主备,每人研读思考”“集体讨论、修改完善”“主备上课、评议反思”。

“五环节”具体程序如下:第一步,确定集体备课内容,由一人主备。主备教案必须比实际教学进度提前两周完成。第二步,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位教师认真研究主备教案,并用铅笔写下个人见解。第三步,在集体备课时,主备教师先说教案,其他教师再讨论,最后结合本班学情,用红笔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的教案。第四步,主备教师上研究课,组内所有教师听课。课后,一起评课、议课。第五步,其他教师上课,并在课后写好教学反思。

3.在反思中提升合作实效

(1)分析“成功点”。一堂课下来,教师总有上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达到了预期效果。课后,教师应该把这些成功点及时记录下来,并分析为什么会成功。分析包括:

①教学目标是怎样得到有效落实的?

②教学内容是如何恰当处理的?

③采取了什么手段而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④哪几个教学环节效率最高?为什么?

⑤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⑥在调控课堂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2)反思“失误点”。当教学出现失误时,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

①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水平?

②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妥当?

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准确?

④教法与学法选用是否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⑤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

⑥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

(3)捕捉“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课后要及时把这些智慧“闪光点”捕捉下来,汇集成“创新火花集”。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刻反思,寻找隐含在它们背后的理论依据,往往能获得一些规律性认识。

(4)总结“后续点”。教完一堂课,教师要进行全面总结与反思,积累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而这些东西和学生反馈的信息都为后续教学预案设计提供了参考。这样,经过多次“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过程,课堂教学失误就会越来越少,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4.在研究中寻找合作依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研究出现了严重脱节。这时,我们把合作研究纳入到集体备课活动中。

(1)学习理论经常化。通过组织教育沙龙、举办专题讲座、编印学习资料、外出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将新的理念落实到每位教师工作之中。

(2)教学经验理论化。在备课环节中,增加理念设计项目,促使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提高处理教材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课后及时撰写反思,督促教师把教学中点滴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理论”。

(3)教研信息共享化。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资源共享,使教师都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教研信息。

(4)集体备课研究化。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立项,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撰写教学案例。每个备课组每学年都要完成一个与教学相关的课题研究,使集体备课由先前单一对教材的钻研转变到“集体备课”与“合作研究”的有机结合。

5.在监控中保障合作质量

(1)每周一“检查”。加强对备课过程的监控,分管主任随时跟踪,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每月一“磨课”。每月安排一次课堂观摩活动,教师们轮流上“同构异质课”,互相观摩,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3)每两周一“案例”。每两周,教师就针对教学过程中某一亮点或疑惑进行反思,写成案例,促使教师习惯思考、乐于思考。

二、持续聚焦新问题,让学校特色发展有活力

集体备课虽然克服了教师个体在知识、思维、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取得了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信息共享、经验互补的良好效果。但教师要真正上好一堂课,绝不是靠写教案写出来的,也不是靠经验堆积出来的。真正好课是在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在临机应变中生成的。2009年秋季,学校实施“活力课堂”项目。经过两个学期探索,形成了课堂改革初步轮廓。

1.理念创新,系统推动

“活力课堂”,首先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场所,教学“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固定内容,而被视为一种人类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其次是文化传播场所,而不只是堆砌和陈列知识的仓库,在这一场所中知识因文化而获得生命,文化因具有生命而得到创新。第三是理性思考家园,要超越现在着眼于某项技能的提高、服务于某种知识的传授、立足于课堂的短期发展取向,以促进学生思想体系完备、思想方法成熟、思想境界高远、思想内容深刻为课堂建设取向。

为了配合“活力课堂”建设,在坚持“集体备课”同时,我们推进了“经典阅读”“校本研训”“文化创建”等项目,以谋求全局动员、系统改变,优化整个学校教育生态。

2.机制引领,制度创新

建设“活力课堂”,首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健康、自主、和谐发展,但是没有教师生命意义提升,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为此,学校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把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素质提升统一起来,把自身快乐幸福与学生快乐幸福统一起来,以乐教、善教促进乐学、会学,在培养学生中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学校制度建设也实现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自我管理。把控制人、制约人改为发展人、引导人,鼓舞师生员工把个人成长、发展同学校兴衰荣辱紧紧地连在一起,树立强烈主人翁意识,激发其关心学校、热爱学校的创造活力。二是突出专业发展。对教师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学校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着手,以教师全面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体现制度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人文性。三是突出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提供人生标准、倡导和睦相处、强调心灵互动、丰富精神生活等。这些共同价值追求,成为学校宝贵精神财富和“活力课堂”建设不竭动力。

3.明确思路,制订方案

“活力课堂”要求发挥学校教育整体效应,把学校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全面强化学校育人功能。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特色上寻求突破,用心理学中情感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行为,制订了《“活力课堂”建设整体改革方案》,以“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为主渠道、“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为实践基地、“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为情感纽带、“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为育人摇篮,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获得发展。同时,明确建设“活力课堂”六个具体措施:一是用“教学科研”整合“教学资源”。二是用“集体备课”重组“教学内容”。三是用“学科德育”提升“课堂效率”。四是用“生活情趣”激发“课堂创新”。五是用“训练反馈”保证“教学效果”。六是用“经常反思”提升“教学水平”。

4.牵引评价,活动促成

一是广泛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倡导“共同研究,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研究之风,将教学研究和教情、学情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将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研究和与教师的业务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提高教师的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是每期推出10节公开课。这种示范教学,不仅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还把各备课组“活力课堂”研究推向了高潮。每周一次“四课”(备课、说课、讲课、评课)活动,采取的方法是骨干教师备课,资深教师说课,普通教师讲课,学校领导评课。

三是课改拉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制定了“活力课堂”《设计评价表》和《评价标准》,从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课堂导入、互动策略、调节反馈、练习小结、作业布置和质量检测八个方面考评课堂“活力指数”和教学效果。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的收获应该包括可见的物化收获和无形的精神与方法收获两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后者的意义更大。只有在精神和方法上取得进步,才能为学生发展积蓄丰富的养料和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才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最重要的价值目标。

三、不断研究新策略,让学校特色发展上水平

学校局部特色的形成可以具有偶然性,但是整体特色是很难自发形成的。为此,近年来,我们把高考备考常态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整合多元教育要素,主动进行整体设计,使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理念与行动、教学与科研、责任与能力、工作与生活等各组关系,不再互相游离、互相扯皮,而是有机融合,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高考备考策略。

1.统一认识,优化师资队伍

(1)倡导敬业奉献。教师管理人文化,努力构建民主和谐氛围,加强领导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不断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活力,让他们在奉献中获得成功幸福,充分发挥自己才华,全力创造优异成绩,在新挑战中诠释自己生命的价值。

(2)打造优秀团队。高三级教师队伍建设,重能力,更重责任意识,重成绩,更重合作精神,力争在高考中打造出一支有工作能力、有奉献精神、有协作精神、有责任意识、有战斗力的师资队伍。学校在宏观上指导教学,但不干预教师个体教学活动,倡导每个人有独特教学风格,每个班级有管理特色。

(3)强化目标达成。按照高考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增长点”,即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优等生提高、中等生推进、艺体生突破为增长点,做到年级、班级、备课组有整体奋斗目标,每个教师、学生有自己努力目标,发挥“三位一体”合力效应,力争二本进线率、一本绝对人数、学科排名有较大幅度提升和突破。

(4)注重工作效率。包级领导深入年级组,坚持一日三到场,出入教室、宿舍、饭厅,跟踪调查,走动管理,了解情况,掌握一手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改进教学分析评价,坚持周通报、月总结制度,通过阶段测试来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召开年级、班级、学科推进会,总结经验教训,启动内部活力。

2.精细管理,提高教学实效

(1)常规管理常抓不懈。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主要抓以下几点:

一是抓备课,成果共享。学科有通案,每人有个案。通案突出随堂练习、典型例题、变式训练等;个案则根据各班学生特点,因人施教,灵活处理。

二是抓上课,讲求效率。打造精品课堂,做到“三个三”。即:“三讲”(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三不讲”(不讲偏题、不讲怪题、不讲非典型题),力求一题一类型,一课一收获。“三到位”(课本中练习题重组整合到位、纠错到位、时间到位),减少蛮干,不做无效劳动,尽可能地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力求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节课。

三是抓作业,减负增效。作业做到“两布置、两不布置”。“两布置”,即布置发展思维、发现规律方法的,布置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引导探究的。“两不布置”即重复性、超负荷的不布置,超纲题、偏怪题不布置。跟踪自习,监控完成,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四是抓检测,反馈提高。考试做到“精而实”,测试题命题确保科学性、探究性、前沿性、实用性。教师讲评前,要统计数据,分析错误原因,力求达到要点到位、思路明确、导向正确。学生有错题集,做到“会而对,对而全,全而准”。

(2)探寻规律科学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三环节”,整体推进。一轮复习以扫描基础知识为主,全面细致地构建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主要抓专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第三轮主要是回归教材,加强仿真训练。三轮复习各有侧重,互为一体。

二是抓“三课型”,明确重点。复习课力求体现知识与技能,构建知识网络。习题课求体现思维过程与方法,养成题后反思习惯。专题课力求体现能力与思想,做好题型分类归纳,提炼方法技巧,形成解题思路。

三是抓“三面”,贯穿全程。复习研究面,研究试卷就是研究过去;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就是立足现在;研究每次考试就是展望未来。复习策略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训练与知识点挂钩,薄弱环节与重点难点挂钩,新发展趋势与旧知识挂钩。全程服务,服务一线班级、学科,协调进度安排、资料和策略,达到“两治”,即治薄弱学科,治粗疏(不严格、不规范),敦促人人上大学,人人上好大学。

四是抓“两对关系”,确保复习高效。一是“减”与“加”关系。“减”即把上课时间减下来,把资料减下来,把题量减下来;“加”即加心理辅导课,加体能锻炼课,加整理考题的时间。二是“放”与“抓”关系。即放开课堂教学,放手优等生,放弃高难度试题;“抓”即抓指导,抓信心,抓发展。

(3)研究高考,把握动向。

一是强化高考走势与动态研究的意识,做到“四有”,即:脑中有目标(熟知知识的能力要求);胸中有考纲(准确把握命题思路和指导思想);眼中有教本(依据教材科学设计基础复习和专题训练);手中有考题(积极强化应试能力及心理辅导)。二是学考纲,研考题,把握高考方向。认真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吃透近几年高考题及有关背景材料,明确高考变化趋势,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误点,明确“强化什么,淡化什么,回避什么”。三是突出薄弱学科核心地位,促进学科整体提高。基础学科与综合课程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树立理综、文综学科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增时”与“增效”的关系,避免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浪费,促进学科之间最佳对接。

3.强化德育,促进全面发展

1.注重前途理想教育。选择关键时段做好宣传激励工作。如开学典礼、倒计时誓师大会、毕业典礼、系列主题或专题班会、家长会、分析会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增强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⒉加强班级常规管理。高三年级不是特殊年级,班主任一手抓常规管理,一手抓心理疏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主题班会和个别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规范教育、养成教育、自我教育等,强调自查自纠,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培养不怕挫折、刻苦钻研精神,营造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

⒊强化班风学风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是高考成功的保证。班风建设注重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目标明确、锐意进取的教育。学风建设注重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力求创新的教育。

⒋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加强沟通,将心理教育渗透于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之中,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特别是每次考试前后,高三学生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疲劳、焦虑、烦躁、自卑、过度兴奋或紧张等心理状况,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一起努力走进学生心灵,关注弱势群体,加强个体指导。

5.不断深化家庭教育。以预约家长来访为主渠道,畅通学校和家长联系通道,协调校内外教育行为,促进老师与家长常沟通、常反馈、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状况,积极配合老师给学生添动力、增措施、促效果,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工作。

总之,高考备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脱离其他教育元素而独立存在。因此,坚守自己核心理念,既要有包容性,又要有超越性,使之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不断创造学校特色,以特色促进高考,以高考提升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