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指向更明确

目标指向更明确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发展性教育督导促进学校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意义出发,学校改进着实是督导活动追求的重中之重。然而,再好的学校督导需求回应,如果没有学校的行为改进作支持,都是纸上谈兵,不能把发展性教育督导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落到实处。学校的改进计划有五项内容:工作目标、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工作措施和工作进程。

督后的学校改进:目标指向更明确

如果说督导活动中由于督导需求的介入,激活了督导团队的工作动力、兴奋了学校接受督导的情绪状态、提升了督导服务学校的针对性,那么学校根据督导报告中基于需求的问题解决建议进行有效的改进,才能更真正地体现督导效果。通常情况下,学校督导后的工作改进属于学校管理行为。就学校督导工作实效性而言,笔者认为,督导方有义务帮助学校,形成督导后的学校改进计划(也称“整改方案”),为落实基于需求的学校未来发展,明确方向,寻到思路。

(一)案例引出对学校改进的思考

在对某校督导时,针对“如何进一步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的需求,学校督导报告中提出的督导建议是: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成长计划和“朋友式”师生交流德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深化成长系列活动,积极探索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指导制度,使其在实施素质教育、达成培养目标和加强个性化德育工作中,帮助学生克服成长困难,促进健康成长。报告下发后,学校重视改进工作,认真研究督导建议,并结合新四年发展计划的制订,采取深化“朋友式”师生交流德育模式、开展学生发展导航系统建设等方式,对完善学生发展指导进行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校自我改进的效果体现出了学校督导需求被较高程度地满足,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学校的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是成功的、有效的,同时,也留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督导需求背景下,学校改进工作究竟如何在督导流程中进行定位显得非常关键。同时,在督导实践中,督导方如何使学校改进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也需要作进一步深入探索。

(二)学校改进在督导工作流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从发展性教育督导促进学校发展的终极目的与意义出发,学校改进着实是督导活动追求的重中之重。在学校督导需求提出的背景下,解读督导后的改进工作,我们认为,学校基于自身的发展,在迎接督导活动时,提出基于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之督导需求;督学人员对需求作出确认,并提出问题解决的建议,例如,学校应该如何去行动,学校如何在实践层面突破瓶颈,呈现发展的良好态势,等等,这就构成了现场督导结束后,督导方和学校方共同关注的“效能点”。

1.学校改进是发展性教育督导追求的目标

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体现其发展性的重要特征所在,就是督导活动的效能体现——“促进学校发展”。在督导需求的引领下,督导人员对基于需求的学校发展问题予以了充分关注,在着力评估问题、指导学校发展层面上,作出了积极的反映。然而,再好的学校督导需求回应(体现在文本的督导报告),如果没有学校的行为改进作支持,都是纸上谈兵,不能把发展性教育督导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落到实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改进是发展性教育督导追求的目标。

2.学校改进是经督导后自主发展的行动体现

改进是对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经督导后落实行动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督导前学校的发展有困难,那么督导后学校仅满足有了良方、有了策略而不思考行动,那么良方、策略也就归了零,显得没意义。唯有学校的改进行动跟进督导的良方和策略,与之相呼应,学校的督后发展才能显山露水,有实效。

3.学校改进的效果是检验督导效果的重要方面

这里,要讨论的是督导效果如何检验,学校经督导后的改进效果如何。其实,第二个问题是检验第一个问题的试金石。因为,学校改进的起始点是督导方的指导建议,如果说理性层面的建议是有逻辑的、有操作性的,那么在实践层面应该有行动、有效果。而且,这种效果应该是建立在学校改进实践行为有效的基础上。所以,督导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避免这种情况,即,以为现场督导结束就是督导活动的结束,少有对学校改进行为的充分关注,至少关注不够到位。

总而言之,如果经督导活动后,学校在解读督导报告的基础上,不能引发其改进行为的发生,那就是“督而无效”。究其原因作逆向而论的分析,应考虑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即:督导报告的需求性建议不切合学校实际,学校的改进行动激发不起来;督导报告的建议是可行的,但学校迫于现状尚在选择改进时机;督导报告的建议是可行的,但学校如何细化缺少思路和技术支持。如何写出一份有操作点的学校改进计划,需要督导方提供后续的改进服务。

(三)对学校现有改进计划现状分析的逆向思考

就目前的学校改进计划现状来看,经督导后,在督导人员的督促下,学校都能够自觉地写出学校经督导后的改进文本。但若着眼于发展性教育督导推动学校的发展这一点,则也较明显地反映出需要完善的一些方面。

1.学校现有改进计划的主要类型

依据学校接受督导后改进态度的认真程度,大致可将学校的改进计划分为马虎交差式、面面倶到式和规范清晰式三种。

一是马虎交差式。表现出学校对教育督导的反馈不重视,作应付。如应对某校需求,督导报告提出两个建议,即:加强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和整体思考国际化发展定位。学校上交的改进计划书分为学校督导报告阅读情况部分和附件部分(学校创新素养培养方案等),在问题建议的分析和改进的具体措施上有所欠缺。

二是面面俱到式。反映在督导后的学校改进态度非常认真,但是在改进的方法上则有待商讨。如应对某校需求的督导建议有两条:一是总结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方方面面经验,加强小学与初中衔接的研究;二是明晰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形成围绕目标的评价体系和操作体系。但学校的改进计划则是将督导方提出的大小问题罗列了14条,逐一进行改进与思考的文字表述,问题大到课程计划文本的结构改进,小到学生午餐学期收费的改进。显然学校的改进计划太面面俱到,尚未扣住督导建议的大问题来展开,改进的方法是要改进的。

三是规范清晰式。文本反映学校改进计划能围绕督导建议展开,有具体的操作要素,感觉切实可行。如某校应对需求的督导报告建议为:第一条树立学校的管理自信,提升自主发展的源动力;第二条优化管理策略,整合特色项目,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学校的改进计划有五项内容:工作目标、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工作措施和工作进程。学校围绕督导反馈意见,较具体地列出改进目标、要求与措施。特别是工作进程部分,学习动员分四个层面:党支部、行政组学习督导报告,制定改进计划书(2011年12月);全体党员学习方案提出修改意见(2012年1月);全体行政组成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学习讨论完善方案(2012年1月);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学习宣传督导报告、公布改进计划书(2012年2月)。学校后面又订出5条改进的实施内容且围绕督导建议而展开,如针对督导建议第一条的学校改进措施:以学校文化认同为抓手开展系列活动,由制度管理渐进为文化管理。由此可见,该报告文本规范,改进的思路清晰,较有操作点。

2.对改进计划类型的归因性基本分析

对于上述改进计划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

一是马虎交差式的学校改进计划。这既有学校接受督导的态度问题(此处不讨论),也有督导方工作的力度问题。督导方的评估技术不佳,工作自信度不高,难以让学校信服,可能是引发学校交差式态度的诱因。这非常需要督导人员引以为鉴。

二是面面俱到的改进计划。在接受督导后的态度意义上,应该肯定学校的认真行为,但在方式上,仍需要改进。当然,教育督导部门也有需要反思之处,如:怎样帮助学校在接到督导报告后,应对报告需求下的问题改进建议、指导等评价意见,做好积极的应对与切实的行为改进。尤其是突出重点问题方面,如重点是什么,重点应怎样改进,围绕此点来进行改进计划的撰写,可能会有较高的相关度,而不至于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三是规范清晰的改进计划。这反映了学校深刻领会了督导报告的意思,同时也反映督导方对学校的后续服务到位,对学校有经历现场督导后的再次介入服务,有进一步的指导与帮助,把发展性教育督导推动学校的发展落到学校改进的实处。

3.反观改进计划引发督导实效的思考

反观现实的学校督导活动,有这样的事实存在,即:学校认为,督导活动就时间而言,就是现场督导的2至3天;现场督导完了,督导活动也就结束了,最多再有一月后的督导报告见面。其实,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是一个过程。在现场督导后,它至少还有三个环节非常关键,即:出学校督导报告、学校制订改进计划和对学校改进计划的行动进行督导回访。如果,我们简单地把督导行为理解为现场督导的两三天,那么,发展性教育督导很有可能就会走过场。因为,改进是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效果检验的重要环节,没有改进,何谈学校的发展?没有发展,何谈学校督导的效果?现实的督导活动中,我们督导同仁,或多或少地会重视现场督导活动,而忽略现场督导完毕的后续学校服务的介入。为此,我们呼吁督导同仁们务必关注“后续服务学校”的介入,以推进发展性教育督导实效性的真正落地。

(三)学校改进行为发生的基本工作流程

学校经历督导,然后形成督导改进计划。在这里,改进并非仅是形式的文本,改进更多的体现是督导的效果,是推进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改进是一个过程,主要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图2-1)。

img6

图2-1 学校改进行为发生的基本工作流程

1.帮助学校读懂督导报告,特别是需求回应部分

通常学校督导的技术责任人是责任督学(也有称报告督学)。一般学校督导报告递交学校时,会有双方互动的交流环节。此时,责任督学应代表督导方,帮助学校进行教育督导报告的解读,将文字性内容所要表达的意义进行充分的“白话化”;再有,文字的督导语言与实际要表达意思总是有差别的,因此,解读有必要性,更有指导性。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对报告内容中的需求部分要充分关注。这其中有对学校需要的应答,更是学校下一步改进撰写的核心所在。

2.厘清需求的报告建议与学校改进的相互关系

督导报告中有关学校需求的内容回应,应该帮助学校重点去领会。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督导报告建议只是针对需求的大建议,未必能直接贯彻到学校的改进中去,可能有“二次加工”的必要。这里粗略地说,督导建议更多的是点方向、指路径;而学校的改进才能真正体现改的措施、改的做法。将督导的需求建议直接化是盲目照搬,不可行。

3.学校改进行为之团队架构的人力资源配置

当需求下的问题明确后,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人。这时,督导方应服务学校帮助思考基于问题的人力需要。如科研性质的问题,可能要为校方提供专业机构的专家服务建议;学科教研的则可能要帮助推荐外校的兄弟校长支持;教师缺编的则可能要为学校提供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等等。

4.校内民意与改进响应的动员设计

改进的呈现,更多地思考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响应。然而人的行为习惯的改变是件难事,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观念。为此,督导方应设法为学校提供改进教职员思想、观念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提供学校改进设计的合理模板。

5.筛选、综合团队智慧,形成改进的行动纲领

改进不是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的小团体行为,它应该是学校上下的群体行动。团队成员若都发动起来,智慧也会相当地充沛。如果问题是“一”,改进建议则可能会是三、四、五甚至更多。这就要求,帮助学校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筛选建议和以卓越为目标追求的综合选择,并将精华的建议转化成具体的改进行动纲领,才可能做下去。

6.形成学校改进计划文本

学校改进计划是对行动纲领的文本化,是学校结合实际而制定的自我改进的一种行动方案,从而使学校的督导需求成为今后发展的持续动力。它有助于从学校整体出发思考改进工作,并将任务分解到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员工,落实学校改进计划实施的部门及相关责任人,明确改进目标达成的时间节点。

(四)督导团队帮助学校改进计划形成的服务性原则

如上文所言,现实的督导活动中客观存在着重现场督导、轻督后服务的事实。为增进发展性教育督导实效,强化督后的学校改进环节,做好督后的学校改进报告形成工作,是体现督导方为学校服务的重要方面。实际工作中,督学同仁应注意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时间节点规定性原则

主要是指在服务学校时,责任督学(应该是重要责任人)要督促学校接到“督导报告”后,在一个月内完成并向督导部门递交改进计划,改进的时间进度以一年为限,届时学校将接受督导部门对改进质量的验收性回访。

2.瓶颈问题聚焦原则

督导活动中双方互动,会提出许多问题或建议。但在改进中重点关注的是基于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即学校督前基于需求的问题。这样,改进的重点突出、问题有聚焦、改进有目标,效果也会更好。

3.督后专题性服务原则

指责任督学在下发督导报告给学校后,对学校阅读报告、实施改进的行为要进行专题性服务。如怎样释读督导报告中需求回应部分文字的实际表达意思;怎样将督导报告的原则建议转化成学校的改进行为;学校应该做什么?有何困难需要督导部门援助等。责任督学应主动出击、主动联系学校,进行必要的服务。

4.操作性改进行动原则

如果说督导报告关于需求的建议是文字性的,那么学校改进一定要体现操作、体现行动。所以,责任督学要与校方多沟通,多听学校的声音,多提“准备怎样行动?是否可以行动?如果不能立即行动,准备何时行动?”的问题,引发学校在操作意义上思考问题。

5.跟踪服务敦促原则

现实地思考学校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学校接受现场督导后,通常会有松口气的想法。诚然,我们的督导以往太烦琐,但就发展性教育督导促进学校发展而言,这口气实在松不得。因此,责任督学应在报告下发后第一时间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同时更要关注学校改进递交后具体行动情况,应不断跟踪、敦促学校的行为改进与落实。

6.需求问题项目统整原则

指学校基于需求的问题提出,督导方予以了指导性的建议文本。如何落实改进,方式、方法会有多种。但督导人员应引导学校,尽可能地将学校对此问题的解决,导入项目改进的思维渠道。因项目范畴的推出,对改进行为的支持,会有目标性强、规范度高、检测便捷等优势,当然,也要视学校情况而定。但督导人员应主动帮助学校向项目整合改进的思路靠拢。

发展性教育督导基于学校的需求提出,督导人会受到问题挑战的激励。而问题唯有在解决中才能提升学校的发展能级,而解决的基本抓手是学校的行为改进。改进的先导是出好改进计划书,督导人的督导行为要向后续作延伸,要加强督后的学校服务。这一服务到位后,就能将发展性教育督导推动学校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