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略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略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信息社会里,人的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

略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凉州区和平镇中学 刘岩山 刘淑猛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是随着学科门类的剧增,学科知识的深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复杂化应运而生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合作研究”,即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种形式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集智取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优势

1.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它把一个班级以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随时解决一些软硬件故障,又要直接地充分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相当困难的。而这样的组织方法打破了教师把每个学生作为教学子系统的格局,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激励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主。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激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而这样的评价体系正好可以解决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可以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又不会主动地去关心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造成这些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无所事事或是偷偷玩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而在这种环境下,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系统内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在合作小组里,不同基础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自由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共同解决困难,共同实现着认知与情感的发展。学生进行的是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来,必然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而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却往往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合作意识被忽视了。在信息社会里,人的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

1.明确教学的目标,使任务具有典型性。“任务驱动”的本意是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任务不是目的,任务只是手段而已,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设计的这个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使每一个教学目标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一个任务框架。

2.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任务最终是要交给学生去完成的,因此,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过多,一般只能是一至二个;规模宜小不宜大,要以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标准。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意机房等实际情况,要避免“纸上谈兵”。如在设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网上资料”的任务时,要先考虑机房电脑和学生家庭电脑的上网速度,并预先进行尝试,一般不可设计让学生下载费时很多的诸如下载电影之类的内容,或是在网上根本无法查到或是很难查到的内容。

3.注重分工的需要,使任务具有合作性。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如“设计新年贺卡”这个任务时,应注意贺卡的完成应尽量调动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构图、色彩是否美观;(2)新年贺词是否有新意;(3)语言介绍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美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比较好的可以写新年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4.渗透方法的培养,使任务具有启发性。任务设计的好坏,还体现在这个任务是否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有的任务在学生完成后,学生的思维往往到此为止,那这个任务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任务本身的内容;而优秀的任务却能在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或是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或是给人以启发,从中悟出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思维或方法,而这就是任务设计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复制、剪切与粘贴”这一知识点的任务设计时,就要避免设计成纯粹是复制、剪切、粘贴技巧的任务,如在写字板里把一些毫不相关的词语剪来帖去,尽管你的任务可能在知识点上的训练考虑很周到,如复制与剪切的区别、粘贴的操作流程等,但是这样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感觉无聊之外,他们还能得到什么启发呢?因此,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修改完善一封短信。这封信是一个同学写给远方的外公的,但信中有几个地方的格式错了,内容次序颠倒了,而且他还希望把自己写的已存在电脑中的一篇获奖作文的片断也写在这封信中,向外公汇报。请各小组想一个最快的办法修改好这封信,提高办事的效率。这样,到最后,学生一般都能从具体的操作中得到启发,原来复制粘贴可以减少很多重复的劳动,剪切粘贴可以移动字词句的位置,这样的功能在平常自己的作文过程中是多么有用啊!一部分同学可能还会受到启发,如果我要把我画的一幅图画也放在这封信中,是不是也可以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呢?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在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发挥任务的最佳作用。

5.加强横向的联系,使任务具有整合性。如果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走课程整合之路,已经初步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也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这样的好处是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任务的设计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例如:在进行画图教学的任务设计时,可以与美术课紧密结合起来,把美术课的一些非技能训练内容,在画图教学时进行整合。如冷暖色调的感受与画图软件中绘图工具的教学,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根据冷暖色调的要求在画图软件中选择颜色并用颜料筒等工具对线条描图进行填色的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合作小组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它关系到今后合作学习的效率乃至成败。因此,小组的建立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组内,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此外,在小组划分与组织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1)人数适中原则:一方面要考虑组员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动口动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员分工的合理性,因此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该目的。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4~6人为宜。(2)优势互补原则: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班级成员进行合理的分配组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互补的前提下尽量合理组成在协作、竞争等能力方面水平均等的小组。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适时调整原则:也就是既要保持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又要注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及时发现由于小组成员问题而造成的影响学习的苗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进行适当的调整。(4)方便实用原则:小组的座次排列要打破一般横平竖直排放的方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排列方法,只要方便本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相互讨论、协作就可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1)全班教学。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必要,对需要全班进行知识铺垫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讲授。(2)任务布置。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优秀目标,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3)分组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或指导一些小组开展学习,注意调控整个班级的情况,及时给予提醒及有关信息的通报。同时帮助各小组解决一些硬件或软件设施的一些疑难问题。(4)交流反馈。这是反馈调整阶段。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各组间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密切注意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进程,纠正一些错误,并对一些问题组织讨论。(5)鉴定评价。这是总结延伸阶段。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书面证明、海报张贴、网页公布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将过去的“按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合作学习方式。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服务于教学目的,从而发挥其最大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