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小组内的统计。活动结束后教师针对这一课时的活动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小结。鼓励同学们一些好的表现,对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方法和新的要求。“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数学走进学生生活——《我长高了》教学片断及反思

湖北省荆门市实验小学 陈志玲

背景与导读

《我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结合第一单元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系列测量长度的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充分体验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内容是一课时完成,教材内容设计上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学生需要了解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片断与反思

课前学生带好卷尺或米尺;教师在黑板上画好身高统计表;在教室四周画好便于学生测量身高的刻度线;各小组统计身高、臂长、步长的统计表等等。

[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吗?

学生:想!

生1(脱口而出):130厘米

生2:我妈妈和老师差不多高,160厘米吧。

生3:1米10厘米。

师:到底哪个同学估计的对呢?

生: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师:对,我们就来量一量吧!

师: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站直。

生2:脚还不能踮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抢着说):因为踮起来量的就不准了。

(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做照着做动作)

师:对,踮起来就高一些,量出来的不是实际身高了。

师:现在该怎么做了呢?

生1:看看老师的头上在什么刻度,就是多高啊!

生2:老师,可以用直尺比着头,看看在什么地方。

生3:老师,还可以用书平着比,可以准确地看到在什么地方。

师:同学们可真会想办法呢。老师就请一同学来比比看。

(一同学拿着书,站在凳子上,专心地比划着)

师:好了吗?

生:好了。

师:我们来看看吧!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刻度)

师:这儿是多少?

生:1米。

师:再看看还有多少?

生1:还有60厘米。

生2:一共是160厘米。

生3:老师是1米60厘米高。

师:与刚才哪个同学估计地最接近呢?

生:是陶天同学,她估的是160厘米。

师:她估的可真准啊,一点儿也不差呢!

(同学们爆发出热烈地掌声)

师: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估的这么准吗?

生:因为她妈妈和老师差不多高。

师:对,她知道她妈妈的身高,再把老师的身高和她妈妈的一比,结果就得出来了。她很会观察,同学们要向她学习,也要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师:老师的身高你们都知道了,你们有多高呢?老师也想知道呢!下面我们就来分小组活动。

同学们这时候已经跃跃欲试了,我抓住时机,赶紧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张统计表,先在小组内由小组内的学生选出组长,再由组长负责让组内同学轮流当记录员和观察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开始活动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也像个大孩子一样穿梭于学生们中间,认真观察各个小组同学的表现,及时针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给予帮助和指导。每个学生测量完后记住自己的身高,把它写在黑板上相应的统计表格中。

[片断二]

(学生们都围在黑板前,仰头看着全班的身高统计表……)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我们班的身高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班同学身高1米25厘米以上的同学最多了。

生2:老师,我们班都长得很高。

师:你知道我们现在为什么都长得很高吗?

生1:因为我们现在都吃得很好!

师:还有呢?问问曾皓同学,他长得最高了。

曾皓同学:我长得高,是因为我不挑食,什么都爱吃。每天还喝新鲜牛奶!

(同学们都嘻嘻地笑起来了)

师:对,不挑食才能长得高,身体壮!仔细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1:老师,我发现1米16厘米和1米17厘米的同学最少了,每栏只有1个同学。

生2:老师,我还知道我们班同学一共有49人。

师:大家赶快算算,看看是不是每个同学的身高都写在上面了。

(学生一边看统计表,一边念念有词地进行口算了)

生1:老师,是49个同学,每个同学都写上了。(有的同学赶紧口中念念有词地算了起来)

生2:我还发现1米21和1米23的同学一样多,都是6个人。

生3:老师,我发现杨群同学比我高2厘米,来来来,我们俩比比看……

生4:老师,我还发现比我矮的人有——15个!

…………

[片断三]

师:伸直你的两臂,你知道这有多长吗?

师:自然地走一步,你的一步又有多长呢?

(学生试着伸一伸臂,走一走,然后同桌同学猜一猜、估一估,教师不作评论)

师:怎样量两臂伸直的长度?

生1:两手要伸直。

生2:从左手指尖量到右手指尖。

师:那怎样量步长呢?

(师请一学生上台自然地走一步,再请另一同学实际来量一量,教师指导量的方法)

师:哪个同学观察了,应该怎样量?

生1:应该从一只脚的脚尖量到另一只脚的脚尖。

生2:老师,可不可以从脚跟量到脚跟呢?

(好家伙,开始进行挑战了!)

师:这个想法不错,同学们想一想,可不可以呢?

生:也可以吧。(有点拿不定主意呢)

(师还是用刚才两个同学示范量一下,同学们发现结果是一样的)

生: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量出一步长。

师:量的时候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示范把尺直着量和斜着量两种方法,展示两种不同的结果)

生1:斜着量的比直着量的长一些。

生2(抢着说):斜着量的不准确。

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小组内的统计。测量完的同学还可以相互进行一些其他的测量,如测量胸围、腿长,测量教室的门窗的高度和宽度,地板砖的长度等等。活动结束后教师针对这一课时的活动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小结。鼓励同学们一些好的表现,对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方法和新的要求。

[反思]

课上完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在这节课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自己也融入孩子们的天地!

一、循序渐进——走近学生生活

这节课在教材中安排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时。而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在第一单元。学生通过一单元厘米和米的学习,已经对周围的事物的长短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在课间不自觉地拿着米尺儿,一会儿比划着量文具盒有多长,一会儿踮着脚跟够着量门有多高;有的同学在家里也不歇息,饶有兴趣地拿着米尺儿一件一件物品地量。这些对我们大人来说,不起眼的米尺儿和卷尺儿,在孩子们眼中却是那么神奇!我兴奋的心跳也随着孩子们在搏击。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大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们做一些操作性的活动,因为学生一动,就不好收场,一个学具或纸片什么的,他们就可以在那里玩半天也不厌倦。我这节课中,学生不仅要动手操作,而且还必须小组合作离开座位开展活动。怎么办呢?是怕麻烦随便了之,还是真正放开给孩子们一个新天地?也许是我的激情决定不墨守成规,这是一次利用厘米和米的知识组织的实践活动,对孩子们来说知识的学习并不难,难的可能是同学之间的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每个环节的示范引导尤为关键。我利用下课时间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和他们一起游戏、玩耍,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是那么地不拘一格,他们变着法子地在玩,而且还比较遵守游戏的规则,每个孩子比平时课堂上看到的都要活泼可爱,而且富有创造和想象。看来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也有他们的游戏规则。我心中对学生有了把握,一切准备就绪,是时候了。这节课,我把孩子们引入了他们自己的天地里。

二、身临其境——融入学生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是老师,老师的一切在他们小小的眼中是神奇的、美妙的。于是我用猜测我的身高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激情。果然“鱼儿”上钩了,平时私下里偷偷想过的或猜过的而不敢对老师说的事情,今天老师居然提出来在课堂上让我们猜呢!他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惊喜地望着我,还没等我话说完,一个个小嘴就说出了口。课上得是如此的顺利,学生也学得是如此的轻松愉快,我的心里也是如此地爽,完全没了老师的矜持,就像一个贪玩的大孩子,自然融入了学生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情景导入,更能产生浓厚兴趣。从生活中产生问题,会给学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

有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教室就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学生们不停地穿梭其中,独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他们有的在指挥小组内的测量,维持小组纪律,有模有样的让小组内的同学站成一列长队,一个个有秩序地测量着;有的同学手拿着笔,嘴上念念有词地记录着,生怕有什么差错;有的同学踮起脚或弯着腰眼不眨地看着刻度,大声地报给记录员。很多同学自己的测量完后,自觉地帮着记录、报数或测量什么的;有的同学还在观察其他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说给自己小组听呢,每个人都不愿意闲着。最后,他们围在黑板前,仰着头看着统计表,用手比划着,不时地和我、和同学传递着统计表上的信息。于是,我们就这样围成圈“侃”起了片断二的内容。这样上课的感觉真好,让人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无忧无虑,意犹未尽!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意犹未尽——感悟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身边的数学。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新知。课堂上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不以权威者自居,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朋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敢说敢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生活带给孩子们的是无穷地乐趣,我愿带着孩子们遨游其中,去揭开数学神密的面纱!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成为他们快乐的伊甸园!

点评与拓展

本节课陈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内容,创设了愉悦的学习环境,展现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在活跃、愉快、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学生分工协作,学的主动,思维积极。在和谐、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多种形式、各个层面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思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的潜力在活动中都得到尽情展现。学生在“不经意”的活动中掌握了测量长度的方法,在“不知不觉”的40分钟内学会了长度间的换算、身体与营养等知识,在与“大朋友”的“聊”、“侃”中汲取了数学养分。使学生真切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来展现思维过程,在学生的操作体验中自觉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为数学化的思考,并能转化为数学应用。

(点评: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 廖祥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