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处理英语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正确处理英语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从矛盾统一的辩证观点出发,谈谈英语教学中的若干关系。教与学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最主要的一种关系,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系统地学习语法必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那种摒弃语法教学,一味追求外语习得的做法是不切合我国实际的。认知是在英语教学中不能排斥基本规则的学习,交际则主要指“讲”的活动。口头语言是第一位的,书面语言是第二位的。但母语对外语的干扰也不容忽视。

第二节 正确处理英语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哲学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无论是认识问题还是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或工作方法,无不与哲学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主要是研究并实践辩证思维的观点和方法,给人们提供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掌握这种方法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必须站在辩证分析的哲学高度上来认识和处理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下面就从矛盾统一的辩证观点出发,谈谈英语教学中的若干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变化受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的影响。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与学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最主要的一种关系,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教学的全过程。就教的过程来说,教师起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但就学的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肯学、善学才能够学好,教师教得好只有通过学生学得好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又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在教学中忽视某一方面,或者片面强调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必然影响教学效果。“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但在认识到“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还应正确认识“教”的地位和作用。“教”和“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我们决不能片面强调“内因”而低估或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促使内因积极转化,最终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

2.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和高级阶段,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而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英语学习中也存在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的问题。任何语言都是一种习惯,好的语言习惯的养成需要大量接触语言实际。有人曾深有体会地说:“英语是用会的。”人类的思维具有共性,因此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也存在共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内部生成规律,英语也不例外。语法就是语言内部规律的外部反映。一旦学习者掌握了英语的规律,那么学习效率必将大大提高。通过大量的感性学习固然可以掌握规律,但效率显然不高。鉴于我国的国情,我们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时间极为有限。因此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十分重要。除了低龄儿童以外,我们的学生都已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系统地学习语法必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那种摒弃语法教学,一味追求外语习得的做法是不切合我国实际的。当然理性的学习需要以感性的学习为依托,离开了感性学习,理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在强调理性学习的同时,也不可抛弃感性学习。

3.认知与交际的关系

认知是在英语教学中不能排斥基本规则的学习,交际则主要指“讲”的活动。两者所解决的任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认知法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通过读书、写作对英语有更深刻、全面、系统的感受。比如英语的语法,如果完全通过口头,通过听觉,那么所感受的英语语法相当杂乱,也缺乏系统。文字和读音是互相呼应、互相支持的。如果我们一方面教学生口语,一方面教学生读写,两者就可以相得益彰。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听、说、读、写不应有所偏颇。但语言首先是口头的语言,文字是口头语言的书面记录。口头语言是第一位的,书面语言是第二位的。对于这一点,世界上任何语言都不例外。心理学主张,任何有效的学习,都应该由多种感官参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所以,学生参与学习的感官就应该既包括听觉,也包括阅读视觉和书写动觉等。其实,从语言教学理论看,两者并不对立,因为两者都不排斥认知,认知实际上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另外,从人类语言的共性看,英语学习也离不开认知。与其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疑虑、焦急中摸索,不如让教师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思路的钥匙。在任何层次的学习中,学生的吸收是关键,而运用认知促成吸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我们不应该片面强调交际法而忽视认知法,当然也不应该偏袒认知法而排斥交际法,两者应该是统一、结合的。

4.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和体现。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言)和发展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学习英语好比学习游泳。光懂得游泳的知识未必就会游泳,会游泳而缺乏理论知识就难以提高游泳水平。理想的状态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英语与此同理。掌握了语言的有关知识不等于有了语言能力,我们学到的语言知识只有通过在语言实践中的反复运用,才能转变为语言能力,没有语言知识也就谈不上语言能力。在这里,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习者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最终发展成为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即为无本之木;语言能力的提高促进语言知识的吸收和掌握。两者为互补的关系。

5.母语与外语的关系

对于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者,母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外语学习的深入,外语也反过来促进母语水平的提高。在学生尚未能用外语进行思维活动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实际上仍把母语作为思维的主要工具。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他们能根据语法规律进行推导与演绎,达到正确理解与表达的目的。这就是母语对外语的正迁移。例如,汉译英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英语句型,能够使他们熟而生巧,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母语写作知识的迁移能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英语写作的技巧。但母语对外语的干扰也不容忽视。例如,用传统的翻译教学法进行阅读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一切信息都通过母语来处理,必然会抑制学生对外语的长期记忆。外语水平与母语水平相关联。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者,其外语水平很难超过其母语水平。尤其是在初级学习者中,情况更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有些英语学科的后进生,并非因为他们接触的英语太深太难,或者生词影响了他们的理解,而是因为他们的汉语水平不高,即使把英文句子译成中文,他们也仍然不能正确理解。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就要求学习者努力提高母语水平。

6.表音与表义的关系

英语虽然属于表音文字,但“音”中有“义”,“义”由“形/音”表,而“形”与“音”的直接联系则反映了英语语言“义”的本质。在拼音文字中,形、音、义三者构成每个单词的三要素,它们是有机的统一体。就一般概念的语言而言,音与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就具体的某种语言而言,音与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构词成分,如前缀、后缀等词素,它们明显具有表义性,尽管它们以表音的形式为外壳。例如:dislike,disappear,discontinue,disapprove等词中的前缀dis-就表示“不”的意思;bronchitis,arthritis,gingivitis中的-itis表示“炎症”之意,在现代英语中它又有了“……癖”的意思,如golfitis,jazzitis,theateritis等。不少英语文字研究工作者为英语学习者突破词汇关而设计编写的种种“英文说文解字”更能说明这一点。记忆英语单词不能按字母死记硬背,而应该按音节记忆,就是尊重音、形、义统一这个事实。掌握发音有利于拼写正确,而懂得音与义之间的关系则有利于正确理解词义,有利于扩大词汇量,进而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英语学习应该充分利用表音与表义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7.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关系

口头语言指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一般地说,它比书面语灵活简短,但不及书面语周密严谨。书面语是书面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是在文字创制以后逐渐形成的,其产生和发展是以口头语为基础和源泉的。它一经产生,便扩大了语言在时间和地域上的流传,丰富和加强了语言的交际效能,并同口头语一起成为人类社会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口头语和书面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但书面语和口头语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似乎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以听说领先,注重口头交际,而忽视读写,好像只有学生整堂课都在进行口头操练才算得上是外语课的。另一种倾向是注重课文的阅读和书面练习,而忽视听说,大量的练习和练习讲解占据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全部时间,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考高分。其实,听说和读写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世界上仍有不少民族只有口头语言而无书面形式,这一事实说明口头语言是第一位的。书面语言建立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之上,但书面语言比口头更精练、逻辑性更强。口头语言丰富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书面语言反过来也作用于口头语言,使口头语言更符合规范。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8.阅读速度与理解正确率的关系

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正确率是阅读中的两个要素。如何获得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在提高外语阅读速度的同时,不降低阅读理解正确率是可能的。通过教授快速阅读技巧,阅读者不仅能获得快速阅读技能,而且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随着阅读速度的提高,外语阅读者接触的语言将比他们慢速阅读时多得多,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阅读者读得越快,就越有勇气读得更多;读得越多,理解能力也就随之增强。“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1]”说明,学生读得越多,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就越能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强词汇丰富的阅读者会读得更多,理解更深的含义,进而读得更好。通过提高阅读速度,阅读者会进入“擅长阅读者的良性循环”。与此相反,如果阅读者对阅读内容不理解,往往会放慢阅读速度.这样一来,阅读就变得相当费时、乏味,最终读者就慢慢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没有了兴趣,就读得更少,结果,他们的词汇知识增长就越慢,这反过来又阻碍了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虽然正确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但阅读速度制约着正确理解。有人把每分钟180词(有人说200词,也有人说300词)作为非熟练阅读与熟练阅读之间的一道门槛,认为低于此速度就太慢了,不适于有效理解,也不适于文本欣赏。可见并不是速度越慢,理解正确率就越高。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阅读速度与阅读理解正确率之间的平衡。

总之,我们在处理各种教学关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辩证地对待问题,不可“意气用事”,偏袒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就必须,而且也只能以哲学的眼光、辩证的方式来看待和解决一切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教育工作是如此,英语教学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