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高校立体合作平台

企业高校立体合作平台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由于企业和大学的组织特性以及双方参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目标的本质差异性,近年来我国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况仍然不够理想。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现代大学不仅具有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功能,而且也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大学应当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不仅仅是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发源地,也是科学技术的研发机构。企业与大学的强强联合,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带来了大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战略规划(2001—2020)》中则明确提出要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教学、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实施以创新与产业化推动学科建设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学研产协调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化发展,实现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推动下,我国企业与大学之间基于知识共享的合作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迅速发展,许多大学的知识成果被迅速转化,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效率获得了极大提高。但是由于企业和大学的组织特性以及双方参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目标的本质差异性,近年来我国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实际情况仍然不够理想。如下表1-1所示,我国高校理、工、农、医领域技术转让、专利授权与出售情况如下:2003年签订技术合同数7809项,2004年9188项,但2005年仅7321项,2006年6878项,2007年6920项,2007年比2003年下降了11.38%;专利授权数2003年为3954项,2007年为14111项,增长了257%;但专利出售数2003年为611项,2007年711项,仅仅增加16%;而且专利出售总金额和实收金额2003年为35954万元和23362万元,2007年为44761万元和20848万元,分别增长25%和下降11%。

表1-1 我国高校技术转让与专利授权、出售情况

img1

数据来源:2004—200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从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与大学之间开展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知识合作探索与实践,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绩效得到了较大提高和改进,但是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满足产业全球化竞争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产学合作知识共享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趋势。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大学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但是由于企业和大学在组织性质上的本质差别,其知识共享的目的、认知、期望与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与冲突,进而使得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绩效往往不太理想[5]

本书将对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重点探讨产学合作知识共享机理、运行模型、载体、环境及其影响要素,并进行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以期寻找到影响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绩效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为提高我国产学合作知识共享的绩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基于此,本书的意义在于:一是由于企业与大学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研究产学合作知识共享能够有效地帮助双方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知识效能,能大大提高知识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和促进科技知识的经济价值实现。二是由于长期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的限制,我国企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缺乏自主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保持长期的创新活力;本书的研究对如何帮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从而更为充分地发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供给者和应用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三是研究如何发挥大学在人才及科研成果上的优势,有效地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这对于加快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与速度,提升大学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弥补大学知识创新研发资金的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