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具体能力的训练方法

具体能力的训练方法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语言发展方面,往往偏重于书面语言的培养,如作文写作方面的训练等,而忽视了孩子听觉方面的问题。对那些语言能力发育落后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提高其“听”的能力。大量研究证实,听觉能力还直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讲能力。由于任何说话能力的训练都是以良好的听觉能力为基础的,听觉能力是说话能力的提前和基础。

第五节 具体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提高听觉能力的训练

听,是学生语言发展最关键的第一步。在各种形式的语言中首先是有“声”的语言,这就需要用“听”去接收。通过“听”,学生获取语言的最初信息和感受,“听”能力是语言发展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

1.学习困难学生与听能力不足

在学习困难学生中,语言能力落后的占很大比例,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存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一个学生在语言能力发育上明显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听”能力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学生听能力低,必然会严重影响其语言发展,最后导致学习困难。然而,有些老师把这类问题归咎于视觉障碍和不良的学习习惯,认为孩子经常对老师的提问答非所问的原因,是由于上课不专心或看书不仔细等。在对学生进行行为矫正时,也常把重点放在“看”方面,例如反复让孩子阅读某一段文字等。在语言发展方面,往往偏重于书面语言的培养,如作文写作方面的训练等,而忽视了孩子听觉方面的问题。

2.听觉能力不足与注意力不集中的关系

语言首先是听。没有听就谈不上说、读、写,没有听就没有语言交流,没有听就没有语音理解,没有听就没有语言记忆,所以听能力是语言最基本的能力。对那些语言能力发育落后的学生来说,首先应该提高其“听”的能力。

大量研究证实,听觉能力还直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听讲能力。听觉能力低,极易造成孩子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爱做小动作等现象。

3.哪些孩子需要进行听觉能力的训练

对有些说话发音不准,回答问题反应较迟钝,不爱说话或说话不完整,表达能力差,逻辑性条理性不清,语无伦次、常答非所问,对声音易混淆,常忘记老师留的口头作业,听写长句子跟不上,课堂上老师讲一遍常听不懂,复述故事或课文遗漏过多,经常不能完整地转达别人的口信的孩子应进行听能力的训练。另外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儿、听讲易疲劳、语文成绩不佳等问题的孩子,也多是由于在听觉能力方面存在某种障碍,需要进行听觉能力方面的训练。

4.提高“听”能力的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提高“听”的能力,首先应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强化“倾听”的重要性,要对别人的讲话仔细地听,认真地听;其次要进行听觉学习能力的功能训练,如听觉分辨、听觉记忆、听觉排序、听觉理解力、听觉—动作反应等能力的强化训练。

(1)语音强化。要告诉孩子认真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认真地听、仔细地听才能学有所成。

(2)视觉的强化。可用耳朵的图画或模型来强调“听”的重要,通过视觉刺激让孩子加深印象。

(3)通过举例强化。让孩子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经常认真地“听”?什么时候“听”得最认真,什么时候“听”得不认真。对于孩子认真地听,应及时给予鼓励。

(4)让孩子感受自己讲话被别人倾听的重要性。在集体场合,让孩子讲一个自己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故事,其他人要认真地听,并与孩子的目光交流。孩子讲之前,大家的目光应是鼓励性的;在孩子讲的过程中,大家的目光应是欣赏性的,并不时有所应答(如点头、疑惑、顿悟等表情) ;故事讲完后要予以称赞,让孩子通过这次成功地讲故事,感受“听”的重要性。

学会倾听别人讲话是上课认真听讲的重要前提,家长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强化这一训练,并通过孩子的一些行为细节及时提醒。

5.提高听觉训练的注意事项

(1)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尽量将各方面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完成训练。

(2)训练的量要适度:训练量太少,往往达不到提高相应能力的效果;训练量过大,又会导致承受不住,而且易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合作,这样不但达不到训练要求,而且还会影响现有能力的巩固,欲速则不达。

(3)训练的难度要适中:一定要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不要让训练起点过高,应重视从基本能力训练开始。

(4)要及时总结反馈训练结果:注意训练过程中孩子各种能力的变化,当孩子出现训练认真、能较好完成任务,特别是当孩子有进步表现时,老师或家长一定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好地进行后面的训练。

二、提高说话能力的训练

说话能力即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语言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能力最明显的外在标志。许多人认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天生的能力,那些能说会道、口齿伶俐的孩子都是从小如此,或是其父母遗传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的确从小就具有一定的语言天赋。这固然与大脑的语言中枢较发达有关,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婴儿期较多的语言刺激等,这种天赋也就没有生长的沃土,语言能力也不可能得以发展和提高。

实际上,任何高水平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天生的。由于说话是一种内在语言的表露,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识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听者进行沟通。这就要求说话者具有综合运用语音、语调、语气、词汇、句式、逻辑、判断、推理等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基础上,流利、得体地呈现给听者。这种水平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

1.语言表达能力与学习困难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孩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反应敏捷,就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强。其实不然。在一些学习困难学生中,大量存在着这样的孩子,他们在一般场合下,比如和同学、家长、熟人随便聊天时,显得很能说,说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伶牙俐齿;但是一旦到了课堂上或正式场合,要求他按一定要求,用完整、规范的话语表达思想、情感,进行发言、演说、当众讲话时,这些孩子就会出现心跳、紧张、脸红、胆怯、张口结舌、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再也不是平时聊天时那个能说会道、聪明伶俐的孩子了。

可见,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那样,它需要综合运用语音、语气、语调、语速、遣词造句、逻辑顺序、材料选择、组织内容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种能力和素质只有通过后天科学的、专业的语言训练才能得到。

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生阶段是掌握基本语言技能、为获得完善口头表达能力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忽视了对孩子这方面的训练,不仅会严重损害他们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他们今后个性的健康发展。

2.哪些孩子需要进行提高说话能力的训练

提高说话能力的训练主要是针对说话能力低下的孩子,例如不爱说话,常用简单的词代替句子,很难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句与句之间不连贯,说话逻辑性差、颠三倒四、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有明显的语句错误,不能完整地讲故事,说话过程中语病较多;发音不清楚,咬字不准确;语言啰唆、废话较多;说话时走神儿,跑题严重;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对提问反应迟钝,所答非所问,回答问题结结巴巴,轻度口吃等。另外,性格孤僻、不合群、自信心差、害怕交往等也可能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低所致。有以上行为表现的学生都应及时进行说话能力训练。

3.提高说话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任何说话能力的训练都是以良好的听觉能力为基础的,听觉能力是说话能力的提前和基础。因此,在训练说话能力之前,首先要加强听觉能力的训练。说话能力是一种需要张口发声的能力,这种训练必须在语言交流中进行,没有交流就没有说话的意义,所以多让孩子与别人交流对话是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保障。

(1)让孩子学会主动开口的训练

由于孩子语言发展本身存在一定问题,一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孩子,往往都存在不敢主动开口的现象。这是因为怕在口头表达时,会受同伴们的嘲笑。为了避免当众出丑和遭受批评、嘲笑,就控制自己尽量少开口,不主动讲话,逃避回答问题,慢慢变得话越来越少。因此,鼓励孩子主动开口说话是进行说话能力训练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训练

语言表达流畅是指孩子的语音正确,发音清楚,语调、语速恰当,不结巴重复,语言流利通畅。此项训练主要针对那些说话吭吭哧哧、语不成句、“嗯”、“啊”等赘语和重复语较多,或一说话就着急导致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语音错误或混淆、拖长声调或打“机关枪”的学生。通过训练使孩子将每个字、每句话说清楚,避免吭吭哧哧、重复和口头赘语,同时在语调、语速方面得到控制和提高。

(3)口头语言表达有序性训练

口头表达有序性是指孩子将内部语言知识能够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编序,并能相应地进行有序的口头表达。其主要针对那些说话条理性差、层次不清、颠三倒四的孩子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培养孩子口语表达的顺序性、条理性。训练的方法主要是让孩子使用顺序词,以及按时间顺序进行口语表达和按空间顺序进行口语表达。

(4)口头语言表达的“集中性”训练

所谓“集中性”是指口头语言表达要有中心,有主题。说话要围绕中心、主题展开,不说无关的话。集中性高,也就是口头语言表达质量高。语言表达集中性训练,最终应让孩子们学会通过自我监控,不断提醒自己在说话时紧紧扣住主题,逐渐杜绝跑题,不断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质量。

(5)丰富口头语言表达内容的训练

语言表达应有一定的内容,讲话者应有话可说,不能过于简单或空洞。孩子在进行上面的各种说话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应该进行丰富表达内容的训练,也就是锻炼自己“言之有物”的能力,到了这一步,说话能力的训练已经不局限于解决学习困难中的说话能力不足,而是旨在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了。

三、提高观察力的训练

通俗地说,观察能力就是通过“看”来进行“感知”的能力。这种“看”的能力的基础是人的视知觉能力。许多人简单地认为:视力就是视知觉,有了正常的视觉感官就可以正确反映所看的对象,只要想看就一定能看到。其实视知觉不仅包含知觉的复杂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需要经过一番发展才能获得的能力。

1.观察能力与学习困难的关系

在学习活动中,70%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来接收的。眼睛的生理结构先天已定型,学习中的视知觉能力不仅包括单纯的生理功能,它更多地涉及大脑的高级加工过程。视知觉能力大量依赖于后天的视觉经验,它是经过练习获得的。只要给予适当充分的训练,就能够刺激它的发展,例如视觉联想力的丰富,视觉分辨力的提高等。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诸如阅读、认字、计算、朗读、抄写、做应用题等,哪一项也离不开视知觉能力的发展。视知觉的发展关系到学习的成败。

人的观察能力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是根据年龄、智力、学业、阅历等因素的发展而进行发展的。如果学生的视知觉能力发展不够,即使有正常的视觉器官,能做到专心致志,面对他这个年龄的学习任务,仍会出现实际能力与要求有差距的现象,出现学习困难。

2.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的观察力问题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写字出格、写字偏旁部首颠倒、抄写错误、丢字落字、阅读不佳等问题,都认为是孩子学习不认真,是学习态度问题,很少认为是孩子的观察能力有问题。所以有不少家长一味批评孩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采取陪伴在孩子身边辅导孩子写作业,或批评打骂等手段,忽视对孩子能力的训练,最终会导致“家长在身边,孩子就能完成学习任务;一旦离开,就又退步不前”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情况愈加严重,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力差距也愈加拉大。

另外,多数家长还有一个普遍观念,即提到孩子的观察能力时,更多地看重观察能力的高级阶段,即孩子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及因果联系、分析概括画面等的能力,他们更重视发展孩子观察的智力技能及抽象思维能力等。

当一个孩子通过语言、作文、绘画等表现出其观察能力严重不足时,家长往往一遍又一遍地通过启发、语言描述训练等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这实际上是教孩子一种观察技巧和行为习惯,却很少想到训练孩子的基本视知觉能力。正是由于家长往往偏重于孩子观察的高级活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观察力的基本能力——视知觉能力的训练,才使孩子的能力难以真正提高。

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孩子能力低、学习困难,大多是其最基本的视知觉能力低所致。所谓治病要治本,只有充分重视训练和提高孩子最基本的视知觉能力,才能使孩子走出学习困境。

3.提高观察能力的训练内容

(1)准确区分物体能力的训练

准确区分物体能力(视觉精度) ,是指在视野范围内能够看到并有意识地对物体进行准确区分的能力。正常的人能够对空间知觉定向。如孩子不费力地看,并在适当距离能够准确抓握物体。

(2)视觉的协调和追踪训练

视觉的协调和追踪训练是指提高孩子以协调的眼动跟随和追踪物体的能力的训练。在头不动的情况下,孩子可用眼睛注视一个不动的物体,也可追踪移动的物体,例如移动的手指,而没有明显的抖动和不平衡的动作。

(3)视觉形式分辨的训练

视觉形式的分辨是指在周围环境中用视觉区分物体和符号。观察能力好的孩子的视觉可对相同的图画和符号,包括字母、数字、单词等进行配对。

阅读需要进行符号区分和理解的能力,而在周围环境中发现相似和不同点的能力正是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但这些视觉形式分辨差的孩子不仅会影响其文字辨认,而且会影响其视觉判断力,出现阅读错误等;还会影响其对事物归类、比较、分析等抽象能力的发展。

(4)图形—背景区分的训练

图形—背景区分是指将物体从前景和背景中有意义地识别出来。比如说,人们通过视觉作用可以从团体的照片中看出自己和熟悉的人,从图画和模型中识别出前面和后面的物体位置。孩子的这种功能是在视觉的集中、注意和稳定的基础上形成的。

(5)视动整合训练

视动整合是指在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对所有视动技能的整合。孩子应能进行需要伙伴之间相互配合的运动,能游泳,能准确地画有人的图画,能弹奏乐曲,能在家庭、户外、幼儿园、学校等地方自由活动。

(6)视觉—动作统合训练

视觉—动作统合是指有关视觉—动作的精神肌肉的协调。孩子的许多视觉—动作统合能力都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例如手眼协调能力是孩子的最基本能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大量儿童在学习中出现写字困难,包括写字速度慢、出格儿、偏旁部首颠倒、抄错数等。各种各样的写字抄写错误令孩子、家长感到焦急无奈,而这些孩子形成写字障碍的原因多数都与视觉—动作统合有关。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中的写字能力、手动制作能力等,对提高孩子其他日常生活能力也有帮助。

四、提高记忆力的训练

记忆过程包括信息的摄取、储存和提取,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具备了良好的记忆能力,需要经过大脑与外界不断地沟通才能逐渐发展起来,因为记忆过程并不是通过一个感觉通道来完成,有时是通过视觉系统,有时是通过听觉系统,或者还通过其他系统,但是,如果感觉通道出现障碍,或大脑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处理不够迅速,或是不了解记忆规律就可能影响记忆质量。

1.记忆力不佳的原因

例如,有些孩子写作业时,不能很快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一句话,而只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甚至看一笔写一笔,所以就写得非常慢;有的孩子记不住平时所观察到的人和物,所以写作文时没话可说;有的孩子只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记得住,对枯燥乏味的书本内容就丢在脑后。这些都是视觉记忆系统出现了障碍。如果听觉记忆系统出现问题,孩子就会对家长的话记不住,读的课文记不住,老师课上讲的话记不住等。

还有些孩子能很快地复述和背诵一篇课文,却不能理解它,把文章中的字词拆开就不会用了,更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写作文,用词总是干巴巴的,像记流水账。家长以为这是孩子不会写作文,就拼命给孩子补习作文,可是上了那么多辅导班,却依然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在学习他人的经验或经历周围的生活事件时,并没有把有关信息有效地摄入大脑中,也没有很好地保留下来,有的即使是心里知道,但提取出来、表达出来又有障碍。

2.提高记忆力的训练方法

感觉记忆系统的障碍,严重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孩子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心理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提高记忆力。

(1)心理训练方法举例

例如,训练孩子在纸上走迷宫;观看一个图形10秒钟,然后,背着它画下来;在一大堆数字中找出某个数字并划掉;在许多复杂线条中,找出某个特殊图形,或数出有几个特殊图形;将一些未完成的图形完成等,这些都是训练视觉系统的方法。

训练孩子听觉系统的方法有:让孩子大声朗读一篇短文,然后复述它,看能记住多少;给孩子读数字,让他们按照特殊的要求做速算;给孩子听一些音乐节奏和旋律,让他们重复,等等。

孩子学外语时,对记单词最头疼,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些小卡片,把外语单词和发音写在一面,把中文词义写在另一面,每天早晨让孩子先看有外语单词的一面,猜它的中文词义,猜对了就把卡片放在左边,猜不出来的卡片就放在右边,然后再看右边的卡片,以此方法重复。第二天仍是如此,尤其对记不住的卡片要反复看,这样,一星期就可以记住几十个单词了。

对于有比较严重记忆力障碍的学生,就需要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一些专门的心理训练来矫治。例如,有的孩子玩电动转椅从来不感到头晕,特别喜欢能旋转的游乐项目;有的孩子则相反,连乘车也会头晕。前者是由于前庭器官过于迟钝,外界的信息进不去,后者是因为前庭器官过于敏感,有一点儿不平衡的信息都会引起反应。这些都是前庭器官功能不调的表现,而前庭器官又是负责人的注意力和协调性的中心,所以,针对孩子前庭器官功能的训练对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非常重要。训练的方法是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运用平衡木、转桶、秋千、蹦床等器械来进行系列的专门训练。

(2)视觉记忆的训练

视觉记忆力是指能准确回忆视觉经验的能力,是大脑对眼睛所见到的事物的印象保留能力。孩子能从视觉线索上回忆出某本书他上次看到哪儿了,回忆起某样东西被移动或换掉了,能将短暂呈现的符号配对。

人的视觉记忆和保持必须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阅读以及相关的抽象学习成为成功的和有效的。多数有视觉障碍的学生其视觉记忆都存在一定问题。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积累,没有记忆就没有视觉经验。

视觉记忆是视觉发展的基础,也是阅读和学习的基础。视觉记忆强的孩子,往往对经历的事物过目不忘,对黑板或教材中的文字与图形,能在看过一遍之后,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这对于他们的辨认、思维、理解等都有很大帮助。视觉记忆差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无法持续深入。一旦学生视觉记忆力不良,则文字书写、文字阅读与图形辨认都会感到困难,自然会影响理解力与学习效果。

(3)视觉—动作记忆的训练

视觉—动作记忆是指用动作再现过去的视觉经验。孩子们能够在符号或图案短暂展示后把它们画下来;还能够再现字母、数字,并能按照要求写出字;还可以通过手势或图画表现出以前所看到的物体或事件,还能再现出图案,并识别出各种隐藏图形和材料。

让孩子们回忆学过或经历过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发生作用,这种能力对于完成教育中所有有关视觉记忆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视觉—动作的记忆广度,已经学过的东西还需重新学起,就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些孩子视觉记忆还可以,当一些图案或物体呈现在面前后,如果教师将其搞混让他们重新排序,或添加新的东西让他们挑选,他们都能够做得很正确;如果让他们用语言描述,也能回答正确;但如果让他们按要求写出出现的字母、数字、文字,或让他们画出出现的图形,或重新摆出先前曾出现过的各种图形等,他们就很难做到。而孩子们在小学学习过程中,这种能力是必需的,因为他们不仅要阅读,还要写字、写文章,仅有单纯的视觉记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发展其相关的视觉—动作记忆。可见保持视觉—动作记忆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