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定义及其与德育的关系

定义及其与德育的关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三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要形成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科学的世界观,品德教育则培养个体形成该社会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而心理教育则要形成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心理品质。道德教育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心理教育的核心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

第一节 定义及其与德育的关系

一、什么是心理教育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来看,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

①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

②帮助出现了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

③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这两项基本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成长发展。

从性质来看,心理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得以克服。这两项任务层次也不相同,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如果将学生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比喻为生病的话,发展性教育就相当于锻炼身体与预防疾病,而补救性教育则相当于治病。在实际的心理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的。

二、心理教育与德育其他方面的关系

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三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要形成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科学世界观,品德教育则培养个体形成该社会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而心理教育则要形成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心理品质。这三方面的教育,既有密切的联系,即都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符合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从层次来看,它们应该属于德育工作的不同层次,政治思想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德育工作,而心理教育则是最低层次的德育工作,道德教育则居于两种之间。其次,从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来看,政治思想教育最具特殊性,它直接由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上层建筑决定,不同的社会的政治思想教育目标与内容迥然不同,具有明确的排他性。而道德教育虽然也主要由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所决定,但不同的社会的道德毕竟有一定的共性,因此,不同社会制度的学校的道德教育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还是有一定共同的地方。而心理教育所涉及的品质则主要不是由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所决定,不同社会的心理教育有更多的共性。第三,从进行的途径与方法来看,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不同。因此,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也有明显的区别。

下面我们对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作具体的比较:

首先,从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道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它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先贤、英雄模范等人物的行为,达到孔子“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思过”的境界;它希望培养学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等品德,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感,使人达到“君子”的境界。而心理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学生能自知、自信、自控、自律、自强,情绪稳定,承受力强,意志坚定,如此等等,一句话,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

其次,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道德教育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它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厌恶邪恶与非正义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与品行。而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成长问题,它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战胜内外挫折,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之健康地发展。心理教育的核心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

从方法与手段来看,道德教育主要是一个教导过程。它将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等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些规范,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并且力图使学生在情感和行动上认同所学内容,并身体力行,付诸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示范与社会学习,即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伦理与法律观念的模范人物供大家模仿学习,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将道德规范种植于学生的心田,使其生根开花。概而言之,道德教育过程主要是一个教导的过程。心理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教育者不求为当事人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不试图扮演师者的角色,也不强求当事人接受其个人的意见。他的作用在于推动当事人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通过解决其成长过程的问题更加成熟起来。由此,它要求教育者放下其主观立场,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尊重、理解与接纳学生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其自尊心受到爱护,借以强化其剖析自我、改变自我的勇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始终处于平等的地位。心理教育需要理解、接纳,不需要说教、劝告。它是人际沟通的艺术,是心灵的沟通。它要求教育者每时每刻体验当事人的世界,并对当事人的情绪表现做出适宜的回应。心理辅导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当事人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它旨在帮助人成长,却不企图加以指导,目的在于强化当事人自立与自我完善的意向。因此,心理教育不是一个灌输过程,而是一个讨论过程,其目的在于加强教育者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总之,德育以示范教学为其基本手段,而心理辅导则以尊重理解为其首要条件。

综上可知,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等同,可互为补充,但不可互相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