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含义的再认识

班级含义的再认识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基础。班级成员是学生,学生在规定的场所共同学习、活动、交往,他们的身心发展大体处于同等水平。班级组建后,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个班级的学生要在一个群体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然而,班级对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是通过班主任的管理使班级成为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生活空间。

一、班级含义的再认识

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基础。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由于要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的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受到否定、批判,班级授课制开始施行。据考证,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莫斯。(1)但班级授课制公认的奠基人是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不仅总结了当时已有的班级教育实践的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加以论证,使之基本确定下来。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等人进一步完善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步骤和组织安排,使得班级成为学校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单位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并在此后的教育发展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取消私塾,设立学堂,此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推广开来。

班级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学校中,由一群目标一致、组织机构健全、成员相对稳定,并共同接受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的分级别的学生所组成的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班级具有自身的特点:成员具有相似性,组织具有严密性和强制性,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班级正式组织生活具有有序性,教师具有权威性。(2)

在传统概念中,班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织概念和管理单位。班级的组成是规定性的,由学校统一编班,每个班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主要通过晨会、班会、班干部等多种渠道,具体落实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各项要求,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成员是学生,学生在规定的场所共同学习、活动、交往,他们的身心发展大体处于同等水平。受传统班级观的影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班级的管理和执行方面的职能。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随着对班级管理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班级内涵有了种种新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班级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在中学阶段,一个班级通常有数十位学生组成一个共同体,他们服从于共同的组织目标和组织规范,参与共同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着多种形式、多种局面的交往。中学生大都处在12、13—17、18岁之间,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虽然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但却是独立的、彼此不可替代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世界上最具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班级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②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班级是为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组织,班级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班级组建后,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个班级的学生要在一个群体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技巧,并学会做人处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观摩、启发、切磋、砥砺,从而增加教育影响源。

③班级又是一个发展共同体。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是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的地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并且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也是围绕班级而组织和开展的。因此,以班级为单位而承载的教育教学活动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系统地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班级中生活使学生在原有社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成长为“社会的人”。除此以外,班级还有另一种同样重要的功能,即班级生活通过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兴趣发展和交往发展,从而促进个性发展。因此,班级又是一个发展共同体。然而,班级对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它是通过班主任的管理使班级成为学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生活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