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举制的流弊

科举制的流弊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服从于科举考试的要求,在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科举制度本身的种种缺点和弊端,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所谓“行卷”,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择其佳者汇集成册,投献给当时的名公巨卿、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通过行卷可以看出举子的史才、诗笔、议论之高下,可以增加考官录取的准确性。

五、科举制的流弊

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服从于科举考试的要求,在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的情况下,科举制度本身的种种缺点和弊端,也就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首先,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的学风。

其次,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了。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权势的最好门路。因此,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这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后世知识分子的思想,这种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最后,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从表面上看,它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但实则不尽然。考生能否被录取,并不完全取决于卷面上的成绩。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是很难被录取的。在这种情况下,请托、重门第、通关节、贿赂、科场舞弊以及私门谢恩等等名利贪贿之风公开泛滥起来,突出表现在当时通行的“通榜”和“行卷”等做法上。所谓“通榜”,即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有时主考官委派专人进行这种采访,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在采访过程中,社会名流,文坛巨子,达官贵人的推荐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在考试之前,主考官就已经根据“榜贴”内定了及第者乃至状元的人选,考试本身成了走过场。所谓“行卷”,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择其佳者汇集成册,投献给当时的名公巨卿、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通过行卷可以看出举子的史才、诗笔、议论之高下,可以增加考官录取的准确性。但它为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等提供了方便。这些做法严重地毒害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