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奴隶社会的教育不再是人们共享的,而成为统治阶级垄断的专门特权,“学在官府”的体制体现了阶级社会强烈的等级特征。

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夏、商、西周三代,生产力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社会分工进行得尚不细致,教育与政治的分化还不是很彻底,突出体现为“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这一体制之下,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政教合一

奴隶社会国家机构既行使政治统治职能,又同时担负着社会教化、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职责。这一时期,国家设立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管理。其中文化教育事业受到统治阶级的强烈重视,教育机构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使管理职能的同时也进行教育、教化、教学等活动。因此,教育机构在当时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学部门,两种职能并行不悖,不可分割。

(二)官师合一

由于教育机构同时行使政治和教育职能,因此,其中担任教师的人员同时也是国家官吏。西周时国家设立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辅助天子掌管国家具体行政事务,是国之重臣,通常由王室的长老或天子的叔伯、岳父担任。但同时,他们也是天子的老师,负责直接教导天子。“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4]可见天子年幼时,三公在负责国政的同时也负责天子身体、道德方面的教育。大学中其他教师,如大司乐、师氏、保氏等也是如此,既管理相关行政事务,又行使教训和教导之职。

(三)学术官守

奴隶社会学术的内容以礼乐祭祀为主,因此学术与礼乐祭祀一样,是国家重要的制度之一,仅仅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夏商两代的教育对象仅仅局限于奴隶主贵族子弟,到了西周才逐渐选拔一些低级贵族和士人、平民的子弟入学就读,百工之人和奴隶阶层始终未能得到学校教育机会,而只能依照原始社会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教育内容和学术知识记录在笨重、昂贵的甲骨、金石、竹木简牍上,因此只有官方才能够有财力和物力来制作典籍、书册,民间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国家将历代文书整理刻写之后,藏于秘府,由专门的官司管理、保存,很多都是孤本。只有为官从教之人才能够接触到,因此,普通人是难以一睹真容的。于是造成了“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局面。

(四)学为政用

奴隶社会的教育从内容上看,已经脱离了原始社会时期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状况,而是将有利于政治统治的内容单独分化出来,主要包括各种典章制度、礼仪祭祀规范等体现奴隶主贵族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军事体育等用于征战、拓展疆域、保卫奴隶制国家的武功训练。教育的内容完全围绕政治而进行,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成为奴隶制的拥护者和保卫者,以及合格的政治统治接班人。

西周以前的教育,处于中国教育的最初萌芽和形成阶段,受人类进化及社会演进的限制,其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作为中国教育的源头,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不论从内容、制度,还是从教育的发展方向,都为日后中国传统教育的定型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本章小结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将前代经验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了有别于动物本能的、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教育。原始人类生产力极端落后,寿命普遍较短,一生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有限,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也只是处于最初的萌芽阶段,十分脆弱。但是其与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教育机会平等等特征十分明显。

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后,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出现了由上而下的社会教化,这也是教育最初的一种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逐渐脱离生产生活,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对社会发展施加着影响。氏族公社末期至夏、商时期出现了成均、庠、序、校、学、瞽宗等独立程度不同的以教育、教化为重要职能的机构,学校的雏形由此产生。西周时期的学校不仅继承了前代教育机构的形式和功能,而且更加完善,并出现了较成体系的学校系统,以及学校中固定的教育内容和管理制度。其许多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本源和起点。奴隶社会的教育不再是人们共享的,而成为统治阶级垄断的专门特权,“学在官府”的体制体现了阶级社会强烈的等级特征。

思考题

1.简述中国教育起源的概况。

2.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3.试述夏、商、西周时期主要的学校类型及其教育内容。

4.“六艺”的教育内容有哪些?

5.分析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注释】

[1]《礼记·王制》。

[2]《礼记·明堂位》。

[3]郑玄注《仪礼》。

[4]《大戴礼记·保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