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立前的印度教育

独立前的印度教育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13年,东印度公司章程第一次规定了殖民地教育的条款。其三是严重打击印度本民族固有的学校教育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主义者真正关心印度人的普遍教育。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对殖民主义管理人员的子女和印度当地居民中上层人士的子女施以完全模仿宗主国学校体制的教育,把他们训练成为殖民当局服务的人。这是导致印度在殖民地时期文化教育长期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一、独立前的印度教育

从17世纪起,印度遭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剥削。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又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巩固殖民统治,英国当局在印度建立起庞大的“公用事业”,在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的同时,也在教育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殖民主义性质的举措。

其一是将英国的教育模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印度,实施所谓“归化”教育。1813年,东印度公司章程第一次规定了殖民地教育的条款。1835年,当时担任国民教育委员会主席的麦考利起草了一个教育备忘录,竭力宣扬西方文明和教育制度的先进性,宣称英国政府的教育政策是促使在印度人中间推广欧洲的学术和科学,目的在于造就这样一类人,他们具有印度的血统与肤色,但却具有英国人的道德、才智、见解和情趣[3],并且由这些受过英国教育洗礼的人将其“渗透”到一般平民百姓之中。很明显,这是不折不扣的殖民主义者的奴化教育。

img190

古印度的梵天像

img191

古印度的佛陀像

其二是成立管理殖民地区教育的专门机构。为了满足殖民地当局对各类行政人员的需求,改善教育管理,整顿教育秩序,继麦考利备忘录之后,1853年,东印度公司颁布了一个以当时殖民部门负责人伍德命名的《伍德教育文告》(Wood's Educational Despatch)。第一次明确地认为英国政府有责任在印度发展教育,以提高印度人的智能与道德。要求在孟加拉、孟买、马德拉斯、旁遮普和西北省建立国民教育局,负责管理地方教育,并设置正、副学校视察员,强调要在印度建立正规的学校系统,并对符合下列条件的教育机构予以财政补助;(1)使政府对学校的稳定性感到满意;(2)传授良好的世俗教育;(3)公开接受国家的视导等。这就保证了殖民地教育政策的有组织的实施。

其三是严重打击印度本民族固有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殖民统治的初期,天主教和新教各派的传教士大量的被派到印度来。他们到处修筑教堂,建立各种宗教团体,开办教会学校,破坏了传统的印度教和穆斯林教本土固有的学校制度。到19世纪末,乡土学校网已不复存在。教育的中心设在城市,大中学校进行的是正规的文科教育。国民教育极其落后。当然,造成这种教育落后状况的原因,除了殖民主义的文化限制政策外,印度历史上的种姓制度也极大地妨碍了教育的普及。

总之,英国殖民主义者尽管在印度也兴办了一些学校,并在客观上对印度近代教育的觉醒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主义者真正关心印度人的普遍教育。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对殖民主义管理人员的子女和印度当地居民中上层人士的子女施以完全模仿宗主国学校体制的教育,把他们训练成为殖民当局服务的人。至于一般民众的教育,则漠不关心或流于宣言式的空洞许诺,落实、兑现极差。例如印度在独立之初,全国有3亿多文盲,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84%,大量学龄儿童无法入学。这是导致印度在殖民地时期文化教育长期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