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个性心理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后”个性心理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90后”的大学生的抗压力和受挫力都不是很强。对标新立异的崇尚与追求,并不意味着,“90后”就是那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推崇者。

一、“90后”个性心理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这几年,进入我国大学校门的受教育对象,已经是“90后”,他们不仅与他们的父辈“60后”不同,也与作为他们的师哥师姐的“80后”有很大的不同,研究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于我们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1.“90后”个性心理特征症候

(1)自我意识和自主参与强烈,但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成因如下:其一,“90后”的中国孩子有一个符号化的特征,就是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四大一小的家庭结构,使他们从小就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自我意识的启蒙应该早于之前任何时代的孩子。其二,他们的家庭教育与他们的父辈也不同,“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是“60后”,他们受过相对完整的教育,有很多孩子的父亲本身就是大学毕业生,他们较他们的父辈而言,在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中,有较强的民主和平等意识,这也对“90后”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土壤。其三,与他们的父辈“60后”相比,在“90后”的集体无意识中,没有那种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家族意识,乃至其他的集体意识的压迫,虽然他们从小受过这些家、民、国等集体意识的教育,但这些教育都已经是在尊重自我意识基础上的集体意识教育,与传统的那种舍弃自我而依从国家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集体意识,已经相去很远了。其四,“90后”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相对平稳的20年,虽然在经济、政治、文化观念和体制上,我们经历了大裂变,但国家总体上朝着繁荣和兴盛的方向发展,他们没有经历和体验他们的祖辈们经历的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那种舍生取义的无奈与豪情,在这个时代里,发展自我与发展民族、国家和社会是一体的,它们相得益彰,因此自我意识的增强,可以说是国家社会民主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伴随着自我意识增强,是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倾向。简单地说就是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核心。具体表现在:首先,关心自我多于关心他人。由于长期以来是被人关心和呵护的对象,习惯了那种别人围着自己转的轴心氛围,缺乏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意识,形成了与他人交往的单向度状态,即愿意接受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却不懂得对这种关心和关注作出相应的回应,把别人的关心与示好视为当然的,容易造成冷漠的同学关系。其次,自尊心过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由于在家庭上的轴心地位,使他们在学校或其他集体中也愿意成为一个轴心人物,当自己的行为出现失当,在集体面前没有达到炫目而是相反作用时,自尊心会感到受伤,我们有些老师可能认为这些事情没什么,小得很,不值一提,但也许你的学生却在你认为不值一提的小事上,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相应地,他们对他人的行为会有一种防范的心理,当有人向他示好时,他首先会问:他有什么企图?

(2)追求成功,竞争意识强烈,但抗压力和受挫力不强。

“90后”的大学生,对成功都有着极大的渴望,因而对成功人士一般都是非常钦慕,与他们的父辈钦慕领袖不同,他们钦慕的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尤其是在经济生活中翻云覆雨的人物,诸如比尔·盖茨类的人物。他们也追影视歌的明星,但他们清楚二者间的差别与分量。因此,他们认同竞争,懂得机会的重要性,也懂得能力的重要性,懂得机会可遇而不可求,而能力却是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塑造和培养的,所以他们认同那些与能力培养有关的教育与训练,并且希望通过这些培养和训练,使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90后”的大学生的抗压力和受挫力都不是很强。2008年,武汉大学对“90后”的新生做过一个调查,关于“遇到挫折后”的心态,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可见,他们面对和迎接挫折的信心不够,也没有坚强地应对挫折。另外,大庆市第三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约占12.5%;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约占2.5%;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约有0.86%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儿童青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至少表明他们在心理上很脆弱。当然,在大学生中用极端方式,如杀人或自杀等来解决问题,并导致犯罪的典型案例也在增加。

(3)追求独立喜欢能够自主地操控世界,但不喜欢极端个人主义,有圈子,可团队合作意识并不强。

“90后”对独立的追求,不是指那种不依靠他人,脱离社会的独立生活,他们都还是大学生,在经济上都依靠着他们的父辈,他们不会笨到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去追求那种不依靠他人的独立生活,因而,他们的独立常常是这样两个意义上的独立:一是指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有独自生活的能力;二是指超凡脱俗,与众不同,即有个性。而前者是需要一定的底蕴和修养才能达成的,因而,在某种意义来说,它只是“90后”意欲成为的人。那么,“90后”的独立,在更多的意义上,则是一种对与众不同的追求了,热衷于标新立异应该是“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他们对新的、怪的、差异性东西的接受和认同度,比他们的父辈高且快捷。另外,他们还常常以不同和新颖作为评判与解读事物的标准。一个老师有没有能力常常看他有没有新颖的或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个人值不值得他交往和钦佩,也在于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和新颖的思想和做法。

对标新立异的崇尚与追求,并不意味着,“90后”就是那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推崇者。他们喜欢标新立异,但同样不喜欢极端个人主义。武汉大学在该校被调查的“90后”学生中,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表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90后”只是少数。另外,“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与“80后”不同,他们更具有包容性。这个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80后”的父辈几乎都是“50后”,他们大多是在革命传统教育声中长大的,上过山下过乡,回城后,又经历过下岗等,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是一种朴素的热爱,不清楚自己的孩子心理和需要,也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流,“80后”成长的环境远比“90后”孤独,所以“80后”比“90后”要极端。“90后”的父辈是“60后”,“60后”所受的教育相对于“50后”要完整,他们与“90后”能够在一定的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对“90后”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力。按市场营销的行家袁岳的总结,“90后”身上有“拟成人化”倾向,就是说,他们能够用成人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和做事,讲究“双赢”和“互惠”,他们不会只想着自己占好处,不让别人得一点便宜。他们知道有一个“圈子”的好处,懂得组建圈子,知道圈子越多,对自己越有价值,知道有圈子跟大家保持关系很重要,这样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是,要让他天天过圈子生活,那他就会这个耳朵听MP3,那个耳朵听圈子里的你在说什么。也就是说,他既不是一个集体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对圈子或集体的认同感并不高。

(4)容易吸收和接纳新颖的社会思潮和观念,但对新思潮和新观念的忠诚度不高。

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社会思潮和观念蜂拥而至,“90后”的大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由于没有既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各种思潮相抵牾,他们能更自由、更无遮挡地吸收和接纳各种新思潮。另外,现在还是网络的时代,各种思潮会通过网络等形式,传播和散布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因而,对各种思潮的过滤和封闭几乎是不可能的。2008年,武汉大学对“90后”新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见,事实上孩子们是敞开心扉准备接受各种新的思想。

“90后”的孩子们常常是那种“一心多用”的孩子,非常典型的现象表现为,他们可以一边听MP3,一边听老爸或老师讲话,一边在上网,一边做作业。对待各种新的思潮也是如此,他们知道它、阅读它并试图去理解它,但是他们不会满足于停留或驻足在某一种思潮上,他们手上的鼠标只要一点,各种思潮便汇聚在他们的面前,他们这看看,那看看,觉得新鲜、好玩的便存储下来,以便下次再看,但下次什么时候再看,则取决于需要和他们的心境。他们对新思潮和新观念的忠诚度并不是很高的,不像他们的父辈,一辈子会以某种思想、观念或原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信条,一种思潮或观念的影响力,除了它本身的新颖外,就是这种思潮或观念会在多大的现实层面上起作用。换言之,思潮的新,只是吸引他们的形式,而能否在他们的心中驻足,取决于思潮的现实影响力。与他们的父辈心中总有一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不同,他们不会去美化或理想化某一种思潮的,从这个意义而言,他们更实际。

(5)对电脑和网络的使用和依赖度高,在虚拟的世界纵横驰骋,但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不强。

出生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似乎也更善于运用网络。每年7月初新生还没报到,就已有“90后”新生登录各高校论坛,向师兄师姐咨询住宿、选课、分班等各种问题。通过论坛,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学校的信息。很多新生还没开学,就已经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了解,可以说,网络给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前面我们只是提到网络给孩子们带来的“知情权”,其实,网络也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量大,资讯的范围广。他们知道的东西,作为他们父辈的老师也许并不一定知道。因为他们的老师,在网上泡的时间也许没他们长,对电脑的使用和操作没有他们熟练和精通,相应地资讯量,就没有他们大。他们一句“旧的”,就可能否定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那种努力。好一点的是,“90后”没有“80后”极端,“80后”听了一部分觉得是“旧的”,他们可能扭头就走了,这一走意味着“这水平还敢站在讲台上?”“90后”温和多了,他们不会一走了之,他们会埋头,听他们的MP3,用手机上网聊天,人在教室里,心已经不在那。讲台上的老师形式上拥有话语权,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话语权。

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运用网络,孩子们实际上更愿意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调查表明,电话、短信、QQ等网络通信方式成为“90后”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出现了我们通常说的“拇指族”。通过这些方式,他们很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尤其在情绪处于低谷时,在QQ上找个陌生人倾诉,缓解了自己的郁闷,又不担心有人知道自己的隐私。因此,他们可以比较轻易地在电话里、电脑里,叫对方为“亲爱的”、“老公”、“老婆”,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些都是好玩的,当不得真的、假的。如果当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现实中的真人,也许同样的话,他们却开不了口。这样,虚拟的世界让他们觉得轻松、自在、自由、好玩,而现实的世界却让他们感到沉重、压力。网上送出一朵玫瑰、一个亲吻很容易,现实生活中,送出一枝玫瑰和一个亲吻,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因而,“90后”属于说的比做的漂亮,想到的比实现的漂亮。他们常常渴望有人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自己,但要自己这样关心、呵护另一个人往往就做不到了。

(6)重视职业规划和发展,在大学学习阶段,学习的功利性强,对基础理论学习没耐心。

在当今竞争的时代,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存负有责任。以前,你过不好,那是因为单位的原因、国家的原因、社会的原因,现在你过不好,人们不会说他们单位不行,而是说你懒、你笨、你不行。人们为了要在别人的眼里成为一个行的、优秀的、不错的人,努力、努力再努力着。“90后”虽然还没有踏入社会,但通过他们的父辈,已经知道生活的艰辛,为了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在大学阶段,他们就已经开始对未来的职业做规划,希望大学的学校教育能够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是一体的。

与他们的父辈对自己的职业有很多理想和浪漫的色彩不同,“90后”分得清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自己未来的“职业所要求的”。就像他们知道“谈恋爱和结婚是不一样的”一样,他们知道找男朋友要找一个自己爱的人,而找丈夫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同样,他们清楚理想不等同于职业,找职业不能按理想去找一样,他们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然而找职业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但一定得是尽可能好挣钱的。为了生存,为了能挣钱,他们能够牺牲或搁置自己的爱好或理想。理想的状态是找一个能挣钱的工作,并能保留自己的爱好,但他们不会反过来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影响自己吃饭。他们对专业的选择往往不是我喜欢什么专业,这个专业自身有什么价值,而是什么专业未来好找工作,好挣钱。专业的选择与市场接轨的程度很高,今天市场上什么专业热门,大家于是都去选这个专业,明天市场上那个专业走俏,于是大家又奔着那个专业跑。专业的忠诚度,与市场的冷与热高度嫁接。

这样,学生们对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是现实和功利的。新生入校后,问老师最多的一个问题,这个专业学了以后有什么用,能找到什么工作。那些,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的课程,他们往往会拼全力去做,哪怕它是枯燥乏味的。哪些看不到职业前景的课程,他们会应付着去做,混个及格就行了。他们在课余时间会去做一些能够让他们找工作加分的课程或能力训练。如外语通级考试的培训,计算机通级考试培训,律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等的考试培训。如此种种。那些基础理论的学习,由于深奥而没有现实性被忽略了,那些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性东西的学习,由于太沉重了,放弃吧,没那么多时间去做这种抽象而无用的沉思,所以,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像一个高级职校生了。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其一,由于学习所具有的职业化特征,他们常常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归入“无用”这一类,还没学就开始“烦”。我们常常听到学生抱怨现在为什么还要上“两课”,他们常常不是说哪个老师的教学有什么问题,也不是说老师们传授的思想和观点有什么问题,他们就是觉得学这些对他们未来找工作,赚钱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学它就是在浪费他宝贵的时间。其二,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传统,对其有“传统”的定势,没开始了解就判定它“OUT”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确实来自于两个重要的“传统”,一是来自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二是来自中国革命的历史传统。也许由于我们专注于讲授传统本身,而忽略了传统中蕴藏着的时代性和永恒性,大学生一听,可能觉得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就像一个一个絮叨的老太太,重复而又嗦。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知识化”或学术化,远离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不具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们构建的,他们关心的是思想内容本身的正确性,体系的完整性,学术水平的层次性。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关心的是我的讲授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要保持理论的完整性,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的要求。另外就是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有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成体系的框架结构,再高一点的,就是能否按照传授的理论框架去解读和分析问题。所以,我们实际上是让具有丰富个体性思想的学生,去用一种模式,一种框架思想,而且让他们认为,只有这种解读才是科学的,正确的。换言之,我们在做的是将学生的思想统一和固定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那么,引起学生的反叛和逃离就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是去帮助他们学会构建和形成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只是让他们去接受某种既定的道德规范体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在做的是一件束缚思想和创造的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重点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生活,而不是让他们只用一种模式,一种方式去做人、做事和生活。标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违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规律的。其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大多可能是“90后”的家长,父母意识可能会影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电脑与网络是“60后”教师的弱项,在信息与资讯的获取平台上弱于“90后”;再者,“60后”相较于“70后”,受传统思想的教育影响最深,对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敏感度要弱,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包容度要小且慢,因而,与“90后”在思想上的冲突要大,代沟更深,沟通起来相对困难。

面对这样的困难和挑战,相应采取的对策如下: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深切关怀人的发展及生命,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把大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调动并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首先,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仅仅注重道德规范的要求,而忽略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的教育和研究。其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或为本位,深入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性问题,能够及时开导和解决学生在人生之初所面临的具体困惑,要以诚挚、高尚、深厚的情感去关怀和感染大学生。再次,注重个性化教育,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从共性出发,制造标准化的学生。最后,倡导生命中的永恒价值和观念,诸如爱、和谐、超越等,以此避免由过度的现实性和功利性,而给学生带来的压迫感和生存的迷茫以及无意义的虚无感。

第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作风。对于今天来说,家长是“60后”,孩子是“90后”,领导是“50后”,员工是“80后”,代沟差距之所以那么大,是因为大家接触的信息和知识基础不同,所以没有共同的爱好,显得话不投机。要能够提高课堂的实效,首先需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形成共识,而要达成共识,则需要有一些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知识基础。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找到共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应该是形成共识的一个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要懂得向学生学习。聊天、交往、做朋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国家,向前人学习,向前辈学习,都是很能够让人接受的学习方式,尊老是我们的传统和美德,另外,老还意味着经验丰富和有权威。所以,我们往往忘记了还有一种向后辈学习的方式,尤其在当今社会中,“80后”、“90后”在获取信息和知识上比他们的前辈更多、更快、更广、更灵活,而他们的前辈跟他们的距离在不断增大。所以教师也可以像学生学习,正如孔子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放下自己的身段,虚心向学生学习的例子,毕竟太少。再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应该学会引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组织和管理好学生,第一步是要迎合他们。我们有的教师常常抱怨,自己的课堂学生评价不高,是因为自己不如别的教师那样善于迎合学生,他把对学生的迎合视为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不仅是他不聪明,而且是他错了。因为这表明,他还没有掌握怎么跟年轻人交往的策略;也表明,他还不会跟“90后”进行对话和沟通;还表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或部门,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和部门。其实在迎合年轻人这点上,做得好的应该首推营销部门,他们会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引导年轻人进行消费。其实教育者也是如此,你要知道你的受教育对象的兴趣、爱好,才能有针对性地让其接受你想要传授的理论和思想。在今天这个“80后”已经成人,“90后”开始成人的时刻,如果我们还沉湎于过去的模式,不仅意味着会丧失两代人很好交流的机会,而且意味着社会上存在着巨大的代际间的冲突和矛盾,会降低社会的和谐程度,增加社会的摩擦。

第三,占领新思潮、新事物的宣讲舞台,力求做到对新思潮、新事物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90后”比“80后”能更迅速、快捷、方便的接受新思潮和新事物,我们的教师一般对这些新思潮、新事物采取搁置、不触碰、不谈论的方式,因为怕自己站在这一尺讲台上,对这些新思潮和新事物的解读不合正统,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实,我们的沉默,却正好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机会,所以,首先应该占领新思潮和新事物的宣讲舞台。其次,要以开放的胸襟接纳和包容新思潮和新事物,就是说一种新思潮和新事物的出现,不能急于否定或下判断,而是要先静下心来去接触和了解它。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我们对一些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潮的分析和批判往往是站在简单的唯物和唯心主义的视角下进行的,现在,我们知道,那些解读证明的,不是现代西方思潮本身有问题,而是解读者本身的简单和幼稚,也就是说,当你不能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去接纳一种思想,而是急于作出否定或肯定的结论,那错的往往是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看法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的。再则,要科学地研究和解读新思潮和新事物。占领新思想、新事物的宣讲舞台,前提是对新思想和新事物的科学研究与解读。而要做到科学的研究与解读,需要做到下列几步:一是深入到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内部;二是对其进行分析、怀疑和研究;三是需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时代的敏锐力;四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相信做到这几步,研究和解读一定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

第四,采取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课堂的自主参与意识。“90后”,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操控意识,另外他们还追求生活的娱乐化和极端体验。因此,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就成为必需。通过各种活动,满足他们的自主感和操控欲,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他们在娱乐和游戏时获得的那种快乐和极端兴奋的体验,相信一定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关键是要有好的选题和创意,选题好和创意新,课堂效果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会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项目的设计师或策划人员。如果,你想你的课堂活泼生动,那么请把你的课堂当做一个创意场所。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课堂和组织课堂的能力,形象地说,你需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最后,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贯彻和执行力。在课堂活动中,需要有那种将你的想法和意志贯彻到底的自信,如果一旦迟疑,课堂活动就有可能流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