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汉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校长报告

江汉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校长报告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汉大学是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合并易地兴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先后荣获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湖北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正当学校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设施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

江汉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校长报告

下面我就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分三个方面简要汇报。

一、回顾办学历史谋划学校发展

江汉大学是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春风,合并易地兴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在其前身的四所学校中,原江汉大学作为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当时我国同类高等学校中具有很大影响,胡耀邦同志曾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是一所以本科为主的普通工科院校;武汉教育学院是一所以承担中学师资培养、培训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前身为武汉市第二医学院和武汉中医学院。

在省市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指导下,新校组建过程中,我们强调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建设和改革,仅用16个月就完成了首期基建任务,其校园规划设计在全国评为一等奖,用20天实现了整体搬迁,用40天组建了新校机构并完成了干部聘任工作,学校成功实现了由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的转变;采用统筹规划、理工结合的模式组建新的学院,被社会和媒体誉为“江大速度”、“江大模式”,教育部专家组评价为“应载入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史册”。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参观新校后致信学校:“对江汉大学的定位明确与擘划宏图,十分赞赏;尤其是新校区基建的规模速度,叹为观止。”

组建新校后,学校及时谋划未来的发展。在深入分析自身资源优势,总结四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学校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确定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脉络,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我们将学校类型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学科定位为以文、理为基础,工、商为重点,理工结合,文理渗透,注重应用,服务地方,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

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制定了“三步走”(调整发展期、稳健发展期和持续发展期)的发展战略。同时,我们也明确提出了办学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强化两套体系、实施三大工程、贯彻四大战略。“一个目标”即坚持教育教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目标;“两套体系”即教学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大工程”即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四大战略”即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兴校战略、科研强校战略、校风荣校战略。

经过合并组建的崭新的江汉大学,在美丽的长江之滨三角湖畔拔地而起,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先后荣获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高校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湖北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学校合并和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武汉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几年来,吴官正、李岚清、俞正声、彭云、陈至立、宋健、胡启立、王忠禹、张怀西等1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学校视察,30多位中央部委的领导,50多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300多所国内外高等学校负责人先后来校考察、参观和访问,使广大师生员工深受鼓舞。

正当学校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年多来,我们坚持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把迎评促建工作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一是抓宣传学习,掌握标准,明确本科教学工作的要求;二是抓组织建设,加强领导,实施评估工作“一把手工程”;三是抓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进迎评促建工作;四是抓内涵建设,规范管理,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五是抓教学投入,改善条件,夯实本科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全校上下集中精力抓评估,一心一意搞建设,认认真真促整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工作思路更加清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现占地面积2114.44亩,建筑面积50.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692.51万元,图书资料179.6万册;本科专业45个,全日制在校生15640人,专任教师中博、硕比例为43%。特别是学校的评建工作始终得到省市的全力支持,近两年市政府除正常拨款外,还给予学校专项建设经费2.15亿元。总之,经过迎接评估促进建设,学校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学中心地位得到确立

近年来,学校召开了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课题,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取得了以下共识: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牢固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尊重教师,依靠教授治学。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提高全面素质。三是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强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要以质量为重,质量要以创新为魂。学校明确提出“团结奋斗,提高质量”的号召,并将2002年定为“教学质量年”。高等学校的任务虽然有多项,但其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途径虽然也有多种,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教学来实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始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引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把本科教学置于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全校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从而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加大教学设施投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教学设施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两年多来,学校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

——投入7600余万元兴建了1幢综合教学楼、3栋学生公寓、新征土地400亩。投资8000万元(已投入4000万元)的多功能体育馆正在兴建。

——投入62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多媒体及语音教室的建设。购进了一批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一流水平的仪器设备,网络、临床技能、陶艺等3个实验室在湖北省达到一流水平;物理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等7个基础实验室一次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合格评估验收;CAD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室为市属高校示范实验室;百名学生计算机拥有量达到24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拥有量达到66个。

——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校园网络、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为数字化校园构建了先进的基础平台。2003年经专家鉴定,校园网硬件设备配置达到国内高等学校先进水平;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体系,其水平在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测评中名列前茅。

——投入1700余万元丰富图书馆藏及改善条件,使图书资料达到179.6万册,生均109册。学校图书馆还加入了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实现与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与国家图书馆达成资源共享协议,通过远程终端可访问国家图书馆27种外文文摘数据库,是武汉地区第一家与国家图书馆达成原文电子资源共享协议的高等学校图书馆。

此外,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筹措资金渠道,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现代艺术学院,引进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兴建了2.3万平方米的现代艺术学院综合教学楼群。

(三)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实施了“151人才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近三年来,共投入1755万元,采取聘请、引进、培养等举措,先后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聘请了一批博士生导师,承担学科专业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任务;以较优厚的待遇先后引进博士生导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才99名;选送了145名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内外高等学校作访问学者进修深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4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93人,有35人被兄弟院校聘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享受各级政府津贴专家56人,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专家、省市学科带头人48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4人,武汉市十大名师2人。

同时,我校还作为武汉市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2003年底实行了首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及教师关键岗位的聘任,聘任高级岗位教师446人,其中首席教授1人、学科责任教授13人、学科骨干教师13人。提高拔尖人才的待遇,关键岗位教师实行年薪制,还授予终身教授称号1人,在学校引起了强烈反响。

(四)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创新

学校主动适应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优势专业和学科设置了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等一批新专业,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2005年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实施了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目前已立项建设15个重点学科(其中11个为省级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7个品牌专业、70门精品课程。

为探索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模式,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工商管理、临床医学等5个专业开办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实验班实行按专业类招生、基础课程打通、专业课程分流、滚动淘汰的办法。2002年学校与企业、政府联手组建“武汉江汉大学女子足球俱乐部”,探索把教学、训练、比赛有机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文化素养较好、体育技能强的专门人才。近年来,江汉大学女足在一系列高水平的比赛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今年正式代表湖北省征战第十届全运会,已打入前八强。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中国足协原专职负责人先后考察了江汉大学女足的工作,并盛赞“这是一项创举”。

(五)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创新教育、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互补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学生科研立项资助、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了138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学校推进创新教育取得可喜成绩,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我校荣获特等奖3项,一、二、三等奖87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二等奖8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省一、二等奖6项;在2004年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北赛区前50名中,我校学生有3名,其中2人分获省一、二等奖。在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奖中,我校共获奖215项,获奖总数及获二、三等奖人数在省属22所本科院校中均排名第三。唐天同学发明的“抑菌型送风装置”相继荣获日内瓦国际博览会金奖、香港国际博览会金奖,并获得国家专利;在2005年全省首届高校工业品外观设计大赛中,获金奖1项(全省共3个金奖);在2005年第一届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全省仅2所高校获此荣誉);王莹同学在第五届CCTV服装设计暨模特电视大赛中荣获“明星模特奖”;徐臻同学荣获2004年第十届中国服装设计大赛新人奖,并获得“全国十佳新人设计师”称号;徐丹等同学创作的校园原创歌曲荣获“中国星”歌曲大赛金奖。

(六)大力推进校风建设,教风、学风良好

良好的校风,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育人环境、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校风建设。第一,学校发起“百名学者谈人生”活动,广大教师纷纷撰文谈人生感悟和修身体验;建立青年教师师德规范学习制度,每年学校都要安排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把师德师风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今年,又启动了“星光灿烂”工程,宣传了百名师生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第二,学校十分重视校园育人氛围的创新。学校的建筑和景观,都蕴涵着校园文化精神,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熏陶、引导和感染学生树立良好学风的无形推动力量。第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同时加强管理,培养良好学习风气。第四,学校重视素质教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坚持实施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的灵魂塑造工程,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基础构造工程,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的能力铸造工程,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目的的身心锻造工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率先提出了以“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就业指导、心理疏导”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导师制,其特点是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亲情感化相结合。这一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在全校推广。

(七)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不断提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忱关注,考生踊跃报考我校。学校生源充足,近三年一志愿录取率均为100%。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也不断上升,近三年分别为88.1%、81.7%、92.1%。对141个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能吃苦耐劳,不拈轻怕重;能动手、会干事,不尚空谈,总体满意率达92.86%。目前,大批学生已成为本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夏菊花、武汉市委副书记叶金生、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绪!、武汉市政协副主席陈振中、全国优秀仲裁员和湖北省“十佳律师”蔡学恩、第六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郭静和柳莺、国内著名画家冷军等。2005年湖北省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公务员,我校学生熊莉君在有国内许多知名大学5600多名学生参加的激烈竞争中,取得面试第一、综合测试第二的好成绩,现已被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政府录用。

(八)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办学特色鲜明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以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传统,特别是组建新校以来,更加强化和发扬了这一办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这就是: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坚持立足武汉,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得到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又使学校事业发展壮大。

在专业设置上,我校瞄准武汉“五大产业基地”和“五大功能中心”,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新增了电子信息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一批本科专业,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强调瞄准当代科技前沿,紧贴武汉发展脉络,以科技发明、转化、应用、推广为着力点,从武汉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出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攻克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学校2001年以来立项的302项课题中,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占50%。如全国模范教师余新明教授主持研发的“布袋收尘穿漏报警系统”,为武汉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并创下三项国家专利的可喜成绩;陈禅友教授研究的“鄂豇二号”,推广种植15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广大教师努力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招生计划的80%面向武汉市,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历届毕业生约有70%在武汉市就业,大批毕业生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武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830万江城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积极支持学校的建设,从而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三、展望未来,与时俱进

近年来,通过艰苦的努力,我校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凝结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汗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学校组建时间不长,在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利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创建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教育部专家组来江汉大学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会上的报告,2005年10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