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做好学校筹建工作

努力做好学校筹建工作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10月11日,武汉市委决定正式组建新江汉大学“筹”新的党政领导班子。各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在四校区设立专门办公室办公。校长李进才同志代表校党委、校行政作了动员报告,到会领导为二级学院授牌,市委副书记韩忠学、副市长辜胜阻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今年12月,国务院将在汉召开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场会,省政府在会议期间将安排全体代表参观江大新校建设工地。

团结一心 努力做好学校筹建工作
——在市委书记办公会议上的汇报

今年10月11日,武汉市委决定正式组建新江汉大学“筹”新的党政领导班子。两个月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及时调整筹建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开展调查研究,理顺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实质性合并,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两个月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调整工作机构,实行集中办公

我们在原江大(筹)临时党委“一办四组”工作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党政、教务、科研、人事、财务、学生、后勤、设备与实验室、基建规划等9个管理办公室,组建了15个二级学院(部、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各办主任、各组组长均由原四校副校级干部担任,并从四校抽调了相关处级干部、系部党政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与各办、各组工作。我们对各办、各组的职责范围作了明确的划分,并对近期工作作了部署。为便于筹建工作的开展,我们从原江汉大学阅览室挤出了近千平方米用房作为筹建办事机构办公。各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在四校区设立专门办公室办公。目前,各办、各组的工作已步入正轨。

2.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

我们实地查看了四校教学、实验设施、图书馆及附属中学、工厂、医院等单位,先后召开了4个教授座谈会、1个中青年教师座谈会、4个学生座谈会,听取了近50名教授、20名中青年教师、100余名学生对新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还通过9个管理办公室,对学校现有办学条件进行了摸底统计,基本掌握了四校的办学现状,了解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情况及精神状态。

在此基础上,经党委认真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筹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迎检去“筹”),突出两个重点(实质性整合、筹集新校建设资金),狠抓三大建设(新校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四个融合(学科专业融合、教师队伍融合、办学资源融合、校园文化精神融合),实现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人事、统一财务、统一规划),并由此而确定了当前要着重抓好的工作任务。

3.召开整合动员大会,推进实质性合并

按照教育部“尽快实现实质性合并”的要求,我们根据“统分结合、制度先行、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分步骤实行“五个统一”,推进“四个融合”。11月11日,我们召开了全校整合动员大会,四校副处以上干部、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参加了大会。校长李进才同志代表校党委、校行政作了动员报告,到会领导为二级学院授牌,市委副书记韩忠学、副市长辜胜阻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大会,标志着江汉大学(筹)已进入全面整合和实质性合并阶段。

4.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迎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场会召开

江大新校的后勤服务设施通过招商形式进行建设,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路子。今年12月,国务院将在汉召开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场会,省政府在会议期间将安排全体代表参观江大新校建设工地。根据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已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将四校后勤部门及职工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分离,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和管理,实现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转换。

5.寻求广泛支持,为迎检去“筹”创造条件

为在短时间内使学校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先后走访了武大、华科大、华师大、市科委、市社科院、市人事局、市出版局等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寻求合作和支持的意向,得到了这些单位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为开展校校合作、教科联手,实施“双聘”教授、出版学术丛书等工作做了前期准备。

6.配合市统建办及建设单位,促进新校建设

我们积极配合市统建办、武建集团等协调设计、施工、资金筹措的具体事宜,定期检查施工进度和质量,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除图书馆、行政中心楼外,其他建筑工程已经封顶或近期即将封顶,如无特殊原因,可望2001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

二、对照国家标准,新江大当前的达标情况

根据国务院196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和教育部关于新江大筹建的要求,我们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江汉大学(筹)所属四校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特别是1998年决定将四校合并组建新江大以来,学校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筹建一所综合性高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配备

中共江汉大学(筹)党委书记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罗友松同志兼任,校长由教育部高教一司原副司长、武汉大学原副校长李进才教授担任。校党委成员由9人组成,书记1正2副;正副校长共5人,1正4副。这些同志长期在教育战线或高等学校工作,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学校党政领导班子9名成员中大多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学校还配备了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和系科、专业的负责人。基本符合国家关于高校领导班子配备的要求。

2.学校占地面积

江汉大学(筹)经置换土地重新建设,现有土地面积1715.52亩(新校占地1626亩[预留2000亩],市内原校区89.52亩),按现有校生10700人计算,生均占地0.16亩,达到了国务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以下简称国家标准)生均0.1亩的国家标准。

3.校舍建筑面积

到2001年11月底,新校一期建设工程竣工,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40.30万平方米(其中新校33.61万平方米。市内校区6.69万平方米),按现有校生10700人计算,生均建筑面积37.66平方米,达到生均34.55平方米的国家标准。在建筑总共面积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7.86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3.19万平方米,生活用房19.25万平方米,结构布局整体合理。

4.学科建设

学校现设有12个学院、2个直属部,设有34个本科专业,23个专科专业,涵盖了经、法、文、史、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0个学科门类,超过了国家标准关于“在文科、政法、财经、教育、理科、工科、农林、医学等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的要求。

5.办学规模及人才培养

江汉大学(筹)所属四校有20多年培养本科学生的经历。四校自建校以来共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7万余人,其中本科毕业生近万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0700人,其中本科生874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1.68%,超过了关于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国家标准。同时协助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硕士研究生,积累了培养研究生的初步经验。对照大学“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的国家标准,前一半已经达到,后一半已经获得培养研究生的初步能力。

6.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2498人,附属单位865人,其中教师1124人,有教授88人,副教授359人,正副教授共447人,高职比为39.77%,加上兼职教授46名,副教授38名,高职比则达43.96%,超过高职比≥10%的国家标准。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1名(现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179名,博士学位的20名,预计2001年毕业51名),今年还将加大引进和“双聘”力度,预计年底可达200名以上。此外,学校各门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必修课95%以上分别配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2人,各门主要必修课99%以上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先后有教师12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33名获省、市政府专项津贴,有3名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全国优秀教师,6名教师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励。

7.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521台(件),总值4098.45万元,生均3830元。略低于生均≥4000元的国家标准。

8.图书资料

校图书馆藏书124.1295万册(其中中文书籍119.9368万册,内有线装书10931册,外文书籍41927册),按现在校生10700人计算,生均116册。订有期刊2835种(其中中文期刊2496种,外文期刊339种),另外还有各类音像、缩微、光盘等5368件。图书总量超过了国家标准,但适用图书不够,外文书籍数量较少。

9.科研机构及科研成果

学校现设有21个研究所(室),1996年以来,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32项,校级课题178项,有8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共出版专著82部,发表科研论文9103篇,科研论文获省部级奖励103项;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2项。“新型高强度压铸铝合金的研究”等6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药“胃炎平”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等7个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公开出版发行学术刊物3种,其中《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被评为全国人文社科版“百强学报”,《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学报。

10.学生实习基地

学校现有二等甲级标准4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一所,机械厂、汽修厂各一个,附属中学一所。与武汉市一中、二中、六中等30多所重点中学,与葛化集团等20多家大型企业,与省内各大医院、与武汉邮科院、省化学研究所、武汉蔬菜科学研究所等研究院所,与市内各大饭店、商业公司、旅游公司、服装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可基本保证各专业开展正常的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每年寒暑假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

11.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经费

学校办学经费主要由武汉市财政投入,近三年年均拨款8100余万元,学校事业发展所需的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并逐年有所增长。

12.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学分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如计算机专业“2+2”模式、通信工程专业“3+1”模式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原四校毕业生为武汉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不少已成为各条战线骨干,有些还担任了市、区、县等领导职务。近5年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共169人,原江汉大学政治教育专业1998届毕业生48人,考取研究生15人,占31.2%。原华工汉口分校2000届本科毕业生474名中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有31名,录取比例近7%。部分学生还考取了清华、北大、武大、华科大、天大、西交大等国家重点高校;近3年本科学生参加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保持在75%以上,六级通过率在10%左右;近5年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3项,湖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成功参赛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武汉赛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成功参赛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湖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学校还积极参加业余科研和写作活动,近5年来,学生共有近百项科研论文和作品获全国、省、市级奖励。

从上述可以看出,对照国家标准,新江汉大学在许多方面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为迎检去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照国家标准中“称为大学的”四条要求,除“三个以上学科”和“五千人以上规模”已经达标外,另有两条“(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二)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我们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目前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集中反映了新江汉大学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教师队伍中,缺乏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知名专家学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偏低,与国家标准差距大。

二是尚无省级重点学科和水平较高的学科,没有硕士点,不能自主培养研究生。

三是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仅未达标,包含尚有部分属报废仪器设备统计在内,而且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缺乏培养本科生、硕士生的较高档次的仪器设备。

四是科研项目层次不高,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多,产生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少。

因此,我们对学校明年迎检去“筹”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也看到了前进中所存在的严峻形势。

三、下一步拟重点抓的几项工作

学校把迎检去“筹”确定为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抓紧落实各项工作,努力使新校建设有形象、学科专业建设有突破、教师队伍建设有进展、教学科研水平有提高,以崭新面貌迎接教育部的检查验收。近期拟重点抓好以下9项工作:

1.重点学科建设

尽快评审确定10个左右的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按市级重点学科要求,遴选出3—5个学科报请市教委组织评审;向省教育厅推荐1—2个学科,力争早日跻身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学校在12月中旬将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2.重点实验室建设

在确定重点建设学科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审确定2—3个重点实验室,筹集2000万元资金重点武装,形成实验室建设的几个“亮”点。

3.实施“双聘”教授制度

教师队伍建设的立足点放在校内,同时加大引进和外聘力度,实施“借船出海”战略,立即出台“双聘”教授的有关规定,首批从武大、华科大、华师大等名校中,聘请10名左右博士生导师作为我校“双聘”教授;争取参与省教育厅的“楚天学者计划”,与市人事局联合,高薪聘请学术造诣高、国内外影响大的高层次专家作为特聘教授。通过争取财政拨付专款和学校自筹落实所需资金。

4.组织出版新江大学术丛书,加大科研工作力度

成立学校临时学术委员会,进行专著的文稿评审工作,出版代表新江汉大学最高学术水平的系列学术丛书。与武汉出版社商定,2000—2001年度出版第一批学术丛书约10本(其中教育部验收前出版3—5本);与武大、华科大、华师大、市教委、市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校校合作、科教合作,通过联合申报课题,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等多种途径,力争科研项目数、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

5.加大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力度

积极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继续合办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课程班。鼓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参与研究生培养指导工作,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能力。

6.进一步抓好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为重点,进一步抓好教风、学风建设。规范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落实教师、教材。着重抓好新建专业的教学建设,加大检查和管理力度,摸清教学基本情况,就提高实验开出率、补充适用图书等提出计划。

7.美化校容校貌,保持良好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

进一步整治校园,美化校容校貌。以抓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组织纪律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文明宿舍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教学、科研、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8.筹拍录像片,筹办图片展

为了总结并进一步推动筹建工作,拟拍摄一部电视录像片,举办一个反映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的图片、实物展。

9.认真总结工作,明确下一步工作努力的方向

总结回顾一年多来筹建工作,争取近期向教育部、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以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用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统一师生的思想认识,用新校建设发展的宏伟规划鼓舞师生的士气,用我们共同的目标增强师生凝聚力,形成上下团结一心,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拼搏的良好局面,为迎检去“筹”成功,为把新江汉大学办成让武汉人民引以为骄傲的现代化地方一流大学而努力。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迎检去“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拟采取超常措施加以解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明显改观。在工作中有些重大问题需要市委、市政府决定,有些困难单纯依靠学校自身无力解决,希望市委、市政府能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解决。

1.为了调动四校现有校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新校筹建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江汉大学(筹)的实际情况,建议江汉大学(筹)实行常委制,由现党委委员担任常委,四校其他校级领导担任委员,请市委审议决定。

2.为了使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我们准备和武大、华科大、华师大以及市科委、市社科院、市出版局等单位开展校校合作,科教联手,签订有关合作协议,请市委审议决定,并请市领导出席签字仪式。

3.按照办大学的标准,办一所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大学,需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需要花大量资金投入,据初步匡算,约需2—3亿元资金,但考虑到市财政的困难,我们仅就达到迎检去“筹”必须解决的问题出发,急需市委、市政府给予以下必要投入。

(1)选送100名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按人均3万元计需经费300万元,由学校自筹解决;采取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2001年引进博士10名、硕士30名,其所需的电脑、电话及科研启动经费由学校自筹解决。请市委、市政府帮助解决所引进博士、硕士的住房,按博士人平25万元、硕士人平12万元计算,共需经费610万元;博士家属的随转问题也请市人事局统一安排;特聘教授10人,每人提供160平方米住房一套,每年年薪12万元,据此按每人52万元计算,共需经费520万元;双聘教授10人,按每人每月补助3000元计算,共需经费30万元。综合上述经费,除学校自筹300万元并提供相应的办公设备外,共需市委、市政府帮助解决经费1160万元。

(2)建设5个重点实验室需投入资金2500万元,建设10个新开本科专业的基础性实验室,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设1—2个省级重点学科、3—5个市级重点学科,按每个重点学科250万元计,需资金1000—1750万元,合计4500—5250万元。

上述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所需资金5660—6410万元,恳请市委、市政府帮助解决。

(在市委书记办公会上关于江汉大学[筹]筹建工作的汇报,2000年12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