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要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制约,但教育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产生发展规律,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这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了解和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能更好地说明教育的发展变化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果把教育的独立性看做是绝对的,就会走向教育的“超政治”和“超阶级”的误区。

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

教育要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制约,但教育又有自身的运行特点和产生发展规律,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这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了解和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能更好地说明教育的发展变化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并不是消极、被动地被社会所决定,它不仅会能动地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文化、人口,促进或阻碍它们的发展。教育不仅被社会所改变、规定和制约,也改变、教化和引导着社会。

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这个社会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和标志。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依据。教育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教育内涵的界说是见仁见智,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把教育看做培养人的活动。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一方面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必然由此生成出各种特殊规律,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及个性特征的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诸要素的关系,无论哪个阶级,哪种社会办教育都必须遵循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人的预期目标。

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有着继承关系。这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许多方面。因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绝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都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要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并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加以扬弃、继承和发展。所以,某种特定的教育总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正由于教育的历史继承性,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有着许多相同的东西;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教育,既有同一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教育虽然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教育与其发展往往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同步性。不能认为社会发展达到什么水平,教育就一定或只能达到什么水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平衡性。从教育思想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看,教育既有可能滞后于,也有可能超前于或同步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与发展。如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灭亡以后,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并非随之灭亡,还会继续存在一个时期甚至很长时期,并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产生某些超越当时社会制度的新的教育思想,以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从教育制度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看,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变革,往往滞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存在与变革,大多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和变革以后,才会有与之相应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变革。如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而作出的。

其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教育并不总是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运用速度的加速,教育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当代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育着新人。有些社会已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第一次。”现在,教育先行的理论已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适当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教育应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超前培养人才。

应特别强调的是,教育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教育的发展最终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所决定。如果把教育的独立性看做是绝对的,就会走向教育的“超政治”和“超阶级”的误区。

案例分析

芬兰:全球竞争力最强国家

芬兰是一个地处北欧的小国,但在近几年的国际竞争力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2003—200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芬兰排名第一,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芬兰人口稀少,气候条件差,除森林外其他资源十分匮乏。在这种条件下,芬兰能具有世界一流的竞争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芬兰政府长期重视发展教育,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并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果。芬兰有一句名言,“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芬兰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高达18%,仅次于瑞典,名列世界第二。在全国25岁至64岁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超过30%。另外,芬兰在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8%加到3.5%,超过日本和美国,在全球名列第二,仅次于瑞典。在政府的影响下,芬兰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近年来大幅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强芬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巩固和扩大了其在国外的市场。(摘自《中国经济导报》2003年11月11日赵长春文)

试根据以上案例谈谈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

1.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及其表现。

2.如何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文化及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3.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谈谈你对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的理解。

4.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总序。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总序。

(3)孟宪范:《农村女童受教育权的保护》,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4)陈伟军主编:《教育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5)《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7页。

(8)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年1月10日。

(9)冯建军等:《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4—375页。

(10)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