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创设贴切的育人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创设贴切的育人环境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教育部有关人士指出的:“从全国范围看,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办学条件还有较大的差距,有些院校的建校、升格、资源整合等时间不长,领导的主要精力还没有转移到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对院校发展目标规划、办学理念更新、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师队伍优化等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第四节 构建和谐校园,创设贴切的育人环境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鉴于此,要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必须构建和谐校园,创设贴切的育人环境,这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构建和谐校园应坚持哪些原则?在高职院校中,针对其特点,该如何建设和谐校园呢?笔者试图对以上问题作探讨性的论述。

一、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内涵与原则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校园,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发展的态势。从教育哲学思想理解,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比如“和衷共济”“厚德载物”、“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等话语都是对这种和谐精神的生动注解。同样道理,和谐校园以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旨归,是学校内各子系统及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状态,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生态系统。具体表现为六方面的基本特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公平公正,和而不同;人际和谐,团结奋进;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环境和谐,安宁有序。[4]

创建高职和谐校园,应坚持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原则。科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是指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基本特征以及专业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教学,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生动活泼。民主,是和谐校园的根本,是指高职校园内教师、师生、生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尤其通过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和谐、健康发展。人文,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因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和精神感召。开放,是创建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高职教育应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反映科技的进步,紧贴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需求。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观、传统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和企业的有机耦合和多维互动,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融合。

二、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构建应正确处理的八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和特征的不同是区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标志之一。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学术性、工程性人才为主,教学计划的设计是“厚基础、宽口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能“站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技术性、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格外注重实践性教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在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中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不长、办学经验不足,很多地方将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型,课程体系学科味较浓,教材选用与普通本科教育雷同,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构建高职和谐的教学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转变师生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坚持理论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合理整合专业课程体系,自然扩大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实践教学管理机构,提高实验(训)、实习教师的地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才能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技能性”与“职业性”的特色,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教研环境

教学与科研是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一方面,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引领学科前沿,提升教学层次;另一方面,教学有助于科研的开展,师生间的答疑、问难,校企间的合作有助于教师激发科研的灵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科技服务不是很理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中专升格上来的,底子比较薄弱,科研设备、师资水平还不相适应;②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课时量比较大,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科研意识不强,很少能调剂出精力去顾及科研。就因为此,可能会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较陈旧,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岗位技术需求。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也理应在“科研”上拥有“高等”的地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重视科研、科技服务的作用,出台与学院发展相匹配的科研政策,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教学与科研和谐地统一到人才的培养之中,和谐地统一到社会服务之中,使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形成和谐的教研环境。

(三)正确处理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战略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国家就在本科扩招的同时,以“三改一补”的方式,增办一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要求普通本科院校开办二级高等职业学院。于是,高职教育在短短的几年间,迅猛增长。到2007年,高职高专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8%、53%和43%。高职教育的这种外延式规模扩张,致使许多新建院校办学基本条件的建设跟不上发展速度,“黑板上教种庄稼,课桌上教修机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正如教育部有关人士指出的:“从全国范围看,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办学条件还有较大的差距,有些院校的建校、升格、资源整合等时间不长,领导的主要精力还没有转移到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对院校发展目标规划、办学理念更新、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师队伍优化等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5]因此,高职院校亟须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注重学院办学理念的锤炼和定位的准确、合理,制定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划,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出台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欢迎的高等职业教育。

(四)正确处理党政、院系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管理机制

在党政关系上,高职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高职和谐校园,关键在于党委,要通过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和制度建设,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而形成责权一致、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工作局面。“党委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和人’、‘和好人’上,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宏观决策、用好干部上下功夫,在协调各方、化解矛盾、整合力量、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谋事’、‘谋成事’上。”[6]在院系关系上,高职院校一般实行的是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设和谐校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管理层的和谐共处、协同作战;实现学校管理层的和谐,关键在于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办事。学院一级行政部门代表学院行使内、外管理责权,系(部)是教学实施落实单位,各级管理者要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遇事多沟通、多交流,处理问题既不要越级,也不要跨线。同时,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校务公开、民主、法制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保证权力运行的公正,使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有序、和谐的执行。

(五)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和谐高职校园离不开校园内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是一种饱含“爱”的生活,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爱是一种情感,情感能产生兴趣,兴趣能激发动力,动力能推动进步。”因此,我们常常告诫教师: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只有你心目中有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老师。[7]在大众化教育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和行为规范都很难令人满意,教师必须以“师爱”为基调,去尊重、爱护学生,特别是那些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他(她)难以成为科学家,但却有可能是一个“能工巧匠”。因此,教师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司令官,而应该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学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造就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六)正确处理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一种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业内外的共识,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剃头挑子一头热”,正是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合作关系的形象调侃。为了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必须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共同介入,构建一个“产学合作,互惠互利”的平台。要知道,单边利益驱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追求利润和回报也是天经地义的。政府要出面协调,充分保护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既要在法律上规定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要制定诸如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学校层面应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共同建立一种保障机制,比如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管理、经费方式、共同利益等,帮助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提供科技服务;企业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可优先挑选技能型人才,获得学校的互助服务,同时,又可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利益唾手可得。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主动寻求合作,才是一种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具有持久生命力。

(七)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校容校貌、建筑设施等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设施、校园文化等人文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还可以增长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不断提高文化涵养,使学生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创设良好的硬件条件。在自然环境的布局上,从校园建筑到配套设施工程,从环境构思到美化设计,要注意把美学实践和教学原理融合在一起,体现专业特点,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还要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技能要求,仿真职业环境,建设模拟实验(训)室,使学生的学习场所与真实的职业情境直接相关。开展情景教学,让职业教育回归实践,营造一种准工作氛围,让学生在校园内享受自然环境,轻松地获取知识,愉快地练就技能;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学院的人文环境建设,要精心规划设计美善结合的文化设施,使整个校园充满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教育氛围;要积极倡导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倡导健康文明的学习生活方式,积淀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要广泛开展科学、艺术、职业道德方面的“走进职院”系列知识讲座,浓郁学术文化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八)正确处理“育人”和“练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育人就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人才”是“人”与“才”的融合,缺少哪一个都不能成为人才。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而以“职业”为基点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容易缺乏对“人与职业”内在关系的科学把握,在强调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练就谋生和就业的真实“本领”,以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同时,忽视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忽略对学生“怎样做人”的教育,进而导致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只见职业,不见其人”、“人被职业所异化”、“人被职业技能所淹没”的现象。对此,我们须永远铭记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忠告,“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只能是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唯以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8]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和谐育君子”,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目的就在于创造条件,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把学生培养成德能兼备的“和谐人”,使他们不仅掌握“何以为生”、“赖以成才”的本领,更懂得“为何而生”的道理,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做事。

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性工程,牵涉到学院的方方面面,需要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根据学院的办学现状和发展的趋势而不断推进和调整。我院虽办学历史不长,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正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坚持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原则,正确处理以上的八个关系,努力充实和提升和谐校园的内涵。目前,领导班子团结创新,工作环境宽松,精神状况健康,校企合作紧密,育人环境和谐,生源质量逐年好转,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呈现出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和谐发展态势。

【注释】

[1]胡艳曦,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高教探索,2009(1):103—107.

[2]纪书琴.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健康发展的研究.北京教育,2009(7):99—101.

[3]郑广成等.高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24—26.

[4]刘富文.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职和谐校园建设.教育与职业,2006(29):9—11.

[5]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0—42.

[6]刘树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家和教育家——试论高校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4—5.

[7]徐金寿,张建平.论教育生活的基本特性.当代教育科学,2007(3-4):16—18.

[8]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