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浙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

世纪浙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16所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大量具体、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当前浙江省国际教育的发展战略是: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究其原因,与浙江省缺乏明确的国际教育战略有关。浙江省外国留学生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姚震祥指出:“周边国家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始终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体。”

21世纪浙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战略[1]

章 辉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14)

摘 要 本文对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最具代表性的16所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大量具体、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当前浙江省国际教育的发展战略是: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该战略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发展模式:招生宣传模式上的开放图强,层次提高模式上的课程创新,保证质量模式上的求真务实,规范管理模式上的诚信和谐。

关键词 国际教育 来华留学生教育 发展战略 发展模式 浙江经济浙江精神

总 论

近30年来,我国的国际教育,特别是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其蓬勃发展之势令人鼓舞。据教育部国际司张秀琴司长在2009年4月召开的“2009年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上介绍,1978年在华留学生为1236人,而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

但毋庸讳言,我国的国际教育战略研究还很薄弱。学者江彦桥几年前就曾撰文实事求是地指出:“我国在国家层面上的国际战略研究提得很多……但是在有关教育发展的一些重要和正式文件中很少提到。……制定国家层面上整体的国际教育战略至今尚未提到议事日程。”[2]江彦桥由此呼唤:我国需要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战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发展较早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等)相比,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稍显滞后。究其原因,与浙江省缺乏明确的国际教育战略有关。进入21世纪后,在全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浙江省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的国际教育战略,抓住机遇求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特别是2004年以来,据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浙江全省高校留学生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发展可谓日新月异。2007年长期在浙留学的外国学生超过6000人,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首次创造了来浙留学人数超过出国留学人数的纪录。表1是浙江省2000—2009年历年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结果对比:[3]

表1 浙江省2000—2009年历年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结果对比

img3

由上表可见,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数稳居全国前10名,留学生规模在8年中增长了近5倍。那么,浙江高校在新时期运用了怎样的国际教育战略,采用了什么样的具体战略模式,才实现了如此令人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实地考察或电话采访了浙江省近年来留学生工作有较大突破和较多亮点的16所高校,将他们在国际教育战略方面的各种模式介绍给全国同仁以供参考。

笔者发现,浙江省的国际教育战略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它是与两个因素紧密联系的,那就是浙江经济和“浙江精神”。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强省近年来经济总量稳居中国内地各省第4位,人均GDP首位。而浙江省的经济强势与“浙江精神”密不可分。“浙江精神”是浙江发展的动力,是中国历史上充满地域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取向,被称为“7000年的文化传承”。学者胡万钟将21世纪的新浙江精神提炼为12个字:“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并指出:“‘求真’、‘务实’是浙江人最具本质的东西,是浙江人一以贯之的精神诉求;‘诚信’、‘和谐’是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开放’、‘图强’是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和精神状态。”[4]目前,此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通过调研,本文认为,浙江省国际教育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浙江精神,依赖并服务于浙江经济。浙江省国际教育的战略,即是“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我国国际教育“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浙江省国际教育战略的具体模式的形成,正是以此为依据的。这样,结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把浙江省国际教育战略具体总结为:招生宣传模式上的开放图强,层次提高模式上的课程创新,质量保证模式上的求真务实,规范管理模式上的诚信和谐。以下分述之。

一、招生宣传模式

一个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很大程度上是由该校留学生的在校数量来衡量的。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中“来华留学工作”部分,留学生数量统计也是主要内容和指标之一。要保证留学生教育质量,首先要保证有相当的在校生数量。因此,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就成为留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浙江高校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对外挖潜,拓展潜力生源国

开放图强,是浙江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秉承这一理念,浙江高校在新世纪纷纷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蓬勃发起了国际化校园建设。针对四大生源国(韩国、美国、日本、越南)已近饱和的现状,开始了走出国门,拓展潜力生源国市场的谋划。

浙江省外国留学生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姚震祥指出:“周边国家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始终是我国来华留学生的主体。”[5]2006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代表团在校领导带领下访问了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双方签订了两校互派学生的合作意向书。印度尼西亚、泰国留学生一直是来华留学队伍中的“主力军”,近年数量稳居生源国前8位。2008年,我国共接受印度尼西亚留学生7084名,泰国留学生8476名。鉴于此,2007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参加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率队的印度尼西亚“第五届留学中国教育展”。2008年4月,宁波大学前往泰国曼谷参加了当地中介举办的大型国际教育展;同年5月,又前往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参加了教育展。

除亚洲外,非洲也是潜力日增的生源地区。据教育部最新发布,我国已成为非洲学生留学主要目的国之一。截至2007年9月底,中国共接收非洲50个国家的留学生2.9万人次。早在2004年6月,浙江大学就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南非)教育展。为更好地开拓非洲市场,2006年10月浙江师范大学承办了我国首届“中非大学校长论坛”。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30位大学校长、高级教育官员,与中国高校的领导、专家就“改革、合作、发展”的主题展开对话。2007年9月,该校又成立了非洲研究院。它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共建,是中国高校中第一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目前,该研究院与国外一些非洲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相互派遣留学生,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浙江万里学院把寻找潜力生源国的眼光放得更远。根据瑞典国家学习资助局提供的数据报道,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受到瑞典学生的青睐,每年来中国留学的瑞典学生人数在成倍增长,成为潜力很大的新兴生源国。鉴于此,浙江万里学院迅速有针对性地同瑞典本土招生中介联系,在金融危机已经开始的2007年,一举接受了30多位瑞典学生前来短期留学。

(二)对内挖潜,本土宣传见成效

走出国门进行拓展固然效果直接,但是操作复杂,费用也不可低估。相比之下,费用低廉、手续简便的本土宣传更易于操作。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新办高校,在留学生教育上更是新手。该校2007年春季才开始招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当时只有5名学生。但是,他们相信义乌这个国际性商贸名城一定蕴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巨大市场,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于是努力发挥地利条件,运用本土实地宣传模式,在当地积极走访外国人集中的社区、宾馆、市场、商会和外贸公司,短时间内就有了语言生的快速突破。第二年,该校留学生数目就达到211人,位列全省第10名,实现了招生数量几何级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2009年2月中下旬,宁波诺丁汉大学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教育及职业博览会。为了应对日益加深的金融危机影响,浙江工业大学在2009年2月底,走访了义乌、绍兴等外国人相对集中的地区,与外国商会及当地涉外服务中心建立联系,期望以中介的形式为学校推荐留学生,给予较高的佣金,鼓励和保持他们的积极性。

(三)修炼内功,筑巢引凤求突破

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下半年在校留学生71人,2008年达182人,2009年达到380人,创造每年翻一番多的佳绩,一跃成为浙江省留学生规模第5名的院校。可见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该校留学生教育仍然稳定发展,其中有何秘诀呢?笔者调研发现,正是开放图强、敢为人先使他们有了意外的收获。

起初,浙江工商大学本着建立开放式校园,为中国学生提供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初衷,首创了“英语寝室”教学模式。2006年3月在亚太大学校长联合会期间,更是推出“到浙商大交流一个月,食宿免费”的开放口号。具体做法是,和国外大学签约,邀请英文流利的国外在校大学生到该校担任英语辅导员,校方则设立文化交流奖金,提供他们全额食宿、交通费用以及观光、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该项目吸引了包括英、美、澳在内的10多个国家数百名大学生到校担任英语辅导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接触到了该校良好的教学、生活条件之后,竟主动愿意留下来作为长期留学生在该校学习,使该校留学生数量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不降反升。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功夫在诗外”。

宁波市的浙江万里学院在是一所不太知名的高校,可是在留学生教育发展上却异军突起,引人注目。他们同样是遵循了修炼内功、筑巢引凤求突破的战略。据该校国际交流合作部部长贺继军介绍,该校的留学生教育发展起步很晚,但学校着力打造硬件,完善教学设施。现有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几乎相当于清华大学的1/2;图书馆现有藏书130多万册件,几乎相当于清华大学的2/5;实验设备总值超亿元。这对于一个只有50余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校是极为难得的。此外,该校风景优美,被教育界人士誉为最漂亮的以人为本的校园。正因为如此,2006年当墨西哥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州长费马特访问宁波时,一眼就看中了浙江万里学院,并就经贸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与该校签订了合作意向。2007年,就在金融危机开始肆虐之时,阿瓜州政府却与该校正式签订了协议。当年9月,首批53名墨西哥留学生如期抵达浙江万里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后,该校继续“筑巢”,进一步改善留学生生活条件,把青年教师公寓腾出来改造,使每两个留学生能住上价格便宜的二室一厅的套房。2008年,第一批学生全部顺利结业,第二批又如期到达,使该校当年留学生数量达到237人,规模居全省第8位,令人刮目相看。

表2是2009年浙江省留学生招生人数前10位高校排名结果。[6]

表2 2009年浙江省留学生招生人数前10位高校排名

img4

二、提高层次模式

提高层次是扩大规模之后的必需举措。没有层次的提高,没有学历生比重的增加,来华留学事业就只能停留在语言培训和进修的较低层次上,无法真正体现高校留学的高等教育特性。如果严格按照国际惯例,统计留学生的数量应仅限于学历生的范围,对不攻读学位的进修生和语言生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浙江高校是如何提高留学层次的呢?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一新指出:“‘浙江精神’最本质的核心是:创业、创新。”[7]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战略,也毫不例外地贯彻了创新的思路。

(一)新的专业设置吸引学生

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全年在校学历留学生92人(其中本科37人,硕士研究生40人,博士研究生15人),名列全省高校学历生人数第5位。作为一所艺术学府,能有这样的学历生规模和均衡的学位层次,是难能可贵的。在采访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金志林时笔者了解到,该校在招生时贯彻了“保持传统、重推新品”的模式,使该校留学层次得到较大提高。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最早接纳外国留学生的艺术院校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艺术规律的制约,该校传统造型艺术系科(如中国画系、书法系等)的专业上留学生已近饱和。为此,他们发掘学校整体实力,及时提出推陈出新的战略。2003年该校成立设计艺术学院,2004年成立传媒动画学院,2007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等。这些新型学院的学历教育专业,综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高科技,实现了传统艺术资源向时尚原创转型。向海外市场重点推出后,吸引了不少留学生前来就读。目前,该校学历留学生比例占全部留学生的50%左右。

(二)新型授课方式提高竞争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在近期谈到来华留学生层次不高问题时认为,产生的原因有:“基本采用中文授课,对外国学生难度较大,缺乏竞争力。”[8]

英文授课是提高留学生层次的方法之一。它省去了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麻烦,使他们可以较为轻松地用英文进入专业学习,获得学位。在浙江高校,国际教育逐渐开始了这种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创新课程。目前,英文授课有两种模式:

1.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

在学历教育上,立足本土对外国留学生实行综合学科全英文授课的,不能不提到我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它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于2004年在中国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校区。而英国诺丁汉大学是英国十强、世界百强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师资全部是由英国总部严格选派的外籍教师,实行的是与英国国内完全一致的教学评估体系,而学费又远低于英国留学的费用。该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让学生以较低成本获得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等同的学位。”因此,这种完全与国际接轨、本土优质低价的办学模式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前来接受学历教育。2009年该校共有306名留学生,且全部为学历生(本科生202名,硕士生101名),学历生率为100%,创造了全国高校接受学历留学生比率之冠。学校还于2009年秋季首次招收了博士层次的外国留学生3名,实现了“提高层次”原则的进一步飞跃。

2.中国教师全英文授课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为扩大留学生规模,满足来华留学生使用英语接受医学教育的需求,开设了用英语全程授课医学本科专业,得到了一些国家和来华学历留学生的欢迎。温州医学院就是这些高校的典型代表。该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28所可以为留学生英文授课的高校之一。虽然于2006年才开始面向全球进行大规模招生,然而后来居上,当年就读的留学生达35名,来自10个国家。学校为他们开设西医本科临床医学专业(MBBS,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授予学士学位。由于聘请优秀中国教师,采用英语全程授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历留学生。2009年全年在校留学生达393人,居全省第4位。并且393人中382人为学历生,学历生比例高达97.2%,名列全省高校学历生人数第2位。2006年5月,该校成立的国际教育学院,现已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对外医学教学机构之一。

目前,浙江万里学院也在积极努力,争取尽快在该校的特色专业“国际贸易”中采用全英文讲授,以期吸引更多的学历留学生。

(三)挖掘新的生源,提高留学生学历层次

“浙江模式”在提高留学生层次方面的另一做法是抓住教育入口衔接,挖掘中学低龄生源。在来华留学生招生方面,许多院校都只把目光瞄准国门之外,却忽视了已经在华接受中学教育的低龄外国留学生生源。其实,这批在华中学生年纪轻,语言基础好,可塑性强,正是高校招收学历留学生的绝好对象。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在每个春季学期,都坚持与杭州二中、绿城育华学校、源清中学等杭州市指定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中以及诸暨荣怀学校等国际学校取得联系,从高中外国毕业生中寻找生源。2009年3月,宁波诺丁汉大学还远赴外省市,在江苏的南京国际学校、上海的耀华国际教育学校、上海中学国际部做了大力宣传。以上做法,都为增加本科层次学历生起到了良好效果。

表3是2009年浙江省学历留学生人数前10位高校排名结果。[9]

表3 2009年浙江省学历留学生人数前10位高校排名

img5

续 表

img6

三、保证质量模式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前会长于富增曾指出:“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规律,首先向人们展示的是她在世界上的学术和教育质量的地位。”[10]我们说,求真务实是浙江精神的另一主要内涵。体现在浙江省留学生教育上就是:讲求真实效果,不容半点虚假;踏踏实实保证质量,切切实实严把关口。这些“关口”有:

(一)入学关

于富增指出:目前“本科留学生的选拔性还不强”,“对多数院校来说,因为要考虑保证学校一定留学生数量,往往对本科留学生的业务素质有迁就现象”[11]。在学历生的选拔性上,中国美术学院以严格著称,从不降低要求。该校是全国第一批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院校,自1980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他们选拔本科学历留学生的做法一直是:让留学生和中国考生同场竞技,完成同样的考卷,采用同样的评分标准。这种选拔方法虽然严格,但切实保证了质量,维护了学校的口碑。该校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要求更高,要在数小时内当堂写出2500字的论文,并同时完成艺术创作。2008年有10名外国学生报考该校博士,经严格选拔,最终只录取了2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部属院校和211工程院校,浙江大学也同样严把入学关。在2007年的夏季留学生本科录取工作中,学校国际教育学院不但审查报名者的HSK成绩,还仔细查看他们的高中成绩,在300多名符合录取条件的候选人中再加甄别,淘汰了100多人。

(二)教学关

师资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如何确保留学生教育中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师资质量?温州医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以各自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1.专业教学

温州医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医学人才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的办学原则。2006年,该校酝酿已久的留学生全程英语授课工作正式展开。为了确保培养质量,温州医学院集中全校资源,为留学生教学配备了一批覆盖各学科的学术精英教师。但学校当时不少学科在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师资质量和英语水平问题尤为当务之急。于富增指出:“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培养模式的医科(西)院校,继续发展的着重点是下工夫提高我国教师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12]鉴于此,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在当年9月举办了由外籍教师任教的第1期“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培训班”。它旨在通过培训让教师熟悉英语授课的程序,掌握外语教学技能,以更好地开展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工作。培训对象是60多名有留学生教学任务的基础学科老师。培训班主要内容包括:英语听力、口语技巧、教学法、中西方文化差异、国际礼仪、模拟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等。第1期培训班结束后,第二年继续举办。在第一学期全程英语授课结束后,又于2007年1月组织了下学期课程的试讲评课活动。他们邀请校教务处、各院负责人及外籍教师作为评委,对11名英文授课教师的试讲进行了评比,就教学内容设计、专业词汇发音、语速语调准确性及教学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为下学期的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总结教学工作,2009年5月,温州医学院专门举办了该校首届“留学生教学工作研讨会”。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领导亲临指导,这无疑给该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大的激励和鞭策。

2.语言教学

在一些业内人看来,留学生教育由于受到留学生语言能力限制难以开展到和本国学生同等的程度,因而不值得花费学校的雄厚师资。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几乎可以和小学老师画等号,根本谈不上引进人才。可是,处在发展中的浙江留学生教育反其道而行之,对留学生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州师范大学目前学历留学生教育还基本没有发展,教学层次停留在汉语培训上。但是为了谋求长远发展,2008年,他们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为对外汉语教学配备了近乎“狮子搏兔”般的强大师资。现聘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引进教授、副教授各3人,博士8人,为全年200~300人的汉语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可以期待,这样的教学质量将在非学历生中树立口碑,使得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春天早日到来。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春季招收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时,只有程度参差不齐的5名汉语生。然而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竟然为这5名学生开了3个班,以因材施教。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留学生,传出了口碑,使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

(三)培养关

培养人才是教育活动的目标。浙江工业大学在留学生人才培养上始终保证质量。从2005年开始,该校就根据各专业每学期的培养计划,由专人负责,为每一位在校学历生制订详细的个人培养计划。到目前已经坚持了5年,并不断针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进行修订、完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针对进入该校的专升本留学生,在他们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学校把他们编入中高级汉语班进行语言强化,然后才让他们进入专业学习。这样就为他们的汉语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大降低了他们进入专业学习的难度,保证了培养质量。从2006年开始,学校有针对性地为学历留学生单独开设了高等数学等课程,加强他们学习中薄弱环节的辅导工作,以保证学习质量。从2008年上学期起,针对不少学历生即将毕业,为他们单独开设了高级汉语写作课,以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受到留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大大提高了他们毕业论文的质量。

同样在2008年,为保证三年级留学生在中国医院的实习质量,温州医学院对留学生开展并强化汉语文化教学,为他们开设了医学汉语课。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了使进入医学专业学习的留学生能紧跟科学发展潮流,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开出了最前沿的腹部针灸、穴位埋线等专题课程,传授医学界目前最流行的诊疗方法,以保证培养质量。

(四)毕业关

对来华留学生来说,毕业是在华学习活动的最后一关。能否拿到学位,顺利毕业,是他们最关心的事。一些高校管理部门,往往在此时对留学生高抬贵手,导致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也常常能蒙混过关。在这方面,浙江大学为我们树立了名校的榜样。

2004年,浙江大学数学系接受了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CSC-HEC项目的一名巴基斯坦博士生。浙江大学数学系对该博士生获得学位的要求与中国学生的要求完全相同,即需要该生在SCI上发表论文一篇方能获得博士学位。然而该生直到2007年毕业前夕,尚未能发表论文。浙江大学数学系丝毫没有因为该生是中巴两国政府协议项目的高层人才的特殊身份而降低要求,于是该生当年博士论文答辩后,只获得了毕业证书,而未能获得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6月,该生回国后,通过努力发表了论文,浙江大学数学系才授予了该生博士学位。

浙江工业大学在健全了学籍制度以后,本着“严字当头,帮在其中,执行制度,严格管理”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对成绩不合格的留学生,该留级的留级,该退学的退学,不姑息迁就。该校在2006年、2007年各有1位、2008年有2位留学生因未能通过HSK6级考试。根据学籍管理规定,学校没有让他们毕业,确保了学校学位和文凭的含金量。

(五)效益关

教育领域的效益,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的效果和发挥的利益。教学效果是人才培养的证据,也是招生工作中最好的广告。据嘉兴学院外事处张玉奎处长介绍,韩国关东大学过去曾一直将学生送往上海某著名大学进行语言学习,但是该名校因留学生规模过大,教学效果有时不能得到保证。后来,关东大学校长看中了距离上海只有80公里的嘉兴学院。该校把握机遇,狠抓教学质量,用连年HSK考试的喜人成绩证明,在嘉兴学院的留学生汉语成绩完全达到了在国内名校就读留学生的同等水平。因此,嘉兴学院在韩国国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2008年,在金融危机大规模扩散,许多学校留学生锐减的时候,嘉兴学院不但保住了关东大学的稳定生源,还迎来其他大学慕名而来的新生源,实现了一人不减、稳中有升的可喜局面。

“与浙江经济互动”是浙江省国际教育战略的特点,它体现在教学所发挥的效益上。2008年底,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曾指出,现在需求最大的专业是商贸汉语,因为许多留学生来华正是看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浙江是蜚声世界的中国经济热点地区,各大商业城市外商云集。针对市场的需求和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浙江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着手改革,以满足来华留学需求,发挥教学的实际效益。

浙江工商大学以该校在商业方面的强势学科为依托,专为有意从事商务活动的留学生开设了特色精品课程商务汉语,每学期17周,每周20学时。主要传授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谈判特点和表达规律,使留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和写作技巧,并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投资环境及相应的政策法规。同时,也为攻读经济类专业的硕士留学生课程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浙江万里学院旨在通过汉语、中国文化、中国经济、国际商务等一条龙综合课程使留学生了解中国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状况,寻找在各领域里的合作机会。该校第一批墨西哥留学生于2007年9月入学,通过一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商务实地考察等方面收获颇丰。浙江工业大学在金融危机刚发生后,也立即在2008年秋季为留学生开设出了经贸汉语选修课,采用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版的最新教材《经贸中级汉语口语》,受到热烈欢迎。

目前,这些课程的教学都发挥出了实际的效益,毕业后留浙从商的留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运用学到的专业语言和知识,在各类外贸公司、企业中从事代理、翻译等重要工作。2006年,韩国人朴田凭借着在华留学一年的经历,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在绍兴柯桥开办了公司。如今,像朴田这样的韩国人、日本人不在少数,他们都是通过留学绍兴文理学院,掌握了汉语并最终留在绍兴做生意的。现在,有的留学生还没毕业就一边学习一边经商,甚至出现周一至周五在杭州学习,周六、周日到绍兴、义乌跑生意的现象,做到学习、经商两不误。为了更好地与浙江经济互动,自2010年3月起,浙江工业大学更进一步,开设了专门的商务汉语学习班,每学期17周,每周12学时,聘请具有国际贸易专业背景的老师上课,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

四、规范管理模式

培养人才是目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在浙江,规范管理已经成为许多院校在发展留学生教育中自觉的要求和行动。它体现了“浙江精神”中对诚信与和谐的追求。留学生教育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以下主要从学籍学制管理、生活住宿管理、激励机制制订、校园文化营造等内容来展开。

(一)学籍学制管理

省内高校中,浙江工业大学在学籍管理的规范化上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

1.建立完善制度

2005年前后,浙江工业大学依据《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9号令)的精神,在学校教务处、研究生处的指导下,分别制定了《浙江工业大学外国留学生(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工业大学外国留学生(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其后,他们又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加以完善,在2007年起草了《浙江工业大学本科留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2008年起草了《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留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两套细则,使原有的学籍管理制度更细化,更具可操作性。

2.创新学制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对留学生采取的学分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弹性制,即留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申请提前做毕业设计或论文以及提前毕业。这样人性化的学制,已使少数优秀留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节约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由于该校相当部分的留学生生源来自国外交流院校,这就需要建立前所未有的新型学制管理模式。根据磋商,该校在2002年与韩国徐罗伐大学及韩国东汉城大学合作,创造了“3+2”模式,实行专升本体制。首先由该校教务处认定留学生在韩国的学校的学分,并制定了来华学习的最低毕业学分和培养计划。接着,又在2005年和2006年相继与韩国庆州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学制采取了“3+1”模式,即学生在中国学习一年汉语,在韩国学习三年专业。由该校根据韩国大学要求制定相应课程计划,韩国大学承认其学生在该校所修学分。由于工作有序,管理规范,受到对方学校和留学生的广泛好评,扩大了该校在韩国的影响力。

中国美术学院在学籍管理的具体实施上非常严格。2008年夏季,一位叙利亚学生考上了该校博士,然而秋季入学报到时,却迟到一个半月,并事先没有说明任何原因。根据相关学籍管理规定,该校予以该学生开除学籍的处理,对其他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

(二)生活住宿管理

优质的住宿服务是确保留学生安心学习的重要保证。杭州师范大学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上,有远近闻名的“五化”,即教学小班化、教师专业化、管理规范化、住宿宾馆化、活动系列化。在住宿管理上,留学生所住的“李园”,所有房间均为公寓式套间,并根据留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有11种不同价位标准的房型,而且每种房型都至少配有电视、电话、冰箱、空调、洗衣机、饮水机、DVD影碟机、国际直拨电话、网络接头等硬件。此外,还配备了专业服务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坚持提供微笑服务、细节服务和人性化服务。

住宿安全是住宿服务的生命线。一旦发生治安事件,都会上升为涉外事件,产生国际影响,是所谓“外事无小事”。为了保证留学生活安全,响应全校范围内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2008年11月,温州大学国际合作学院组织留学生召开了以“安全伴我行,快乐每一天”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以观看用电事故录像和图片引入主题。然后,启发留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和使用电器”展开热烈地讨论。最后,由留学生辅导员总结用电安全、防火安全等常识,传授火灾报警、火灾初期扑救、火场自救逃生等知识技能,再延伸到校外交通安全等管理教育。主题班会提升了留学生们的校园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自护自救能力,确保了留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激励机制制定

浙江省目前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共有28所,而接受教育部政府奖学金公费留学生的只有4所。因此,引入激励机制,设立校内奖学金以激发自费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育管理规范化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当前浙江高校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得力举措。

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2008年该校颁布了《浙江工业大学留学生奖学金管理条例》,于2008年底为首批符合评比标准、成绩优秀的自费留学生共26人颁发了该校首次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总金额达到52700元,得到积极热烈的反响,不少留学生因此继续留了下来。浙江工商大学计划自2009年起为留学生设立如下奖学金:①学位生奖学金,奖学金金额每人每年人民币6000元至24000;②汉语语言生奖学金,每人每年人民币500元至3000元。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本校的语言生设立了三种奖学金:①学业优秀奖;②出勤奖;③HSK优秀奖。计划于2009年春季学期结束后发放。其中,出勤奖是针对留学生出勤率不高这一普遍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对全省乃至全国同行有着借鉴意义。HSK优秀奖则是为了激励学生参加HSK考试,达到6~8级可获得400元奖励,8级以上可获得500元奖励。目前,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省内其他高校都也正在酝酿实施校内奖学金的方案。

(四)校园文化营造

营造校园文化是规范管理的一项易为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手段。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可以让外国学生放松身心,调剂生活;全面展示中国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文化活动,可以使留学生产生对华友好的感情。由各种活动带来的温馨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使留学生自觉服从学校管理而不产生抵触情绪。可以说,营造校园文化是增进留学生与留学生管理干部感情的纽带,是潜移默化吸引生源的最佳方法,更是为我国外交工作全局服务的高明手段,应当很好地加以运用。浙江省高校的经验有两方面:

1.展示文化魅力

了解一个国家,首先是从了解她的文化开始。为展示浙东文化,进一步拓展宁波教育领域对外交流,加强宁波高校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2007年7月,由宁波市外办、市教育局、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单位主办的“宁波国际大学生节”开幕,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留学生代表参加。5天的节日中,中外大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他们参观了北仑港区、杭州湾大桥等重大工程,游览了渔村、古镇、生态农庄,寻访了天童寺、天一阁等文化名胜。同时,还通过体育竞技、主题讨论、生活体验等形式对中国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学生对此次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中国的美好回忆,使他们离别时流连忘返,充满依恋之情,有的甚至泪流满面。成功的交流对宁波高校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年,宁波市共有4所高校接收了外国留学生889人,占全省留学生总数的12%,在地级市中仅次于省会杭州,名列亚军。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分列当年全省留学生总数第3名、第7名和第9名。

2.营造和谐氛围

为丰富留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给来华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2007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主办了“梦行浙江”全省首届外国留学生才艺展示大型活动。全省21所高校500多名中外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引起极大反响。此项活动以后每年都按期举行。

温州医学院自2007年起,已经为留学生连续举办了3届“留学生文化节”。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胡臻指出:文化节给中外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中外学生的互相了解、增进友谊等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009年春季的“留学生文化节”,长达两个多月,内容十分丰富,分开幕式、学在中国、趣味运动、文化系列、学习大PK、爱在温州、闭幕式等诸多环节,极大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浙江工业大学作为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单位,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了高校间留学生联谊的组织工作。该校于2007年底成立了浙江工业大学“外国留学生联谊会”。这是浙江省高校成立的第一家留学生联谊组织。一年多来,它开展了各种有益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亮丽的风景。2008年,联谊会成立了留学生篮球社,开展校内外中外学生之间的各类比赛活动,以运动的方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2009年5月,又举办由各高校社团参加的留学生晚会暨中外同学会。联谊会加强了兄弟学校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密切了留学生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

联谊会成立的另一作用,是及时反映留学生的建议、意见和要求,维护广大留学生的切身利益,并使留学生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中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联谊会的建立,使留学生和管理干部之间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增进交流,实现良性互动,为规范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一种值得推广的

管理模式。

结 语

在浙江省内各留学生接受院校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本文的相关调研活动圆满结束了。笔者特此向省内同仁致谢!通过这次调研,笔者深深感到,面对当前教育国际化的大好形势,任何高校都没有理由推诿和等待。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否则就会被抛到历史发展的车轮之外。

浙江是我国最小的省份之一,面积仅占全国的1.06%。然而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一度落后的浙江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新的世纪得到了长足进展。多种留学生教育领域的首创做法,体现了敢为人先的浙江精神。“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这就是21世纪浙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战略的根本特点。愿本文能给有志于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全国同仁以有用的信息和有效的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