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教学目标定位”反思课堂教学

从“教学目标定位”反思课堂教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最近听了本校同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的教学。因为中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课堂中,这位老师把握年段目标不到位,原因是,教者还没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准确把握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可能也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目标定位”反思课堂教学

东莞市清溪镇第二小学 韩洲梅

回想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活,在备课时总觉得目标定得越多,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越多,课堂就越高效。很多时候一直这么认为:只要教学目标定下了,无论多或少,难或易,课堂上定能让它落实到位。可多年教学经历无情地告诉我:教学目标越是定得高,越是脱离学生实际,课堂就越有可能是自导自演的一部闹剧:因为目标太高或者太多,自己讲课就只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学生就如无头苍蝇跟随着我的教棒到处乱撞。课堂上的热闹让学生应接不暇;课堂上的忙碌让学生失却了思考的余地;课堂上过多的目标让学生手忙脚乱!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实际上学生得不到发展,教学缺乏应有的实效。一堂看似热闹的课上下来,学生对所学知识仍旧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笔者最近听了本校同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的教学。教者简明扼要以课文前的“连接语”导入课题后,就让学生带着阅读要求独立默读课文。在学生初步阅读后,教者就问:“文章讲了几件事?首先第一件事讲什么?这个故事哪里使你感动?”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汇报交流,引导复述第一个故事,重点探究了为什么令人感动,从而体现“将心比心”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学习第一个故事,进行学法迁移,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老师请两个学生讲两件事的大概内容时,学生基本上是照书本来读,没有一点概括的味道,但老师都不置可否,就引入“哪里使你感动?”

听完这节课,我深感教者没有准确把握好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当然,初读时,老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用心去读,这点做得很好。因为中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默读”。

然而学生在回答“文章讲了哪两件事情?”时,分别把这两件事照文读就叫把握主要内容?就叫粗知大意?就叫复述?而教者却又不置可否,没有及时指导。大概教者认为这是略读课,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举手回答就体现略读课的教学特点了。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如何概括、复述?具体的指导方法是落实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的,然后,再把在精读课文教学中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略读课文中。但是,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未能领悟方法的迁移时,教者也有必要点拔,只说一句:“能否简洁地用自已的语言来说一说呢?”或者可以提示一下“可以用谁来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来说话呢?”因为概述能力,这中年段,学生是初学,有必要在每篇课文都训练,逐渐养成习惯,这是一种终身有用的阅读能力。“万事开头难嘛!”

另外,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初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提倡“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而教者却把两个故事割裂开来,也就是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在评课时,我们都知道,理解课文内容,略读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所以我们建议如此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在学生阅读前就出示“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读后的交流中,当第一个学生出现偏差时,教师就要及时指导“谁可以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大概说一说呢?”当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用自已的话说出大概说出来,老师就顺便板书:“阿姨为奶奶推门;妈妈鼓励第一次扎针的护士”。师导:“这两件事,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第一件是——听来的(让学生答);第二件是(让学生答)——亲眼所见的。”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渗透了写作知识。

因为老师有语言训练要求,学生的说话训练就有方法,有目标去思考,学生就能很快把在精读课里的学法进行迁移,举一反三,经过日积月累的思维表达训练,“概括大意”的能力就形成。到了高年级,这个环节就可以一二句话把握,就留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抓住人物的语言去自读自悟,体会文本的人文性。这就实现教学阅读的螺旋上升,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堂中,这位老师把握年段目标不到位,原因是,教者还没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准确把握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可能也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初步的阅读概括能力、复述能力得不到培养,如何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铺路搭桥呢?如何开展高年级的长篇短教呢?在精读课文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整体把握初读呢?笔者以为:

吃透教材,弄清“教什么”,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中,首要环节就是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解决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从年段目标要求确定“教什么”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观《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也是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如课标对低年段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可操作的的要求提得比重最大的是识字、写字、朗读、词语积累,而对词句及课文内容只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作了解和大概了解。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低年段老师由于对年段目标的模糊而走进了目标定位的误区,教学时识字阅读“楚河汉界”,十多分钟以复习形式集中处理识字,剩余时间完全进行没有任何识字学词任务的内容分析,仿佛整节课的精彩要在这大半节阅读分析中得到充分展现,殊不知,我们老师的这种既是错位又是越位的做法忽视了年段目标的坚持和落实,低段阅读教学的高段化倾向,使低段阅读教学课堂耗时且低效.

因此,不管哪个阶段教学的老师,都要“种好自己的地,浇好自己的园”,牢牢记住,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都将会是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罪魁祸首。

二、从主题单元目标确定“教什么”

如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单元导语告诉我们: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有了导语的指引,那么我们无论备《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备《临死前的严监生》,还是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的教学都要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方法上下功夫,作为拓展延伸或者读写结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描写人物方法学以致用,这些都是要落实的目标。以梁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梁老师反复强调抓住关键词“两个手指头、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茎灯草、摇了两三摇”来体会严监生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无处不在渗透着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课终,严监生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物描写方法也就了然于胸,那么这课的目标,梁老师就基本落实到位了。

三、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教什么”

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体到每篇课文应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在我们考虑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标、单元目标,那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确定本课三个语文能力点:一是培养速读能力。这既是高年级的年段目标,也是单元目标,同时也因为这是一篇长课文,适合培养速读能力。二是培养品细节、悟情感的能力。这既是高年级年段目标——学习表达方法,又是主题单元训练项目,更是因为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三是培养学生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能力,进行读写结合。目标定位准确了,教学设计也就重点突出了。刘亚雄老师在设计《最后一头战象》时,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环节是设计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细节描写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同时在品读过程中也给学生渗透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最后,刘老师让学生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内心想法,进行写话训练。这是抓住细节想象而进行的一次写的训练。假若延伸到第二课时的设计,以学习用细节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习课文设计新的情境,让学生写一段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文章,写后交流评价,那么这个写的过程既是读写结合的过程,又是“言”、“意”结合的过程,这样整课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得到保证。

简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做到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找准教学起点,做到多读、多练、少讲、少问;教学过程做到精简环节,模块结构,整合问题,言意兼得,做好教后反思,相信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