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柴家门乡孙去小学

柴家门乡孙去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学校被评为县级标准化学校。学校开展“满意在校园,争当人民好园丁”活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全校师生正在努力营造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为创建标准化高水平学校而不懈努力。

柴家门乡孙去小学

会宁县柴门乡孙去小学位于会宁县城以北约15公里处。

回顾学校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0年—1965年)

20世纪50年代初,党号召扫文盲、大办教育。该校的创始人何相汉积极响应,和孙希杰、王吉贤三人结伴办学。他们拿出自家的木料,制作了简易桌凳在瓦家窑一旧农家小院里办起了学校。招来了附近三岔四社的30余学子就读。这一时期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办学效益很差,教学人员不稳定。为了把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下去,1955年政府调派柳续郢(八里人)前来执教。虽然办学条件极差,但热心求学者达80多人,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学校保持着一个复式教学的规模。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在当地党组织及群众的协助下,将学校迁到孙去村。这时有教学班4个,教师2人,学生仍保持在80多名左右。各位教师勤奋努力,一边教书一边和当地干部协商建校,使校容校貌较前期大为改观。教师少、班数多,但教学效益显著,每年能向高一级学次输送毕业生20多名。

二、过渡阶段(1966年—1976年)

“文革”时期,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干扰,尽管对教育教学不利,但群众对办学的决心不减。几经周折,该校先后办过五年制小学和“戴帽七年制初中”。这一时期地方教育地方办,资金来源由地方政府集资,老百姓投工投料,办学设施较前有新的突破,土窑洞变为土木结构的瓦房,泥浆桌凳改为木制桌椅,教学班由复式变为单式,为提高教学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师资有了新的加强,这一时期教师增至8人。学生最多的年份有120多人。虽然学校为实现“两基”达标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要求。

改革开放,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高考制度的恢复、中考制度的改革,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办学热情空前高涨。群众出力,干部献计,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烧砖烧瓦建学校,校舍面目一新,全为土木结构。2001年政府拨款10万元,修建了现在的校舍,砖木结构的教室2栋6间,占地面积748平方米,学校建有图书室、“两箱三仪”六配套,电脑、电视等一系列教学设备齐全。1992年学校被评为县级标准化学校。几十年来,几经周折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成绩显著,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分布于社会各阶层,为社会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制定了《纪律评分标准》、《教师职责与规范》、《奖惩规定》,使学校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教学上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练习为主线。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学校开展“满意在校园,争当人民好园丁”活动。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教学管理。为把住各科教学质量,实施《年段过关》、《培优辅差》、《差生跟踪》等方案。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

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制定《教师出勤暂行规定》,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十分重视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率先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即将课外阅读指导课安排入全校课程表中,并按课程表的时间将学生带入阅览室指导学生读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学校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认真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制度,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大力提倡教师人人参与教学案例研究和教学叙事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1984年—2007年该校累计小学毕业生达480人,升学率为100%。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全校师生正在努力营造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为创建标准化高水平学校而不懈努力。

以下人员毕业于孙去小学:

曹闻民,寺南西岔人,现为甘肃省行政学院教授。

孙志祥,瓦岔人,现为四川省水利局国家第五水利局局长。

何海军,寺南马坪人,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

茆 刚,赵岔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现在陕西军营处工作。

孙逸峰,孙去村人,就读于北京大学。

李向阳,赵岔人,就读于中南大学。

孙去学校历任校长名单:王彦民、陈琦、李效仁、何明理、陈勇、王建林、孙文斌、李桐

(供稿人:李 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