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家岘乡窝坨小学

党家岘乡窝坨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岘乡窝坨六年制小学始建于1957年,地处党家岘乡东南部,依秀丽之山,临粼粼之水,校址选在距乡政府15公里处的原窝坨村窝坨社,由本村上去社司维星担任首任校长。在近年来,由于全体教师的齐抓共管,学校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全体教师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工作,一定会把窝坨小学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农村小学。

党家岘乡窝坨小学

党岘乡窝坨六年制小学始建于1957年,地处党家岘乡东南部,依秀丽之山,临粼粼之水,校址选在距乡政府15公里处的原窝坨村窝坨社,由本村上去社司维星担任首任校长。创建之初,学校规模小,用一孔窑洞作教室及办公用房,有学生20人左右,只设立一个识字班。

1967年以后,窝坨小学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教职工7人,7个教学班,学生180人的学校,办学规模居于全乡农村小学中列,教育教学质量居于全乡前列。

纵观学校的发展,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年—1973年)

为学校初创时期,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不高。由于这一时期遭受了自然灾害,加之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因此,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壮大。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校只保持着一个识字班的规模。

第二阶段(1974年—1997年)

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学生逐年增长,教师学历逐年提高,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办学热情空前高涨,此期间先后两次改建教室5座,面积254平方米,新建宿舍3间,面积36平方米。这些都是老百姓投工投料来办,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办学条件,学校只能小规模运行,教室、课桌凳、师资等硬件建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要求,教学效益不太理想

第三阶段(1998年—2000年)

1998年窝坨小学被列为首期会宁县“义教工程”项目学校,共修建砖木结构教室6间,宿舍6间,总建筑面积471平方米,总造价148396.50元(其中国贫项目资金60000,政府拨款68396.50元,村民集资20000.00元),一座崭新的学校矗立在窝坨北山脚下,学校规模扩大,在校学生228人,在编教师6人,学校保持相对稳定的规模。

第四阶段(2001年——2008年)

这一阶段尤其是2003年—2006年之间,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期,学校坚持严谨治学,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以“团结诚实、勤奋向上”的校训;以“刻苦求实、严谨创新”为校风,以“勤奋求实、独立思考、学以致用、诚实进取”为学风;以“团结文明、奋发向上、尊师爱生、步调一致”为班风。尤其在近年内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近年,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先后做新课桌(双人)85套,购置教学录音机2台,功放机1台,34英寸彩电1台,视频展示台1台。增加了电化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类有“两箱三仪”,学校藏书3000余册,体育设施基本齐全。近年内获市、县、乡奖励的达10人以上。在近年来,由于全体教师的齐抓共管,学校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学校的办学思路是“更新思想观念,搭建教研平台,加强创新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育人环境,学校认真学习和落实《会宁县普通中小学生教学工作常规》和《党家岘乡教育管理工作细则及奖惩暂行办法》,并结合实际,在反复探讨、实践中制定了《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条例》,目的在于规范教学行为,明确教学要求,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形成激励机制,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了制度的保障。同时,健全完善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职责及制度,如《德育工作管理条例》、《教师学习制度》、《教研组长岗位责任制》、《教研活动制度》、《班主任、辅导员责任制》、《校务委员值班职责》、《值周教师岗位职责》、《教学常规及要求》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对教学中有创新,见解高明的建议、做法及时吸纳,用以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的各种表册及档案管理。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年期终有总结。

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全体教师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工作,一定会把窝坨小学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农村小学。

(供稿人:邢国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