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几个特色校长的个案综述

几个特色校长的个案综述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盛昌曾在国际文凭组织和学术组织中担任亚太地区的校长代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的十五个委员之一。目前,在唐盛昌的率领下,上海中学正向“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一轮办学目标迈进。一个好校长必须首先是个好教师,同理,一个特色校长首先必须是个特色校长。唐盛昌的成功,与他相对在教学岗位上有

第六节 几个特色校长的个案综述

一、唐盛昌

(一)基本情况

唐盛昌,男,浙江镇海人,1942年1月5日出生,中学数学特级教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数学系。现任上海中学校长,党委书记。1985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93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学奖,199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荣获上海市优秀校长称号,2003年获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荣誉称号。唐盛昌曾在国际文凭组织和学术组织中担任亚太地区的校长代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的十五个委员之一。现任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徐汇)委员、数学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高级中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他精通中学数学专业,治学严谨。1981年以来先后编著和编译出版的各类理论和学术专著三十余本,各类论文近百篇,共计有100万字以上。论文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二个,上海市普教成果一等奖二个,三等奖二个;并多次作为中国、上海的教育专家出访,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教育专家会议上发言,引起高度关注。唐盛昌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意识,思想观念新,在其担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以来,对学校管理机制、教育教学进行了整体改革,善于将其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形成上海中学的办学特色。1993年创办了上海第一所教育教学由中国人自主管理的上海中学国际部,十多年来,上中国际部稳步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了国内外高度评价,被市委领导龚学平同志誉为“是中国人办的一所成功的国际学校”。经国际文凭组织考察,上海中学于1995年正式成为国际文凭学校,国际部学生的毕业文凭享有世界通行的盛誉,一大批学生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牌大学录取。2003年,上海中学率先通过“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验收,基本实现了“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教育高质、管理高效”的办学目标,确立了在上海基础教育的领头雁地位。目前,在唐盛昌的率领下,上海中学正向“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一轮办学目标迈进。

(二)成长轨迹

1.年轻时的坎坷与铺垫

少年时代的唐盛昌,曾经梦想飞向“原子核物理研究”的殿堂,成为一名原子核物理学家,可是,命运却把他抛向“上海师范大学”。在感到无比的失落之后,他便埋首于卷帙浩繁的书籍中,寻求安慰与解脱。阅读,使他重新认识自我,选择了新的人生道路。四年的不断阅读,他完成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自我积累和自我磨砺,并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四年里储备的广博知识,形成的意志力,促使其能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中来处理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他能跳出教育看教育,看出问题的实质和端倪,看到发展的趋势和先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

同时,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是成就他灿烂人生的一个重要砝码。艺术中特有的和谐、优雅、恬静的熏陶促使他能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能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别人心灵深处的细微变化,在管理中总是思忖再三后才抛出自己成熟的想法,采用的方式方法力求完美。

2.事业从做一个好教师开始

从教之初,唐盛昌就认准了教师职业的重要。他说:“我的身上寄托着学生的理想,寄托着无数家庭含辛茹苦的希望,‘误人子弟’这四个字对于教师来说,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4)于是,他的内心升腾起当一个好教师的强烈愿望,“我希望我这一个教师,是别人难以替代的,工作的难度即使按其他专业来衡量,也是很高的,于是就有了用英语教数学,有了教育科学研究,有了大量文章的发表,有了一批译作的问世。”(5)同时,他意识到,“做一个好教师,只有业务的精与博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爱,是对学生的爱”(6)。“只有好教师,才能够将他自己对世界、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奉献给他的学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高尚情操的不断完善,人格魅力的不断体现,这正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经之路。”(7)

在实践中,他领悟到,“一个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基础、思维、甚至心理来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要用心去感悟、去揣摩、去钻研、去实践,创造性地获取新的‘经验’,只靠匠气十足的模仿和照搬已有的经验是绝对不行;同时对于新经验,更要及时地加以总结,并且进行不断地提炼,让实践中的新经验有理论作为依托,是教学中的新经验逐步接近教学规律”(8)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较早地尝试了双语教学,注重资优学生的培养锤炼,着眼后进生的转化,不断地开拓领域——写作、译著、信息技术;像一个辛勤的耕耘者,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传播自己的教学思想。

“假如我有某种做校长的素质,都是一个好教师素养的自然延伸。”他如是说。

3.在思考和实践中积淀素质和智慧

在认识到“好校长是他符合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物化为成功办学实践的结果,是个人的主观努力与客观的发展相一致的产物,是他的人格魅力为广大师生接受个体与群体形成巨大合力的衍生,是充分准备下的必然与偶然的统一”(9)。之后,唐盛昌开始了他校长生涯。在担任曹杨二中副校长、上海中学校长的过程中,他大胆改革,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如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创办外国人子女学校,推行高选择的课程改革,促进“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教学特色的形成,加强与境外学校的联系和交流等。同时,他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开拓、决策、管理能力,从中发现学校发展的新的生长点,规划学校发展的未来,使培养的学生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正是在他的不断引领和开拓中,上海中学和他本人,从成功走向特色,从优化走向卓越,从本土走向世界,不断向着更高的阶梯攀登。

(三)成长启示

1.读书学习是发展之基

纵观唐盛昌的成长之路,读书学习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上师范大学的苦闷期间,在读书无用论肆虐的年代,还是在成了优秀教师、成功校长之后。读书,让他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读书,丰润了他的知识底蕴;读书,锻炼了他前瞻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维;读书,造就了他双语教学的本领;读书,使他不断地超越自己,发展自己。以后工作的得心应手,“都得益于我长期以来所养成的非功利性的读书动机和习惯”(10)

2.名教师是立身之本

一个好校长必须首先是个好教师,同理,一个特色校长首先必须是个特色校长。当下教育界有个不好的现象,当一位教师初现教学绩效的时候,就马上提拔到了领导岗位,从此,他就远离教学岗位,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种积累和铺垫不足的情况,对于其后续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唐盛昌的成功,与他相对在教学岗位上有充分的锻炼和发展是不无关系的。从1962年从教到1984年提拔为曹杨二中副校长,其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之多。正是在这二十年里,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者数学教学规律,进行着双语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因为业务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让下属敬佩不已,其他的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他对教学工作就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对其他学科教学的指导,就存在着切中要害的可能性。”这是唐盛昌当了校长以后的切肤之感。

3.综合素质腾飞的翅膀

一个教师和校长,如果在自己所属学科有所建树,这不奇怪,这是一个好教师、好校长的根本,但是特色教师和特色校长往往在综合素质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突出才能,而这一切,却是成就杰出人才所必需的。在唐盛昌的身上,我们除了能领略到他非凡的数学教学才能之外,还能感受到他在其他领域的厚实功力。他早年涉足钢琴,并具备了高超的艺术造诣,“当我站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的舞台上与上海歌剧院的女高音一起,一遍遍向热情的观众谢幕的时候;当我在华盛顿的圣・安德鲁学校奏响钢琴,回敬了美国人的傲慢时;当我和国际友人从容地纵谈音乐时,我总会想起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个人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音乐素养”(11)。音乐让他不断获得人生的启迪,使他在享受音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体验和对人生的感悟,以至使他在以后的人生舞台上表现得如此从容自若;这也成了他当上校长以后在学校管理中加强对孩子们的艺术教育的一个动力。

在别人如火如荼地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却着手自学英语,走自我发展之路,尽管当时遭到打击和非议,但却为他以后的双语教学、能在国际舞台上从容亮相和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他较早地进行教育科研,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教学;他写作,译著。这种集读书、思考、写作为一体的笔耕方式,使他的视阈不断延伸和拓展,逐渐远离必然王国,走近自由王国。

4.放眼全球方显英雄本色

当上海中学走上良性发展的时候,作为校长的唐盛昌意识到,学校要真正焕发活力,发展应有战略性改变,从以内部改革为核心转向一外部拓展为导向。在提出“让上中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上中”的构想后,就加强了与美国、德国等国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的联系,与这些地区的一些学校建立对口交流关系,并成功举办了“上中—哈佛”夏令营,上海中学的师生也不断应邀外出交流。这种交流,使“上中人”对国外教育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学校办好国际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为学校挑战世界名校树立了方向,为上海中学成为“世界知名”,并向“世界一流”迈进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5.在创造特色中造就特色学校和特色校长

在唐盛昌校长的领导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如今的上海中学已经形成了本部与国际部权重相当、互为犄角、双向互动的双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注重选择性与个性化,形成“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的教学特色,学校在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已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基本实现“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教育高质、管理高效”的办学目标。在对教育、对学校发展无止境的追求和奋斗中,唐盛昌不仅造就了“上中”的卓越,也铸造了自己的辉煌。“从踏入上海中学那一刻起,我就在构筑与实践着我课程蓝图。”(12)“学校管理的关键是激活教育的内在潜能,并且以经营、战略的眼光,引导学校不断地向新的高峰登攀。这种登攀,需要充分调动学校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优化人力资源。这种登攀,需要创设合理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促进学校高效运作。这种登攀也是与我的教师生涯、校长生涯及内心体验密不可分的。”

这就是唐盛昌校长成长给我们的启示。

二、邹兴华

(一)基本情况

邹兴华,男,1947年生,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系,1997年3月任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省教育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省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常州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物理学会会员。

在教学上,邹校长注意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吸收物理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把它融进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的传授与激发思维、培养能力融为一体,落脚于育人的基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邹校长还结合教学实践,大胆探索,进行课题研究,是全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江苏课题组的副组长,是省级课题“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的课题组组长,是常州市课题“普通高中分层次教学的研究”的组长。他经过多年研究提出并实施了“分阶段要求,分层次教学,双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了新路。邹校长的科研论文多篇在全国获一、二等奖,所任班级的物理高考平均成绩均为全市第一。邹校长耕耘不辍,已主编两本专著,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多篇。

在管理上,邹校长治校有方,抓住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的机遇,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投身于创建工作,使学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完善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设施,建立千兆校园网。邹校长更注重高素质的教师群体的培养,在市内率先推行了“形象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和“安居工程”。一批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内知名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也进一步提高,连续几年高考本科率稳定在90%以上,连续三年本科录取的总人数为全省之冠。

邹校长1995年9月获常州市教师华英奖一等奖;1996年4月获常州市第二批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1996年9月被评为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1997年9月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银奖;1999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中青年专家。

(二)成长轨迹

1.不幸的少年时代

邹兴华出身富农家庭,在童年时代,父母常遭批斗,他们长年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家境不好不算,还常怀自卑之心。但尽管社会环境恶劣,但家人、学校始终给了他温暖,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邹兴华萌生了珍惜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将来好好报答家人的最大心愿。1965年高中毕业,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他才上了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是年他32岁,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劳动11年后,几经磨难,他才终于获得了大学入学通知书。

2.新的一页

36岁毕业,他踏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邹兴华初为人师,对工作充满热情,特别勤奋、钻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每天夜自修结束回家,早上三、四点起身赶回学校。勤奋的工作换来了出色的成绩,第一届学生得物理高考状元,学生成绩出色,名声大振。因为教学水平优秀,他被提拔为前黄中学副校长。“我能当重点中学副校长,不仅因为年轻,主要是因为家乡人了解我学习成绩优秀,经历艰辛,教学工作负责,教学质量高。”邹兴华后来如是说。

3.开创辉煌

做了重点中学的领导,对邹兴华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是为他当一名好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其次是使他坚定了一个信念:校长必须始终站在讲台上,而且是优秀教师;第三是他进一步认识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在教师中树立了威信,为今后的工作做好了准备。在邹兴华看来,在资深的省重点中学,如果教学不出色,别人就不服,一个好校长首先必须是一个好教师。对此,邹兴华深有体会:

“高考、竞赛成绩出色,教学工作负责的精神使老师接纳了我,我在前黄中学分管基建、财务、后勤,以后的管理工作就显得顺手了。”

“三年和老师一起办公,老师的甘与苦同样享受。同时,我认识到教师在学校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对学校的看法主要来自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社会对学校教师群体的评价就构成了学校的形象主体。”

“优秀教师支撑学校,学校是否发展要以教师为本。校长在第一线,能形成民主,公正的作风,也便于形成团队精神。”

在校长的岗位上,他一直带头搞教育科研,他负责的国家级课题《全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出了“分阶段要求,分层次教学,双循环上升”的教学模式,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受到教育部和物理教学人士的高度评价。

作为校长、党总支书记,他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担任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教学有特色,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质量高,所带班级高考、会考物理平均成绩名列全市第一。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有10多名得奖,其中1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撰写的两篇专题论文先后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并获省一、二等奖,1996年5月获常州市第二批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负责的省级立项课题《优化高中课程结构的研究》在省内高中课程改革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0年12月,通过了华东师大崔允颢教授、南师大郝京华教授、省教育厅教研室陆志平主任、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尚荣所长等省内外课程专家来校现场鉴定结题。并被评为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几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两部。1996年他被评为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1997年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银奖。

在邹兴华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工作特色鲜明。

其一是教育科研。学校从90年代初就开始了国家级课题的研究,通过教育科研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了学校发展的新突破。学校采用“请专家进来讲学,让教师出去进修,着力校本培训”的办法,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加速了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不少新教师已崭露头角,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科研骨干。2002年春,学校与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签订了教育科研合作协议并成为其实验学校。华师大专家经常来校培训教师,协助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系统指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这样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构筑了新的发展平台。《优化高中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人,对老师的影响很大,成为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其二是学校文化。邹兴华追求的学校文化在于不断提升教师文化、学科文化;重视无痕迹的教育,管是为了不管。无为而治,是他追求的境界。

(三)成长启示

1.心理动因给人以不竭的精神力量

早年的家庭出身问题,使他的学习、生活道路变得异常曲折与艰辛。特定的时代让他经历了特殊的社会实践,这一方面使他的教育思想与信念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也使他具备了更丰富的学校管理资源。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邹兴华始终对人生、对学习和工作保持正确的态度,是促使他不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端正的人生态度。有人对他做出这样的归纳:“一是内敛而不张扬,他善于思考,注重个人反思,默默地干着自己心爱的事业;二是实在,求实,求精;三是心态好,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比如对文革中的磨难,他没有一点抱怨,而是成为一种财富;四是追求卓越,比如,他59岁了,快要退休了,学校完全可以不迁,没有必要冒这样大的风险,他的负担是很重的。”

2.读书学习使他事业之树常青

无论什么时候,邹兴华从不放弃学习,不仅学教育改革理论,而且善于反思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因此,他对学校的发展能审时度势,有前瞻性与系统性思考,在学校管理中真正做到了“思想上的引领”。

3.特色学校和特色校长的互动成长

一个名校长必须是一个名教师,这是他成为学校管理者前后的坚定理念。首先他作为校长,始终站在教学的讲台上,以自己出色的教学效果感召着教师,为他们树立榜样,在教师中树立了威信,他一直坚持上课,激发了老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师、校长、学校获得和谐发展;其二,他长期亲临教学第一线,能敏感地感受教学的生长点和薄弱点,始终把脉和引领着学校的发展,同时他亲历名教师的成长道路,对教师成长的规律有真切的理解和感悟,这使他在培养名教师和名校长显得得心应手,更多的名教师和名校长促成了名校的发展和成熟,而他自己也在这样的实际和研究中走向成功、走向特色、走向辉煌;其三,邹兴华传承了前黄中学传统文化与精神,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崇尚学术的风气,而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校精神、充实和丰富学校文化,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不仅造就了学校,造就了教师,也造就了他本人,促进他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4.优异的人格魅力推助事业的成功

如果说邹兴华出色的教学业绩让下属和教师敬佩,那么他出色的个人魅力更使人崇敬。他在学校构建“诚”文化,同时自身也践行着“诚”精神。他说:“‘诚’乃修身养性之本,安身立命之基,事业成功之诀。我们把‘诚’作为校训,是希望全校师生对祖国要至诚,对事业要忠诚,待人要真诚,做人要坦诚。”他创设“诚”的氛围,仿佛给激烈的竞争社会注射了缓冲剂,让教师安心、专心地投身教学。教师有安全感、宁静感,优秀的校园文化才有生长的土壤。在工作中,他忌讳家长制作风,但教师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候,就像家长。不少教师,得到他的帮助,得以安身、安家,同时带来安心,家属工作、住房问题、子女入学,这些事情,都在邹兴华作为校长的工作范畴之列。此外,邹校长还想尽办法为教师提供开阔人生境界、不断发展的舞台,使教师很自然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工作上。与此同时,学校每年还拿出近30多万元用来资助困难学生,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考取理想的高校,同时每年还有25万元由企业资助的奖学金用来奖励成绩优秀的莘莘学子。有人分析说,前黄中学教师良好的精神面貌与职业道德,是学校发展最大的动力,而教师的精神面貌与职业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与邹校长有关。

有论者说,校长的角色应该包括教学与教育者、研究与创造者、领导与决策者、组织与管理者、经营与推广者和服务与支持者;校长的资质应该涉及伦理与道德、意识与信念、知识与信息、素养与品性、能力与技巧、智慧与创意,那么,特色校长更应该是集上述内容的大成者。当前,各级各类校长何其多,但特色校长却是凤毛麟角,原因何在?外部环境和内在素质使然也。也就是说,在特色校长成长过程中,社会和上级领导应该多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铺搭舞台,对他们少一点责备与干扰,多一点关怀与帮助;少一点禁锢与苛求,多一点宽容与鼓励,让他们静下心来搞教育,潜下心来研学术,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而纯净的外部环境。同时,对于校长们来说,要走上特色之路,必须具备几种基本素质。其一是读书,读书可以充实知识,可以厚实学养,可以生成智慧,可以造就性格,可以丰润生命,可以激活思维,特色校长要把读书作为自己工作和生命的一部分,使自己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把握社会进步的脉搏,勇立时代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潮头。其二是学习,特色校长要善于学习,不断充实和自我砥砺,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方法,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同时,要向前人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汲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使人日趋精明和睿智,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弯路;向旁人学习,在他人的观照中,实现自己工作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其三是思考,思考促人缜密,从而使人拒绝平庸;思考促人理性,从而使人超越平凡;思考促人完善,从而使人增进智慧。特色校长应该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在综合教育改革形势和学校具体状况的基础上,寻求一条学校和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其四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劣汰优胜,推陈出新,奋发图强,不断进取,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需求,对学校在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的各个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断进取的校长才能在创新中带领全体师生不断提高,形成特色,共同成功,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

教育事业是造就人才、开创未来的事业,创新人才呼唤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着特色校长。新一代的特色校长,必将以敏锐的思维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善于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中宏观的和微观的、显现的和隐蔽的、理性的和情感的种种变化,并见微知著,鉴往知来,全面领导学校,设计明天,开拓未来。

【注释】

(1)吴秀娟等:《成功校长的实践与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2)叶澜:《论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思想、理论、教育》2000年第5期。

(3)[美]阿瑟・W.库姆斯:《学校领导新概念:以人为本的挑战》,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版。

(4)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5) 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6) 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7) 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8)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9)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10)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1)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12)唐盛昌:《终生的准备与超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