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学校行政管理体制集中收归教育主管部门是实施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党组关系已全部收归主管部门,巴南区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后,决定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巴南区教育委员会

近年来,巴南区坚持以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和创新校长队伍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打造了一批有理念、懂教育、善管理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校长,提高了中小学的管理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一、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背景

(一)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在校长带领下实施的,校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如何,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因此,校长的影响重大,牵动全局。

(二)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在重庆市进行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之前,巴南区教育系统公办学校大多数为镇街所属,这些学校的校长任免权、人事权、财权基本都由所属镇街管辖;由于各地经济、制度、文化的差异,学校发展极不均衡,全区学校校长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许多学校校长长期在一个镇街、一所学校任职,有的甚至任职至退休,几乎没有异地交流任职的经历,阻碍了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直接体现为学校管理、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极不均衡,也阻碍了教育公平和城乡一体发展步伐。

(三)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将学校行政管理体制集中收归教育主管部门是实施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党组关系已全部收归主管部门,巴南区在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后,决定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校长选拔任用机制

一是建立校长交流任职机制。实行校长交流聘用制度,既能加强薄弱学校管理,又可以解决校长职业倦怠的问题。我区在《关于规范和完善学校干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在同一学校连续聘任为校长满9学年的,应交流聘任到其他同级学校任校长,同时实行中小学校级干部城乡双向交流制度。城区学校校长顺向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校长;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连续3年为优秀级学校且校长绩效考核连续2年为优秀的农村学校校长,可以优先交流到城区学校任校长。通过城乡校长易地交流任职,将一批城区学校优秀青年干部派到管理薄弱的农村学校,逐步实现了城乡学校干部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了农村学校。近3 年,我区校长易地交流任职人数达143名,交流覆盖面超过50%。

二是建立干部竞争上岗选拔机制。我区抓住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机遇,推行校长竞争上岗机制。首先是以“四度比选”竞争上岗的方式来选拔任用学校干部,即通过比思想政治成熟度、比能力实绩公认度、比学科专业匹配度、比师生评价满意度,使全区学校干部队伍呈现勃勃生机与活力;其次是实施副校长公开竞聘上岗,全区中小学在编在岗的干部、教师凡符合报考条件的,均可参加报名竞岗。通过公开竞聘岗位、自愿报名或组织推荐、能力考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命题论文和面试答辩的方式)、组织考察、组织讨论决定聘任对象、完善聘任手续等程序,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三是建立校长岗位管理聘用机制。我区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完善学校干部管理的通知》,规定校长实行聘任制,聘任期一般为3个学年。《通知》还规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当延长示范学校校长或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连续多年为优秀级学校校长的聘任期。另外,《通知》还规定在校长任期内,对执行力差、学校管理差、发生严重责任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或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得分连续2年排位为合格级学校末位后两位的,校长要及时予以调整或免职,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四是建立实施校长职级制。制订出台了《巴南区中小学校长职业资格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取得校长职业资格证的教师,才能列入后备校长人才库。当校长或副校长岗位有空缺时,取得校长职业资格证的教师才能竞聘或被聘任为同级及以下等级校长或副校长岗位。明确规定了因严重违规违纪、违反师德师风被免职或被撤销校长、副校长职务的,不得再申请认定校长职业资格证。近两年,已对全区234名校长、副校长进行了职业资格考核认定。

(二)探索校长培训提高模式

一是形成“六个结合”培训格局。坚持“区外培训与区内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结合、理论学习培训与岗位实践培训结合、教育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结合、在岗校长培训与后备校长培训结合”,不断改进校长培训模式和方法。如在举办校长培训班时,我们不但邀请区外专家做专题报告,而且还安排了区教委相关领导分别围绕基础教育、财务基建、德育研究、督导评估等方面进行专题授课,并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命题,要求学员针对所在学校管理的某个实际问题,以现场提交论文的形式阐述各自改革和改进的工作思路,论文经专家评审后汇集成册或在教育网集中刊发。在举办“校长论坛”时,我们既邀请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做专题报告,又聘请区内外优秀校长介绍治校方略,期期有主题,次次有研究。如今,“校长论坛”已成为校长们了解教育的“望远镜”、关注教育的“显微镜”、培育办学特色的“放大镜”,有效提高了校长的管理能力。

二是构建“三个坚持”培训体系。首先是在内容上坚持贴近实际。每次培训,我们都根据学校管理现状、教育教学实际等安排研修专题。其次是在目标定位上坚持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培训,着重增强校长依法治校、特色办学、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力求解决校长们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再次是在形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先后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合作,设立校长培训课题,建立校长跟班学习机制,等等。校长学员通过学校实地调研,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管理现状,探讨如何改进学校管理等问题。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训,校长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校长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建立名校长工作室。为充分发挥我区已有的市、区名校长(骨干校长)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我区选择有水平和有影响的市、区级名校长组建了名校长工作室3个。工作室以名校长的姓名命名,区教委拨付专项培训经费,两年一个周期。名校长工作室的职能包括招收、考核、确定参与校长培训的学员,建立学员档案,制订工作制度,实施全程指导,组织开展市、区级课题研究和专题研究,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学员观摩考察,推进校长校际交流等,对学员进行年度考核、评估、综合鉴定。另外,工作室还负责落实对学员在培训学习、职务晋升、评优、岗位聘任、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优先政策。

四是建立校长任课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打造一支真正精通业务、带头实践的实干型校长队伍。据此,我区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学校干部教师周授课时数管理的通知》,要求校长授课,并对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每周授课节数、听课评课节数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校长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情况和效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建立了“跟踪监控、定期通报、奖优罚劣”的有效机制,改变了以前校长不姓“教”的现象。

三、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校长的执行力

通过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的执行力得到明显增强,政令畅通,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和贯彻执行,办学行为更加规范。现在,我区许多校长勇于担责,敢于管理。

(二)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力

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应当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坐标、思想高地。我区一大批校长致力于目标引领、学习引领、学术引领、人格引领、理念引领,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领袖。

(三)扩大了教育的影响力

以市级重点中学、市级示范小学干部为骨干的一批城区学校干部到农村学校交流任职,引领学校发展,使一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走上了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轨道。

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的反思

如今,我区校长队伍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一大批秉理念、有能力、会管理、愿奉献的校长的引领下,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正是校长队伍建设的可喜变化,改变了学校面貌,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也提升了我区教育整体形象,有力推进了全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今后,我区仍要继续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力争在校长选拔、交流、培训、考核等方面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善的体制,力争培养出一批在全市、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校长,并以此带动全区中小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策划审稿人:唐松春 李孝琴

   撰 稿 人:张 玄 白 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