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源节流,强化预算

开源节流,强化预算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陶行知很少有专文论述办学经费,但并不表明陶行知不关心该问题。透过这些文字并深入考察陶行知的办学治校实践不难发现,开源节流和强化预算是陶行知处理办学经费短缺问题的两大法宝。为解决办学经费拮据这个难题,陶行知利用个人的声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社会各界成功地募集了大笔办学经费,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教育资金的紧张。陶行知认为,教导师生依照经济手续办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四)开源节流,强化预算

举办学校是需要经费支撑的。作为一个实干家,从某种意义上说,陶行知在办学治校中遭遇的一大困扰就是办学经费匮乏。尽管陶行知很少有专文论述办学经费,但并不表明陶行知不关心该问题。事实上,早在1926年,陶行知就写下了《尊重公有财产》这样一类能充分体现其学校财政思想的短论,特别是在与朋友、同事的书信往来中,陶行知更是频繁谈及办学经费的筹措、使用问题。透过这些文字并深入考察陶行知的办学治校实践不难发现,开源节流和强化预算是陶行知处理办学经费短缺问题的两大法宝。

在陶行知那里,开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募捐。为解决办学经费拮据这个难题,陶行知利用个人的声望和广泛的社会关系,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向社会各界成功地募集了大笔办学经费,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教育资金的紧张。譬如,为开办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曾及时筹得开办费1.5万元、经常费1.2万元。[94]二是自力更生搞生产。陶行知认为,理想的学校应是生产力极度丰富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师生能同甘共苦,共同生产,共度难关。这样的学校,“虽是一个小学堂,但同时是一个小工场,又是一个小社会。学堂的主要意义是长进;工场的主要意义是生产;社会的主要意义是平等互助,自卫卫人”。[95]晓庄师范开办之初,陶行知曾购置了一百多亩田地,目的就是用来边生产、边学习。三是力争政府支持和拨款。陶行知是一个深谙斗争策略的人,强调“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96]为落实、筹募晓庄研究所及育才学校办学经费,陶行知曾多次致书当时的一些政界要员,催促他们过问经费问题,以解燃眉之急。

为使筹得的办学经费充分发挥效益,陶行知特别注重做好节流工作。所谓节流,就是厉行节俭,办学以“可省则省,而且必省,使得别的要务可以有钱举办”[97]为原则,“办贫穷的学校如同管贫穷的家事一样。用一文钱,必问:‘这一文钱该用吗?’费一分光阴,必问:‘这一分光阴该费吗?’光阴与钱都有限,该用才用,不该用必不用;用必尽其效”。[98]陶行知认为,学校管理要体现节流精神,必须注意两件事:一是办学不能主观盲动,要顾及客观条件。“办学须重视客观条件,不能存丝毫之主观成见。”[99]二是办学应从中国仍是一个极端贫困的农业国这一现实出发,大张旗鼓地运用穷办法来办丰富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穷办法,是指符合国情的办法,而不是那类来自外国的、与穷人无缘的奢靡之法。这里所说的丰富的教育,用陶行知的话讲,就是要用最少的钱,举办全中国穷人都能得到的普及教育。[100]

重视预算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并努力通过预算来改进学校管理,这是陶行知领导学校的一个宝贵经验。陶行知很早就指出:“预算是行政的主要工具,各省应有预算,国家亦应有预算。”[101]预算与决算、计划等活动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凡团体活动要切实必须有计划,计划要切实必须有预算,预算要切实必须有决算。所以尊重公有财产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要有预算和决算。没有决算则预算蹈空;没有预算则计划蹈空;计划蹈空则便宜行事,甚至应当用钱的地方或竟不用,不应当用钱的地方或竟浪用。”[102]1940年,陶行知在致育才学校总务主任马侣贤的信中强调:“我们现在所要建立的是整个的新预算,而不是一部分的来解决。希望您在最近提出一个完整的预算。这预算最好有两个:一个是量入为出,作为较紧的预算;一个是量出为入,作为较宽之预算。较紧预算为坚(艰)苦维持现实支出之根据。较宽预算作为开源筹款、改善生活之根据。这样则学校生存、师生生活都可两全,并且可以逐步改善以求发展。”[103]

陶行知认为,只有抓好两项工作,才能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一是账目必须清楚详尽,“预算既成之后决算未成之前要有清楚的账目。账目根据预算又为决算所根据。预算决算只是大纲,账目则非详细不可。管理公有财产的人务必收支有据,逢账即录。一日总结一日之总,一月总结一月之总。决不可能懈怠,决不可拖延。他要做到随时可以交账的地步,才算无负于公家的付托。如果一天一天的拖延下去,事后记忆必难周到。错出不过赔钱而已,错进就难免侵吞公款的嫌疑,这是万万不可不谨慎的。再,凡是银钱进出,必须经两个人看过签字,这个办法一则可以免去嫌疑,二则可以预防作弊”。[104]陶行知曾多次致信马侣贤,强调账目的重要性,要求他及时清理账目,“关于账目处理之事,望你采取适当而迅速之方法”,[105]希望他用全副精力完成学校账目,且保一切单据合法有效。[106]二是预算必须公开。早在1922年,陶行知就强调办事贵在开诚布公,“至无公开之基础,则一事莫举”。[107]1926年,陶行知进一步强调:“做一件公共的事,必须有一个公开的预算和决算。村政、市政、县政、省政、国政,都要有公开的预算决算。太阳光所到的地方必无微生物。要免公有财产的损失,最要紧是要有公开预算决算。到处要求一个公开的预算与决算是公民的一种重要的责任。”[108]

陶行知重视预算,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预算是推行科学管理、民主领导的重要条件这一考虑外,还在于预算和账目管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陶行知认为,教导师生依照经济手续办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1943年,陶行知在给育才学校音乐组主任李凌的一封信中强调:“领款之事是一种处理公务而有标准之手续,使学生严格依照办理也是一种教育。”陶行知嘱托李凌,请他务必告诫学生:每月用款须制详细预算;照预算领款时,须有会计及经手人图章;买东西的发票,须有印花、育才学校抬头、验收人、出纳、主管人、经手人盖章。[109]陶行知甚至说,“收条写字要令学生写得端正清楚,纸张亦宜裁得端正,这是无声之乐,也可说是办事音乐化、办事美术化,是诸生所应受之教育之一小节,但是必要之一个螺旋”。[110]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73.

[2]同上:169.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41.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06.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1.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1.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9.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7.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15.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90.

[11]同上:113.

[12]同上:114.

[13]同上:114.

[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0—471.

[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3—164.

[16]同上:166.

[17]同上:128.

[1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94.

[19]同上:595.

[2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26.

[21]同上:27.

[2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26.

[2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7.

[24]同上:128.

[2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87.

[26]同上:124.

[2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26.

[2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2.

[2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2.

[3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6.

[3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1.

[32]同上:289.

[33]同上:290.

[3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90.

[3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7—18.

[36]同上:114.

[3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82—484.

[3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6.

[3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54.

[4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04.

[41]同上:596.

[42]同上:545.

[4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04.

[4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0.

[4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4—165.

[46]同上:217—218.

[47]同上:223.

[4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01.

[4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66.

[50]同上:651.

[51]同上:594.

[52]同上:607.

[53]转引自:翦伯赞.继承陶先生,学习陶先生[J].读书与出版,1946(5).参见: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十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645.

[5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72.

[5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1—82.

[5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1—182.

[57]同上:200—201.

[5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04.

[5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58—559.

[6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07.

[6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35.

[6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07.

[6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八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57.

[64][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361.

[66]同上:291.

[6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14.

[6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91—292.

[6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2.

[7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87.

[71]同上:293.

[72]同上:267—268.

[73]同上:173.

[7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29.

[7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67—568.

[76]同上:535.

[77]同上:528.

[78]陶行知对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的内涵做了如下解释:“‘民有’的意义,是教育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民治’的意义,是教育由老百姓自己办的。……‘民享’的意义,是教育为老百姓的需要而办的,并非如统治者为了使老百姓能看布告,便于管理,就使老百姓认识几个字。由此可见,有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才有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参见: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39—540.

[79]陶行知对于“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的内涵也做了解释:“各尽所能,就是使老百姓的能力都能发挥。各学所需,因为经济条件没有具备,所以办不到。但各教所知是可以做到的。……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三点都办到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也就成功了。”参见: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39—540.

[8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45.

[81]同上:570.

[8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64.

[8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46.

[8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11.

[8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27—128.

[8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06.

[8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9.

[88]同上:157.

[8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93.

[90]同上:194.

[9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20.

[9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06.

[93]同上:573—574.

[9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56.

[9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57.

[9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70.

[9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29.

[9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501.

[9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62.

[10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71.

[10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6.

[10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0.

[10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41.

[10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1.

[10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64.

[106]同上:560.

[10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74.

[10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1.

[10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860.

[110]同上:8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