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妙应对生成事件,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巧妙应对生成事件,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日常出现的学科教学知识外的突发问题,教师发现可以成为课堂德育资源时,要学会及时捕捉,有效利用,落实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刚开始,学校的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参与“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中不知道如何展开研究。在参与学校市级课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后,英语教研组也定期围绕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展开教案设计研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应试不再是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还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一、问题与现状

1.当前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现状仍然较严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教育中仍然凸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可悲的是在现实的课堂上,有些教师不仅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反而去伤害他们的情感。根据2004年“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公布的一项内容,“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的专项调查显示: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把“不沾血的刀”给孩子们带来了悄然无声的杀伤。可见,教师缺少一种科学的学生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教育的工具,而忽视了他们是一群有情感需要的生命个体。

因此,作为现代型的教师一定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个体的正常需求。在学科教学中,不仅把学科知识传授作为主要任务,也要把课堂德育融进学科教学中。

2.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

生成性教学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种新途径,在关注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然而,我们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根据本课题组在2009年上半年对教师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27%的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而73%的教师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缺失的教育。

教师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育,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和学校的关注点仍是考试成绩;二是学校缺少对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评价;三是教师没有和谐发展的学生观,在内心深处压根儿没有想过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简单地认为学科教师就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四是教师虽然关注学生情感,但缺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3.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养亟待提升

课题组在2009年上半年对教师“实行生成性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的原因”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7%的教师选择“教学经验缺乏”,有15.9%的教师选择“自身专业知识不全”。可见,很多教师由于缺少应对突发生成问题的策略,在碰到生成问题时往往会简单地应付一下,当然更谈不上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懂得一定的心理知识,研究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学会换位思考,在开展课堂德育时还要艺术性地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要树立和谐发展的学生观,要不断分享同伴的实践智慧,反思和总结应对生成问题的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立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变学科知识外的生成问题为课堂德育资源策略

针对日常出现的学科教学知识外的突发问题,教师发现可以成为课堂德育资源时,要学会及时捕捉,有效利用,落实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操作要点:一是利用学生课内同伴矛盾开展友爱教育;二是针对学生课内的无助行为,及时开展关爱教育;三是对课内学生的实验、练习、比赛等偶发失误问题,开展宽容教育。

2.利用传授学科人文知识中的课堂生成问题,开展课堂德育

在学科知识教学中,与学生的价值观有所冲突,产生突发的生成问题时,教师要灵活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以及教材之外的教育资源开展课堂德育。

操作要点:一是有效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营建育人氛围,及时开展课堂德育;二是利用课堂现场中的学生、教师的德育资源,现身说法,使课堂德育更具有示范性和鲜活性;三是针对课堂中突发的德育生成问题,适时延伸到课外,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开展德育。

3.情感激励策略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学习而引发节外生枝的事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课堂生成问题资源激发学生热情,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操作要点:一是树立微笑教师的形象,使学生大胆参与学习,大胆表达自我创新的见解,生成有价值的课堂问题;二是针对生成问题,教师要表扬激励;三是通过言语激励,人文性应对生成问题;四是捕捉学生闪光点,展示学生才能,赏识学生;五是通过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信心。

4.个性化教育策略

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既可以作为全班同学的德育资源,也可以为不具有普遍性的个别学生树立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服务。

操作要点:一是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使每个有差异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生成课堂问题;二是确立有差异的激励评价,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习困难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三是通过师生对话,把握问题成因,及时地变课堂问题为教育契机,有效开展课堂德育,促进个体的生命成长。

三、开展教研组研修,提升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养

1.在教研组反思中提升教师素养

刚开始,学校的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参与“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中不知道如何展开研究。于是,在学校课题组的组织和引领下,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各学科教研组先后开展了以反思为主题的学科研修活动。在学科教研组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引导各教师反思在以往生成性教学中的问题,吸取失败教训,以寻找新的探索方法。正是每一位教师的认真反思,才使教师发现自我的不足,正视前进中的问题,过了一个又一个坎,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能机智地应对生成问题,并巧妙地关注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有效地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在备课中研修

备课是教研组研修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教师专业水平上的差异,在教研组的组织下教师彼此可以交流,取长补短。

备课研修一般按照这种基本程序:中心发言人谈自己的备课设想→备课组集体讨论,发表意见→教研组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感悟和建议→个人修正教案→集体评议、完善教案。上新课前,每个教研组举行一次备课交流活动。

郑洁莹是一名只有三年教学经验的青年英语教师,以往在教学设计中过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在参与学校市级课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后,英语教研组也定期围绕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展开教案设计研讨。在交流中郑老师发现,很多同事能善于分析学生情况,结合自己的学科挖掘人文因素,巧妙地设计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特别能照顾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生成问题也有预案,原则上尊重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此后,郑老师在备课中不断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生成问题,尊重学生情感。用微笑的体态语言,人性化的教学行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变生成问题为教育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开展课堂德育,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受到学生的喜爱。

3.在教研组“情意”主题研修中提升教师素养

在课题研究中,各教研组从反思开始,逐渐进入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主题的研修活动。特别在围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题上,各学科教研组的研修更是热火朝天。

【案例】语文教研组的一次研修

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生成契机,正确定位情意目标

时间:

2011年5月8日

地点:

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东楼多功能教室

人员:

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

【课例一】

一位四年级的老师在执教《看不见的爱》一课接近尾声时,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学习后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一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孩子能打中玻璃瓶是不可能的,是作者自己的一种美好愿望,要不就是碰巧。”老师微微一怔,显然这个学生的发言是她没想到的,她便自然地接口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

看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学生大胆地说:“因为他是一个盲孩,什么都看不见,就算听得见声音,也不可能猜测得这么准,怎么可能打得中?”

对于他的话,老师并未马上下结论,而是笑着面向全班学生说:“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教室里一下子出现了许多争论的声音,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看得出大家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

老师趁机加了一句:“你们可以讨论讨论,再读读课文,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有的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低头冥思苦想,还有的翻书读句子寻求答案。

过了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陆续举了起来。

有的说:“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这个孩子很有毅力也很聪明,他每次投一颗石子都会朝一边移一步,这样一步一步移总会朝目标接近的,所以我相信他一定能打中。”

另一个学生接口道:“我虽然也不同意,但是他毕竟是个盲孩,而且已经打了那么长时间了,他肯定也累了,移动的方向还会那么准吗?难道不会移错吗?所以……”

那位说他投不中的孩子立刻神气起来:“就是嘛!”

不少学生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不知如何反驳。

这时,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手,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老师这里,期待着老师能支持自己的观点。

老师环视了一圈教室后,从容地说:“你们都很会读书,而且读得很深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真高兴。你们再读读课题,想到什么没有?”这时,学生顿时醒悟过来:那个男孩身边还有妈妈呀!

老师接着说:“就像你们说的,也许这个孩子打了那么长时间有点累了,听觉也没有那么敏锐了,但是他的妈妈却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安详地给他递石子,不断鼓励他总会打中的,妈妈的动作、鼓励的话语给了孩子极大的信心和勇气,让他可以坚持到底,所以孩子能投中玻璃瓶不是不可信的,是完全可能的。”

学生们听后都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于是,老师顺势引导:“那么,再读读课题,你感悟到了什么?”

又一次引导学生讨论,并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课例二】

同样,另一位四年级老师在上《苏武牧羊》一课接近尾声时,也请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苏武是个怎样的人。有的说他热爱祖国,有的说他大义凛然,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文章写得有点不可信,苏武在北海边牧羊19年靠吃野菜、逮野兔、喝雪水就能度过吗?如果生病了怎么办?北海边那么冷,他不被饿死,也会冻死,所以我觉得不可信。”

学生的回答出乎老师意料。于是稍作停顿后,她把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你们觉得可信吗?你们认为苏武19年会怎么度过呢?”

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发言争先恐后。

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可信。他饿了,可以把野兔抓来烤着吃,肯定很香的;也可以抓其他小动物,如野鸭、野鸡等;夏天雪化了,还可以捕海里的鱼煮鱼汤吃。”下面的同学都嘻嘻笑了起来。

另一位学生接口说:“是呀,如果冷了,他可以把野兔的毛撕下来,拼凑起来做一条兔皮毯子盖在身上,我从书上看到动物的皮毛可暖和了,可以御寒,否则动物冬天早就死了。”

“是呀,是呀,我也听自然老师说过。”下面的同学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时,老师若有所思地回答:“想不到同学们这么富有想象力,苏武也许19年就是这么度过的。”

【研讨】

在接下来的教研组研修活动中,这两个课例引起了组内老师们的极大反响,大家对这两堂课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张老师说:“刚才这两堂课都有生成的内容,而且所生成的都是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探讨,我认为你们两个在处理上却大相径庭。我很想听听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第一位执教教师说:“当时听到学生的发言,我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依据课前对文本的解读,我觉得本文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通过母亲的言行举止,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小男孩的宽容和理解,关怀与信任,感受到母爱的平凡与伟大。正是母亲的鼓励和坚持执著的爱,才使这位男孩增添了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最终逾越了在常人看来难以跨过的坎——打中了玻璃瓶。但是没想到会有学生说‘盲孩打中玻璃瓶不可信’。我想既然有学生提出来,我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肯定他,但他对文本的理解我又觉得有偏差,所以就抓住这个生成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互动交流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位执教教师说:“对呀,我也是这么想的,既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应该表扬和肯定。”

这时,费老师说:“那你是如何解读苏武这个人的呢?”

第二位执教教师说:“我认为苏武是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有着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那上课时有学生说苏武在北海牧羊19年不可信,你为什么没有往这方面引导,却让他们讨论这19年他是怎么度过的呢?”柴老师疑惑地问。

第二位执教教师说:“我认为语文学科本来就具有主观性、人文性,新课程是提出‘多元化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追求个性化阅读’的要求,但同样也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我想尊重学生,再说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他们的想象力还挺丰富。”

费老师接着说:“是,新课标确实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也应该建立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而不能忽略文本所提供给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篇都是写人的,学生都提出了对文章的质疑。《看不见的爱》一课,当学生提出‘盲孩打中玻璃瓶不可信’这个观点时,执教老师立即判断出学生的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所以她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并没有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是进行了引导,这种生成的资源就有效利用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但《苏武牧羊》一课,老师虽然也抓住了学生的生成资源,但却没有正确地引导,而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那么在对苏武这个人物的理解上怎么会正确呢?”

花老师补充说:“是呀,如果当学生提出‘苏武北海牧羊19年靠吃野菜、逮野兔度过不可信’时,你能在学生交流讨论前作一下引导:匈奴王为什么派他去北海边牧羊?为什么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始终手持旌节?请学生再一次认真仔细地读课文,也许学生会从文中解读出更多的东西。譬如说,匈奴王是个阴险卑鄙的人,因为明知道公羊是生不出小羊羔的,他就是想折磨苏武,逼他就范;苏武为了对祖国、对家人有个交代,他一定会克服种种困难,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生命。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苏武这个人,而且还提供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

这时,第二位执教教师说:“对呀,我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如果我在请学生讨论前,能适当作一下引导,也许学生的看法和想象都会不一样。看来,我在如何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这样的课例研讨活动,给每位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都以参与者的心态与两位执教教师共同经历了教学过程。课后,大家各抒己见,就这两堂课,从不同视角畅谈了自己的感悟与建议,变旁听者为欣赏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生成性课题研究促使我们不断进行思考与反思。首先,执教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互动评课进一步明确面对生成问题,该如何正确引导,才能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对听课者来说,可以通过听课、评课,不断观察和反思,从中发现哪些生成性问题是有效的,教师引导的方法是得当的。

四、建立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师评价指标

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以及反复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师评价指标”,从而为教师如何在生成性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评价标准。

在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师评价指标

五、问题与思考

1.全面和谐的教育观是生成性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前提

观念与思想是人行为的灵魂,因此,正确的观念和思想会有效指导我们的工作。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教师的观念仍然有一定的问题,很多教师简单地认为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学科知识,德育教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如果持有这样片面的观点,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研究最终还是成为一句空话。

当我们的教师充分认识到和谐的教育不能缺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教师们就会想办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教育。当发现生成性教学也是一种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他们就会自觉地研究生成性教学,并让生成性教学成为课堂德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正确分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是提升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发现真问题,才能开展真研究。只有找到生成性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状,才能帮助我们找到研究的起点,直面问题,分析成因,寻找对策,以提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当教师的研究起点建立在现实的问题上时,学科教师就会想办法去解决真问题,而不是去搞形式主义,从而使教师们把精力放在反思自我的问题上,而不是花大量精力去做假成绩。很多教师由于不断反思自我的不足,从而在生成性教学中有效地开展了课堂德育,落实了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校本研修是教师在生成性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意目标的重要途径

能否在生成性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专业素养。教师要习惯于自我反思,反省自我教学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提升驾驭学生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学习同伴经验中提升专业素养。取长补短可以使自身少走弯路,借鉴他人经验,避免盲目的探索,从而加快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最后,教师在专业引领中提升专业素养。常言道:术有专攻。因此,学习生成性教学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专业书籍,以及聆听专家讲座等都可以促使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掌握生成性教学的策略方法。

(执笔:陆少明、张颖)

案例1

(本文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2010年第11期)

【学科】体育

【执教、执笔老师】陈理政

【教龄】7年

课堂德育一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一些教师为了开展德育而常常有严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感到德育抽象、乏味且空洞。因此,如何让德育工作融进我们鲜活的教学细节,在润物细无声中有效开展课堂德育一直是教师的追求目标。体育课学生参与面广、强度大、活动内容多,也容易发生各种节外生枝的事件。我们要利用课堂中一切教育资源灵活而有效地开展德育,使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事件成为德育工作的源头活水。

一、正确对待学生课内矛盾,有效开展友爱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过程,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问题。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怎么办呢?是课外花时间解决,还是在课内及时想办法化解呢?本案例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答案。

【案例】

“同学们,接下去就是我们的游戏时间了,大家把刚才学到的本领一起来用一用吧。”这是一节投掷课,我一边说着,一边引出了拓展类的游戏环节,学生兴高采烈地和我布置完场地,准备开始做游戏了。

“嗖,嗖,嗖”,投掷物在空中飞来飞去。

小王:“啊,你在干什么?”

小陈:“我,没干什么啊!”

小王:“你故意用球打我!”

小陈:“没,没,我不是故意的!”

……

怎么办?要批评那位粗心的小陈同学吗?不行!我连忙走到小王同学身边关心地问:“打疼了没有?”并叫小陈同学用手轻轻地给小王同学被打中的身体部位揉一揉。

“小陈,我相信你不是故意打中别人的,当不小心给别人添麻烦时,应该学会说什么呢?”我对小陈说。同时,我也对小王说:“我相信你是一个大度的人,不会因为小事而伤了同学友情。”这时,小陈同学马上向小王同学赔不是:“对不起。”小王同学则回应:“没有关系。”

于是,全班同学又欢乐地继续他们喜欢的体育游戏课。

【分析与思考】

课内的节外生枝事件是开展课堂德育的最佳载体,因为德育的有效性在于灵活地融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中,这样才能凸显其魅力。从本案例中可见,小王同学在体育游戏中无意间被另一同学小陈投掷的球打中了,可小王认为是小陈故意打的。同学的矛盾已影响了正常的上课,教师或可以在阻止他们争吵的行为后上课,或可以利用这一矛盾事件开展友爱教育。作为教师选择了后者,巧妙地通过走近学生,亲近他们,与他们对话交流,引导引发矛盾的学生学会说对不起,并使身体部位受球打击的小王同学学会宽容。

显然,作为教师因时因地灵活地开展课堂德育,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同学间矛盾,更使全班同学在这一活动中接受了教育,学会了相互宽容和珍惜彼此的友情。

反思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说课堂德育工作很难开展。其实,德育工作可以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双能发现德育资源的“慧眼”,只要教师心中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一定会在课堂中及时抓住转瞬即逝的德育契机,变“教学问题”为“德育资源”,有效开展课堂德育。

二、利用课间学生意外行为,及时开展师爱教育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教师有效的德育行为,当这种德育行为发自教师自觉的非编排的仪式时,学生会更加实实在在地感到这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行为,会让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使学生精神得到升华。

【案例】

这是一节远撑前滚翻的课,我正在进行巡视指导,发现一条红领巾落在操场上,我边走边扫视队员们,发现小倪脖子上的红领巾不见了。我捡起了红领巾,悄悄地走到小倪的身边递上,并摸摸他的头,轻声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作为少先队员可要好好爱护它,继续练习吧!”小倪迅速地将红领巾系戴好,与我对视了一下,从他的眼睛里,我体会到了一丝的羞愧与感谢,我礼貌地回以微笑,走向了其他同学。

【分析与思考】

学生的红领巾不小心掉在地上,教师是责怪学生呢,还是自己捡起来帮学生戴上?显然,后者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的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在亲身感受教师的爱意外,也内心责怪自己的粗心。这样润物无声的教育远胜过教师的抽象、空洞的说教。

反思以往的师爱教育,常常拘泥于形式,习惯于借助各类活动开展,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高高在上,过分关注教师的权威,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关心也会使学生感受到温暖无比。作为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展课堂德育,使课堂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师的宽容关爱中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课堂的欢乐、教师的可爱。

三、巧对生成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宽容

宽容是对学生个人权利的尊重。宽容是一种美德,它的力量远胜过空洞的说教。荷兰斯宾诺沙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宽容和大度征服的。因此,我们的教师要认识到宽容的力量。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生成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有效开展宽容教育。

【案例】

在一堂滚翻课教学的第二阶段时,有一个细节动作出乎我的意料。我安排了一次自我示范,本想通过规范的动作来讲解要点,但想不到在我示范完毕后,学生们对我的动作进行了一番“数落”。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学生热心建议,与我自己的设计完全相反,瞬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此时想到不能用教师权威来压制学生,而是在宽容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中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翻滚技能。于是,我马上进行第二次提问:“那如何能真正做出漂亮的远撑前滚翻呢?请大家帮助我一下!”

“用力蹬地”,“伸臂积极远撑”,“及时低头团身”,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分析与思考】

当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时,是用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的善意建议,还是尊重学生,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改进自我问题,与学生一起成长呢?本案例中的教师,坦然地接受学生的批评。在教授知识与技能时,可能重视讲解知识动作而忽视了动作本身的规范性。尽管这属于教师无意识的行为,但教师能善于倾听学生的良好建议,尊重学生的评价,宽容学生的误解,本身就树立了一个倾听和宽容他人的榜样。

课堂中做到“教学相长”一直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生在发展,而教师因固守原有观念,为维护所谓的教师权威而不愿虚心学习,从而导致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教师要做到“教学相长”,其前提条件是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认真倾听学生良言,反思自我不足,做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案例2

(本文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2010年第11期)

【学科】美术

【执教、执笔老师】邓英姿

【教龄】24年

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要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一、及时利用生成事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

对于美术课堂上的个别生成事件,教师应及时利用,并不失时机地跟学生一起深入探究。这不仅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较好地达成学科课程三维目标的同时,获得目标的增值,实践“生命教育”。

【案例】

今天这节美术课是绘制“交通标志”,当我正在向全班同学布置作业要求时,L同学突然从座位上跑出来,去小柜拿美术工具,几个同学见了马上大声制止他,一时间教室里嘈杂起来。

于是我示意大家安静,说:“我们都不喜欢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的同学,但是大声制止也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这将使课堂纪律更加混乱。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帮助L同学吗?”

有学生马上举手说:“不要叫他,直接把他拉回来。”

立即有人反对:“不行,这样会打起来的。”

突然一同学说:“有办法了,向他出示‘禁令标志’。”

“对啊,”我连忙肯定道:“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学习用交通标志的图形表达方式和色彩意义,来绘制一些学校生活的‘禁令标志’,然后把它们张贴在教室的各个地方,时刻提醒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成为文明的小学生。”

这时一位同学举手补充道:“而且当有些时候同学违反了纪律,我们也就不用大声制止,而是可以用出示‘禁令标志’的方法来提醒他们。”

大家拍手赞同,于是我继续说:“那么今天我们的美术作业就是每位同学绘制一个交通标志,再绘制一个学校生活中落实文明行为的‘禁令标志’。”

【分析与思考】

及时利用课堂上的生成事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目标增值。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我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然后调整了当时学生的作业内容。既完成了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目标,了解交通标志、绘制交通标志和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同时更好地增值了情意目标,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拓展了“生命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学校生活秩序,在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同时,还要懂得尊重社会群体的利益,热爱每一个生命。

二、适度利用生成事件,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

由于生成事件具有偶发性的特点,所以不一定可以即时即用,要选择适当的利用时机。如果觉得利用时机不成熟,就巧妙地暂时搁置。不过可以开发利用的生成事件,也要把握一个“度”,不一定都要在当时的课堂上深入探讨,非搞“清”搞“透”为止,有时点到即止,激发兴趣,留下一点余地,保留一片空间,埋下一个伏笔,效果更好。因为要开展“生命教育”,真正地认识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所涉及的领域和学科很多,课后的延伸和学科拓展,是更好的完善方法。

【案例】

今天上“我喜欢的动物”这节美术课,当我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的动物图片后,他们表现得非常兴奋,于是我就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动物呀?”有的说,因为孔雀非常漂亮;有的说,因为熊猫很可爱;还有的说,因为猴子很机灵……这时X同学急切地想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站起来大声回答:“我不喜欢鲸鱼,因为鲸鱼专门爱吃小鱼,这是同类残杀,非常没有同情心的行为。”

“啊?”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充满疑惑。于是我说:“其实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人类确实应该要有同情心,要拥有‘强者辅助弱者’的品质,可鲸鱼还没有像人类一样有思维能力,我们要运用科学知识去理解它们的行为。鲸鱼吃小鱼是大自然中海洋‘食物链’的一个环节,正因为这种‘食物链’的存在,才能使地球生态保持平衡。”“噢——”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时我却说:“今天的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动物,感受它们不同的外形特点,然后用画笔来表现。如果对大自然中‘食物链’感兴趣,我们可以在课后上网或者找自然学科的老师一起继续探讨,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上每一个生命的特征,从而更科学地去珍惜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同学们频频点头,然后继续观察和欣赏我为他们提供的动物图片。

【分析与思考】

对于学生突发的言语,当我们判断它是一个有效事件后,可以给予一定的回应,但要把握一个度。X同学的回答,让在场的学生顿生疑惑,虽然也关联本课的情意目标,但涉及自然学科知识,所以在美术课上,我回应了他,解答了大家的疑惑,不过只是点到为止,然后引导全班学生在其他学科或领域,在课外时间做更深入的探究,拓宽了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机会。

三、隐性事件显性化利用,帮助学生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课堂上,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疑问或觉察到的一些异常现象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就应先通过激疑诱导,把隐性事件显性化,然后加以利用。尤其要多留意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变化,往往可以捕捉到有价值的“生命教育”问题,通过深入探究,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

四年级第一堂美术课“新年里的烟花”,同学们正埋头通过各种美术表达形式,进行以“烟花”为主题的创作。我在来回走动时,看到一位同学正在创作一幅因燃放烟火不当而引起的火灾的作品。于是我灵机一动,想到燃放烟火的安全问题,便问道:“燃放烟花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学生们漫不经心、异口同声地说。其实他们的回答仅仅留于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在燃放烟花时,如何注意安全?怎么防止火灾发生?”回答中隐藏着他们对于火灾危害的不重视和不了解。

于是我讲述了一段亲眼目睹的火灾过程,并请他们说说在这过程中,哪些现象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讨论结束后,一位学生总结道:“燃放烟花时,我们一定要检查家中的窗户是否关紧;平时还要多关心所住小区的消防设施是否合格……这是一个公民提高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质量的具体行为。”

【分析与思考】

当发现有价值的“生命教育”内容,在课堂上生成并隐藏于学生学习行为的表面之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诱导使其显性化,然后组织学生继续探究。这节美术课上,我在学生的创作和回答中,感受到他们对于“燃放烟火安全”的漠视,发现了“生命教育”的隐性契机,于是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问题和教育内容显性化,从而促进他们认识和重视这一问题,更好地实践了“生命教育”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明白:如何在灾难来临之际,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生命保障,是每一位公民提高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质量的具体行为。

案例3

(本文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2010年第11期)

【学科】音乐

【执教、执笔老师】何丹蓉

【教龄】15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共度的历程、共创的体验。在课堂上,教学不再是由教师独家策划、预定的剧本,更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幻莫测而不断高潮迭起。面对如此多的意外生成事件,教师如何有效地捕捉信息,适时找到切入点,进行动态德育渗透呢?

一、抓住动态矛盾生成,引导学生学会团结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针对多边、复杂的动态教学过程,要化解课堂中生成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有效开展生成性教学。

【案例】

在音乐教学“我怎样长大”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活动。

突然,从教室的后面传来了一个很高的声音:“我不演了!”

不服和委屈显露在一位学生的脸上,然后组里的几个其他声音也陆陆续续地冒了出来:“不要他了!”“我们少一个人没关系。”“没他更精彩。”大家的愤慨声越来越大,其他小组被这不和谐的声音吸引了,都关注起来。

有一位学生跑到我的面前,说了一句:“老师,我们小组想去掉一个人,可以吗?”

当时,同学们的眼睛都落在了我身上,空气一下子凝结了,大家都等待着我的回应。我想,只有2个答案,一个答案就是“可以”,那个学生一定会感到很失落;另一个答案“不可以”,小组里的学生一定会像倒豆子一样,将这个学生的“不良行径”一一在全班面前倒出来。

我转念一想,不能简单地回答他们。于是,我笑了一笑,想缓和一下大家的情绪。

我扫视了全班同学,不紧不慢地说了句:“大家觉得呢?作为他的同学,大家是怎样看的呢?”

这时,我们的学生开始发表意见。

“既然是小组表演,组里的人都不可以少。”

“大家要团结合作,有商量,才能演好节目。”

……

我看到这个小组的伙伴们都低下了头,觉得自己都有一些过错和偏激。

既然大家的观点都是正面的、积极的,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这远远比我自己给一个主观答案要来得有价值得多。

【分析与思考】

对于课堂中动态出现的意外矛盾事件,我想,教师一定要镇定,不要受学生情绪的影响,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面引导为主,循循善诱。在这里,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不一定都要由教师来充当“包公”,其实,我们大多数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巧妙的提问,引导同伴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形成团结合作的温馨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以反问纠正学生意外错误信息,有效开展课堂德育

当预设和课堂生成发生错位时,教师不能机械地按教案走,而要机智应对,以灵活的教学策略化解问题,引导学生。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应宽容学生的错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有效引导,纠正学生思想的偏差,达到更高的学习境界,融德育于课堂之中。

常言道:童言无忌。小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的话常常令教师惊讶,但却是德育的良好契机。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提问题往往比较直观和冲动。在这个时候,单靠训斥或灌输教育还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首先要冷静,不能急躁简单处理,也不能置之不理。保有良好的心态,以一颗宽容的心面对他们,抓住这个教育资源,做好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温和的对话中渐渐转化,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三、在检讨教师自身失误中树立求真的科学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预设有时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教学问题。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某教学环节失误,往往会引起学生的议论,引起课堂失控,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为此,教师要冷静面对,以此为契机,开展自我批评,提升生成性教学的德育价值。

【案例】

在异地教学“采茶舞曲”时,教师随音乐做示范——采茶动作。

生1:“老师把茶叶倒到头上了,哈哈!”

生2:“今天的茶叶算白采了!”

生3:“茶叶洗头咯!”

原来,我随着音乐的节拍先用斗笠装采摘的茶叶,后接了一个动作,又将斗笠戴在了头上,无意间示范失误了。

当时我被学生的哄闹声所淹没,一下子觉得自己挺没面子,心里有一点点恼怒,还有一点点自责。我该直接沉下脸表达我的不满,显示我的师威呢?还是置之不理,继续教学?或者向学生道歉,加以引导?在近30秒的嘈杂声中,我思考了一下,最后,决定抓住这个教育时机,进行一次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

于是,我随同学们一起笑了笑,说:“大家的观察非常认真和细致,老师真是忙中出错了!真对不起啊,在设计动作的时候忽略了细节,让大家看笑话啦!看来,老师也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谢谢大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提醒我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要更细心哦。”

【分析与思考】

正所谓人无完人,教师也一样。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误的时候,教师不可以摆出“师道尊严”,为自己强行辩解,更不可以漠视自己的失误。这样做虽然能一时压制住学生,但是一定会给他们留下阴影,对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如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真诚地向学生表示抱歉,其本质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理解,也会受到更多的敬佩。

案例4

(本文发表于全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新课程》杂志2010年第4期)

【学科】语文

【执教、执笔老师】费玮雯

【教龄】20年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生命,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必然不全在教师预料之中。有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捣蛋”对教师原有教学思路的冲击事实上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不管是教师欢迎的资源,还是教师想回避的问题资源,都是值得利用的。

一、变尴尬事件为德育资源

课堂德育无处不在,贵在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及时捕捉,变教学问题为德育素材,有效地开展课堂德育。

【案例】

今天是一个非常的日子,学生们从上午开始就兴奋不已,吃完午饭,就见孩子们忙忙碌碌,收拾着自己的桌面,原来今天是家校开放日,家长要来到我们的教室,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看看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我也为今天做了精心的准备,希望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课。不多久,家长们陆续进入教室。

师:大家肯定纳闷,一个男青年,为什么连一个易拉罐也不会开启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1-4节,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年轻人不会开易拉罐原因的句子。想一想从句中你读懂些什么。

生1:我从课文中的这句话看出他为什么不会开启易拉罐:“他是个农村娃。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大学。”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男青年是一个穷孩子。我想他也许就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山区,也许他是第一次坐火车。家里人为了供他上大学而节衣缩食,根本没有钱去买健力宝喝。

生2:“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当我读到“犹豫再三”、“摸”和“皱巴巴”这三个词语时,我感受到这皱巴巴的5元钱对男青年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师:你说得真好!

这正是我要的答案,也许是有家长来听课,我希望把精彩的一面展现在家长的面前,也许是上课时间的关系,我连忙抓紧时间表扬他,希望在最完美的地方收笔。还没等我说完,那个孩子又继续说开了:“皱巴巴的5元钱说明是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有钱人拿出来的钱都是很挺的。”

“哈哈……”他的回答引来了家长的一阵哄堂大笑,在座的孩子也跟着大笑起来,但我发现此时的他却被笑声给怔住了,只见泪水已经充满眼眶,真的,还没等我开口,他的眼泪已经“扑簌扑簌”地往下掉。家长的笑没有恶意,这个笑是情不自禁的,但这学生感到委屈。

“你说得很好,从‘皱巴巴’一词能看出男孩子家境很贫寒,他从来没有喝过这种易拉罐饮料。这说明你很会思考,让我们给这位同学精彩的回答鼓掌吧!”我通过这种方法来鼓励这位学生的发言。

最后,这位同学笑了,而且笑得很灿烂。

【思考】

当学生遇到委屈,怎么办?是无视学生的情感继续上课,还是尊重学生,把“学生本位”观念落实到课堂中?这不仅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

二、机智应对“节外生枝”事件

当学生的问题超越了课文文本怎么办?其关键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巧妙应对课堂中的意外事件,不能机械地按教案走,使课堂成为教师播种智慧的土壤,以真正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案例】

《水上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故事性强,情景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

在学习水上飞机用途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水上飞机本领的句子,没几分钟,一只只小手就高高举起,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

生1:我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

生2:我是海上运输机,可以给海上船只运送物品。

生3:我是海上消防机,可以给着火的船只灭火。

学生们把课文中飞机的功能一一正确地叙述了,接着我正准备教学的下一个环节。突然被一位学生的发言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

“老师,我是海上烹饪机,专门给海上船员提供美食,丰富船员的枯燥生活。”

顺着声音望去,是平时不积极发言的小徐同学,他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海上烹饪机课文中没有,小徐说错了!”接着,同学们笑了起来。

“小徐同学说出了课文中没有的飞机,很有想象力,可见飞机的功能可真多,大家还能想出飞机更多的用途吗?”我微笑地对同学们说,并表扬了小徐同学。

以后,小徐一改静听的习惯,上课提问或回答的积极性逐渐高涨起来,成绩也明显有了提升。

【思考】

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和想象力的生命个体。当学生点燃自我的创新火花,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扼杀。

三、利用问题开展课堂德育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生成的所有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始终要有“活教材”的意识,做到教无定法,有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案例】

今天专家来我们班级听课,课前,我就在教室忙着做上课的准备工作。专家徐老刚进教室,就听小胖在下面轻声嘀咕:“这么老的老头子,还来我们教室干什么?”。

尽管声音很轻,但我已经听到了,为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所以我装着没听见,仍忙这忙那。

好事的小李按捺不住了,大声嚷嚷:“费老师,费老师,小胖骂后面的老师老头子。”

我顿时愣住了,用我那不大的眼睛狠狠瞪了小李一眼,心想:谁让你多事的,小胖说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知晓,你现在一嚷嚷,全班小朋友都齐刷刷地回转头,笑着看向徐老,又齐刷刷地望着我,想我肯定会狠狠地批评小胖。

我想事已发生,同学们都等着我处理。我对自己说:“忍住,不能发火,否则局面会更糟。”稍停片刻,我笑了笑,温和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爸爸的老师》吗?”

学生们不停地点头,我接着说:“这位可是费老师的老师哦,他的学问可大了……”我一边说着,一边拿了一把椅子请徐老坐下。小胖看见了,也走到徐老面前,奶声奶气地说:“老师,你姓什么呀?”徐老笑嘻嘻地说:“我姓徐呀。”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在下面叫着:“徐老师好,徐老师好!”

【思考】

学生是最天真烂漫的,他们是想到什么说什么,面对调皮的学生影响课堂教学怎么办?一味地责怪学生并不能解决问题。换位思考,理解学生的处境和心理感受,用智慧的方式使课堂意外的干扰成为教师开展育人的契机,这才是有效的方法。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语,都是学生学习的示范。

案例5

【学科】体育

【执教、执笔老师】陆倍倍

【教龄】6年

体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教学事件是常有的事。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弃置不顾,看不到其利用的教育资源价值。下文中的三堂德育课案例也许会给大家一些启迪。

一、让学生比赛失误的事件成为友爱教育的契机

【案例】

这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30米快速跑。在分组练习了几次之后,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安排他们进行30米接力赛跑的练习。哨音一响,只见同学们迅速地投入到比赛中。突然,平时性格内向的小王由于身体重心前倾太厉害,在途中跑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就在我准备跑过去扶起他时,他却坚强地自己爬了起来,并且一瘸一拐地坚持跑完了全程。在这一轮比赛结束后我去看望他,只见小王同学腿上蹭破了皮,流了血,疼得哭了起来。也正因为该同学的摔倒,他们小组没有拿到第一。就在这时,他们小组的小丁同学说道:“小王,这次输了没关系,下次比赛我们一定能赢回来,加油!”很多同学也都纷纷过来鼓励他。

我听了这话之后很感动,适时地终止了比赛。在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做法,表扬了相互鼓励加油的同学之外,我强调了在受伤后仍然坚持比赛的这种顽强精神也同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平时,在我们的学生进行游戏或比赛时,常常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一点小错误而批评对方,而这次,面对小王同学的失误,他的组员及时给予他的鼓励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让学生认识到在别人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帮助他人,才能做到团结互爱。

【分析与思考】

体育课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健身知识和技能的课堂,同样是育人育心的主阵地。对于关注课堂德育的教师而言,课前有目的的预设必不可少,然而,课间所发生的意外生成教学事件更是教师开展课堂德育的最佳契机。

二、让捣蛋学生意外的进步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良机

【案例】

小郑是本学期转来的新同学,别看他个子不高,但平时特爱捣乱,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总喜欢和周围的同学说话,还经常欺负同班同学。原本以为身体条件并不出众的他,体育成绩也一定是平平的,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在一次跑步比赛中,他竟然是全班跑得最快的,居然成了一名“短跑冠军”。忽然有一个念头从我脑海中闪过,于是我对他讲:“小郑,你真棒!这次短跑比赛拿了第一名。如果你能在上课纪律的‘跑道’上和同学们‘赛跑’,相信你同样能追上其他同学的。来,我们交个朋友吧!以后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来问我,好吗?”他高兴地笑了。在以后的观察中,我欣喜地看到他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有时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他没控制住自己和别的同学说了话,只要我一个眼神,他就马上认真地听我讲课了,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分析与思考】

大家知道,捣蛋生难教,易使教师望而却步。但事实上,对于有慧眼的教师而言,契机无时不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教师能克服所谓的“惯性思维”,理性地去分析、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能适当地在学生面前把这些闪光点“放大”,那么我想,无论是怎么样的一个孩子,都会喜欢这位老师,喜欢他所教的课,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的。

三、面对同学的演示失误,引导学生学会宽容

【案例】

在“海绵球掷远”的练习课上,我请了一位小女孩上台演示。或许是第一次做示范的缘故,小女孩神态显得有点紧张,球投得很用力,但是方向出现了偏差。

“咚”,只见那个海绵球擦着长廊飞上了房顶。

“刷”,所有的同学目光倏地聚焦在小女孩的身上。整个课堂先是安静,静得仿佛都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和心跳。接着是哗然,许多学生叫起来了:“赔!要她赔!”说实话,这部分学生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是极富有集体荣誉感,说明损害公物要赔偿的观点已深入人心。

但是,站在女孩的身边的我,清楚地看见,泪水在女孩的眼眶里开始不断地打转。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赔,因为刚才我让她做示范的!”

说完,我拿起另外一个海绵球,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再次邀请你为大家示范。”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球仍然投上了屋顶,还是老师赔!”

闻听此言,大家都安静下来了,自信又回到女孩的脸上。于是,动作示范很准确,也很精彩。

【分析与思考】

如果让现实生活中无意间失误能成为“宽容”教育的素材的话,那么,我们的学习生活是何其的美好。为此,教师需要有勇气和关注力来寻找这样的教育契机。在宽容学生的学习失误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因为我知道,学生示范动作出现失误,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也许就这样被压抑,被泯灭,也许她就无法继续安心上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学习。所以要尽快让这个学生从事件阴影中走出来,给予她鼓励和信任,让她再次为大家示范,品尝成功的快乐。

案例6

(本文发表于《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杂志2010年第4期)

【学科】英语

【执教、执笔老师】王怡颖

【教龄】11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呢?以下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三个生成性事件案例的处理方法,与大家一起探讨应对生成性教学事件的策略方法。

一、变嘲笑同学事件为课堂德育资源,关注学生情感教育

孩子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这时老师应及时纠正并能充分地利用生成事件的资源,并不失时机地把他们一起融入到这其中来。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错误,又让他们亲身经历了整个过程,增进了情感,激发了学习动力。

【案例】

为了更加凸显我们学校的英语特色,从这学期开始新增加了一门英语阅读课,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水平。这件事就发生在一节阅读公开课上。教学的前半部分讲到根据看过的内容来判断哪个是Amy的妈妈,为什么,并且再根据发音规则,正确拼出Amy妈妈的英语名字——Alison,孩子们在这方面的表现很不错。于是,顺利地延续到了下一个环节。

T:“Yourmother's name is Alison,she looks like you,her hair is black.”If the stranger told you that kind of thing,and they are right,how do you feel?(“你妈妈的名字叫Alison,你长得很像她,而且她的头发是黑色的。”如果有一位陌生人告诉你一切有关于你妈妈的事情,而且是对的。你感受怎样呢?)

Sean:I'm very surprised.(我会感到很惊讶。)

T:Surprised!Good!And another word also means surprised is amazed. Look!Which facial impression means amazed?(惊讶!太对了!有另外一个词的意思与这个词很接近的是amazed。看,哪一个表情是表示amazed?)

All:The second one.(第二个。)

T:When I receive a nice present from you,I am amazed. Please use the pattern When…Iam amazed. Give us your example.(当我从你那得到一份礼物,我感到很惊讶。请利用句型When…Iam amazed造句。)

Sunny:When I get a high score,I'm amazed.(当我得了高分时,我感到很惊讶。)

当我听到她的例句时,第一反应就是句子说的完整,没有语法错误。但又突然转念一想,不对呀,她是我们班中成绩优异的孩子,得了高分怎么可能会是感到十分惊讶呢?于是我马上说道:“When you geta high score,you feel amazed?So,when you get a low score,you feel right?”(当你得了高分,你感到很惊讶?那当你得了低分,你觉得很正常吗?)话音刚落,Sunny就自己先不好意思地笑了。班中一个叫Nathan的孩子偷偷地说:“When Joe gets a high score,I'm amazed.”Joe是我们班平时成绩最不理想的学生,明显Nathan有嘲笑他的意思。顿时全班哄堂大笑。说真的,Nathan说的确实一点都没有错,但作为老师,是绝对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来附和的,我想同时也借此良机再教育一下Joe和其他不用心的孩子。

T:Idon't think so. If he studies harder and harder,I trust that he'll get a high score one day. When he gets a high score,we'll say:“That's right!”Come on,Joe. Come on,all the boys and girls!(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他努力再努力,我相信他总有一天会得到高分的。到那时,我们就会说:“那才是对的。”同学们,加油!)

我的声音充满着激情,从孩子们的脸上我也同样读到了他们的信心。

【思考】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即使学生出现“无稽之谈”,教师也应该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果“一棒子打死”或“只批不立”的评价,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往往会使我们手足无措、举步维艰,必将抑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但如果处理好了,却能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成为无法预约的精彩。本案例中教师以反问句的手法及时纠正了学生对When…I am amazed的错误理解。除此之外,教师是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是否善于倾听,是否能很快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是教师能否发挥好有效引领作用的重要条件。本案例中虽然那位叫Nathan的同学说得很不以为然,但教师却从中听到了他的嘲笑,之后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化消极为主动,利用学生嘲笑同学的不礼貌事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开展课堂德育,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变学习困境为传递友情的契机,让课堂充满友爱的微笑

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学生鲜活的生命,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中生成的内容基本上是无法预计的,更无法作任何预设。有时学生一句突如其来的话语就会搞得更尴尬,如何使之成为意外的精彩呢?那么教师当场的稳定和沉着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

记得在上《Tell Me the Way》这课的时候,可以说几乎整节课都在我的预设之中,平稳而有序,已经快大功告成了,却突然来了一个意外。

T:Dilian notonlywants to go to China Pavilian butalsowants to go to Japan Pavilion,Poland Pavilion and England Pavilion. Now,we do a role play. One is Dilian and the other is the helper telling the way. There are some sentences here to help youmake the dialogue.(Dilian不仅想要去中国馆,而且想要去日本馆、波兰馆和英国馆。现在我们做一个角色表演。一个人做Dilian,另一个做帮助她的人。这儿有一些句子可以帮助你完成对话。)

(三分钟后,我叫了两组进行了这个表演,他们的表演和对话都十分好。最后,我看见Helen和Happy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尤其是Happy,于是我让他们到前面来做这个表演。)

Helen:I'm Dilian. Iwant to go to England Pavilion. Could you please tellme the way to England Pavilion?(我是Dilian,我想要去英国馆。你能告诉我去那儿的路吗?)

Happy:Oh!I'm very sorry. I'm new here,too.(哦,对不起。我也是新来的。)

我一下子脑子里“轰”的一声,Happy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真让我不知所措,可能是她不知道该怎么说。

定了定神,想到今天的角色表演的主题是“帮助”,既然Happy这个忙没帮好,那何不再叫一个小朋友来帮Happy呢?这样既圆了场,又同时给了孩子们更多的表达机会。对!就这么办。于是我微微一笑。

T:Oh,Happy is new here,too. Do you want to go to England Pavilion with Dilian?(Happy也是新来的。你想和Dilian一起去英国馆吗?)

Happy:Sure,of course.(当然。)

T:Who wants to help them?(谁想帮助他们?)

(所有的孩子都高高地举起了他们的手,说着:“我!我!”)

孩子们的积极主动,那份想要帮助他们的迫切的心在这个环节中表露无遗。

T:Alan,you please.(Alan,你说。)

Alan:You can take a ferry and get off at Show Center Dock. Walk along Puming Road and turn left. Walk along Shangnan Road,you'll notmiss England Pavilion.(你可以乘渡船在表演中心下,沿着浦明路走再左转,然后沿着上南路走,你就会看到英国馆了。)

T,Helen and Happy:Thank you,Alan.(谢谢。)

突然觉得Happy这次出人意料的表现成了这节课上的点睛之笔。我不禁想到一句成语,虽然不是那么特别的恰当,但着实表达了我当时的心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思考】

由于个别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受到自身能力的制约,无法接着别人的话语进行对话。此时,教师能及时发现这一尴尬现象,让英语成绩优等生来做“帮手”,让英语水平差的同学在他人的帮助下走出困境,从而使课堂成为传播友爱的家园。

三、变调侃氛围为常态教学,用宽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不和谐的课堂“杂音”是很多教师们最讨厌出现的情况。意外出现时,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如借机引导到常态教学,包容学生的过错,从而在营建师生友情氛围中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

今天上课的内容是如何讲外国人的姓名。他们姓名的顺序和我们中国人正好是相反的,于是我事先有了两个预设:一是先以人名Peter Black为例,说一说哪个是姓(last name),哪个是名(first name).T:The first name is Peter and the last name is Black.(名是Peter,姓是Black。)二是以我们的中英文组合名字为例,如一个同学的姓是李,英文名是Alice,那么她的全名就是Alice李。T:The first name is Alice and the last name is李。(名是Alice,姓是李。)

第一个预设平稳地展开,但在说第二个例子的时候,有一个叫Blue的孩子兴奋地边笑边说:“怡颖王,哈哈。”(王怡颖是笔者的名字)同时其他一些学生也在暗暗偷笑。Blue一直是我们班最淘气顽皮的孩子,他总喜欢在课堂上突然发表一些和别的同学不一样的言论,显得十分另类和受人关注。我心里真的老大不高兴,他实在是太不尊重我了,把我的名字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随意地调侃。我当时的脸色相信一定是难看极了。与此同时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喊:这样表现是否显得你太没涵养了呢?是不是可以有另外一种方法既能缓解课堂上这个尴尬僵局,又能继续今天我们的话题呢?的确Blue的说法没有错啊,国外的姓名顺序就是先说名(怡颖),再说姓(王)的呀。定了定神,我微笑着说:“对,没错!就是怡颖王,就像建祥李是一样的(李建祥是他的名字)。”这句话把孩子们刚才的注意力马上转移到了他的身上。随后我又说:“Blue李,Could you please saymy full name?”(你能说出我的全名吗?)他停了停,马上说:“Amanda王。”“Well done!Any volunteers?Please tell us your full name?”(太好了!还有其他人说一说你的全名吗?)我马上话锋一转,重新回到了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上来了。

【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节外生枝事件有时是一种对教师无意的不尊重行为。作为教师在面对同学当众“出丑”时,是宽容呢,还是当场反击?显然,这反映了教师的德育素养和教育智慧问题。让突发的课堂事件平稳地过渡到常态教学,不仅需要的是教师智慧,更需要教师宽容的心境。因此,教师能用博大胸怀,宽容学生不经意间的“挑衅”,从而构建起连接师生友情的纽带,使有效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案例7

【学科】英语

【执教、执笔老师】沙灵敏

【教龄】5年

在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蹦蹦跳跳、思维活跃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因此,课堂的教学问题“生成”也就无处不在。教学生成问题无所谓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驾驭能力。

一、让突然的“错误表达”变成德育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程度并不是很深,然而,学生的思想及认知程度与该阶段的英语语言学习程度有时并不能达到同步,甚至远远超出了他们可以掌握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想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然而却用错了单词,甚至出现伤害他人的情况。这时,如能抓住契机,机智应对,就是开展课堂德育的一种好方法。

【案例】

这堂课的主题是描述一个人的外表,从头发、脸部到四肢。在教完了单词和句型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和身边的人作对比进行描述,这个人可以是自己的家人、同学或者朋友,甚至是老师,要求在描述时必须用到所给的单词。事先我在PPT上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单词,结合了学生已会单词和本堂课的新授内容,当然,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

“请the big black boy上台交流吧!”有一位调皮的学生大声说。

这时,我感到很惊讶,竟然学生给自己的同学起了绰号。因为“black”是指黑种人的那种“黑”,而不是形容皮肤时的相对“黑”。此时,我感到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契机。我说,同学间不应该相互起绰号,这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你们知道“black”是什么意思吗?我们中国人皮肤有点黑是用“dark”,而用“black”就是指黑人的皮肤了。于是,我请了那位调皮的学生来表达一下自己现在的想法。很快,他站了起来,首先表示给他人起“绰号”是不礼貌的行为,并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并向老师保证好好学习。

【思考】

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不是在于课时有多少,而在于教师是否把德育工作融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教师如能将日常的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地融合起来,做到润物无声的话,那就是教师德育工作的最大成功。

二、让课堂生成问题成为“后进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对于“后进生”的辅导,我们往往苦于无从入手,于是在课后或爱心班上,一道一道的题目,一个一个知识点,不断重复再重复,可结果是老师自身很累,这些学生对学习也会多多少少产生一些排斥心理。那么,何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便渗透个别辅导呢?在课堂上,多给“后进生”一些回答问题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当出现“生成”性事件时也不用慌张或不解,有效利用和解决发生在“后进生”身上的“生成问题”,也是帮助他们进步的另一种方法。

【案例】

在这堂课上有一个环节是教辅音“g”在单词中的发音,我让学生模仿书上给出的例子进行举例,学生举出的例子一定是含有字母“g”,并与课本上出现的单词中“g”的发音是相同的。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我要求学生举出的例子必须是自己能够正确拼写的单词。由于我们平时对元音发音比较强调,这个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可以列举多个含有“g”的单词并正确拼写,如“green”、“grey”、“grass”等等。

突然小Z同学举手了,他比较调皮,平时上课总喜欢问一些奇奇怪怪的,但与上课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总与别人有些不同,别人想不到的他却能想到,于是他常常比较得意,爱表现,而且总喜欢揪着那个问题不放。这种好奇心和执著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如何才能将其引导到学习上,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想了想还是请他起来发了言,他得意地回答道:“Kangaroo.”我问他:“你能拼一拼这个单词吗?”他很爽气地回答道:“我不知道。”我愣了一下,先是问了问其他小朋友,发现没有一位小朋友会拼这个单词。于是,我最后还是决定将这个单词的正确拼写写在黑板上,可是写到一半,我停了下来,并把已经写在黑板上的字母擦去。我对小Z同学说:“既然是你说的单词,那么你就有责任替大家找出它的正确拼写,你回去找一找明天告诉大家,好吗?”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他真的来找我了,他告诉我,回家后,他从自己的课外书上把这个单词抄了下来,我看了看他的书本,还抄了两遍。借此机会,我好好地表扬了他,并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这个单词写在了黑板上。

【思考】

案例中的这位学生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后进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调皮、好动、与老师对着干。我们往往更关注在学习上对“后进生”的辅导,但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前提是端正的学习态度,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我们不应忽略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当面临学习困难学生的“生成性”教学事件时,我们不能忽略。当然,对于这位学生而言仅仅通过一次激励是不可能完全改变他的,但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变教学无关的课堂生成问题为课后德育的资源,让德育更有效

课堂变幻莫测,往往会有很多预设外的“生成性”事件产生,要有效地处理这些事件,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当遇到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德育生成问题时,可巧妙地在课外利用,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案例】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英语课,主要是学习一篇题为《Royal Sludge Hotel》的课文,课文描写了一家三口去度假,但却遇到了很多烦恼。

在学到problem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What's your problem?”,于是学生们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自己太胖了,想变瘦一点,有的学生说自己的电脑速度太慢了,想换个新的,还有的学生说很想养宠物可是爸妈不同意。

有一个平时很胆小的学生却大胆说出了心声。她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妈妈为她安排了太多的课外补习,没有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我听完她的回答后,我的心里有些沉重,一时不知用什么方法来应对。我知道,她是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妈妈对她期望很高,也许就因为如此,她的压力也比较大。于是,我停顿了一会儿,便开导她说:“那是因为妈妈很爱你,在妈妈的心里你是最优秀的,她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你啊。”

课后,我单独找了她进行沟通,花了大量时间从各方面对她进行了开导。

【思考】

课堂上的这次应对,我个人认为是比较牵强的,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不得不很快进入下一个教学任务,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个“生成问题”。到了五年级,孩子们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平时他们多多少少会流露出对学习有些力不从心。面对父母为他们安排的课外学习,他们也表现出了排斥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开始责怪起自己的父母,而没有意识到父母的用心良苦。面对学生在课堂中流露出的情感认知问题,我及时捕捉,利用课外的时间认真与学生交谈,引导学生要正面地看待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换位思考理解父母,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案例1

在生成性教学的土壤中托起明天的太阳

15年前,何丹蓉老师从幼教的岗位转换到了小学音乐教学的讲台;10年前,她又从江苏常州迁移到了这个国际大都市——上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近20个年头的她,这一道道坎毫不影响她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在参加了学校主持的市级课题后,她将生成性教学融入了课堂,为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搭建了一个个精彩的平台。她的论文《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分别发表于《静安教育》2010年8月刊和《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11月刊上。那么,看看她的成长足迹,也许会有一点启发。

推进新课程以来,全国中小学开始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生成性事件,并对生成性教学进行研究,倡导“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一名任教近20年的“老”教师,尽管有了一些教学经验,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时,我们该怎么思考,又该怎么面对,还要做出怎样的回应?在自己常常被困扰的时候,学校开展了市级课题“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我积极参与其中。

在课题的引领下,我开始了自主学习、同伴互助、探索实践、反思总结、提升价值的科研成长之路。我认真研读了叶澜教授所著的《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从中对“课堂生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学习如何提升自己对“课堂生成”捕捉的敏锐度,如何应对“课堂生成”的智慧和技巧。同时,我还增加了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和他们玩在一起,从而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从容应对“课堂生成问题”做好积累和铺垫。我在学习中研究,在课堂中实践,在反思中发现是应对“课堂生成”中有效完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三样法宝。

多一份关注——引领学生用心感悟艺术的魅力

在音乐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带着预设的教案进入课堂去完成自己的教学流程,面对学生的状况,作为教师该如何处理?是敷衍了事还是置之不理?是否担心自己的教学环节走不下去,而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其实不然,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外”多一份关注,会发现更多的惊喜,它能带领大家一起向音乐殿堂的深处迈进,激发彼此更用心地去感悟音乐的魅力。

例如,在一节音乐课中,我出示了四张节奏卡片,先请学生逐个拍一拍,然后凭自己的感觉去自由组合卡片,成为一小段节奏组。排列的要求就是让卡片排列的节奏组在拍击效果上有结束感就可以了。学生在尝试中马上找到了感觉,发现其中一张卡片放在最后特别有结束感。当学生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后,这个活动也就可以停止了。正当我想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时,一位若有所思的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等一等!刚才的节奏卡片那样排列虽然有结束感,但听上去很不舒服,感觉特别着急!”全班同学都把眼光投向了他,有的质疑,有的惊讶,还有的不屑,随后,课堂氛围一下子凝结了,大家屏住呼吸,等待我“开腔”。

在接触课题之前,我也许就会婉转地说:“你的问题我们下了课再讨论。”然后继续我的预设教学。但是在学校课题的学习和研究中,教会了我要学会关注课堂生成的细节,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这时的我,停止了继续预设教学环节的想法,而是给予这位学生关注和鼓励。为了证实他的言论是否有一定的道理,我就让所有的同学都闭上眼睛再听两遍。大家果然有了同感,所有的学生都佩服这位同学对节奏的敏感度。随后,在他的影响下,大家也都纷纷效仿,不断变化四张卡片的位置,发现节奏组要听上去舒服又有结束感,还真有一套讲究。“这个卡片不适合放在第一张。”“这两张卡片不适合放在一起。”这样一来,大家把这四张卡片的排列游戏做了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尝试。

显然,通过教师对“动态生成”的关注,抓住了这个很有价值的切口,在这个学生“推波助澜”下,拓展了同伴音乐思维的多元化,从而能更仔细、更深入地倾听、感悟,挖掘节奏带来的魅力,从而让全班的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得到了一次提高。面对有利于学生探究和提升的积极的“生成资源”时,我们要学会捕捉,更要给予关注和支持,因为这种善于发现、自主探究、大胆表达的学习态度是需要发扬和保护的,它应成为同伴的榜样,更需要渲染到每一个学生。

多一份理解——培养学生悦纳艺术和他人

学习音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悦纳艺术,提升艺术修养的过程。当学生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好和独特见解时,作为教师首先就是应该给予学生理解。在音乐的世界里,教师要努力引领学生学会悦纳他人和悦纳不同的艺术文化,和学生一起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记得三年级一个班在开学第一节音乐课上,我请大家用“小节目”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在暑假中所学艺术的收获。学生们踊跃参加,积极表演,有的学生演奏钢琴,有的学生演唱歌曲,有的学生吹奏口哨,还有的学生上来就“手舞足蹈”一番,大家对这些“雅俗共赏”的节目都有一定认可,因此对同伴的表演没有太大的争议。这时,有一个个子高高、纤瘦的女孩走了上来,她说要给大家表演一段京剧。话音刚落,大家一阵哄笑,听出来的是一种不屑和不理解。当女孩用那唱戏的架势站立好后,同伴们又一阵大笑,随着她用旦角唱腔开始她的表演时,同学们更是笑声不断,且越来越大声。有部分学生还用手捂住耳朵,一副痛苦不堪的表情挂在脸上。这时的她似乎失去了表演开始时的自信,声音越唱越轻,最后完全被大家的嘈杂声所淹没。这时的我,伸出双手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并上前拥抱了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学生们看着我的举动,谁也不吱声了。当时的我,对“观众”没有做出任何训斥,因为我知道,同学们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我也能理解,是因为大家对京剧不了解的缘故,对这种不同于平时唱歌的发声方式感到惊讶和不适应。我随后点评说:“你唱得很有韵味,一个小学生对我国的国粹——京剧感兴趣,真了不起!如果我们小朋友都愿意学习和传承它们,那我们的传统艺术一定会更快地走向世界,立足世界!”接着,为了化解大家对京剧的疑惑,我临时增加了现场问答,请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由我和这个女生来个现场回答。由此,我们了解到她随着奶奶一起参加了一个京剧的票友会,并拜师学艺,一招一式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问答结束后,大多数的同伴渐渐转变了态度,对京剧开始充满了好奇。在接下来的第二节音乐课中,我做了教学进度的调整,增加了《小小京剧迷》这一主题教学,大家在分享京剧资料的同时,还尝试着学一学京剧演唱中的一招一式。

在这个案例中,我用了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的付出,悦纳同伴的特长,不可以鄙视同伴的兴趣爱好。同时,我还敏锐地找到教育和推广多元文化的切口,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国家的戏剧文化,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并悦纳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多一份激励——给予学生自信和温暖

激励是学生勇往直前的动力。在教学中,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赞赏他人,学会关注他人的付出,学会发现他人的艺术之美,学会向他人学习,让每一个同伴或团队在自信中进取,在温馨的团队中感受温暖。

但是,如果老师没有敏锐地抓住学生在评价中的不利因素,并加以指导,那一定会事与愿违,形成彼此挑刺、互不团结的团队。例如,音乐课上一个小组综合表演后,我请同学们来进行评价。我话音刚落,课堂上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他们组的某某表演得很差。”“这个组的动作不整齐。”“这个组表演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表情。”……我当时傻了,同学们怎么回事?难道这组的表演一点优点都没有吗?台上表演者的表情也从兴奋到愤怒,全体演员备受打击,课堂上一下子出现了一种对峙,空气中都弥漫着阵阵火药味。

我站在了两个方阵的中间,并没有马上说话,而是看了看大家,示意大家冷静下来。那时的我其实在思考如何应对这种尖锐矛盾的场面: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会尖锐地提出别人的不足之处,以显示自己的“高见”,也没有换位思考的习惯,考虑表演者的心情;另一方面,表演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接受批评。我觉得,我站在哪一个方阵都不合适。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对方的心情,我对着“观众”说:“如果你在表演小组里,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我又转身对表演组的学生说:“你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才会更有信心地演下一次?”我的两个问题似乎点醒了同学们,大家紧张的表情也渐渐缓和了下来。紧接着,我用示范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我觉得他们的优点是……,如果在……方面……会更棒!”说完,我马上问了一个表演者听后的心情,他说:“听了很舒服,也愿意接受。”然后,我告诉“观众”,在评价的时候最好先说值得鼓励的方面,然后再从细节着手,提出更好的建议或意见,这样的评价会得到表演者的接受,也会让所有的人感受到评价者对小组表演的包容和认可。在这样的引导下,重新开始了生生互评。在接下来的表演和互评环节,每一个学生被集体的赞赏和同伴的鼓励所温暖着。

案例2

尊重学生,让课堂生成充满活力

费玮雯老师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二十几年了。一直以来,她努力领会新教材的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但总感觉自己的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模式,毫无新的突破。自从参加学校主持的市级课题后,她将生成性教学研究融入课堂,在课堂中巧妙运用生成,让生成性教学成为课堂的精彩,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在课题的引领下,费老师学习着、研究着、成长着,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她的研究论文《机智应对生成事件,有效张扬学生个性》发表在《静安教育》2010年2月刊和《新课程》2010年4月刊,并在小语会组织的教师论文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一、一个学校课题——让我学习生成性教学内涵

新课程,让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生成的新课堂,面对着生成的精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生成,是置之不理?还是正视意外,尊重学生?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考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机智应对生成?把握好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些问题常常困惑着我。

随着学校市级课题的深入开展,我有幸聆听了校领导和专家对生成性教学理念的诠释,阅读了学校印发的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论文,学习了同伴撰写的文章,参加了教研组关于课堂生成的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这一次次的学习研究,我对生成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以学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我学习关注课堂的细节变化,学生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个求助的眼神……这些也许就是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我在教学中学习着、实践着、反思着,也成长着。

二、一首动情的歌曲——让“生成”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在语文课堂上常常会碰到一些偶发事件,如学生提出的一些怪问题,做出的一些怪举动。现在老师们常常担心一节课35分钟完不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将自己预设的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生成前进?我认为,在课堂中抓住瞬间意外,做出积极反应,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但愿人长久》是一篇文中含诗的课文。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文中的故事来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文中只截取了《水调歌头》词中最精彩的几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问学生是否知道整首词,但几乎都答不上来。这是我预料中的,我于是在多媒体上出示了我事先准备好的PPT,完整的词出现在学生眼前,好奇的学生开始大声朗读起来,但这时我注意到学生也许是因为有些字的读音不清楚,也许是因为句子意思不理解,读得疙疙瘩瘩,一点不流利。我正想显示一下老师的渊博知识,这时不知谁在下面发出了哼哼哈哈的唱歌声音,爱管闲事的小刘大声喊道:“老师,小张没读诗词,他在唱歌。”同学们齐刷刷地回头看着小张,小张则一脸委屈的样子,轻声嘀咕着:“我又没……我唱的是……”这时他们又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了我,看我如何处置小张。

以往,我肯定会拿出教师的威严,“这节是语文课还是音乐课?上课思想要集中,要认真听讲。”也许还会狠狠地批评他几句,等全班学生坐端正了,才会继续自己的教学。现在我意识到,要关注课堂中的“节外生枝”,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一切以学生为本。于是我走到他面前,蹲下身子,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声问他:“你是在唱歌吗?”小张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是在唱歌,可是我唱的是你多媒体上打出来的诗词。我听我妈妈唱过这首歌的。”是啊,这首是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也是我喜欢的歌曲。“那你能唱给大家听听吗?”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小张轻轻的歌声在教室响起。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沉浸在这首歌中。“这首歌真好听!”学生不由地发出感慨。“是啊,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流传至今,改编成歌曲依然散发着绵绵的情意。中秋佳节,仰望夜空的圆月,我们更思念远方的亲人,让我们把美好的祝福随着歌声送给远方的亲人。同时我们也非常感谢小张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动听的音乐。”这时小张的脸上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在课堂上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我们只有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只有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这堂语文课,因为这个孩子“节外生枝”的歌声,让学生在乐曲中默默了解了词的内容,在乐曲中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在乐曲中情感得到了升华。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让师生在对话、沟通、交流、碰撞的互动、合作中,唤醒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三、一个意外的回答——让“生成”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往语文课堂教学,我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后,总是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寻找心中标准的答案。现在,在语文课堂上,我更多地提供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空间,引领他们探究尝试、表达看法,让学生去遐想,去深思,从而体会文章的情感。

《独果》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八单元中的一课,叙述了“我”家三代人互相礼让,都不肯吃“独果”——一个大橙子的事,体现了一家三口的浓浓亲情。学到文中最后几句:“妈妈找来一个网袋,把宝物挂在奶奶的蚊帐上。从此,屋子里飘逸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我问学生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吗?其实不用问,我也知道学生的答案。这是个绝妙的方法,因为一家人都可以享用这个独果,体现了他们互相谦让,正好与我的教案相符。学生对我的提问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好——”可偏偏有一个刺耳的声音飘入我耳朵,“不好。”大家出乎意料,我也大吃一惊。但我仍微笑着说:“为什么你觉得妈妈这个做法不好?你有什么意见?”他手舞足蹈地说起自己的看法:“独果多珍贵啊,一年一棵树上只有这么一个果子,妈妈把它放在网袋里,时间一长,独果烂了,谁也没吃到,这不是浪费吗?”他的回答引起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有的同学听了他的解释也觉得有理,纷纷举手要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学生纷纷表达了想法:“应该给奶奶吃,奶奶吃了能延年益寿,再说,奶奶年纪大了,以后可能没机会吃了。”“我觉得应该给妈妈吃,妈妈是全家的顶梁柱,是一家之主,妈妈倒下了,这个家也就完了。”……多好的答案啊!我惊讶于学生大胆创新的思维。有一位学生向我提出了问题:“老师,那你说这个独果应该给谁吃?”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说得不错。不管给谁,首先应该想到别人,学会互相谦让,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努力创设“尊重学生,民主对话”的课堂氛围,以一个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激励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态下敞开心扉,进行真情“对话”。“你有什么意见?”“你有更好的方法吗?”从尊重学生出发引发学生畅谈自己真实感受。

生成是美丽的,它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挑战。教师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情感生成,就会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真正成长,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因为有了生成而更加美丽、更加精彩!

案例3

从容应对课堂生成问题,让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从事教学工作刚满6年的陆倍倍,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不服输的性格使他对研究课堂教学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他立志要让自己从一名“半路出家”的教书匠转变成研究型教师,他先后独立主持过一项区级青年课题和一项市级青年课题,在边实践边研究的过程中感悟着教学的真谛。在参加了学校主持的市级课题后,他将生成性教学融入了课堂,与学生间的距离更近了。他研究的论文《让课堂意外事件成为开展体育课堂德育的契机》发表于《静安教育》2010年9月刊。让我们与他一起感悟生成性教学带来的喜与乐。

由于新课改的推进,“生成”成了人人耳熟能详的术语。但真正到实际操作的时候,仍让人感觉很陌生,无从下手。尤其是小学阶段,生成性事件在体育课堂中常易出现,如何有效地处理,对我这个年轻体育教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也是一次促使我快速成长的机会,我不断学习着、思考着、实践着、成长着。

学习生成性教学智慧,转变自我陈旧教学观念

一年前,学校承担了关于生成性教学的市级课题。在校领导和专家的引领下,大家都着手学习相关知识和理念。学校课题组开展的各种研修活动为我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宝贵学习机会。

记得一次聆听了我们组室蔡老师执教的关于《海绵球掷远》的教学,感觉受益匪浅。她的课给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真的学习得很快乐,课堂上蔡老师尊重学生的情感,能机智地把握住生成出的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结伴与小竞赛的形式不断给予学生口头上以及行为上的赞赏,学生们越学越开心,越练越有兴趣。通过这堂观摩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对课堂中学生情感的把握,对教学实效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直面课堂生成问题,向同伴学习智慧应对生成问题的方法

尽管在那以后我总是想方设法地学习面对生成问题的技能,但是仍旧出现过完全出乎我意料的状况。记得那是一堂三年级(2)班的击剑拓展课,我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情节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佐罗(西班牙小说中的英雄,剑术高超)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我满意地又问:“同学们想不想学习佐罗最厉害的进攻步法呢?”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想”,但出乎意料的是,小王和小强大声地回答说:“不想,也不可能。”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我完全没有意料到有学生会这样不按常理出牌,气愤异常,想把他们叫出队伍,狠狠地批评一顿。可一看时间,整堂课已过一半,我只得草草赶进度,小王和小强则练习时极不认真,可以说是带着很大的情绪在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结果这节课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就因为我没能有效地处理这个“生成事件”,导致以失败而告终。

下课后,我直接把这个问题拿来向同事们请教。与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交流之后,我受到了不少启发。这类突发情况,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有时甚至会产生严重的逆反情绪,和教师软抵抗,或矛盾激化,使局面难以收拾,最后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而教师这时由于事发突然,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容易心理失衡,没有耐心,言语过激,更易激化矛盾,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其实学生有这样的反应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自信心的不足,希望能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只是用的方法不对。

教师在看到这种情况后应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在不批评学生的同时还利用一些评价交流的机会去启发鼓励孩子们,让学生们有时间能练一练,讲一讲,反而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种效果往往比长篇大论的教育更有效,因为它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表现的舞台都给予学生,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附加价值。

智慧应对课堂生成问题,让学生感受被激励的快乐

动态的课堂需要灵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用民主的教态对待课堂生成问题,把课堂生成问题看成是改善师生关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契机。

小郑是本学期转来的新同学,别看他个子不高,但平时特爱捣乱,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总喜欢和周围的同学说话,还经常欺负同班同学。他的身体条件并不出众,体育成绩不好,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在一次50米跑步比赛中,他的成绩竟然比原先提高了2秒多,尽管这个成绩仍旧没达到及格标准,但是对于小郑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忽然有一个念头从我脑海中闪过,于是我对他讲:“小郑,你真棒!这次短跑比赛成绩提高了很多哦!如果你上课能再认真听听老师教的小窍门,相信你同样能追上其他同学的。来,我们交个朋友吧!以后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来问我,好吗?”他高兴地笑了。在以后的观察中,我欣喜地看到小郑变得认真起来,每次我讲解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听着,有时也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他没控制住自己犯了小错误,只要我一个眼神,他马上纠正,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大家知道,捣蛋生难教,易使教师望而却步。但事实上,对于有慧眼的教师而言,契机无时不在。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教师能克服所谓的惯性思维,能理性地去分析,并且能适当地在学生面前把这些闪光点放大,那么我想,无论是怎么样的一个孩子,都会喜欢这位教师,喜欢他所教的课,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案例4

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非为“教”而教

沙灵敏是一位具有五年教龄的青年英语教师。五年中,她完成了从二年级到五年级的一轮教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她乐教、好学,勇于尝试、勇于挑战,乐于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在学校的引领下,她积极投身于课题研究等科研工作中去,并取得了一些收获。在“磕磕碰碰”中成长的她,享受着教学的乐趣。

在刚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两年,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我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教学设计的研究上,总想把每一节课塞得满满的,总想把所有想教的东西都挤进35分钟内,脑海中永远只装着词汇和语法。然而,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却往往有所忽略。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我慢慢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我校开展了生成性教学的课题研究,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小学阶段英语学科知识难度的限制,以及学生在该学科知识积累还不够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以模仿和简单的实践操练为主,因此,在学科知识方面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较少,而相反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却占了很大的比重。于是,我开始重点关注这些生成性问题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并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转变观念,调整心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困生往往会制造许多生成性问题。由于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种种原因,他们接受新知识的速度较其他学生稍慢了一些,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平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节奏非常快,这些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进度,甚至有一些简单的问题,也无法正确回答。这种情况每节课都会发生,那时的我,有些无奈,心想:“已经那么简单了,还要我怎么给你解释呢?”于是,往往只是简单地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并让他们重复一遍,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听课的效率越来越差,成绩自然无法提高。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种误区。我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放低姿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我发现,原来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知识技能上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于是,我便从这方面着手,没想到果然颇有成效。

比如,去年我新接了一个班级,有一位小朋友成绩较落后,但上课却相当“活跃”,他总想炫耀自己在课外学到的东西,却总是弄巧成拙,常常无视老师提出的要求。这种情况出现了几次以后,我有点失去了耐心,请他回答问题的次数也慢慢减少。直到有一次,我认识到应该转变观念。那节课上,我们上到辅音“g”的发音,于是我要求学生能够举例并拼写单词来巩固已学知识,他也举手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允许他起来回答。他说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单词,并表现出一副得意的样子,但他并不能拼写出这个单词。请他坐下,就此作罢?还是我把单词写在黑板上,顺便教给大家?那个时候,我思考了片刻,无论哪个选择都没办法解决根本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单词的问题,而是学习态度的问题。他的学习不踏实,懂得了点皮毛,就觉得自己都掌握了,这种过于浮躁的学习态度导致了他学了很多东西却无法提高成绩。因此,我意识到,要抓住这次契机,彻底改变他。于是,我鼓励他回家找出这个单词,并在第二天的英语课上教给其他同学。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他第一时间找到我,让我看他抄下来的单词,还抄了两遍,让我非常感动,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肯定了他的学习态度。渐渐地,我看到了他的变化,他的成绩也有了起色,并趋于稳定,上学期末的考试他居然名列前茅,让我喜出望外。

之后,我开始思考更多知识技能背后的问题,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如何帮助学困生这个问题上,我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固有认识,他们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缺乏自信,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拘泥于教案,随机应变

我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好,很多学生不仅在学校表现得非常出色,还在课外参加各种各样的英语辅导班,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非常自信,平时上课时,时常挑战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打断授课节奏。他们的表现欲十足,总喜欢用一些课外学到的新词,可结果却是“张冠李戴”,把词用错了地方,更有甚者,竟然用学到的新词来取笑其他的学生。

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为了赶进度,我往往忽视这类问题,只要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语法错误,就算通过。然而,这种问题不容小觑,学生年龄越来越大,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如不及时进行引导,或许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这种说法是对的,还为自己的表现而洋洋得意。

记得,曾经有一位学生,英文名字叫“Happy”,性格比较随和,在班级里人缘特别好,大家都喜欢他。于是,我总喜欢用他的名字来举例子,大家也记得特别牢。当我们升入高年级后,个别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用他来举例子。然而,学生毕竟只是孩子,掌握不好分寸,举出的例子并不恰当,后来,甚至带有取笑的味道。四年级时,有一节课我们上到“too…to…”结构,我通过举例子来为学生解释“The boy is too young to ride a bicycle”。接着,我请同学们来举一举例,有一位学生说:“Happy is too fat to run fast.”大家都笑了。第二位学生说:“Happy is too short to play football.”大家笑得更疯了,并纷纷举手。Happy的表情有点尴尬。于是,我停了下来,用非常严肃的语气告诉他们,不应该取笑他人,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接着,我没有按照教案继续课程,而在黑板上写了另外一个句型“…enough to…”,让学生们用它来举例子,并对Happy说了些赞美的话,气氛缓和了许多。

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没有上完,但我并没有感到后悔,学生们懂得了,欣赏他人比取笑他人更有意义,对他们来说,这或许比上好几节英语课、背好几篇英语课文的收获都大。我想,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关注学生成长心理变化,备教案,更备“学生”

高年级的英语课中往往关注“开放性任务”的设置,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跟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事情,或者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达到锻炼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然而,学生有时会“借题发挥”,趁此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都长大了,越来越有想法了。

比如,我们有一课是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描述”。别看就短短几句话,却能看到孩子们的内心。有的孩子非常自信,把自己说得特别好,而有的孩子明显有些自卑,用的都是消极的词语来形容自己,让人听了不免有些心酸。再如,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几乎每节课都会听到学生抱怨的声音。尤其是有一位学生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她说:“我的烦恼就是,没有自己的空间,妈妈帮我安排了太多课外补习,不能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回答让我感到非常惊讶,我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小学生说出的话。我一下子愣住了,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我意识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变化非常大,他们不再是教师眼里的小孩子了。于是,我在备课时,更加注意挑选合适他们的材料,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也会更多地考虑到他们复杂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在成长的每一个时期都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5

在生成性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郑洁莹是一名只有三年教学经验的青年英语教师。课堂上,郑老师亲切自然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她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能够参与学校有关生成性教学的课题研究,对她而言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作为一名年轻的英语老师,记得踏上三尺讲台之初,每节课我总会希望课堂的节奏能够按照自己事先的备课方案走,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没有设想到的意外状况会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会表现得不知所措,不能很好地应对。当学校开展生成性教学专题研究之后,使我有机会通过各种活动慢慢学习体会到如何面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要成为一名智慧的教师,不是“步步为营”地上一堂没有“意外”的课,而是能够自然地将这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转化为课堂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这些学习和感悟中,我收获着,也成长着。

在同伴学习中感悟情感教育的艺术

刚接触到“生成性教学”这个教育专业词汇时,我只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老师,面对着这样一个有深度的课题,顿时感觉有些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在学校开展生成性教学的课题研究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率先撰写了生成性教学的案例,使我有幸学习到他们对于生成性教学的认识以及分享他们在研究课题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之后,我不仅对他们面对课堂生成事件时淡定的态度心生羡慕之意,对于他们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法更是充满敬佩之情。特别是王怡颖老师对德育的精准把握,让我想到了自己在一次公开课上在德育渗透方面的遗憾。

那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Alice要过生日,她的几位好朋友Eddie,Kitty 和Danny被邀请一起去她的生日派对。于是Eddie,Kitty和Danny各自带着钱,在玩具店挑选生日礼物。可是其中Danny只有五块钱,他买不起玩具店的任何一样玩具,于是在这里,我提问学生:“Danny is a poor boy. He can't buy any toys in the toy shop. What can he do?”(Danny是个贫穷的孩子。他买不起玩具,怎么办呢?)这时,调皮的David举手了,他说:“He can do housework. Hismother gives him some money.”(他可以做家务,妈妈会给钱。)这个答案显然不在我的预设范围之内,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就示意孩子坐下了。

在课后,有听课的老师指出了我这一环节的处理不够到位。她说,可能因为年轻教师,对环节的推进比较在意,在教学中就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走,这样就会让教学过程显得单一化、模式化。她的分析很有道理,也许我过分依赖预设的情境和期许的答案,而这就容易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童真抹杀,使课堂失去真实与灵动。如果在学生David的回答之后,我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一想,其实这个答案也许包含着学生的自我生活体验,而这正是一个德育渗透的好时机。当时我应该再多问一句“你会哪些家务啊”,并且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在家帮父母做家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如果这样处理的话,相信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更深刻。

在生成性教学实践中提升情感教育艺术

随着学校生成性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自身理论知识的增加,我渐渐不再像之前那样害怕生成性教学事件。通过越来越多的课堂实践研究,我发现拥有一个坦然淡定的心态是处理好课堂意外状况的基石,遇到任何情况,教师首先不能自乱手脚,必须迅速厘清思路,才能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

记得在最近的一堂英语课上,我要教授“kilo(千克)”这个英语单词。为了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体验情境,上课时我带了个教学道具——一把便携式的电子秤,意图让学生动手称一称自己的书包或者身边其他的物品,然后说出句子“My...weighs...kilos(我的……重……千克)”。在学生的兴趣正好被激发起来的时候,电子秤竟突然坏了,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老师的秤是假货吧?”

这样的情况让我一下子紧张起来,但随即我马上恢复镇定,微笑着说:“Now,we don't need the weighing machine. Let's play a game. Who can say out the right weightof something onlywith your hands?”(现在我们暂时不用这个电子秤。我们玩个游戏,一起来猜一猜某样东西的重量,看谁最厉害,手里掂一掂就能知道重量。)然后我随手拿起我旁边一位学生的书包,掂量了一下,装着很有自信地说:“En... I think itweighs about three kilos. Do you agree with me?”(嗯……我觉得这个书包大约三千克,你同意我的看法吗?)听到这里,学生显得比之前还要兴奋,课堂气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想要和老师比一比谁猜得更准确。

课后,我长舒一口气,原来预设操练kilo的效果并没有因为意外的状况而受到影响,反而利用了这一突发事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想要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欲望被激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将kilo操练得很透彻,同时又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次生成性教学事件的处理让我进一步体会到: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不能抱着固有的教学策略不变,而是要及时迅速求变求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处理生成性事件的有效法宝。更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地调整方法。只有在寓教于乐中,学生才有很大的热情去参与学习。

案例1

“违纪者”快乐地成了“小协管”

二(1)班 西洋

我是二年级的西洋,老师和爸妈都说我是个“聪明的皮大王”。听他们夸我聪明,我特别高兴,至于“皮”那就省略了。

有一次上美术课画“交通标志”,我因为前一节下课被班主任留在办公室谈心,所以晚进教室了。铃声一响,同学们的美术工具都在课桌上准备好了,而我的桌上却是空空的。眼瞅着邓老师一直在讲课,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讨论,我的心却一点都安定不下来,好想去小柜那里拿美术工具。我一直忍呀忍,终于瞄准邓老师眼神移开的那一刹那,突然从座位上跑出来,奔向小柜去拿美术工具。

我还正得意自己的聪明时,谁知旁边几个“大喇叭”同学,已经大声嚷嚷了起来:“西洋,你干嘛离开座位啊?”我被大家逮了个正着,却还掩耳盗铃、自作聪明呢。

这时只听邓老师说:“西洋,你先回座位,等开始画画的时候再去拿。”然后又对全班说:“大家呢,也安静下来。我们都不喜欢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的同学,但是你们这么多人大声吆喝也不是一个好办法,这会使课堂纪律更加混乱。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其他好方法可以帮助西洋呢?”

这时只听见一个女生说:“不用吆喝,向他出示‘禁令标志’。”

邓老师连忙说:“好啊,这个办法有创意,今天大家就用刚学的交通标志的图形表达方式和色彩意义,来绘制一些学校生活的‘禁令标志’或‘指示标志’。”

于是,那天我们的美术作业就是每人画一个交通标志,再画一个学校生活中落实文明行为的‘禁令标志’或‘指示标志’。

更有意思的是,我回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做了好多“标志”,从此我在班上当上了校园文明行为的“小协管”,下课班级里发生一些情况,我马上会出示“标志”,给予他们指示,同学们还特别愿意按照指示去做,现在我们班是学校的“文明中队”,我也不再是那个“聪明的皮大王”了,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聪明大王”。

【点评】

针对课堂突发的违纪学生怎么办,是当场批评,还是变生成问题为情感教育的资源?

在这个事件中,美术教师面对课堂学生随意走出座位的现象,没有责备,没有说教,而是引发学生讨论,巧妙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调整教学环节,拓展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学会画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尝试画行为习惯的指示标志,而且拓展了情意目标,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有效地维护好课堂纪律。

案例2

激励,让我找回了“自信”

五(1)班 林绮清

我是一个在老师的批评声中成长起来的女孩,不够漂亮,不够温柔,也不够努力。说实话,你说我不努力吧,我其实平时在课外学得还挺多的,什么奥数啦、SBS啦、作文啦,可是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作业,讲不完的练习,渐渐地,我开始讨厌学习。唯一让我感觉特别来劲的就是上英语课。为什么?那是因为Stella——我的英语老师。虽然平时她也没有少批评我,可是似乎总能捕捉到我的闪光点,让它们“发光”、“发热”,为我赚了不少“人气”。

记得那一次,市里正好有一个英语口语的比赛。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下课后Stella居然也给了我一份参赛表。“Jodie,你的口语不错,去试试吧!”啊!这是我想也不敢想的,拿到表格的可都是“厉害”的人物,怎么会轮到我这种“小人物”呢?可是没想到过了几天,我居然还收到了参加复赛的通知书,我兴奋极了。“你知道吗?我拿到复赛通知书了!”我兴奋地对着好朋友盈盈说道。“是吗?”她惊讶地望着我,仿佛我在说天方夜谭。“是啊!难道你没有吗?”“没有。”她耸耸肩膀,摇摇头。午饭后,小汤跑了过来,一本正经地问道:“你是不是走后门,才进入复赛的呀?”看她的表情并不是在开玩笑,盈盈也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走后门?这是什么概念?就等于一个能力极差的孩子,通关系,找门路。在同学的眼中我真的有那么差吗?

之后的英语课,我一直呆呆的,什么也听不进去——我还在思考着那个问题。

“Jodie,could you please tell us the changes in you?”(你能告诉我在你身上的一些变化吗?)

我的变化?除了马上要失去朋友,我根本就没什么变化,同学们认为我走后门,老师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我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搭。

无奈之下,我说出了“I think Ihave no changes”(我认为我没有什么变化)。

Stella震惊地望着我。是啊,她知道我喜欢英语,而且每次都很自信,根本不会说出那种话;同学们也吃惊地望着我——是啊,我这个外向的女孩,怎么会说出如此没自信的话?

“Why?I think there are lots of changes in you.”(为什么?我认为你的身上有很多变化。)

可是我还是什么也答不上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Stella似乎猜透了这副心思,她马上问大家:“Can we help Jodie look for the changes in her?”(我们能一起来帮助Jodie找找身上的变化吗?)

“She studies harder than before!”

“She's not late for school anymore.”

“She tries her best to finish her homework on time.”

“And sometimes she's a good helper of the teacher.”

“看到没,你有那么多的变化,老师和同学都看到了。Please believe in yourself!”下课前Stella给我们听了一首她最喜欢的歌“Ibelieve I can fly”。“其实你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很多的变化。从不懂事的宝贝到现在一个个都是老师的骄傲,这就是变化啊!相信自己!来一起跟我大声地说Ibelieve I can fly。”

是啊,相信自己,什么都有可能。果然,在体育课的时候,盈盈、小汤来告诉我,我肯定是靠实力进的,他们还要我努力进入决赛呢。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突然觉得我好傻,应该相信朋友,相信自己。

这就是我喜爱的英语课,这就是懂我们的Stella,这就是让我们收获“自信”的乐土。

【点评】

作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们的不用心,而是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上,如果教师只是粗暴地用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专注,那么必定会使得孩子的学习信心受挫。值得庆幸的是,这位教师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智慧的头脑。她洞察了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在缺乏自信的时候,先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肯定,然后让其他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

案例3

掌声使我更加爱表现自我的小智慧

四(3)班 胡哲轩

我来自四(3)班,叫胡哲轩。我非常非常喜欢上英语课,听着老师优美的发音和有趣的话题,加上Michelle安排的游戏,我常常感觉到35分钟的时间太短了。我爱听课,也爱举手发言,Michelle常常表扬我,夸我是个爱动脑的女孩,而且我不喜欢和大家说得一样,答案常常给老师和其他人一个surprise。尤其在Michelle的公开课上,我的回答常常是一个关注点,我心里好不得意。

可是,在这学期的一次公开课上,我的回答让原本很顺利的课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意外。

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梦想这个话题展开。Michelle先教了句型“I dream of doing,Iwant to be…”,接着通过动物们的梦想操练这个句型。为了让大家顺利地说出来,Michelle先让大家听了几段不同小动物有关它们梦想的录音,然后让大家用新句型回答每种动物的梦想。我早就等不及了,该我一展身手的时候了,在被别人抢先回答了第一题后,我立即高高地举起手,“Michelle,快点叫我吧!”我心里暗暗叫着。

果然Michelle和我四目相对,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I dream of flying high. I want to be a swan like an elegant dancer.”

Michelle愣了一下,有一两秒的时间没有说话,好尴尬啊,课堂好像凝固了一样。我自以为与众不同的答案为什么没有得到Michelle的肯定呢?难道只是和原文有一点不一样就不对了吗?有那么多老师和同学正看着我呢。正在我暗自思量时,Michelle朝我点点头,笑着向大家说:“Is Kitty right?Maybe her answer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one. But I think hers ismuch better. Elegant ismuch better than beautiful here. You can describe a swan elegant.(Kitty对吗?虽然她的答案和原本的录音有点不一样,在这里Kitty用了优雅来形容这只天鹅,比美丽来得更为确切。她的回答更棒哦。)为这只小鸭子的梦想鼓掌,为Kitty的回答鼓掌。”

安静的教室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大家都为我鼓掌,刚刚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经过这一小小的插曲,其他同学就更加积极地举手发言,各种各样的答案层出不穷。

看来老师还是鼓励大家勤思考、多动脑,虽然我让这堂公开课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意外,但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快下课时,Michelle问大家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吗?我想我的收获就是坚持梦想,坚持自我,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在Michelle的课堂就是这样,大家不用循规蹈矩,她鼓励每个人用英语说出自己想说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班的其他同学也喜欢上她的课的原因吧。

【点评】

课堂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预设,出了节外生枝的情况该怎么处理,怎么化解尴尬,怎样把学生的回答作为一种活的资源,怎样让预设外的内容成为一种示范性的内容?

这节课虽然是一堂公开教学课,但是教师没有惧怕这种节外生枝的回答。她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为这位特殊回答的小朋友做了赞许的评价,还鼓动大家为她鼓掌,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增值。

其实每一个课堂都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如果教师紧紧抓住课堂的生成性问答,将学生的灵光乍现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资源,并以此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学生就会获得自信与成长,从而真正做到教学互动,使学生热爱课堂,享受课堂,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表达能力和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案例4

老师的鼓励让我信心满满

二(4)班 张修齐

我叫Tom,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在所有的学科里,我最喜欢英语了。课外,爸爸还帮我报了提高班,我学到了很多其他小朋友不知道的英语知识。在英语课上,我总能说出其他小朋友听不懂的英语单词,可光荣啦。可是,我也有一个烦恼,每次我在英语课上抢着发言的时候,却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老师说:“你应该在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才能发言,发言的时候要想好了再说。”

在考试的时候,我的英语成绩总在倒数几名,爸爸说:“如果你考试再考成这个样子,就不要出去学英语了,学了也没用。”可是,我真的很喜欢英语啊,也很想把英语学好,得到爸爸和老师的表扬。

上个学期,我们来了一位新老师,她叫Amy。虽然她对我们的要求很高,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她有点怕,可是,她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经常鼓励我们,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她。我们犯错的时候,她总是很耐心地告诉我们“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她总是说:“不懂没关系,老师可以教你,可是如果你学习态度不端正,老师可是会很生气的哦。”Amy老师也经常鼓励我,让我对英语学习又充满了信心。

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学习了辅音“g”在单词“leg”中的发音,Amy老师让我们也来举一举例子,不过在举例子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在举出的例子中一定要有字母“g”,并与单词“leg”中“g”发音是相同的,此外,我们说的单词必须是自己能够正确拼写出来的。我想了又想,想到了好几个单词,如“green”、“grey”、“grass”,可总被其他小朋友说掉。我可着急了,突然,我想到一个单词“kangaroo”,这是我在课外的英语课上学到的,可是……这个单词太长了,我还不会拼呢,那怎么办呢?如果老师要我把单词拼出来该怎么办呀?不管那么多,先回答了再说吧。于是,我勇敢地举起手来,老师终于请我啦。

果然,老师要求我把单词拼写出来,可是我真的拼不出,我只能回答说:“我不知道。”本来我以为老师会很生气,没想到,老师只是愣了一下,叹了口气,说:“那有没有其他小朋友会拼这个单词呢?”此时,课堂里一片寂静,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我想,这下惨了,老师大概又要批评我没有按照规定来回答问题了吧,我有点害怕。奇怪的是,老师并没有批评我,她笑了笑,对我说:“既然是你说的单词,那么你就有责任替大家找出它的正确拼写,你回去找一找,明天告诉大家,好吗?”我赶紧点点头,说:“好的,我明天一定把单词抄给你看。”

回到家后,我放下书包就去翻课外书,总算让我把这个单词找到了,二话没说赶紧把单词抄在书上,我怕抄错了,还抄了两遍呢。第二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放下书包就去找Amy老师,可是办公室门还关着,大概还没来吧。于是我先回到教室,眼睛一直盯着门外,突然,我看到了Amy老师的身影,我拿起书便往她那里奔去,把抄在书上的单词给她看,她非常高兴,还表扬了我。在那天的英语课上,Amy老师还让我把这个单词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小朋友,我可得意啦。

从那以后,我对英语更有兴趣了,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这个学期我的成绩提高了许多,期末考试中我考了97,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和爸爸都表扬了我,还给了我礼物,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点评】

显然,从此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制造一些生成性事件,给教师平添一些苦恼。然而,从学生的心声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他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起教师的注意,获取教师对他的肯定,可现实往往适得其反。这位教师似乎洞察到了这位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当生成性事件发生时,她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采用了“激将法”来激发该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科上的“对”与“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

案例5

我学会了信任他人

五(4)班 贺柰轩

我叫贺柰轩,英语名叫Nathan,虽然不是什么英语课代表,但我的英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嘻嘻,只有那个梳着马尾辫、个子蛮高的英语课代表Sunny是我的对手,其他人都不在话下。我知道我们的Amanda老师可喜欢我啦,虽然从来没跟我说过,但能从她看我的眼神中就能完全明白。但那一次阅读课上,她却给了我一点小小的“颜色”,当时感觉真不太好呀!但现在想想我确实有点“过”了,应该给同学留点面子,做人要厚道点。事情是这样子的:

Amanda叫我们对新单词amazed进行造句,她说:“When I receive a nice present from you,Iam amazed. Please use the pattern When... Iam amazed. Give us your example.”(当我从你那得到一份礼物,我感到很惊讶。请利用句型when... I am amazed造句。)我马上举起了手,但还是被Sunny抢了个先。她的例子是:When Iget a high score,I'm amazed.(当我得了高分时,我感到很惊讶。)考高分感到惊讶?什么呀!

Amanda显然也觉得不太好,她温柔地说:“When you get a high score,you feel amazed?So,when you get a low score,you feel right?”(当你得了高分你感到很惊讶。那当你得了低分,你觉得很正常吗?)哈哈,知道错了吧,我暗自窃喜。看看Sunny,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正好,让我来说差得不得了的Joe,那意思不就对了吗?于是我“奋不顾身”抢着说:“When Joe gets a high score,I'm amazed.”顿时全班哄堂大笑,和我同感吧!只听到我们的Amanda老师语重心长的声音:I don't think so. If he studies harder and harder,I trust that he will get a high score one day. When he gets a high score,we are not amazed. We'll say:“That's right!”Come on,Joe. Come on,all the boys and girls!(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他努力再努力,我相信他总有一天会得到高分的。到那时,我们不会感到诧异,我们会说:“那才是对的。”同学们,加油!)

我的脸霎时就红了呀,我知道了我不应该这么说同学,我们要共同进步才行。谢谢您,亲爱的Amanda老师。

从那以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评价同伴时的态度,不但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也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充满信心,并能想尽办法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Amanda老师的课上我不仅学会了英语知识,更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和他人相处。

【点评】

上课时孩子们的突发事件往往会使教师手足无措,不理不睬是一种解决的方法,但必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此时,如能处理得当,却能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成为无法预约的精彩。除此之外,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倾听,快速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是教师能否发挥好有效引领作用的重要条件。本案例中虽然那位叫Nathan的同学说得很真实,但却伤害了同学Joe的自尊,是属于不尊重同学的表现。Amanda老师能借此良机,开展课堂德育,引导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带领后进生共同进步,以改变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6

我的“另类问题”,老师没有说“不”

我叫洪兆麒,是二(2)班的学生,在我上小学之前,我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每次上语文课,我都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但有时我会让朱老师很头疼,课上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不过还真是棋逢对手了,朱老师每次都能够巧妙应对我的各种提问,甚至是“突发情况”。

我们要上一节公开课,朱老师前一天已经告诉我们,并让我们回家好好预习《优雅的“请假条”》一课。哇噻,黑压压的一片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老师听课。我心里不禁想到:不知道朱老师心里怕不怕。一阵铃声响起,我们开始上课了。

二(2)班 洪兆麒

《优雅的“请假条”》这一课讲的是圣诞节到了,乐师们想回家过圣诞节,但是遭到了拒绝,著名作曲家海顿创作了《告别交响曲》,以感人的乐曲内容和新颖的艺术形式成功地帮助乐师们请假,《告别交响曲》也成了一张优雅的请假条。朱老师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提到了交响乐的相关知识,直至讲到乐师们试演海顿创作的乐曲这一节。朱老师说:“试演的日子到了,公爵邀请了许多精通音乐的名流来欣赏,让我们也一起去公爵家参加这场音乐会吧。”伴随着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交响乐演奏的画面,朱老师又说:“我们先来听一听这段音乐,边听边想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我们大家都陶醉在这乐曲中,静静地欣赏着。朱老师和我们一起欣赏,一会儿,音乐停了,朱老师环顾四周,笑嘻嘻地问道:“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呢?”

有的同学说:“听了这段音乐,让我觉得很舒服,仿佛看到了许多乡村的美景。”有的同学说:“这段乐曲,让我感觉很悠闲。”还有的同学说:“这是一段很缓慢的音乐。”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着言,我也举起小手,心里想着:怎么不请我呀?赶快请我呀!朱老师看到了,“洪兆麒,你说说看,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

“我听了觉得很难过的,很伤心,很想回家的。”

显然,朱老师没有想到我的回答竟是这样的,班级里的同学有的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们也小声议论着。

“哎呀,是不是我说的不对呀,但是我听起来就是这样的感觉啊。”我心里有些紧张,毕竟这么多老师听课呢。朱老师沉思了一会说道:“洪兆麒,你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你们看,这么多美丽的田园风景,好像是这些乐师们的家乡吧,乐师们边演奏边想着美丽的家乡,奏出来的曲子中满是对家乡的怀念,当然会觉得伤心难过了。”

我一口气说完了,但是周围的同学们仍疑惑地望着朱老师。她笑眯眯地说道:“这是洪兆麒的理解,并且他说出了原因,很好。”

“朱老师表扬我啦,我就说我是对的嘛!”心里一阵得意。“班级里还有谁和洪兆麒的感受是一样的请举手。”一个也没有。“完了,朱老师会不会说少数服从多数,洪兆麒听错了。下课后该不会批评我公开课上给她添乱吧。”心里一阵焦虑。

“那好,我们就一起再来听一听刚刚的这一段乐曲,洪兆麒,你可要认真听哦!”乐曲又放了一遍,“接下来,朱老师再请你们听一段小提琴曲,听完以后比较一下,到底哪一段乐曲是听来觉得伤心难过的?”

乐曲听完,我恍然大悟,小提琴曲听来才是让人觉得伤心难过的,我马上举手说道:“小提琴曲给我感觉是伤心难过的,之前一段乐曲比小提琴曲听着柔和很多。”朱老师的脸上满是笑容,班级里的同学都回头看我,也露出了微笑。朱老师说道:“真好,洪兆麒能够通过比较,真正地听懂了两段乐曲的不同,了不起!给他掌声。”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的脸红了……

这就是我们朱老师的语文课,只要有问题就能提问,哪怕是说错了,朱老师也从来不会责备提问的同学,哪怕像这次的公开课上,朱老师也会想方设法让我们能够弄明白、搞清楚,正是因为这样,也让我更加喜欢上语文课了。

【点评】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就像这个案例,朱老师在课堂预设的时候肯定会想到学生听完第一段音乐以后会一时说不出感受,因此朱老师通过许多乡村美景图的引入意图帮助学生能够联想,能够有话可说。这帮助了不少的学生能够说出缓慢、柔和、舒服等感受,但是很显然这位洪兆麒同学给朱老师一个“突发情况”,完全偏离了之前的预设。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有效的。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朱老师并没有被这种火花电倒,而是将其放大,扩展其内在价值。

在课堂中能探讨的、能交流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清楚:无论是课堂上能不能解决,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教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探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就会爆发,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