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1955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育计划,榆中县小学增设“手工劳动”课,结合各科教学制作各种教具和玩具,学习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勤工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内各小学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维修校舍,制作教具,添置课桌凳,解决办学困难。

二、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劳动教育 民国初期,小学开设手工课。民国21年(1932)后,手工改为劳作,并分城市、乡村施以不同训练,城市以校事、家事、工艺作业为主,农村则以农事作业为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1955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育计划,榆中县小学增设“手工劳动”课,结合各科教学制作各种教具和玩具,学习植物栽培,动物饲养。1956年,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倡议,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各小学进行栽培树木、种植粮菜、饲养家畜、捕杀害虫等活动,激发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热情。

1958年,劳动课正式列入《甘肃省小学教学计划》,各校组织师生义务参加植树造林、修路、积肥、除“四害”(麻雀、老鼠苍蝇、蚊子)、“小秋收”、“大炼钢铁”等。1963年,执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的规定,全日制小学生四年级以上每年劳动半个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榆中县各小学在“学工学农学军”的名目下,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由于脱离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过多、过重,造成了学校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学的劳动教育作为“五爱”教育的内容之一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措施,重新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1981年,榆中县各小学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在四、五、六年级增设一节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勤工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县内各小学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维修校舍,制作教具,添置课桌凳,解决办学困难。

1958年,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县内部分小学开始办小工厂、小农场、小林场、小饲养场等,勤工俭学活动逐步开展起来。由于师生参加劳动过多,影响教学,加之管理不善,效益不佳,校办厂(场)都陆续停办。

1969年以后,县城小学的勤工俭学以“厂(场)校挂钩”的形式为主,农村小学则以帮助生产队劳动,校内植树,劳动建校为主。夏官营乡中河堡小学在校长刘燕元带领下,开荒种植大蒜、烟叶,年均收入1800元左右,免除学生的学费、书费、作业本费,得到群众的称赞。

1984年,县内小学有校办农场300亩,林场200亩,农林收入用于教学。1988年,教育局设立勤工俭学办公室,组织管理各校勤工俭学活动。至2005年,全县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的学校336所,劳动课达标率为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