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教师关注幼儿文化的实践研究

促进教师关注幼儿文化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进入幼儿文化,是每一个幼儿必须和必然的选择,是孩子们通过参与而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幼儿文化是幼儿发展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通过关注幼儿文化,才能更好地遵循幼儿自然的成长规律,抓住教育契机,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教育为幼儿提供更有价值的、更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内容。幼儿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准则。

促进教师关注幼儿文化的实践研究

闸北区安庆幼儿园 贺 蓉[1]

一、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我们将在幼儿园中的儿童文化称为幼儿文化,并将其理解为幼儿以群体的形式所形成的特有的意识形态、行为规范和外在表现。它普遍存在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包括幼儿的交往、游戏与生活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讨论儿童文化时,主要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文化进行研究所展开的,与小学阶段的儿童文化有一定的区别。

(二)幼儿文化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幼儿在与文化的互动中,各种文化印刻于身心之中,同时幼儿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解读文化,于是就形成了初步的属于幼儿自己群体的文化。其次,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不同的幼儿在与文化的“对话”过程中、在与其他幼儿的交往中创造并更新了自己的文化,形成具有幼儿文化所特有的品质。幼儿在自己的活动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往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只有从文化与幼儿天性的关系中才能探明幼儿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发展的过程,是文化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对社会文化不断认同的过程。但是,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化的存在,他们不仅仅是对社会规范、道德观念、世界观的简单模仿,也不是他们所属文化群体共性的简单再现,而是根据他们自身的天性、自己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给自己的行为和规范寻找依据,主动对文化进行解读,在与文化的互动中根据自己的独特角度形成其社会性与文化性。

进入幼儿文化,是每一个幼儿必须和必然的选择,是孩子们通过参与而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让幼儿回归自己的文化,遵循自然的成长规律,才能使幼儿在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和发展。

(三)幼儿教师为什么要关注幼儿文化

1.教师关注幼儿文化是进行幼儿教育的基础

对幼儿进行教育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标准,把自己认为准确的东西教授给幼儿,而必须以了解幼儿和幼儿文化为前提。这里的了解幼儿文化,除了我们通常认为的要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外,还要特别注重了解幼儿的内在精神,即不仅要了解幼儿的身体、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还要了解幼儿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幼儿文化是幼儿发展的一面镜子,教师只有通过关注幼儿文化,才能更好地遵循幼儿自然的成长规律,抓住教育契机,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教育为幼儿提供更有价值的、更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内容。

2.关注幼儿文化有利于教师尊重儿童,向儿童文化学习

虽然每一个儿童必然要长大成人,但他们并不只是原始的、不完善的未来成人世界的候补者,同样,儿童文化也并不只是成人文化的不完善的雏形和准备,它具有成人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教师必须正视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影响,并认识到儿童是通过自身上的某些优秀品质来影响成年人的。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成人看来是不成熟的社会性,儿童的童真,儿童原生命形态中的尚未受到污染的美好品质;二是儿童正在发展的社会性,特别是那些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性。“儿童的生活不像成人那样追求功利,而是率性而又暗合了人生的大目的。也许正因为如此,老子认为最有智慧的圣人的心灵状态宛若儿童。”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化是成人文化学习的典范。成人学习儿童文化,当然不是学习其中的幼稚和不成熟,而是要进行扬弃,保持其天真和好奇又超越其幼稚,保持其游戏的态度和能力。

(四)幼儿教师应形成相关的关注幼儿文化的能力与行为

幼儿文化在幼儿园中有许多表现,我们从幼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提炼出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显著影响的且教师所缺失的方面作为研究内容:

1.关注幼儿物质文化,使教师通过物质材料走入幼儿内心,影响幼儿的精神世界,提高为幼儿选择物质材料的能力,帮助幼儿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精心设计和营造科学的园舍环境和布局、建筑规格、照明采光等,注意艺术性和教育意义,能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幼儿自然地融入整洁美丽、优雅的幼儿园环境中,感受教育氛围,陶冶情操,形成心情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与园舍环境、教育场所比较,相对显性的物质环境则是幼儿每天接触的学习材料、图书玩具等,而其中对幼儿影响最大,幼儿接触最多且适用于每个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物质材料便是图书。从文化研究的视角看,幼儿阅读是幼儿与图画、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幼儿阅读的对象,也称幼儿读物,主要由图画、文本构成,不管是图画还是文字本身都蕴含着文化的要素,具有文化的属性。幼儿读物的产生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化的发展过程。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读物的数量和质量通常标志着这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因此,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融入、文化相遇的过程。在阅读中,幼儿和读物在一定时空中相遇,两者之间展开的互动自然就带有文化的色彩。[2]

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阅读活动,是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研究发现,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需要养成积极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形成自主的阅读能力。作为承担基础教育的幼儿园,应当重视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拓宽幼儿早期阅读的途径,以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图书在幼儿孤独时给予陪伴、安慰,它们与幼儿共同创造、体验乐趣,除了老师、同伴,它们是幼儿最好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建构幼儿的精神世界。

2.关注幼儿制度文化,有利于教师提高班级管理的能力,加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艺术性,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成长氛围。

幼儿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准则。它对幼儿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的指导、约束和影响作用。幼儿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等重要内容,在幼儿园管理、教师工作、幼儿培养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班级规则的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通过理解、遵守班级规则,学会遵从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集体规范,形成自我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对世界的秩序感,认识自己与他人、环境和社会的关系,并以社会行动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为社会化进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班级规则既是幼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对班级规则形成、实施、维护的经验来反思现有的教育观念,继而来影响和改善教育行为。

3.关注幼儿精神文化,促进教师与幼儿建立情感纽带,提升师幼互动的能力,激发幼儿亲社会性行为。

幼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仅学习着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观察着教师的每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方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师幼互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通过师幼互动,教师向幼儿传递知识与技能,帮助幼儿认识周围世界,并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的启发与指导是幼儿认识活动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通过师幼互动,教师教给幼儿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指导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的许多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商、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都是幼儿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中,经成人的要求、示范和指导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传递给幼儿多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交往技能,同时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机会,并给幼儿以示范、指导、强化,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再次,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并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幼儿与教师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种情感依恋关系,如果幼儿感受到教师在密切关注他们,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细心的照顾,那么,幼儿会对教师产生依恋性的情感。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爱、支持与鼓励,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愉快的情绪,获得安全感,并对幼儿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与教师交往中获得安全感的幼儿往往对同伴也更为友好,更爱交往,容易为同伴所接受。幼儿与教师交往的经验不仅会影响幼儿与他人的交往,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方式与人际关系状况。[3]

除了与教师互动,与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伴交往是幼儿在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游戏中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它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交往、个性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发展,心理的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伴交往可使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发展亲社会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是个体发展在婴幼儿阶段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发展,这一心理特征渐渐减弱或消失。然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字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使孩子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行为上的表现有自私、霸道、骄傲等,这是幼儿社会化的极大绊脚石。而和同伴交往则恰恰相反,需要的是尊重、谦让、分享、合作、关心等亲社会行为。这些亲社会行为正是医治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灵丹妙药。

(五)选题的价值

1.有助于教师深度了解幼儿文化现状,形成幼儿教师正确的儿童观和完整和谐的教育哲学思想。

幼儿文化是一种自由想像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应是结果的非功利的精神。充满想像和创造、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非功利精神是幼儿文化的精神本质。

而今幼儿文化的现状令人担忧,保护幼儿文化免遭成人文化的入侵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让幼儿回归自己的文化,才能使幼儿在属于自己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和发展。尊重幼儿的天性,遵循幼儿自然成长的规律,以幼儿自然快乐的成长为取向和目的。因此,回归幼儿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教师更真切地关注幼儿、理解幼儿,更有利于促使教育者反思成人文化的内涵,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形成更为完整、和谐的教育哲学思想。

2.有助于引领教师立足于关注幼儿文化所进行的专业发展的态度,拓展、调校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已有的研究大部分将重点放在研究幼儿的文化,对于教师如何关注幼儿文化,可以形成哪些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相应能力,却较少提及,或者以建议形式简单描述。把教师的发展独立于幼儿世界和幼儿成长的世界之外,自成体系,造成培训缺失方向和策略。

3.有助于促进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乐于和幼儿互动,主动了解、理解、尊重幼儿文化,并施加合理的影响,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我们认为关注幼儿文化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走进幼儿的世界,情感的接触、行为的进入、和谐的精神相容,是幼儿教师区别于其他非专业人员的的基本能力。并且,一般意义的教师培训和发展研究都脱离关注幼儿文化的主题。我们认为,如果需要教师真正落实“以幼儿发展为本”,必须首先落实真正关注幼儿文化,帮助教师掌握相应的熟练技能。

二、研究文献综述(略)

三、研究成果

经过两年的研究,我们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制定班级规则的小提示

1.增强教师主导意识,尊重孩子的意愿制定班级规则

随着教育经验的累积,我们发现仅仅靠他律是无法让幼儿真正形成自觉的规则意识的,在制定幼儿班级规则时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第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班级规则的建立和维护。在制定规则前,充分理解与包容幼儿的兴趣与想法,在与幼儿交流的基础上选择规则的内容和类型。第二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以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引导幼儿遵守规则,激发幼儿内在动机,感受遵守规则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好地去内化规则意识。再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执行能力。教师应和幼儿商讨一些孩子容易接受的规则,或者鼓励幼儿提出对规则的质疑与自己的想法。应尽量避免一些难度大、过于统一要求的、幼儿无法施行的规则。

2.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使幼儿成为制定规则内容的主体

让幼儿积极地参与规则教育内容制定,符合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这样做更容易使他们接受。幼儿在制定规则内容的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被尊重和平等的愉悦心情。在参与建立规则、执行规则到评价规则的过程中可以使幼儿充分理解和体验规则的目的和意义。建构主义的教育者认为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可以弱化教师与幼儿之间权威的压力,但是弱化并不等于全部消除,因此我们认为教师必须要把握好:

·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在引导孩子制定规则时可以通过对现有规则的修改和细化、对新问题创造规则等途径鼓励孩子理解规则、创新规则,并通过集体讨论、民主表决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民主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与幼儿平等交流。这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能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并捕捉幼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以此为素材使幼儿在协商、争辩中制定班级规则。

·请幼儿参与规则制定的内容要有实用价值,教师尽力使幼儿意识到由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能够帮助同伴们的活动顺利展开,并能够切实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从中感受到来自同伴和老师对自己意愿的尊重,才能激发出幼儿更大的创造热情和民主意识,这也是幼儿转化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请幼儿参与规则内容的制定,应从某种程度上做到规则对教师和幼儿都有一定的约束性,幼儿如果遵守了某项规则,教师就应给予他(她)相应的自由(权利),这样既让幼儿感受到规则的公平性,也能激发他们遵守和维护规则的热情。

3.挖掘提升幼儿阅读品质的选择标准与策略

阅读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近几年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开始盛行起以绘本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活动。不过,在幼儿园实施的早期阅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成人压制,阅读材料单一、应试;教师阅读的不足;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对文本阅读的冲击等方面都影响着幼儿在园的阅读品质。我们力求在实践中归纳幼儿期阶段的幼儿阅读特点,总结并建立符合幼儿阅读品质的选择标准与依据;丰富幼儿在园阅读的选择空间与阅读方式;如:建立“漂流书屋”、绘本融入环境创设、建立阅读N件事等方式,以扩展幼儿在园阅读品质的空间;同时规范教师阅读素养,提升教师指导策略,全面提升在园幼儿的阅读品质与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国民素质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与阅读素养有着紧密联系。它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是孩子实现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奠基石。就像我一直都很喜欢的一句话:“给孩子小时候阅读,就已经把做父母想对孩子说的话说完了!”

(二)建立符合幼儿阅读品质的选择标准与依据

过去,幼儿园内的图书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哪些是适合本班幼儿阅读?哪些书是幼儿真正喜欢?哪些书是不适宜的?这些书适合哪种类型的儿童?我们的教师思考的并不多,我们对教师阅读素养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我园各班的幼儿阅读数量与方式后梳理了一些教师对班级的图书投放数量与标准同时挖掘了一些幼儿园阅读的选择标准及其表现形式,并将幼儿图书进行适当归类,例如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方式表现画面;中国传统的诗词、成语、寓言等;经典的外来民俗及风土人情。幼儿园年龄段:托小班以画面为主;中班以图片搭配适当的语句;大班以图文并茂或适当增添拼音注释。画面、内容适宜度:画面清晰流畅,儿童容易理解,是否有暴力倾向及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等。与课程相匹配的图书:围绕幼儿园主题背景下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图书。

依据这些标准,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审视班级内的图书(包括幼儿家中带来的图书)进行自检,教师对照标准后,发现以往所忽略的内容后会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为幼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图书资源,并帮助孩子筛选适合他们的阅读的资源,例如,各年龄段的班级在互相调剂图书的同时调整出更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图书;有的教师在班级内的图书区角内为图书标上了粉红色与蓝色的标记以提示男孩与女孩的喜好;有的教师在筛选掉部分幼儿家中带来的画面繁杂并有暴力倾向的动漫书增添了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不同地域风情的图书;更多的教师还挖掘并寻找了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图书,并有意识的投放在幼儿学习活动之后,孩子们似乎更乐于接受,这一举措也打破了以往孩子们似乎只爱看动漫形象的卡通书了。当然我们的图书选择标准也非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教师可以随着教学进程与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替、调整以完善符合本园本班孩子的阅读选择标准与依据。

1.丰富幼儿在园阅读的选择空间与阅读方式

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习惯中的一部分,不断扩大幼儿阅读的选择空间,同时打破以往单纯翻书阅读的习惯,让我们的孩子能在幼儿园内自由地翱翔在阅读的海洋中,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建立“漂流书屋”,家园资源共享。

我们知道幼儿园会固定购买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但资源其实非常有限,我们也发现随着家庭教育的不断重视,其实孩子的父母也会大量地为家庭添置图书,其中不乏有很好的图书资源,于是我们幼儿园在家长、幼儿每天必经的公共通道上开辟了一个“漂流书屋”的场所,为所有家长提供交流图书的平台。漂流书屋内,除了有大量的幼儿园图书外,我们借助每个家庭的力量将幼儿喜欢的图书按年龄分类并对各年龄段的图书的种类进行归类(科普类、语言类、数学类等)做成图文并茂的目录,目录通过图书照片及内容关键元素为提示直观地展现给所有的家长,家长和孩子可以根据目录挑选一本喜欢的图书并在征询表上进行执笔登记,每周我们有固定的图书管理员根据登记记录,将图书分装在“漂流书袋”内并分发到幼儿的手上。随着这样一个移动“图书馆”的形成,我们的孩子、家长充分的享受到了漂流书给他们阅读带来的喜悦,每周初孩子们流连于“漂流书屋”选择着心仪的图书,周末则是怀揣着等待的欣喜期盼着自己图书的到来!

孩子与书并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必须有媒介——父母、教师、图书馆管理员等都能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我们发现孩子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是“父母陪孩子一起读书”。因此我们也利用幼儿园这样一个书屋作为平台,固定让各班家长轮流为孩子讲故事,让家长作为图书管理员,“父母陪孩子一起读书”成为现实。

·绘本融入环境创设,与阅读实现有效互动。

天下或许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却没有不爱玩的孩子。在观念上,不少大人把阅读活动看作是相当严肃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阅读本来就是一种游戏,文字、图画与相关的声音、触觉,演化成有趣的故事和千奇百怪的知识,完全可以让幼儿园现有的环境变成多角度的阅读场所。儿童的阅读环境可以有许多种。在幼儿园教室里有图书区域,在幼儿园的公共环境更可以创设阅读的平台,例如,现在有许多数学绘本虽然有趣但孩子可能主动翻阅的机会并不多,幼儿园就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墙面,将图书中人物及精髓通过布置展示给孩子,让他们可以一边行走一边欣赏、阅读甚至参与游戏。同时,幼儿园可以借助墙面将一些优秀的绘本通过部分画面展示与文字提示,让孩子不经意中了解各种图书,并自发地寻找这些图书进行阅读,怎么互动,需要教师随机变出花样。只要大人“想法”十足,肯定能创意不断。

·建立阅读:件事,扩展幼儿在园阅读品质的空间。

除了无声的阅读,大声读,如果能让孩子大声的阅读或是将阅读过的内容表达出来,将会既好玩又有效。因此,我们也在尝试如何真正拓展幼儿的阅读带给孩子的意义,除了绘本以外报刊杂志、地图、艺术画都可以成为幼儿的阅读素材,怎样让孩子参与的方式五花八门,需要设立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如:“好书推荐会”:幼儿带一本最喜欢的图书说说理由,介绍给同伴。“亲子阅读周”:邀请父母一起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讲述故事。“园长妈妈”讲故事:业务园长或骨干教师轮流到各班讲述不同类型的故事。

常规性的活动建立让孩子们的阅读成为最富有感情色彩、节奏适当的朗读;让孩子能够清楚地阅读到“发出声音的图书”;让孩子能接触最有趣的故事表演;更让孩子身边的寻常事、寻常人成为吸引他们阅读的素材,真正提升兴趣。

2.扩展提升教师阅读素养的机制与策略

阅读,不仅能丰富幼儿知识面,开启智慧,拓展视野,滋养心灵,而且更能提升教师素养,完善教师人格,引领教师成长,进而进入一种师生互动良性的“教学相随”的境界。基于这些思考与认识,幼儿园全体教师对阅读文化建设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判断:教师只有不断地吮吸知识的甘霖,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润泽幼儿的心田。

我们尝试让教师坚持自主阅读策略:学习内容以幼儿书籍与博览群书相结合;学习形式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交流相结合;学习时间以业余与课内指导相结合;考核展示以实践成效与检查交流相结合。幼儿园建立考核制度,并于每学期进行技术练兵——教师讲述儿童喜欢的故事及班级阅读区评比。班级阅读区评比,根据教师自主选择,每学年幼儿园为教师提供订阅个性化的报刊杂志的经费支持。并在教工工作室内开辟“教师读本漂流站”,教师们或在工作室里阅读各类书籍,或在教室内欣赏美文、聆听故事、交流心得,达到书籍资源共享。同时,我们完善班级购书制度,我们每班的图书打破以往园长自上而下的购书模式,而起放权给各班教师,根据自己孩子的需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自行购买图书,提升班级内图书的个性化与丰富性。我们鼓励教师每年阅读1本教育类的书籍,读10本幼儿类书籍。幼儿园将教师的阅读情况(阅读摘录、随笔、读后感)纳入教师的学期考核中,同时将幼儿的阅读情况归入幼儿成长档案评价体系中。我们为幼儿园环境创设提供支持,创设漂流书屋,“香香书屋”等活动区域,提供亲子阅读的机会与场地,并给予家教阅读指导。为每位教师提供了班级阅读导读——《在班级中提升幼儿阅读品质的N件事》文本,以方便教师随时审视自己的阅读素养及指导要素。建立亲子阅读家长志愿队,以邀请家长为孩子们讲故事,家长参与亲子阅读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机制的激励,努力使阅读成为师生成长的内需。

通过一阶段的尝试,我们发现原来孩子们的阅读的选择空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而丰富。通过扩展教师阅读素养的机制与策略后,不仅让所有的教师更重视面向全体幼儿,挖掘适合更多儿童的个性化图书,更扩展了作为教师自主学习的个体内部发展机制,同时教师指导幼儿学习和阅读方式上的理念转变有效促进教师有意识地收集幼儿阅读信息、自主地积累指导幼儿阅读的策略与经验,不断有效帮助教师建立教育理论和自身实践之间的转换和连接,更让我们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了脚步。

(三)建立“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指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评估师幼互动的质量

1.观察表的作用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不断实践、自我评价、反思、再实践中提升的,我们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的策略,一线的老师必须对于自己现有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而“师幼互动行为观察表”便是教师进行自检的有效工具。

“师幼互动行为观察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为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及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表格分为四大要素:互动主题、幼儿当时的行为或情绪反应、教师采取的回应策略、互动结果。这四个要素涵盖了师幼互动的整个过程及达成的效果。

在师幼互动中,尤其是个别化的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方式对幼儿的情绪反应起着重要作用,甚至能影响幼儿长期的行为。教师通过在表格上记录师幼互动的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幼儿对于哪一种回应方式是可接受的、教师哪一种回应策略对某一事件是有效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能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和情绪有准确的把握,有利于教师关注幼儿文化、了解幼儿文化。

通过表格的记录,教师能明显地发现问题的症结,分析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策略,对形成有效的个别化师幼互动,提升师幼互动的技巧有着积极作用。

2.观察表的用法

“师幼互动行为观察表”可运用于松散活动中的个别化师幼互动。为了记录方便,教师可在表格中空格处填入相应的类别号,一定的周期后,对类别号进行数字分析,发现幼儿的特点或有效的回应方式。如A幼儿主动发起的师幼互动主题中,最多的是3(渴求关注),教师可以得出A幼儿对老师十分依恋和喜爱,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教师也可从中反思自己平时的回应策略是否能够满足A幼儿的需求,从而改善自己师幼互动的技巧。

(四)关注幼儿在同伴互动中交友情况和形成策略

1.首先我们发现孩子选择朋友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

·明星朋友:一部分孩子愿意和在某一方面成绩较突出的或有进步的同伴交友。这些行为与学前教育中的原理分析是一致的,表明这些孩子本身就有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那些在多方面突出的孩子,似乎是他们的榜样和目标,通过与他们交友使自己也能成为优秀者。

·物质朋友:就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物质而与之交友,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为了达到目的而主动与之交友的。出于这个原因结交的朋友是不牢靠的,而这个幼儿也就没有友谊很牢固的朋友,他(她)一直在为达到目的而不停地找物质目标,交朋友、扔朋友,这些幼儿中有的舍得花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交朋友,然后再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

·兴趣朋友:还有部分幼儿和同伴产生了相同的兴趣,如讨论共同的电视节目,或者会唱共同的歌曲。如一位小朋友说:“××有魔仙棒,我也有,我们一起变身!我是小兰,她是梅雪,我们有魔力!”几个人产生了共同的兴趣,继而有了做朋友的想法。

·没有朋友:这一类的孩子在开始时没有固定的朋友,一段时间和这个好,一段时间又和另外群体的小朋友好。而这些群体的小朋友对他的存在与否也感到无所谓。他总是在寻找自己的伙伴,在终于找到固定的朋友之后,我们问及原因,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反正他们和我好,我就和他们好。”这一类孩子交友既没主见也较被动,显然比例很低,但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

2.对于部分缺乏交友方法的幼儿,采取的几点策略

前后测试结果表明,起到一定的效果。现整理如下:

·对于交友态度不友好或经常出现暴力行为而没有朋友的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他们只有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很好的接纳同伴,与同伴相处。可鼓励幼儿积极参加角色游戏,让他们通过扮演角色去体验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的生活,使儿童懂得别人是怎么感受和认识外部世界。

·对于性格内向而没有朋友的幼儿:教师要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分享玩具、或创造这类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机会,或提供他们与同伴一起活动与工作。让他们感受“被需要”所带来的快乐。如,为同伴抹香香,带小玩具借给同伴等。

·对于活泼外向胆子比较大的幼儿来说直问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这一类孩子考虑的不多,也非常直率,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对目标说:“我能和你成为好朋友吗?”或者“我们一起去××××好吗?”如果被对方拒绝后,有的就算了;有的会再积极争取。

·对于平时很小气不愿意和同伴分享而缺乏朋友的幼儿来说则需要学会分享:这种方法可联系家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实验班中很常用到。在过生日的时候请家长为孩子的朋友带些小礼物:“我把自己折的飞机送给好朋友。”或者经常让孩子带一个玩具跟朋友一起玩:“我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玩的。”每天成功交换玩具家长则有相应奖励措施。这一招非常管用,这类小气的孩子开始会因为想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分享,时间长了,他们体会到了同伴交往的乐趣而形成策略内化。但在送出礼物而交不成朋友的情况下,有些小朋友会责令对方把玩具交还。

经过近两年的系统研究,本课题从关注幼儿文化的四个方面入手,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幼儿幸福感的获得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但幼儿文化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使教师更会观察孩子,及时反思并改变自身的专业能力。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具体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套怎样关注幼儿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望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注释】

[1]本研究报告是201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教师关注幼儿文化的实践研究》(编号:C1014)的主要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贺蓉,课题组成员:沈伟、曹云。

[2]李莉.幼儿早期阅读:一种文化的视角[J].早期教育,2007,(5):13

[3]马玲亚.对幼儿园师幼互动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