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撒播阳光,做学生心灵成长的领路人

撒播阳光,做学生心灵成长的领路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束待点燃的火把,需要教师用热情去点燃,引领他们在课堂上释放能量,尽情燃烧。学生不仅感慨徐悲鸿作品的艺术精湛,而且其情趣、爱憎、追求对学生的心灵启迪也颇深。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绝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客观的“不完善”。

撒播阳光,做学生心灵成长的领路人

张 红

教育是一门塑造灵魂的艺术,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身上集中了多种多样的美,这些美像宝石一样,散发出耀眼的光华,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受教育者。他们会把这些美与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化为涓涓细流,滋润灌溉幼苗成长。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执教之日起,我就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充分的认识。

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在舞台上奏出的旋律是美的,身着的色彩是美的,塑造的形象也是美的。得体的白色西服,英姿勃发,潇洒飘逸。浓云般向上翻卷的乌发,跟随着优雅的旋律颤动着时而激烈像磅礴惊涛,时而柔软如江南微风,细腻地传达着内心真情。琴弓如镶在弦上一般,忽而宛如游龙,忽而翩若惊鸿,挥洒得意指点江山。虽然教师不是艺术家,但教师同演员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需要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也都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一个是以琴声打动人们的心弦,一个是以语言启迪人们的思维;一个是在舞台上,一个是在讲台上;一个是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一个是教育几十上百个学生,演员和教师都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

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束待点燃的火把,需要教师用热情去点燃,引领他们在课堂上释放能量,尽情燃烧。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自主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将课堂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高效教学。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优秀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德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感,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美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

现代美术教育史上,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林风眠等前辈,他们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家和教育家。我在欣赏教学活动中也会贯穿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进入画家的思想境界,适时让学生体验画家的人格魅力、宽容和理解别人的品质,使学生领略美术文化带来的无穷的感染力,从而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如欣赏国画作品《愚公移山》,徐悲鸿以我国古代愚公的传说创作了这幅画。作品中男女老幼有的挖掘,有的运输,还有的担负后勤工作,以此说明,团结起来共同奋斗,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而在艺术上,徐悲鸿则更多地借鉴了西方的造型来表明他改造传统中国画的现实主义艺术主张。学生不仅感慨徐悲鸿作品的艺术精湛,而且其情趣、爱憎、追求对学生的心灵启迪也颇深。悲鸿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常以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展售,捐款救济祖国难民的感人事迹,引导着学生向善向美。

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光荣也是一种责任,也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进行着大量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其苦,也有其乐。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无数教师兢兢业业,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动力呢?是什么使教师甘为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呢?我想那一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满腔的热爱,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教育事业。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

很多教师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当我们精心备课、辛辛苦苦授课时,却发现他们不够积极、热情不高;当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却发现有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我们都会为此苦恼、伤心。然而,身体不适时的一声问候,节日时的一张贺卡,这些学生表现出的体贴和安慰又令我感动不已。其实,和学生相处久了,你会渐渐感受到他们被赋予新时代特征的独特的个性,也许他们的言语和表现少不了执拗和鲁莽,也许他们的思维和行动欠缺几分理性和沉稳,但只要用心发现,他们其实很想与你接近。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渴望着你的关注,企盼着你的关爱,在意着你的关怀。那便是“师德”中的一个字——爱。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绝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

学生都是孩子,为什么要到校学习?就是因为他们还很不成熟,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欠缺,还有自控力的不完善。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客观的“不完善”。而宽容,正是体现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最佳途径与方法。学会宽容,也是一个教师高超教育艺术的美的体现。当然,宽容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蕴含着教师对他的无限期望,它跟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体现着为人师者的涵养和气度。

而有不少的教师,就是缺乏这种宽容的大度胸怀与良好的性格。每当遇上学生有过错时,往往是大发雷霆,横眉怒目,要不就望之兴叹,撒手不管。讽刺挖苦学生,更是一部分教师的“特长爱好”。其实,这是最没水平的表现,因为讽刺挖苦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精神的扼杀。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励性的语言可以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获得满足,产生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予以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困难的是学生表现不理想时怎样鼓励,这就需要老师有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需要老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更需要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的一些想法。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因为师爱是理智和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就是受到老师的重视,每个学生都无一例外地希望受到老师的赞美。赞美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真诚的赞美可以拉近心灵,吸引着学生向你真心靠拢,倾听你的教诲。

在物欲横飞的年代,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诱使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必然会导致现实的学校教学中,部分教师身上存在敬业精神缺失的现象,在他们身上,缺乏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所以,师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应该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甘愿守住这一方净土,安于三尺讲台,才能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民族,敬业的人越多,敬业精神越强,这个时代进步就越快,这个民族就越兴旺。

我们还应谨记“红烛”“人梯”“绿叶”“铺路石”的无私和伟大,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红烛——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人梯——给求学的攀登者以无穷的帮助;绿叶——衬托着千万朵桃李之花尽情地开放。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的全部生命。

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三尺讲台成就国家栋梁,一尺教鞭结出天下桃李。让我们发扬“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一起用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用爱去照耀,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