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过程中感到情绪崩溃的事

教学过程中感到情绪崩溃的事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情绪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整体教学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在淡化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方面,教师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教师风度是形成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要正确掌握学生课堂情绪波动存在的原因及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要靠教师努力地加强自身素养以及和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友好关系。

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情绪控制技巧

一、四种课堂情绪的控制技巧

课堂教学情绪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及时控制好课堂教学情绪的变化,使之高低适度,自然和谐,心态良好,精神振作,就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一种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氛围情境,产生其情感共鸣、激情高涨的学习气氛。

(一)激发学生竞争的机制

可以这样说,激发竞争情绪和强化竞争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和强化的手段,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恰当掌握激励时机。激发过快,会使学生思维不及,情绪紧张;激发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懈,情绪低落;激发平平,会使学生思维呆滞,情绪寡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整体教学情绪,进行有效控制。其情绪的激动宜高低交错,张弛有效,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得以持续发展,智力和能力得以开发。要在讲解、训练、复习、批改和考试等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情绪,运用语言激发、活动激发和情境激发等形式,使学生的思维集中活跃,情绪饱满高涨,竞争意识热烈,学习积极进取,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缓和紧张的情绪

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保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去调解他们的心理情感,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努力消除影响学生思维效果和不良感受的干扰。要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教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时间和环节,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情绪振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相对稳定、休整阶段;又要有让学生自己自由支配情绪,从而使他们思维活跃,发挥正常的智力潜能的阶段。同时,教师将语言缓和、情绪感染、气氛活跃等方法有机地协调起来,适时启发诱导,提问点拨,以鼓励的目光相迎,以亲切的笑脸相待,学生才能消除思想顾虑和紧张情绪,心情舒畅地汲取知识。

(三)摆脱自卑的情绪

摆脱自卑情绪,让学生增强前进的内驱力,以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去进取,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抓重点和难点,言简意赅地传授知识的精华,形象生动地诱发引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要多运用启发引导、鼓励表扬和真情实感去激励差生,促使自卑情绪向自信方面转化。如,采用鼓励方式,对思路一时“卡壳”的学生,用激励的语言坚定其自信心;采用诱发方式,对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当即点拨,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采用回旋方式,让学会的学生先答,然后再指名差生回答,让其有回旋的余地;采用挖掘方式,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并给予学习上的优待。长此以往,学生就有了进步的潜在动力。

(四)淡化对立的情绪

在淡化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方面,教师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心平气和,学生则情绪自然;教师情绪饱满,学生则精神十足,这便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教学气氛。如果教师对学生课上精力分散,甚至做小动作,简单地呵斥责骂,学生便会由逆反心理而产生对立情绪,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旦发现有的学生有越轨行为,一定要尽力克制,尽量采取目光暗示,走近提醒,指名答题等方法予以“警告”。若万一情绪“失控”而导致了对方情绪的产生,要想方设法淡化,让其朗读、答题、板演等,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从正面肯定,表扬鼓励,让其感到老师可畏、可亲、可敬,使情绪恢复常态。

二、课堂情绪调节的方式

(一)培养良好的教师风度

我们经常说,教师要有教师风度,其实所谓教师风度,就是指教师个人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文化修养、思想品质、道德风貌、生活习惯、穿着打扮等方面,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举止,姿态动作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一种个性鲜明的神韵。良好的教师风度是形成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它能直接地、形象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如果教师仪表整洁大方、精神饱满、热情认真、自然协调,学生便会从内心钦佩,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宽松、活泼、认真、和谐的气氛,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地、精力集中地认真学习。相反,如果教师因风度欠佳而使学生产生反感或轻视,那么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体会。比如: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学生看小说,他过去把小说拿过来狠狠撕坏,同时大发雷霆,将这个学生讽刺挖苦了一通,造成课堂中断,并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与不满情绪,课后这位教师感到自己做得过分,找这个学生交换意见,并在下节课上做了自我批评,结果不但取得了学生的谅解,缓和了师生对立情绪,也重新树立了教师的威信,使以后的教学得以正常进行。因此,我们感到,注意自觉地培养自己的风度并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

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重要的成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情绪就会高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正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外,教师用较好的授课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如果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带有新异性、刺激性、对比明显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提供既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又能增加新知识的材料;运用能使人内心感到满足、愉快的活动等进行启发式教学等等。可从下面两个方面做起:

第一,设置适当、合理的坡度。运用读书指导、提问、设问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跟着教师的积极思维。

第二,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本学科知识内在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教师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参观等教学方法,把大量的、最新的信息适当地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和实用。如:讲法律和公安业务的与最新最好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讲刑侦技术的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等。这样,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必然情绪饱满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

(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艺术

要正确掌握学生课堂情绪波动存在的原因及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要靠教师努力地加强自身素养以及和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友好关系。但具体来说,运用一定管理艺术恰当地进行技术处理更为现实和有效。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种方法很实用:

第一,委婉暗示法。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趴桌子睡觉或搞小动作等,教师不一定停下课来公开批评,可以边讲边走到个别不专心听课的学生旁边,或轻轻地敲敲他的桌子,或给他使个眼色等予以提醒。这样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分散全班的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做法,一般适用于只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的情况。

第二,以静制乱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人数较多时,难以用暗示法,可以采用“以静克乱法”。比如,当一些学生过分激动,情绪激昂时,教师可暂停讲课,用严肃的目光注视着大家,“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突然停止讲课,会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可恢复室内平静,这时教师再继续讲课。

第三,U型转换法。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使学生心理上受到了一定的挫折,有压抑或不满情绪并带到课堂上来。这时教师可运用U型转换法,使他们内心情绪发泄出来并转化积极的情绪。

上述介绍的几种方法都应该在教师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前提下,靠教师的热情、耐心及适当的引导下,而不能靠教师的“威风”、“脸色”。如果教师热情不高,耐心不够,一遇到学生情绪波动,影响课堂教学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严厉批评学生,或冷言冷语地讽刺挖苦学生,或把学生赶出教室,或摔下书本“罢教”等做法,只会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对立情绪,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不但影响课堂气氛和正常的教学过程,也会降低教师威信,对以后的教学和管理造成更多的困难。

三、课堂情绪“转传”艺术

教师在不同情景、环境面前,有着不同的心境、情绪、喜怒哀乐等。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该如何妥善“处理”好自己的各种情绪呢?传统的观点认为:当教师来到课堂上,站在学生面前时,不管有怎样的痛苦、烦恼、哀怒、悲伤甚至欣喜、快乐等,都应掩藏起来,不能形之于色,尽量保持自然神情。这就是“自我掩饰”。从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维护学生正常的听课情绪来讲,这么做不无道理,但从教师本身来讲,这却是人的个性心理的“自我压抑”。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过分地抑制自己的情绪,而应该代之以情绪的“转传”。

这里介绍的情绪的“转传”,主要是指教师把自己课前的某种心境或情绪带到课后转移和传递给别人,实质上就是给学生。这种转移和传递不是“转嫁”和“传授”,目的不是让学生受感染后与教师一起沉浸在某种情绪中,而是要通过学生帮助教师自己尽快消除不良情绪或共同分享积极情绪。

转传的基本方式就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直接把自己遇到的不幸、不愉快等事情以及与此相应的个人心情,简要地告诉学生,以求得学生理解。比如:当你与领导、同志发生矛盾或跟家人吵架后,可跟学生说:“对不起,同学们,我刚刚与某某发生了一点误会,心情还不太平静,请原谅。”当失去亲人正在沉浸在悲痛中时,可说:“原谅我,同学们,我的××去逝了,情绪一时还没恢复。”当你狂喜得难以自制时,也可以说:“真对不起,同学们,我遇到了一件使我太高兴的事,请原谅我的得意忘形……”不要小看这一两句话的情绪转传,它的作用却很大。

首先,教师把埋藏在心中的情绪说出来,把自身的痛苦、忧愁、悲伤等分给了全班几十名学生承担(不是恶意的),把喜悦和欢快分别给了几十名学生去享受,这在教师心理上减轻了负担,不免生出几分轻松和解脱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容易尽快脱离原有的情绪氛围,进入新的讲课情境,增强课堂效果。

其次,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绪时,除了感受到了教师的坦诚外,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正常心境。因为随着教师心情的稳定,讲课的进行,学生无暇分散学生注意力,也不再有刺激物去改变他们的心境,所以,课堂效果不会减弱。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能体现出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的双向交流。也就是说,当课上教师把情绪转传给学生时,课后,聪明的学生会想出各种各样办法,通过言语、行动、表情等给老师应有的慰藉和支持等,使教师在这种亲切友好的“关怀”中,加速摆脱原有的情绪的束缚,变消极为积极。

综上所述,教师情绪的转传优于教师情绪的自我掩饰,而且,这种方式视情况不同,不仅适用于初中以上的青少年学生,也适用于包括一年级在内的小学儿童。只要转传得当,就有益无害。

当然,教师在转传自己情绪过程中,受自尊心和某些事件性质的影响,觉得在学生面前很难于启齿。这就取决于教师的个性修养以及与学生的平时关系如何。其实,只要不是隐私,没有见不得人的事,相信广大学生会正确理解和接受的。

四、调控教学心境的艺术

心境,心理学解释为“一种带有渲染作用、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垂于一定的心境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像电脑那样只是单纯的信息输出,而是在传递、输出知识信息的同时,也是伴随有一定的情感,诸如喜悦、愉快、忧郁、恐惧等。这些复杂的心理情感纵横交错,就构成了教师的授课心境。

根据心境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心境分为良好心境和不良心境。教师在良好心境状态下授课,思路开阔,思路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有情感、错落有致,婉转动听,面部表情自然、丰富;教师的已有知识、讲授能力、授课艺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教师看“调皮学生”也是那么顺眼,对“差生”也感兴趣,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协调。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增益。

如果教师在低沉、郁闷的不良心境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则思路阻塞、思维迟缓,无创造性可言,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本来安排得很好的教学程序,准备得很好的教学内容,都讲不好;同时,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课堂要求,动辄训斥,甚至辱骂,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知识信息难以输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的心境不仅制约着自己知识信息的输出,而且影响着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输入,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心境之中。

教师要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境,一要注意课前愉悦心情的引发和培养。人们的情感由外界条件引发,消极刺激使人情感低落、烦闷;积极刺激使人感到精神愉快。教师在课前培养良好的心境,消除不良心境,可以进行积极的刺激。想一想学校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学生特别喜欢听自己讲课等。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如喜欢宁静,不妨在寝室里静坐一会儿;如喜欢玩球,可到操场上活动活动。总之,在课前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选择能使你愉悦的事来做、回忆些积极的过去,都会使你产生舒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心境,消减不良的心境,以利于课堂讲授。二要注意愉悦情感的保持。课前培养的良好心境,往往会因课堂上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的刺激而消减,因而艺术地处理课堂违纪事件,是使良好的心境得以保持的关键。有经验的教师会毫无迹象地引导学生有意无意地将注意力指向讲授内容,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如初,教师的良好授课心境也得保持,师生在愉悦之中完成教学任务。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课前良好心境的培养还是课中良好心境的保持,都离不开教师这样做的内在驱动力——教学责任感。教育心理学认为:“制约人心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理想信念”。因而,教师要有授课的良好心境,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增强教学责任感。

五、情感性教学行为

教学中教师的情感,首先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和追求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这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使之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孩子们听这样的课自然是聚精会神,秩序进然,热情倍增。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可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地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地听课;教师无真情地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地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会背对背。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品德教育、性情陶冶等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使教师发出的一切信息都畅通无阻地流向学生心田。

教师的情感还来源于课文中的感情,源于教师对所授学科的热爱,源于教师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中小学各科教材都隐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它同样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把它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做到像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也为这些感染,也体验到这些。”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在讲能源开发问题时,讲到太阳能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可人类至今极少使用它,与它的“无限贮量”不可比。而现在全世界都担忧威胁人类生存的“能源危机”,这就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学好科学知识,去探索和开发太阳能,以为人类服务。这位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输自己对科学和人类关系的这种认识和感情,学生们总是聚精会神,屏息凝气,并认真学好每一课。久而久之,学生们逐渐建立起为探索自然奥秘、攻克科学堡垒立志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献身精神。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被公认是“情感派”的代表,她教每篇课文,都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从每一篇课文中受到感染而燃起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炽烈的感情,“使学生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抓住起波涛”,从课堂教学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实践已经证明,教师以真情、激情进行教学,学生就不仅是用耳朵来聆听教师的讲,更是用整个心灵来接受教师的影响。这样,不仅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其一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实际上,教师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对教师事业的钟情,对于自己的教学也具有强烈的动力作用,它会促使教师沉浸、陶醉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乐此不疲,全心全意地去拼搏、去钻研,从而全面提高自己驾驭教材、教学的水平,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六、把握教学情感的方法

(一)充分酝酿情感

充分酝酿情感,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这是运用、发挥教学情感的前提条件。有经验的教师深知课前情感准备的重要性。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对教材加工提炼,达到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与表达方式,考虑课堂教学的感情气氛,分析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流动现象。备课除备教材和学生外,还要备情感。

对教学情感的准备必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加以理解。它包括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的忠诚热爱,对所授学科和学生的满腔热爱。如果教师缺乏这种情感,那么,他必然表达不出真正的情感,谈不上什么感染学生、扣击心弦、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情感准备中,教师应把对教育事业、对所授学科、对学生热爱之情和对教材感情色彩的内化提炼融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感情激流,从而荡起教学相长的朵朵涟漪。

在情感准备中,教师应做到热爱每一个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学情感发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即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准备除上述备课和热爱教育事业外,还应做到热爱和关怀学生。

(二)“进入角色”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进入角色”,拉开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

首先,走进课堂要面带笑容,亲切自然,满怀信心,给学生留下“暖色”的印象。这样会使学生心情开朗,满怀喜悦地准备学好新课。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十分重要。如果教师的情绪是良好的,情感是积极的,基调是暖色的,课堂气氛就容易和谐,师生关系就容易融洽,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拉开了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否则,教师走进教室面带愁容,心烦意乱,给学生以“冷色”的印象,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打击,为课堂教学布下阴影。为此,教师一登上讲台,就要“进入角色”,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为课堂的情感交流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就要启动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教学内容的喜怒哀乐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把课讲得形象逼真,声情并茂。讲课如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会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探索。社会科学各门课程,教师“进入角色”自不待言,自然科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也一样。如讲数学、物理、化学等,教师可用故事、谜语、科学家事例、奇妙有趣的计算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早“进入角色”。

第三,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好“开场白”,为顺利拉开课堂的感情序幕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开场印象的影响。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开场白”,可选用语言表达式、实验观察式、直观演示式等方式,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触发学生情感的琴弦。

(三)正确表达感情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语言是教师表达情感的工具,必须富有感染力。具体来说,教学语言表达情感就是要做到亲切和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节奏。亲切和蔼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可亲,达到心理相容;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讲解具有直观性;幽默风趣和富有节奏的教学语言,学生听起来愉快轻松,津津有味。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运用表情、手势等非言语行为配合语言表达感情。

在语言表达中注意运用情感性讲授。在翔实、客观、准确、完整地叙述材料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事物的感情特征,并运用比喻、夸张、绘声绘色作为描述的手段。教师带有情感的教学,能扣击学生的心弦,唤起相应的情感。

其次,积极主动地创设有利的情境以便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要关心创设有利于表达自己和激发学生情感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就会有感而发,学生也会引起共鸣。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感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渲染教材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只要情境创设恰当,接触到学主情感的“触发点”上,就会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他们的情感想象。

(四)自觉调控情感

对于教师来讲,不仅要学会充分酝酿自己的情感,进入角色,正确表达情感,还要学会善于支配和利用自己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较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发挥和学生情绪的好坏。尤其是中小学生,其独立评价能力有限,教师的情绪随时都会影响他们。如果教师的情绪不佳,就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以致总是惴惴不安,无法专心听课。为此,教师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力求做到:高兴时不得意忘形,悲伤时不垂头丧气;控制无益的激动,调节消极的情绪,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欢快的情绪进行教学。

教师特别要注意学会控制自己的烦恼,不要把烦恼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教师是属于伟大的教育事业的,属于学生的,因此,当教师跨入校门走来的时候,应该把个人的一切烦恼、忧愁等不良情绪全部留在门外,而以积极的情绪进行教学。同时,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违纪行为,教师同样要冷静、克制,切忌因学生顶撞而发火,因学生激怒了自己而随意处罚学生。教师还要克服对“优生”偏爱和对“差生”偏见的偏激情绪,对学生一视同仁,用真挚热情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即使对于违犯纪律的学生,也应注意用真情去感染他们,转化他们。

(五)以情引趣

这里所说的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动力作用更加明显。

那么,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呢?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以情引趣”的方法,即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感、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稳定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为此,要做到:

首先,教师善于用鼓励、赞扬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要善于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功的愉快和尊重的需要,产生一种“愉快效应”或“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实践证明,用鼓励、赞扬的态度对待学生比一味地批评、指责效果好得多。

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本身的情趣之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尽可能穿插一些具有启发意义、思考价值和颇有情趣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如教小学生的数学课,教师可结合讲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如华罗庚、陈景润、高斯从小爱动脑筋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补充和完善,使之新颖,饶有趣味,实际上是教师再创造的表现,是应大力提倡的。

七、合理分配课堂注意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合理的分配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他们一边讲课、写板书,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一边捕捉异常现象进行判断、分析,一边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这样优质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把学生的思维紧扣在自己的教学轨道上,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教学中就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当部分学生看到上课的教师眼睛总是盯着教案或是板书,而无暇顾及学生时,他们就会利用时机思想开小差,或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二是教师不能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判断其专注程度、洞察其内心活动,教学信息就会阻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一)要熟练掌握教学方案

教学实践已经向我们证明: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而备好课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诸如:吃透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分消各单元或课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选择有坡度的练习题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认真设计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的最佳教学方案,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才有可能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将学生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尽收眼底。

(二)要正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是一个个有不同的理想和情感、有不同的需要和兴趣、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个性特点各异,在课堂上的心理活动也是有差别的。教师的注意力要能够清楚地把握每个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行为变化,及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就必须把握全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三)要具备识别各种异常现象的经验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可以操控的动态系统。教学系统诸要素,尤其教师、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思维不可能总是按照同一个轨道运行,他们各自存在于几种可能状态中的一种。因此,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情况也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各种异常现象如模仿教师、小声讲话、故意碰撞物品发出声响及在座位上做小动作等事情时有发生,这都要求教师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有察颜观色的习惯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及时地识别和巧妙地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异常现象,使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始终保持教学信息渠道的通畅。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出最重要的来讲。”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的时代,教师必须加强职后继续学习,不断更新和发展已有的知识,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认真改革课堂教学艺术,敢于开拓创新,具有良好师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八、课堂焦虑的控制艺术

在教育心理学中所指的“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一种情绪反应。不同的心理学家对焦虑的分类是不同的。弗洛伊德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把焦虑分为现象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类。也有的心理学家把焦虑分成正常的焦虑和神经过敏性焦虑两类。所谓正常焦虑是人人都有的情绪倾向,是由对在客观上有危险并威胁到自尊心的预感引起的。如果正常焦虑过度,并有持续发展趋势,就会导致神经过敏性焦虑,这类焦虑是自尊心已经受到损害的人,在适应新的情境中,对预计到的危险做出的一种过度的类似担忧的反应。由于我们讨论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焦虑的变化情况,所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虑情况分为两类:一是个体焦虑;二是团体焦虑。个体焦虑是指作为学生的个体,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情况下产生的焦虑,它具有个人焦虑水平高低的特点,是个人情绪变化的反应。团体焦虑是在个体焦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某个班集体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情境下形成的全体成员的焦虑,是某个班集体焦虑水平高低的反应。团体焦虑是个体焦虑的总和,可又不是简单的个体焦虑相加。不论在作用、功能和性质上,它都有别于个体焦虑。一个班级团体一经形成就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常说这个班级和那个班级的课堂气氛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团体间焦虑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团体焦虑的影响能力很大,它能在课堂教学中同化个体的焦虑。使个体焦虑向着顺应团体焦虑的方向发生变化,或者升高,或者降低。一个焦虑水平较低的学生,到了一个焦虑水平较高的班级,由于同化作用,他个人的焦虑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在课堂教学中,团体焦虑的表现形式是课堂气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感觉到的。同一个教师给不同的班级上课,就会觉察出这个班的课堂气氛比较严肃紧张,而那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却是轻松活泼。这是不同班级不同程度的团体焦虑的反应。实际上,不仅一个班级能形成团体焦虑,就是任何一个团体也都有自己的团体焦虑。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同类团体的焦虑水平。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不论是团体焦虑还是个体焦虑,都以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表现出来。第一层次的水平是低度焦虑,第二层次的水平是中度焦虑(适度焦虑),第三层次的水平是高度焦虑。不同层次水平的焦虑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焦虑水平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如果把它看成一个系统,它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子系统组成。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控制学生。因为教师是知识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但是,教师不能在这个大的系统中直接控制学生,他必须通过两条通道来实现其控制,第一条通道是教师→教材→智力因素→学生。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讲授教学内容,输出信息。学生用智力因素的积极工作来接受信息。也就是教师通过控制教学内容来控制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而达到控制学生的目的,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工作表现为认知活动的进行,把新的知识同化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如果只有这一条通道来控制学生,那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因为学生智力因素的活动水平,是靠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活动来配合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第二条通道来控制学生。那就是教师→焦虑→非智力因素→学生。教师通过对班级团体焦虑的控制来控制学生的个体焦虑。通过调解和控制不同水平的焦虑,来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水平和意志水平。只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智力因素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要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控制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班级团体焦虑和个体焦虑程度的高低首先是由教师的临课状态决定的,也就是说是由教师本人焦虑水平控制的。一个处于低度焦虑状态的教师,就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得不认真、不严肃,只是讲课本,而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不注意课堂情境的创立。这样的教师,把自己和学生都当成静止地、机械地输出和输入知识信息的机器,更不能遵循“教育的教育性原则”。这种带有低度焦虑情绪的教师很难感染学生,学生也不愿意听他的课,课堂秩序也就很混乱。由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的教师(主要指中小学教师)的焦虑水平处于低度状态的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处于高度状态,尤其是重点学校的教师。这种高度焦虑使教师在课堂上神色严峻,语言尖刻,各种大小考试不断,家庭作业越来越多,对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老师在调节度焦虑状态下,甚至对个别学生进行体罚、挖苦,损伤个别同学的自尊心,提高了团体焦虑度。由于学生的升学率和教师的名誉、地位相连,这样更使教师的焦虑度上升,从而导致了学生焦虑度的上升。一个优秀的教师,即使自己处于高度焦虑状态,也要在课堂教学中严格控制自己,不使自己的焦虑表现出来。因为一个教师在课堂的表情、行为、言语,甚至眼神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要培养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已经知道焦虑的核心是自尊心受到一定的威胁。学生的自尊心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是对自己自身价值的评价和认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受到别人公正的评价。一旦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受到别人怀疑或遭到贬低,他们的自尊心也就受到了损伤,焦虑也就产生了。而能够对自尊心起到保护作用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自信心的建立。两个有着基本相同能力的学生,由于各自的自信心不同,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和效果也就不相同。有自信心的学生,总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优势。“狭路相逢勇者胜”,“勇”就是自信心的表现。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焦虑水平也就会相应地降低,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活动,适度地动用表扬和奖励等手段,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只有在建立自信心的基础上,才能减少焦虑。有些差等生并不都是差在智力上,而是差在自信心上。如果一个学生觉得老师也不相信他能解决某个问题,他的自尊心就要受到伤害,发展下去就会形成神经过敏性焦虑。培养学生自尊心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是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表现中获得成功。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自信心都很高,那么个体焦虑和团体焦虑就不会轻易发生浮动,教师就能有效地控制其水平。

(三)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焦虑是一个情感变量,它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认知变量。也就是说,学生能力越高,焦虑对他的消极影响就越小。因为焦虑产生于自尊心受到威胁,对自尊心最好的保护办法是提高自信心,而建立自信心的基础是能力。学生正是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才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有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获得成功,方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自信心使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而能力又提高了自信心的水平,高水平的自信心又控制了焦虑。这里讲的焦虑,是学生对自我焦虑水平的控制。如果个体的自控水平提高了,即使客观环境造成了焦虑增加的条件,个体也会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自己的适度焦虑状态。

(四)培养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布盖尔斯基建议:“创造恰当的焦虑水平的一个方法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就是焦虑的一种隐蔽形式。”我们知道,任何水平的焦虑都会影响到学生情绪的变化,即使是适度的焦虑,也会使学生产生压迫感。因为在适度焦虑下产生的学习动机也带有被迫性,而不是出于学生本身的意愿。只有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产生了兴趣,这时的动机才带有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认为没有焦虑存在,其实,这时的焦虑情绪被学生的热情所掩盖,焦虑完全成为主动的外在力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其他生动有趣的例证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在隐蔽的焦虑之中学习,感觉不到课堂气氛的压抑。我们现在提倡改革教学方法,就是要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不要人为地制造高度焦虑。波兰教育家洛扎诺夫创立的暗示英语教学法,就是在隐蔽的焦虑中进行教学的一个实例。

(五)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焦虑水平进行合理的控制

由于个性气质和神经类型的差异,由于环境影响的不同,每个学生的焦虑水平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课堂环境,可能男同学会产生较低的焦虑,而女同学却会产生较高的焦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控制学生的焦虑水平时,要“因材施控”,在控制全班的团体焦虑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控制个别同学的个体焦虑。只有每个同学的具体焦虑保持适度,团体焦虑才能达到适度。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的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在“因材施控”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