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要素的内涵及其优化

教学要素的内涵及其优化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种观点是德国控制论学派的主张,认为教学控制系统以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介、检查为五要素。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工具和方法。德国柏林学派从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学意向、教学课题、方法、媒介及人类学与社会文化条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无疑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教学要素的内涵及其优化

洪兴建[1]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摘 要:教学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优化教学要素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本文分析了教学要素的组成部分,主要从学生、教师和系统优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学要素优化的途径,并指出了教学要素优化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要素;内涵;优化

一、教学要素的内涵

教学要素指的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元素,是构建教学论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根本举措所在。应该说,国内外教育理论学家对教学要素问题做了非常具体而又深入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和目标的不同,教学要素的内涵存在不同理解。

(一)三要素论

南斯拉夫教学专家鲍良克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称其为教学。[2]日本的柴田义雄同样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教材。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是由教师的活动——教授、学生的活动——学习以及供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教材。

(二)四要素论

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将教学要素增加为四个。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84年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张楚廷(1999)在专著《教学论纲》中认为,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等四个要素。不可否认,教学手段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环境是课程实施的时空条件,都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

(三)五要素论

五要素论的表述比较多。第一种观点是德国控制论学派的主张,认为教学控制系统以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介、检查为五要素。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工具和方法(张楚廷,1999)。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方法。南纪稳(2010)则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不难看出,控制论者对教学要素的认识具有浓厚的管理学色彩,将教学当作一个流程来看待。而其他观点都是在四要素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共同点是均关注到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方法或媒介)四个方面的要素,除此之外还关注到教学目的(目标)、检查和环境,特别强调教学目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教学过程。

(四)六要素论

郝恂和龙太国(1997)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应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和空间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德国柏林学派从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学意向、教学课题(内容、对象)、方法、媒介及人类学与社会文化条件。

(五)七要素论

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教学活动要素分为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根本因素;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中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某一教学环节的任务、学生学习动机等;教学内容或者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并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的表现;而教师是教学或者指导学生学习的人,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其要素中,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上述七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或制约,并形成了一个大的且稳定的教学系统。

(六)教学结构论

基于教学要素论的不同认识,吴文侃(1994)从活动主体(物质载体)、活动条件和活动过程三个维度对教学要素进行分类,形成了“2+2+5”的要素模式。具体来说,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前者主要指校舍、校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体育运动场地与设施,卫生设备,环境美化等,后者主要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校风、班风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或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李如密和苏堪宇(2003)将教学要素分为教学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教学运行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评价四个要素)与教学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要素,分别为硬要素与软要素)三个方面,可以称之为“3+4+2”要素模式。张广君(2002)则认为,在教学本体论的视野中,教师是责任性、中介性的主体要素;学生是目的性、发展性的主体要素;教学内容是历史性、生成性的客体要素;教学手段是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基本要素。教学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以及基本要素三者之间各自具有相互联系和不可替代的本体论地位和作用,可以称之为“2+2+4”要素模式。

(七)教学要素系统论

董志峰(2005)认为,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每一个要素系统又包含着若干子要素和次子要素。其中,教学目标系统包括课程、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系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系统包括理论与实践部分;教学方法系统包括单个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教学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物质、人际和观念等影响教学的环境;教学评价系统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

二、优化教学要素的方式

如果我们将教学效果作为因变量,而将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显然所有的教学要素均应该成为自变量。因此,优化教学要素的方式即为发挥这些要素对教学效果的正能量,包括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正能量。在优化教学因素方面,学生和教师是两个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一个是教学的作用对象和最终效果的检验方,一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非人层面的要素,其发挥作用的程度基本取决于整个教学系统的优化程度。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无疑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因此,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等都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提升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有:(1)良好的习惯,包括观察的习惯、探究的习惯、思维的习惯和质疑的习惯等;(2)正确的方法,包括观察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3)积极的意识,包括问题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4)全面的素养和能力,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二)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无论教学要素涉及多少方面,它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这个要素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等。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运用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课程特点的需要,要遵循教学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而且不同教学模式要求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比如,讲授式教学模式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渗透式教学法等;参与式教学模式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式教学模式下,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综合各方面要素,最大限度地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外在因素进行合理组合,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具体特点,对教学系统进行优化

教学系统的功能不只取决于单个要素的优劣,而是由教学系统的要素、结构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为了实现教学系统的良好功能就必须实施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的最优控制必然要满足一定的决策目标,它是系统整体的优化,而不是局部或某个要素的优化。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运用系统控制优化理论研究教学过程,认为教学系统优化必须把各种方法都考虑进来,具体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巴班斯基所认识的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等,他并没有把这些要素分裂开来,而是反复强调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

表1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原则的归类分析表

续 表

注:来源于李定仁和范兆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第201页。

三、优化教学要素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教学要素论的研究反映了人们对要素概念、教学过程、教学现象与本质、教学规律等方面的不同体会和认知,其目的是通过要素分析来认识教学活动,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特别是,分析教学要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弄清教学活动到底是由哪几个要素构成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促使教学要素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优化教学要素方面,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

(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优化教学要素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中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中心主义,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受教师的主导;而教师主导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中心主义,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要受制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学生的学习为前提。因此,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过程和提升教学质量,要素优化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单个要素优化要服从整体优化

要素优化是整体优化的重要基础,但同时要素优化又受整体优化所制约。在整体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个别要素的最优化,因为这样将影响其他要素的优化,从而破坏系统的整体功能。每一要素个体虽然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且有各自的特点和运行方式,但它们不是独立的、被动的存在物,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犹如一副性能良好的齿轮组,一个轮子的转动必然会带动所有轮子的运行。

(三)要素优化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知识会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而不断修正和更新,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决定了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要素优化模式。如果教学对象(学生)变了,教学目标就有差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要素都要有所调整,因而教师应该重新配置教学要素,并组织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同样,其他要素一旦发生变化,教师应立即重组要素,使其他要素积极地对变化要素做出相应的支持和回应,包括教师自身适应性的调置和学生学习要求的改变等。

参考文献

[1]董志峰.教学基本要素及其运行方式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

[2]郝恂,龙太国.试析教学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J].教育研究,1997(12).

[3]李定仁,范兆雄.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最优化[J].教育科学,2003(6).

[4]李如密,苏堪宇.关于教学要素问题的理论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03(9).

[5]李泽林,石小玉,吴永丽.教学“要素论”研究现状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2(3).

[6]南纪稳.教学系统要素与教学系统结构探析———与张楚廷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2001(8).

[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吴文侃.教学结构理论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4(6).

[9]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要素:新的综合[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注释】

[1]洪兴建,院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学与收入分配测度。

[2]转引自李如密和苏堪宇(2003)。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涉及的专著引用均转引自该文,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