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个《纲要》是指导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纲领

两个《纲要》是指导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纲领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规划纲要》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制定的,但《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力在时空上要超过《课程改革纲要》。《教育规划纲要》的这些精神对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两个《纲要》是指导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纲领

由于多年以来我国在教育行政管理上一直采用集权制的管理体制,所以,我国的每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本章第二节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课程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每次课程改革都是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政策是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未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都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这种政治制度支配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体制也不会发生较大改变。所以,可以预计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依然还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决策,还是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

在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以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行动纲领,这轮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要遵循《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同时也是指导我国未来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和《课程改革纲要》从目的上看存在一些区别,《课程改革纲要》是以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目的的纲领性文件,而《教育规划纲要》是以指导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目的的纲领性文件。从颁发文件的机构上看,《课程改革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而《教育规划纲要》则是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是由国家政治权力核心和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联合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制定的,但《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力在时空上要超过《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我国未来的一项教育工作方针,同时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上,将会继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彻底更新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课程理念。从这种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出发,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突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它是通过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以及其中的具体学科体现出来。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对学生在未来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素养进行了规定,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各种要求,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新的课程目标。

对未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对未来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规划纲要》又提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教育规划纲要》的这些精神对我国未来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即课程类型之间的关系形态、科目之间的关系形态、科目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态、课程规定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形态等。”[27]

在新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在课程类型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例有了很大的变化,活动课程的比例得到了较大的增长。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选修课的比重也得到了增加。对于初中阶段的课程结构,《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针对高中阶段课程结构,《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将会在《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指导下,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广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平台。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教育规划纲要》的七十条内容中,其中第十条内容就是针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个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减轻中小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社会问题,需要采取很多措施,但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相关精神,中小学要通过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改革课程实施方式,2001年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2010年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又继续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通过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关注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