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德形成的行为主义理论

品德形成的行为主义理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金纳认为人们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无端地划分是极其错误的。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的品德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之中,但他的理论不同于斯金纳的地方就在于,他强调个人的道德行为更多的是对榜样的模仿而获得的,而且他不排斥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大部分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和改变的,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

二、品德形成的行为主义理论

(一)强化品德理论

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道德行为是学习的产物。

1.品德形成是操作性行为的强化

一切受到正强化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受到负强化的行为就是恶的行为。斯金纳坚持以强化理论来说明人的道德行为,指出道德不过是强化作用的依随联系,而不是这些依随联系所产生的感受。

2.价值判断也是强化依随的产物

斯金纳认为人们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无端地划分是极其错误的。任何价值判断实际上都是关于事实的判断,而任何道德规范都不过是强化的依随关系的反映。

3.外部环境对品德的形成十分重要

斯金纳尤其重视外部环境对道德行为的强化作用,认为道德教育就是依靠控制和改变环境来实现对道德行为的控制和改变。

斯金纳的行为矫正技术对于规范儿童的道德行为有着良好的效果,但是他的理论仍然犯了机械论的错误,忽视了道德行为中人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二)社会学习的品德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经典实验在第五章已介绍。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的品德理论是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品德学习之中,但他的理论不同于斯金纳的地方就在于,他强调个人的道德行为更多的是对榜样的模仿而获得的,而且他不排斥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儿童的大部分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和改变的,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观察学习遵循了一定的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他还提出品德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而对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加以矫正和改造。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相继近似法”是塑造教育的有效方法,即把想要建立的良好行为分解为几个难度水平不同的阶段,逐渐提高要求,最后达到建立正确行为的目的。这一行为训练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行为塑造尤为有效。

专栏阅读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实验过程

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等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并得到学生的信任之后,主试分别让四组学生为孤儿院幼儿募取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向学生宣传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钱款;第二组的实验员则向本组学生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的好处,本人也表现得极端吝啬,不向募取捐款的主试捐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慷慨仁慈,自己却表现贪婪,不予捐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贪婪,劝说学生不要捐款,自己却毫不吝啬地向主试大批捐钱。

实验结果

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学生没有一个为孤儿捐钱;第三组尽管实验员把救济孤儿的意义讲得头头是道,并赢得了本组学生的好感,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按实验员说的去做,而是仿效实验员的行为,不捐钱款;第四组学生正好相反,大多数学生对宣传贪婪的实验员表示反感,却又学着他的样子捐出钱款。

实验结果表明:①榜样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②当榜样和品德教育一致时,品德教育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③重视言传身教,这是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